《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是中华民族各民族永远大团结的基础存在环境》
年初,知道了当年要骑着毛驴到北京见毛主席的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大叔的后代给
在首都北京的国家负责人写信的事情。这件事让全国人民都又想起了人民永远思念的人民领
袖毛主席。它传递的信息告诉人们的含义是积极的。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在
种下了善意的种子,希望明天能成长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常青树,开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花
朵,结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兄弟姐妹永远大团结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
幸福之果。
当年,身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翻身站起来的老贫农库尔班·吐鲁木老人,对毛主席带
领着共产党和人民子弟兵解放了中华民族的各民族的兄弟姐妹;让在私有制旧社会永远处在
剥削阶级的剥削、压迫大山下的各民族人民获得了解放,翻身站了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新社会的当家作主的主人,由衷的感激、感恩。公有制新社会让中国所有的劳动者都站在
了人人平等的有尊严的主人翁地位。全中国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手拉手团
结的象一个人似的,团结一心,高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歌曲,为了共
同的理想,共同走上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康庄大路。公有制新社会结束了
中国几千年来的私有制旧社会的一盘散沙,长期处在被完全分裂边缘的状况。这是毛主席和
毛主席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的何等伟大的历史功德!各族人民和库尔班·吐鲁木老人
一样,由衷的感激、感恩毛主席,感恩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和人民子弟兵。毛主席对中国各
民族人民的无私恩德比天高,比海深,永在人间,世代永存。中国各族人民对毛主席的爱戴
、敬仰和拥护同样是永在人间,世代永在。从封建农奴社会中被毛主席和毛主席的共产党领
导的人民子弟兵解放出来,翻身站起来的藏族同胞更是对毛主席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亲切地
把人民子弟兵称为“金珠玛米”——是毛主席派来的菩萨兵。毛主席就是藏族人民永远敬仰
的救苦救难的给藏族人民带来解放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菩萨,这就是真理。难道有谁能把藏族
人民从封建农奴社会解放出来,一下子从落后的私有制的封建农奴社会(没有经过任何的所
谓“私有制补课”。),进入了人民解放,历史进步的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新社会。百万农奴
翻身站起来,成为和各民族兄弟姐妹一样的当家作主的公有制新社会幸福大家庭的一员,成
为红色人民政权的国家主人。难道这不是人类历史进步中的最伟大的真理吗!藏族同胞对毛
主席的深情,也是各民族同胞对毛主席的深情。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大叔正是带着
这样的深情二次见到了毛主席。库尔班·吐鲁木和毛主席在一起的照片和事情,全国人民都
看到了,都知道了。库尔班·吐鲁木大叔见到毛主席的幸福,也是全体翻身解放,站起来做
了新中国、新社会主人的中国人民的幸福。
是的,毛主席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功德和恩情是永存的。这样美好的感情还体现在库尔班
·吐鲁木老人和各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思念中。下面是德高望重的佛学家、卓越的佛教领
袖、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诗词:这首诗词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
的佛学家和画家同一个老农民有着同样的热爱毛主席的心境、心情和思念:
题《日夜想念毛主席》
一九七六年九月十一日
图写维吾尔族老贫农库尔班·吐鲁木故事,作于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之夕。
十一日倩人持来属题,爰流涕书此而归之。
日夜想念毛主席,主席恩情比天地。
冬不拉,弹不尽苦难的回忆;
热满特,唱不完贫下中农的心意。
边疆各族兄和弟,日夜想念毛主席。
黄胄作此图,朴初为题记。
谁知得意作图时,正是导师弥留际!
展图谛视泪沾臆,把笔几度不成字。
库尔班·吐鲁木啊,咱们的心在一起,日夜想念毛主席!
(注:热满特,维吾尔语,意为感谢。)
德高望重的佛学大家,大知识分子赵朴初的诗词,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凡是有文化、有知识
的人民的知识分子都和人民一样,有着对毛主席一样的感恩的深情。这种深情是因为他们站
在了人民的立场上,在人人平等的心境中觉悟到的。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正因为融入了
人民之中才升华了自己的心境,从而有了同人民同样的感情。这样的立场和情感将使他们成
为大写的人,成为在为人民服务中,在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立功中,做出永留史册的
贡献。
和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立功,是大多数毛泽东时代的知识
分子的真实立场和宽广心怀。下面摘录了1961年出版的散文集《雪浪花》这本散文集中的三
篇散文。这三篇散文和散文集中的其他18篇散文,都是当时有才华的散文作家在深入了那个
时代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在深入了正在创造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
会的各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在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的融入中写下的。那是一个社会主义文
艺百花齐放的年代。这些作家知识分子,在生产劳动的第一线和基层,同各族人民在一起写
下了他们的劳动、生活、情感、思想、理想和各族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的创造公有制新社会
、新生活的真实事情。这些融入到劳动人民中间的知识分子写下的一篇篇才情并茂的散文,
不但反映着当时的人民共和国的真实情况,而且为历史留下了最真实的文字史料。它是任何
1976年10月后那些别有用心的靠撒谎、造谣、污蔑、编造、歪曲的言辞和文字,做着别有用
心的无德的事情的人所抹杀不了的。
今天,同胞们在开始阅读这些写于1961年或更早的时间的主要反映了1958年到1961年这段时
间里的真实实情的散文时。见到的这些文字是真实的;所写的事情是真实的;所写的人物是
真实的;所写的情感也是真实的;反映出来的思想同样是真实的;体现出来的时代一样是真
实的。
由于1976年10月以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一些抱着错误不放的人,还有陷入撒谎泥潭而不
能自拔的人,用谎言、谣言和毒言来封锁、屏蔽了新中国在毛泽东时代的27年里,毛主席正
确领导党和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伟大成就和人民解放,历史进步的事实。有
不少的同胞,特别是青少年同胞被隔绝了应该知道的毛泽东时代的真实状况。因此,在同胞
们阅读以下的文字之前,先闭上眼睛,先想一想你所知道的那个时代的景象,在你睁开眼后
阅读完下面的三篇散文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谎言了。
下面是作家川岛为《雪浪花》散文集所写的有31页的序中的一段摘录:
我们从北京出版社编的这一本一九六一年散文选中,将会发现一年来作家们运用这一文学形
式,不只是使散文的潜力有进一步地获得发挥,执行了别样文学形式所不能承担的任务,也
使散文的发展与作家的创作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本选集中虽只有二十一篇文章,
没有将过去一年里散文的巨大收成全部展示出来,但仅就这刊印出来的一丁点儿,已经可以
看出每一篇的散文都在题材和风格的领域中作了又一次地探索,在激变与进展的现实生
活中,摄取一个片段或者断片,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与人民性格;依照自己的理
解与评价,感情充满地抒写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洋溢着时代的新鲜气息,闪烁着时代
的耀眼色彩。
近来——尤其是去年的散文园地中,们在党的帮助与“百花齐放”方针的鼓舞下,知道
了自己的责任,深入生活;并通过生活的某些方面,以自己的认识来分析和综合我们时代的
特征;以自己的创作手法和精心的艺术安排来抒写个人的感受和期望;将我们过去和现在的
欢乐与烦恼不加掩饰地写下来,显示了我们革命斗争的新阶段,标志着历史进展与文学进展
中的里程。他们的作品,比有些历史文献更生动而详尽地歌颂了我们的党和革命,歌颂了我
们新社会中创造现实与将来的人民,歌颂了祖国的山川和草木 ...... 。题材、风格和艺术
色彩虽各不相同,在思想信仰、创作方法,总的主体与总的倾向上却是一致的。内容新颖,
感情深厚,每篇都经过不同程度的艺术经营,然而只是实说。一年来,在我们的散文园地中
开遍姹紫嫣红,丰富多彩,却仍符合于生活实际及其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丰富性
就在这里也得到了证明。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将永远受到人们的称赞和珍视。你们的劳
绩难道会随着一九六一年的流光而消失吗?——“不会的。”我们就在这一本选集中可以得
到这样的一个答案。
为了更好地从自己的认识中来阅读下面的三篇散文,这里把作家川岛给每一篇散文所写的序
,摘录下了放在了各篇散文的后面。
第一篇散文
这里作家深入生活的地方是在新疆。
《戈壁水长流》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
袁鹰
燥热的风夹着砂砾,在无边无际的戈壁滩上横冲直撞,卷来一阵阵炙人的热浪。节令已属中
秋,吐鲁番火洲上却尚无凉意。如果在公路上走上几里路,滚烫的沙土就会烤得脚底发疼。
多么干燥的季节!多么干燥的世界!远方来的客人,才踏上吐鲁番的土地,就禁不住开始发
愁了。你发愁的不仅是为自己。迎着扑面而来的热风,你深深地忧虑着:在这样的土地上,
庄稼怎么长?人怎么生活?
刚坐下来,一盘西瓜端上来了,接着又是一盘甜瓜。西瓜是红瓤的,象一块块闪着光的红玛
瑙;甜瓜就是内地人常说的哈密瓜,象一块块淡色的翡翠;花一般的香味在空气里飘荡,蜜
一般的汁水沿着玛瑙和悲翠往下滴。人们向你介绍:这些都是吐鲁番的土产。你也许会惊奇
地轻轻喊一声:“啊!”但是心里可能还有一个大问号——如此干燥的戈壁滩上怎么结得出
瓜果?
当你登上那通红的火焰山——就是《西游记》里孙悟空大战铁扇公主的火焰山,举目四望,
你就会看到这方圆几百公里的戈壁滩上,散布着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绿洲,有深有浅,有浓有
淡,色彩分明,如同一位手艺高超的纺织工人,在棕黄色的地毯上精心地织上碧绿的图案。
下了火焰山,你走到公社的庄稼地和果园里,就能看到高粱和玉米长得一片绿油油,就能闻
到葡萄醉人的芳香。那一串串宝石似的葡萄,甜汁都快溢出来了。村子里,渠道里的流水淙
淙地在流,象一位无忧无虑的乐师在拨动着诱人的琴弦。 水!在干燥的戈壁滩,何尝缺水!
吐鲁番的水,来得并不容易。
古书上说,吐鲁番这个地方,“厥土甚沃,麦一再熟”。据说在维吾尔语里,吐鲁番就是土
层很厚的意思。
也许那是几千几百年以前的事了。吐鲁番空有很厚的土层,却没有水。
在吐鲁番的北方,就是天山。高矗云霄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戴着白雪的头巾,披着白雪
的大氅,不管春夏秋冬,它总是一身白。
可是,它的雪水一流到戈壁滩,就会被火一样的太阳烧干,就会被沙土漏得涓滴不剩。
莽莽苍苍的大自然,有时候是异乎寻常的吝啬和冷酷的。也许它以为自己一怒之下,不给人
类需要的水,人就只能干死,渴死,饿死。
它的算盘并没有打对。
人们抬头凝视着远方巍峨的博格达峰,凝视着终年积聚山头的皑皑白雪,心里有一团火在燃
烧:
“难道就再没有出路么?”
“博格达呀博格达,你的白雪难道只是供人观赏的么?”
大自然不给水,就向它去索取!
也不知又过了几千几百年,人们从手上的血泡、脚上的老茧和全身的汗珠里,渐渐地找到了
驾驭天山雪水的法宝:让它避开天上狠毒的太阳,避开戈壁滩松软的沙土,让水在地底下流
。传说在古老的年代,有一个年轻的牧人,赶着羊群来到吐鲁番。戈壁滩迎接这个远方来的
牧人的,是一片干旱。年轻的牧人踩遍了戈壁滩一寸寸的土地,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一片
绿草。草很茂盛,却没有水。年轻的牧人心想:绿草和清水是一对分不开的情人,看到了草
,就一定找得着水。可是,他从太阳出找到月亮升,从东找到西,从南找到北,没有看到一
滴水。他去问老乡,老乡叹口气,摇摇头:
“别费劲了,小伙子。水到不了吐鲁番,在半道上就全叫太阳和戈壁滩收尽了!”
真是这样吗?年轻人不相信。他在绿草边上动手向下挖,挖一尺,挖两尺,没有水的影子;
他喘口气,擦一擦汗水,掂一掂手里的坎土镘,又往下挖。挖五尺,挖六尺,泥土慢慢地变
了色;他喘口气,擦一擦汗水,掂一掂手里的坎土镘,再往下挖。挖一丈,挖两丈,水象珍
珠似的从地底钻出来了,水象银线似的从地底冒上来了,终于,一股清冽的泉水从土地深处
涌了出来。年轻的牧人用双手舀起一掬水,对着万里无云的青天,一饮而尽。清凉的水沁入
肺腑,这是比甘露还要甜、比美酒还要香的天山雪水。千年万代,水就是这样秘密地在土地
的心脏里流啊!要叫这股无穷无尽的泉水永远留在戈壁滩,永远哺育吐鲁番的土地,年轻的
牧人掂了掂手里的坎土镘,又继续挖了。为了不让水被太阳夺走,他就挖了一道暗渠,叫泉
水在暗渠里流;为了让水有个休息和汇集的处所,流上一段路,他就挖一口井。
吐鲁番有多少人在期待着水啊!一代又一代,他们祈祷着,渴望着。如今,水被这个聪明又
坚强的年轻人找到了,谁不希望水能流到自己的门前呢?人们就继续挖一段暗渠,把水往前
引,流上一段路,又挖一口井。就这样,一段暗渠一口井,再是一段暗渠一口井,曲曲弯弯
,接连不断,一里,两里,五里,十里,二十里……
这就是吐鲁番坎儿井最早的起源。
坎儿井給吐鲁番人带来了水。
庄稼长出来了,瓜儿果儿结出来了,花儿草儿都从泥土里探出头来了。
还能说茫茫的戈壁滩上没有水么?还能说吐鲁番是一块干旱的不毛之地么?
水,有的!它在土地的血管里汩汨地流,不分昼夜地流。而在土地的上面,是看不到的。
奇迹吗?是的,是奇迹。但是,首先应该感谢的是创造奇迹的人!
谁是第一个创造坎儿井的英雄呢?现在已经湮没不可考了。难道真是那个远方来的年青牧人
么?
有的书上记载着:一千多年前,唐朝时候,吐鲁番一带就出现了坎儿井。并且有一说是由内
地传来的,可惜这都找不到更多的史实。
有的书上记载着:一百多年前,林则徐谪戌新疆,曾经在吐鲁番管理过水利工程,开了不少
坎儿井。这倒引起人们许多兴趣,临风怀想,遐思悠悠,可惜也没有更详尽的材料。
这些也许都无关紧要。坎儿井,是吐鲁番的维吾尔族、回族和汉族弟兄们在同天公千百年的
搏斗里,用血汗凝聚而成的啊!
然而,璀璨夺目的明珠宝玉,在秽浊的泥污里是黯然无光的;缭乱心弦的弹甫尔琴,在遇到
知音以前是嘶哑的。在漫长的黑暗年代,替官家和巴依们做牛做马的劳动人民,纵有开天辟
地、伏虎降龙的本领,又能向哪儿去施展呢?
地主垄断了坎儿井的水,掐住了穷人的血管。要活命,就得向地主租水。一个叫托乎提的农
民,种了四亩瓜,向地主乌斯满租水浇地,一亩地的水租,就是九斗麦子。仅仅租水的钱,
托乎提就得拿出一半的收入。若是把地租再算上去,他一年的血汗,就剩不下几升麦子几只
瓜了。 那时候,坎儿井里流的不是清清泉水,是穷人的眼泪;戈壁滩上长出来的不是庄稼,
是穷人的怒火;葡萄沟累累结着的不是马奶子葡萄,是穷人的心头肉!
坎儿井呜咽地流了千百个年头,坎儿井给吐鲁番人民带来过粮食,也带来过灾难;带来过欢
笑,也带来过哭泣。在没有水的时候,人们渴望着水;在夺取水的时候,人们淌了多少血和
汗;在引来了水以后,人们又成了水的奴隶。
只有来到水的奴隶变成水的主人的时代,坎儿井才唱起欢畅的歌。
请看一看一位老人的经历吧:
哈西姆老人从十一岁起,就跟着父亲到处挖坎儿井,到现在整整挖了七十个年头。全吐鲁番
一共有三百八十条坎儿井,经他手挖的就有一百六十条。
他为戈壁滩引来多少水,可是在他七十年的前六十年里,水是属于水霸的,坎儿井也是属于
水霸的。哈西姆跟许多坎儿井匠人一样,替水霸、地主挖了一辈子的水,给自己挖到的只是
贫穷和疾病。
三十多岁的时候,哈密王找他去挖井,三年以后,他全身疲惫地回到吐鲁番来,依旧两手空
空。
五十岁的时候,一个姓胡的国民党县长逼着哈西姆替他挖井,这个正直的老人拒绝了,就被
国民党的狗官捆去关了几天才放出来。
七十岁那年,背驼了,耳朵也有点聋了,手指也不太听使唤了,这个老坎儿井匠才跟吐鲁番
的人民、吐鲁番的土地一起翻了身。
如今,八十一岁的哈西姆老人,成了五星公社五星大队水利队的技术指导,把自己全身本事
教给下一代。人们常看见他拄着拐棍,在坎儿井边踱来踱去,看起来他有点老态龙钟,但是
只要他在井边一站,听听井下的声音,依然能判断出水来了多少,井里有没有毛病。
他跟水打了七十年交道,直到最后的十年,水才是属于自己的,属于大家的。
靠了坎儿井,吐鲁番人民年年向大地要来粮食,要来棉花,要来葡萄和瓜果。
靠了坎儿井,吐鲁番人民抗御了多少回风吹雨打,从风口里夺回了多少粮食。
山鹰要往高空飞,骏马要往远方奔;吐鲁番人民响起大跃进的号角。
要种更多的粮食!
要收更多的棉花!
要栽更多的葡萄瓜果!
那么,就需要有更多的水!
坎儿井曾经立过伟大的功劳,但如今,光指靠坎儿井就不够了。
人们抬头凝视着远方巍峨的博格达峰,凝视着终年积聚山头的皑皑白雪,心头又有一团火在
燃烧了:
“博格达呀博格达,你能不能再为社会主义献出更多雪水?”
在英雄的人民面前,天山怎么敢吝惜自己的财富?它抖落一身白雪,就化成流不完的清清泉
水。
需要在戈壁滩上开渠道!
渠道,过去是开过的。但是那时候,人们的力量还敌不过天公,泉水还敌不过天上狠毒的太
阳和戈壁滩松软的沙土。
千里马需要勇猛的骑士,冬不拉需要出色的乐师。戈壁滩上开大渠道,需要人民公社这个巨
人。
于是,第一条人民大渠建成了!
又是一个奇迹在戈壁滩上出现了!
清水从博格达峰飞泻而下,滚滚地流下天山。在天山脚下,大渠象一支箭似的直射向火洲的
大地。水,欢畅地穿过干旱的沙土地,穿过浓密的树林,奔腾澎湃,激起无数白色的花朵。
这么多的火!一路翻滚着,吆喝着,喧嚣着。
在大渠底,密密麻麻地铺着一层鹅卵石,每一颗都有拳头那么大,滴溜滚圆,又光又滑。这
是修渠的各族民工们精心地挑选又挑选、磨了又磨,才铺砌成的。修这条有史以来的头一条
幸福大渠,是吐鲁番人民的大喜事,他们比给自己盖新屋、给女儿办嫁妆还要费心思。人们
是用纵情的歌声、笑声、手鼓声和琴声迎接最初的泉水的。清澈见底的水渠里,闪动着天上
的白云两岸欢乐的人影。滔滔不绝的渠水,沿着人们开拓出来的道路,酣畅地流到庄稼地和
葡萄园里去。在人民公社这个大地的巨人手里,在吐鲁番各族英雄的人民手里,水只有乖乖
往前走的义务,再也没有漏进沙土的自由了。
水,冲击着人们的心。
水,激荡着人们的希望。
水,坚定了人们征服更多戈壁滩的信心。
如果你去访问葡萄沟,遇到肉孜海利同志的时候,那位公社党委副书记一定会兴高采烈地向
你介绍扩大耕地面积的计划。尽管你慕名而来,特别感到兴趣的是他们的葡萄。无论是誉满
四方的无核白葡萄、紫红的玫瑰香、丰腴娇艳的马奶子、绿宝石般的哈斯格尔,还是少女明
媚的眸子似的黑葡萄,都会使你目眩神摇,赞不绝口。可是,肉孜海利同志却总是若无其事
,一再兴致勃勃地谈他的高粱和洋芋,讲葡萄沟从来是用葡萄和瓜果去换口粮的,可是去年
就收了二十万斤粮食,今年还要收更多。他说来说去,都是粮食,好象他的以葡萄沟命名的
公社并没有那四千多亩葡萄似的。
你看,他站起身来,领你们去参观了。他并不先请你去参观葡萄园,也不忙去鉴赏那精致得
象美术工艺品般的晒葡萄干的荫房,却探询地问:
“要不要先去看看新开的高粱地?”
那几百亩高粱地,只是公社新开的三千亩荒地的一部分。它们看来并不特别显眼,跟你过去
在北方许多地方看到的差不多,似乎引不起参观的人多么大的兴趣。
走着走着,就听到了水声潺潺,来到了那条人民大渠边。
肉孜海利同志的脚步缓慢了,停下来了。来不及请翻译同志转达,他就用不太纯熟的汉语向
你介绍这条大渠的来历,一面说,一面还用手比划着。
“这就是我说的那条大渠,就是它。你们看,这水有多好!”
你也不知不觉被这汹涌而来、跳跃不息的渠水所吸引,在它身边停下脚步,不忍马上离开。
喧闹的水声,为这幽静的山林注入了洋溢着欢乐的生命的呼喊,波浪湍湍,象骏马奔驰。满
山满谷的果林和大树,织成一片浓荫,遮住骄阳。这时候,你也许以为正置身于雁荡的大龙
湫前或者黄山的莲花峰下,完全忘却在几里路以外就是浩瀚无垠的干燥的戈壁滩。水声把你
的遐想从遥远的地方引回来。一抬头,你就看到肉孜海利同志的爽朗的笑容。于是你仿佛恍
然大悟,好象从水声里听到了这位公社党委副书记的心声,听到了吐鲁番人民向戈壁滩索取
更多的粮食的战鼓声。
有了这么多的水,这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山雪水,怎不叫人兴奋,怎不叫这位满腔
革命热情的维吾尔族共产党员,全神贯注地向往于实现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增产计划中去
呢? 戈壁滩依旧那样苍茫,天气依旧那样炽热,风依旧那样猖狂。可是,在那一块块大大
小小的绿洲里,在那临风摇曳的青纱帐里,在那一大片连着一大片的庄稼地里,在那枝头累
累的果林里,哪儿还能找到一点荒凉的影子呢?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坎儿井纵成行,横
成列;进得村来,但见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绿树荫下,水渠成网。这些水渠里的水,全是
从大渠里引来的。大渠涨水小渠满,真是一点也不错。戈壁滩的水啊,千年成载,日夜长流
。你看,维吾尔老乡在水渠边饮马,水利队员在村外勘测、设计新的坎儿井,管水员在计算
着葡萄园需要的水量,主妇在水渠边洗菜,小女孩在门前对着水渠梳她的十二根小辫子……
傍晚,年轻人在大渠岸上散步,清清的水面上映着一对对依偎着的身影。小伙子弹着琴,姑
娘们宛转地唱着:
白闪闪的云彩啊,
红红的火焰山;
绿茵茵的葡萄啊,
生长在水渠边。
天山上的雪水哟,
流呀流不尽哩;
人民公社的好处哟,
唱也唱不完……
1961年11月,乌鲁木齐——北京
作家川岛所写的序。
袁鹰同志的《戈壁水长流》,是在今年一月号《人民文学》上发表的,作于一九六一年十一
月,应算是去年的收获。寻常,我们尽管吃着吐鲁番的西瓜或是哈密瓜,觉到花一般的香,
蜜一般的甜而已。一面啃着瓜皮滴着汁水,一面问人道“戈壁滩上怎么会长出这样的瓜来
”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多的。不但吃瓜时想不起它所需要的“水”来,就是想到“水”
,也是和“戈壁 ”连不起来的;倒是“炙人的热浪 ”、“滚烫的沙土”很容易和“戈壁”
联想在一起。“戈壁”嘛,哪里来的“水”!“旱瓜涝枣”嘛,戈壁滩上就结这么一种瓜,
像仙人掌一样地在砂石和旱风中生长着——我是曾经有过这种想法的,当我没法想通的时候
。可是你到了那里,“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坎儿井纵成行,横成列;进的村来,但见家
家泉水,户户垂杨,绿树荫下,水渠成网。这些水渠里的水,全是从大渠里引来的。”在公
社的庄稼地和果园里,“就能看到高粱和玉米长得一片绿油油,就能闻到葡萄醉人的芳香”
。在傍晚的清清水面上还映着一对对年青人依偎着的身影......,岂止是瓜!村子里渠道中
的流水淙淙地响着,“戈壁滩的水啊,千年万载,日夜长流”。这象是神话中的奇迹,在我
们国度里却是现实。在戈壁滩上,种瓜得瓜,原来是这样的。我才恍然大悟。于不知多少年
前,在吐鲁番人民与自然的搏斗中,创造了坎儿井,给吐鲁番带来水、庄稼、瓜果和花草。
在引来水以后,又有了“水霸”,人民反成了水的奴隶,也带来了灾难和哭泣。如今,到了
水的奴隶变成主人的时代,坎儿井才为人民真的立了功劳,坎儿井才唱起欢畅的歌。待吐鲁
番人民响起了大跃进的号角,光指靠坎儿井就不够了。他们要天山上的博格达峰为社会主义
献出更多的雪水,要在戈壁滩上开渠道。在高高举起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
指引下,”第一条人民大渠建成了!又是一个奇迹在戈壁滩上出现了!”哈西姆老人时代的
黑影子,在那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绿洲里,在那临风摇曳的青纱帐里,在那一大片连着一大片
的庄稼地里,在那枝头累累的果林里”消失得一干二净,只有“人民公社的好处哟,唱也唱
不完......”的歌声在戈壁滩上的空中荡漾。今天,勤劳与智慧的吐鲁番人民“开天辟地、
伏虎降龙的本领”,才在天山脚下施展出来。用“坎儿井”与“人民大渠”来象征新旧
两个时代的历史特征。
戈壁水长流,只能是我们今天的事,然而给后代创下了基业。
第二篇散文
这里作家深入生活的地方是在云南
《沿着澜沧江的激流》
——西双版纳漫记之一
冯牧
我们决定坐船到橄榄坝去。从允景洪到橄榄坝虽然并不远,水路旱路都只有八九十里路,但
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从水路走。这不仅仅是因为顺流而下可以到的更快些,而且,我觉得
,能够沿着澜沧江的激流和两岸奇峰连云、绿荫映波的热带景色,作一次赏心悦目的航行,
这本身对人便是一个最大的魅感。我曾经有过许多次在江河上旅行的经历。我私下里得出了
一个也许是有些偏颇的结论:只有当你在江河上航行,通过水光山色来观察那随时变化的景
色的时候,才能够真正领略得到我们祖国的锦绣河山的全部的丰饶和美丽。我曾经在气象万
千的长江上航行过,为那烟波浩瀚、壮丽森严的奇景而留连咏叹,胸中充满了壮阔和自豪的
情感。我曾经在珠江上航行过,沿着峰连壁立的两岸溯流而上,饱尝过那充满热带情调的浓
丽强烈的南国风光。我也曾经在祖国边疆的许多不知名的小河中航行过(如象云南的南溪河
和勐拉河),坐在精巧轻盈的独木舟中,在茂密的花丛和藤蔓间逐波而行,“秋水才深四五
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林碧峰青,触目成趣,极目所至,都是一片蓬勃的生气,胸中不禁
激荡着对于祖国边疆的无限挚爱之情。
但是,我还没有探访过我们祖国最伟大的河流之一——澜沧江。
我曾经许多次地横渡过澜沧江。当载着汽车的渡船在钢缆牵引下缓缓横过江心时,巨大的船
只在激流冲击下不停地颤抖着,使人立时感受到了澜沧江的不可抗拒的庞大的威力。远眺江
面,江面似乎是波平浪静的,但平静的水面下却隐藏着胸怀叵测的激流。在夕阳的照耀下,
江心发着钢蓝色的光亮,间或从水底涌出一两个急漩着的涡流;浮在江上的朽树断枝,象箭
似地被冲到远方去。这一片雄伟景象使人不禁感到:澜沧江呵,你真是一条矫健彪悍、深邃
莫测的巨龙。
但是,我却没有真正探访过澜沧江,没有亲自沿着江流领略过它的雄伟的力量。
我便是带着这样一种得遂心愿的心情,坐着那种用柚木薄板做成的傣族的小木船,欣然上路
了。
我们坐着小船,实际上只是兄弟民族所惯用的那种独木小舟的变种。船身是窄长而轻巧的。
旅客们坐在中央,两个船工分别站在船头船尾,船小的象公园的小划子一样,坐了四、五个
人,便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和我们结伴而行的,还有另外两只小船,一只是为农场的拖拉机
送柴油的,另一只刚坐了一群到景洪来赶街的花枝招展的傣族姑娘。就这样,我们驾着一叶
扁舟,驶向波涛滚滚的澜沧江。
小船刚一驶进江心,我们便感到了澜沧江的威力。江水湍急地流向东方,小船一只接一只地
向下游驶去,快得象离了弦的箭一样。烈日当空,在貌似平静的水面上,闪耀着万点金光。
在我们眼前,好象是倏然闪过的电影镜头似的,出现了一个接连一个的美妙风光的绝妙画面
。江水忽而流过悬岸,忽而越过森林,忽而冲过木棉成林、芭蕉成荫的江心沙洲,忽而绕过
掩映在密林深处的山村。有时我们穿过了一片浩浩荡荡、波平如镜的江面;有时我们穿过了
一道群峰耸立、悬岸夹持的奇险的山峡;有时我们驶过了一片波涛汹涌、水势陡急的险滩。
不论江水流过什么所在,到处都遗留着澜沧江这位性格爆裂的巨人的愤怒的痕迹。岩石、陡
壁、森林和山箐,都显露着一层层由于江水冲击而形成的灰白色的迹印。江心,时常从水底
耸出一座座孤岛似的礁石和石笋,有的异常突起,有的群集成阵,把宽阔平整的江面顿时分
割成许多湍急如瀑的细流。江心和江岸的岩石都是黑蓝色的,经过了江潮的千百次的冲击,
他们变得象金属一样亮,在阳光下,好象钢铁铸就般地在闪耀发光。
澜沧江的两岸是壮丽的,丰饶的。无论是山峰上,悬崖边,都密生着森林郁郁的亚热带森林
。密林都被丛生的藤蔓攀附着,缠绕着,许多参天巨树身上都披满了各种各样的附生植物,
从树顶一直垂挂到江边,有的好像是串串缨络,有的又好象是老人的长须。我还是第一次发
现,那些生长在江边和崖壁上的树木,竟有着这样惊人的顽强的生命力量。随着年复一年的
江水的涨落。它们所据以生长的土层都被冲刷干净了,但它们仍然是在枝叶繁茂地生长着。
许多大树的根,几乎全部裸露在外面,另有少数的根须依附着悬崖的石壁,在它们的树干上
,水淹的迹印一直达到半腰,但它们仍然顽强地耸立着。在一块嶙峋的岩石上面,压着一块
从山顶坍落下来的巨石,就在两块巨石之间的缝隙中,就象衔在一张嘴里一样,生长着一颗
亭亭玉立的巨大的芒果树,树上正盛开着黄色的小花,它的茂盛的枝叶,说明了它的旺盛坚
强的生命力量。
但是,所有这一切,多半都是我在归途的航程中注意到的。去的时候,在疾驰如箭的航行中
,我应当坦白地说,我们的全部注意力都被行船的惊险和船工们那举重若轻,履险如夷的高
度纯熟技巧所吸引了。我还是头一次经历这样惊险的航程。在江上,我们的小船走得和汽车
一样快。我觉得,我们的小船几乎是随时都有被惊涛激浪撞翻的危险。但是,在我们心目中
的每一次难关和险境,在我们的船工的控驭自如的掌握下,都轻易地平安度过了。和我们同
舟共济的这两位傣族青年,不论遇见什么风浪、险滩、暗礁、涡流,总是那样地从容不迫、
泰然自若,甚至在最紧急的时刻也还是在小声的唱着歌。他们有时摇着木浆,有时拿起竹篙
。这两件平常的东西,在他们手中仿佛具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当他们的小船被卷进一片凶
险的漩涡当中时,只见他们不慌不忙地左摇几下,右摇几下,小船便马上顺从地划出了险境
。
在九十里路的航程中,我们要经过三个危险的“溜子”,也就是险滩。这些险滩,实际上是
由江面的突然的落差所形成的一段瀑布似的激流。从几里路以外,便可以听得见这些险滩的
吼声,好象是沸腾的开水一样。这是,江面突然下降,黄绿色的浊流把一只只小船好象是一
段段木料似地从上面抛下去。我几乎没有看清我们的船是怎样冲下去的,我只听见了一片水
声。我们的小船好象是被一支无形的巨手一下举到浪头,接着又扔到浪底,然后,又象是坐
滑梯似地朝着下游急驶而去。但是,前面也不是坦途,一座陡峭的石壁正笔立在急流冲去的
方向,一个个浪头冲到黑色的巉岩上,又被撞得粉碎。难道我们的小船可能不跟着急速的浪
头一直撞到那座悬岩陡壁上去么?我们把一切交给我们的船工了。他们的镇定,使我们不能
不信任他们,因为即使是在这时,他们也还是在小声地唱着歌。果然,他们是值得信任的,
他们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地轻轻拨动了几下木浆,我们的直奔石崖而去的小船,在离石岩一
丈开外的地方,马上便驯顺地向右面改变了方向,就仿佛我们不是置身险境,而只不过是在
平静的湖水中行船一样。但是,我们的险境并没有完全过去。另外的险滩又在前面窥伺着我
们了。在雷鸣般的波涛声中,一列黑色的高大礁石,象一排锋利的牙齿似的矗立在前面。在
它们之间,浪花飞溅,汹涌澎拜,好象是开了锅的水。我们的小船又象一个火柴盒似的被扔
到了一片激浪和乱礁中间。但是,即使是在这里,我们的船工也仍然是不动声色的。他们左
迴右转,前划后拨,轻而易举地便把我们的小船从乱礁阵中划出,送到一片平静的春水当中
来了。一直到这时,我们才舒了一口气,放松了紧握着船舷的双手,注意到四周的景色。群
山被紫色的雾霭笼罩着,水面上翱翔着一群白鹤和沙鸥。江岸上,一群傣族姑娘正在用三角
网捉鱼。我们离橄榄坝不远了。我们的一位船工已经在大声向岸上的姑娘唱起情歌来了。但
是,我在这时却完全陷入到沉思中去了。从这两位朴质的船工身上,我仿佛受到了深深的启
示。这是两个普通的傣族青年,他们的身材并不高大,但他们却具有着一种我们所难于设想
的巨大的力量——能够驯服惊涛激浪的力量。澜沧江是一个性情凶险、桀骜不训的巨人,可
是,当人们研究和洞悉了它的一切习性和特点,熟悉了它的每一段激流和险滩、每一座悬崖
和暗礁的时候,人们就变成了比它更加高大的巨人。当我们也能够象这些船工们一样,把自
己的对手了解的这样真切和透彻,在我们前面难道还会有什么不可跨越的风浪和不可战胜的
困难吗?
我的这个想法,在我们的归途的航程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和充实。
我没有听从人们的劝告,走旱路回允景洪去。在橄榄坝的三天的愉快访问,不但没有使我们
感到疲劳,反而使我们更加充满了精力。我们必须坐船回去。如果说,我们已经亲身体会了
这里的船工们的驯服波涛的惊人技巧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进一步了解一下,人们是怎样
地迎着激浪逆流而上,把船只划到上游去。我们坐的是另外一只小船,船工是两位更年轻的
青年,这使我们在开始时不免感到有些惋惜。但是,过了不久,我就发现,我的一切疑虑都
是多余的。澜沧江上的每一个傣族和汉族的船工,都值得我们同样地信任和钦佩。他们对于
江上的每一块巉崖,每一道急滩,每一个浪花,都熟悉得象自己手上的掌纹一样。不过,虽
然如此,在这样的水深浪急的激流中逆水行舟,却不象是顺流而下那样地从容和愉快了。可
是,不久,我在我们的新伙伴身上,又发现了另外一种令人钦佩的特点,这些熟知水性的年
轻人,不但有着在激流中行船的纯熟的技巧,而且还有着和惊涛激浪进行坚韧顽强的斗争的
坚强毅力。当我们的小船逆流而上时,他们不大使用木浆,更多地用那安着铁尖的竹篙作为
武器。小船沿着江岸前进,他们用长竹篙撑住江底或者江岸的岩石,把船一丈一丈地、一尺
一尺地撑向前去。波浪冲打着船身,船身抗拒着波浪。但是,人们终于还是显示了更大的力
量和智慧。虽然我们的小船只能以比步行略快的速度向前驶进,但我们终究是在不停地前进
着。一切波涛和涡流都不能使我们后退一步。可是,这得需要人们付出多大的毅力和机智啊
!当他们把长篙支撑在一块礁石的一个圆洞里(这是被无数长篙的铁尖戳成的圆洞),用力
把小船推到一丈以外的上游之后,马上便得把长篙急速地戳向另一块礁石的另一个圆洞里,
不能有半秒钟的迟疑和延误。不然,船只便会被汹涌的波涛席卷而去,然后一切又得重新来
过。但我们的船工一次也没有失误过。他们有时会从山峡中迂迴一下,从右岸划到左岸。但
他们从来没有在激流面前退缩过,他们从来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手忙脚乱、束手无策来,而
是一直保留着始终如一的顽强和敏捷,一篙接连一篙地把小船推向前去。他们从不环顾梭巡
,便会知道在那一块岩石上面有可以落篙的圆洞,那一片浪花下面有可以落篙的礁石。当江
面被一堆乱峰割裂成许多细流时,他们对于一切水情和地形都了若指掌,他们的判断总是毫
厘不爽的。有时,当我们的小船需要通过一段瀑布似的急流时,便开始了一场人和自然之间
的角力。我们的船被推到了沸腾的浪花中,这时,我们的船工们便利用水底的石隙,用长篙
把小船固定起来,不让波涛把它冲走;汹涌的波涛不甘退让,猛烈地击打着我们的船身,企
图把它抛到下游去,但是,它们一点也不能得逞。我们的小船在两根竹篙上面稳固地停留着
。波浪疯狂地冲击着,人们一点也不示弱,用尽全力地支撑着竹篙;竹篙逐渐被压成了弯弓
形,但人们仍然顽强地坚持着。最后,波涛终于松劲了,威力减弱了。于是,人们趁着浪头
与浪头之间的半秒钟的间隙,把船只胜利地推向前去,而且连续不停地把船撑到了平静的江
湾里。歇息片刻之后,我们又安然前进了。就是这样,我们越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山峡,撑过
了一个又一个的险滩,极其艰苦然而又是十分顺利地走完了全部航程。使我们多少有些遗憾
的是:我们在归航的路程中虽然走了差不多一整天,但我们仍然没有能够恣意观赏一下澜沧
江两岸的雄伟森郁而又妩媚动人的美妙风光,我们的船工的惊人的毅力吸引了我们的大部分
注意力。两岸的美丽风光,在我脑子里只是印下了许多断断续续的印象:一片片荫郁茂密的
原始森林;一块块整洁高大的甘蔗田;一群群彩色缤纷的江燕;水獭在礁石上啃食着一条大
鱼;猴子在森林中泰然地摘食着果子;一船船的货物和旅客从我们身边飞速地掠过;随处都
可以入画的、变化万端的南国风光......。而这一切,又都汇成了一个总的印象:在伟大的
澜沧江的怀抱里,在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片无比壮丽、无比丰富的大自然的面貌。但是,人
们比大自然更加壮丽、更加伟大。人们有着比大自然更巨大的力量。你看,和我们一同在澜
沧江上度过了两个美好日子的几位平凡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就蕴蓄着何等深厚、何等坚强
的力量!他们熟悉澜沧江的一切,就像熟悉自己的母亲一样。他们掌握了澜沧江的一切奥密
,他们又有着劳动人民的另外一种美德——百折不饶、坚韧顽强的毅力。这样,就使这几个
瘦小的傣族青年具有着那种可以使江河为之让路、山岳为之俯首的征服一切困难的斗争力量
。
作家川岛为本篇散文所写的序的摘录。
冯牧同志的《沿着澜沧江的激流》,表现了对生活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从决定自远景
洪由水路沿着澜沧江的激流到橄榄坝区,坐上一条柚木薄板做成的傣族独木舟欣然上路后,
来回一百七十里,都在激流逆浪、乱礁险滩。几乎随时都可以在巉岩上撞得粉碎,在涡流急
湍中覆舟灭顶的水程里行进。这需要有多么坚决的信心与顽强的毅力才能向前行进达到目的
地呀!仗着熟悉澜沧江象熟悉自己母亲一样与具有毅力和机智的几个瘦小的傣族青年船工,
以及双手紧握船舷、高度警惕而又信心十足地信赖船工、临危不乱、履险如夷的船客,齐心
协力地一路上驯服惊涛激流,穿越险滩乱礁,于汹涌澎拜、沸腾的象开水、雷鸣般的波涛声
里,驶入一片平静的春水当中。水面上翱翔着的白鹤和沙鸥,岸边用三角网捉鱼的傣族姑娘
和那“歌笑轻波澜”的船工向岸上姑娘大声唱的情歌,都一起迎来,离橄榄坝不远了。在归
程“坐的是另外一只小船,船工是两位更加年轻的青年”。“越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山峡,撑
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险滩,极其艰苦而又十分顺利地走完了全部航程。在归航中,有观赏了随
处可以入画的、变幻万端的南国风光:密林,蔗田,彩色缤纷的江燕,在礁石啃食一条大鱼
的水獭,一船船的货物和旅客......。领略了从未领略过的风光和祖国最大河流之一——澜
沧江的力量,见识了那兄弟民族的英雄面貌和英雄性格,也勾画出了祖国边疆山川的壮丽面
貌。而且坚定了我们在惊涛恶浪中前进战胜风险的信心。他告诉我们:美好生活的到来就在
我们面前,就在用全力搏斗的酣战之后;这意义就不单单是记游了,是要沿着激流前进!
第三篇散文
这里作家深入生活的地方是东北的大兴安岭。
《鄂伦春组曲》
(蒙族)玛拉沁夫
一、(在火车上)
八月二十五日
昨天夜里十一点钟上车,人们找到自己的铺就睡了,因为在我们前面还有一天一夜漫长的旅
途呵。
早晨醒来的时候,火车已经驰在大兴安岭里了。我从来没有到大森林里旅行过。森林,对我
象梦一般奇妙!我爱森林。在我工作室里常年挂着几幅库因哲的描绘森林的风景画,而屠格
涅夫、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又曾帮助我领略过森林之美。然而,直到今天,我才第一次
身临其境地观赏着大森林的旖旎风光。
九月,在北京正是天高气爽,绝好的黄金季节。可这儿,从车窗钻进来的风,冷气逼人,外
地的旅客们只得将带来的衣服一件又一件地套穿起来。
火车刚刚从一条河流上驰过,河水还没有封冻,只是水面上结了一层镜子般的薄冰,看去那
薄冰至多只能负担一片树叶的重量。高山、森林全被浓浓的、但仿佛是很柔软的晨雾笼罩着
,这更增加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和森林的神秘感气氛。这常年葱茏的世界,不由得使人产生出
多少童话般的想象呵!一位苏联楚科奇族的作家,曾经描写过生活在西伯利亚东北角冰天雪
地中从未见过树木的一个狩猎民族的少女,在伯力第一次看见树木的细腻心情,然而,同样
是在冰天雪地,也同样是以狩猎为生的我国鄂伦春族人,却从他们降生的那天起,就生活在
这无边无际的遮天盖日的树的海洋里。
鄂伦春,是世界上最小的民族之一,直到解放,他们一直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解放后,这
个仅有二千人口的弱小民族,跟祖国其他兄弟民族——其中有拥有六亿人口之多的伟大的汉
族——以平等地位,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并且正在忘我地进行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这次,我就是为了访问这个兄弟民族,才到大森林里来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接触
什么样的生活,现在还不知道,但是,那车窗外的一派诱人景色,已足以使我心飞神望了。
开过早饭,旅客们叠好行李,聊天,打扑克,有些爱静的人,却望着窗外,在呆呆地默想。
火车在绿色屏障般的森林中穿行着......。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女同志,她带着一个小男
孩,六、七岁,黄头发,红脸蛋,挺招人喜欢的。那位年轻的妈妈,操着南方音,我记得作
家艾芜同志就是发这种音的,所以猜她是四川人。她长得清秀、嫩弱;打扮和风度,却象是
个舞台演员。“她可能是来探亲的,跟我一样,也是第一次到这里来。可是她——一个南方
女人会有什么亲属在这里呢?嗯,可能是她父亲,老林学家,工程师......”我常常喜欢对
陌生人的生活作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想象,到后来,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和想象是正确的时候,
便享受到一种胜利的乐趣。但是,今天,我的第一种猜测,很快被推翻了。她不是初次来访
者。她指着窗外山岗上的森林,给孩子解释着哪一种是落叶松、红松、枫树、白桦树 ......
,又说,红松、落叶松属于针叶树,柞树、枫树和白桦树属于阔叶树,接着讲述起每一种树
木的质地、用途和经济价值来。“她的孩子,能够理解这些吗?她可能看出我们初次来,是
说给我们听的。”我想。其实不然!她那小家伙真聪明,有时还没等妈妈解释,她就抢先说
:“我知道,落叶松,木头硬,不怕冷不怕湿,能做电线杆.枕木,还能架桥......。”
孩子说话,不是南方音,倒象是蒙古人说汉语。
“她可能是在这个地区工作,孩子是在北方生的。”
为了证实这种猜测,我第一次与他们母子搭话:
“你们到哪儿下车?”
“阿里河。”年青的母亲很有礼貌地答道。
阿里河是鄂伦春自治旗旗人委所在地,我也要到那里去。
“在那儿工作吗?”我又问。
“是的。”
“这次从哪儿来的?”
“到四川他姥姥家去了一趟。”
本可以继续把事情问个清楚,譬如,她什么时候到边疆来的,做什么工作,甚至她家庭情况
等等,但是当我取得初步胜利以后,信心足了,打算继续试验我的猜测和想象的能力。
虽然她的外表有点象演员,但她不是演员。一,她不善于象演员那样打手势,作表情,她的
举止很庄重;二,听说鄂伦春地区还没有一个专业剧团或较正式的业余剧团。我也曾猜想她
是个医生,但是刚才火车上有个旅客得了急病,列车广播室通过扩大器向全体旅客呼吁,“
如果那一位是医务工,请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到第 X车厢抢救病人”时,她为那个病人
担心而不断地焦急地说:“糟糕,这时候得急病!但愿车上有个医务人员!”
最后我断定它是教师。
一般年青的妈妈们,做不到象她那样严格地教育孩儿。那孩子起居定时,饮食定量,既活泼
而又听话,跟大人讲话很有礼貌。他还没有入学,就已经学会读汉语拼音文字了,而且有时
还向我询问:“叔叔,七九六十几呀?”从她孩子的一口北方音,我估计这位四川女同志,
最初到鄂伦春地区,至少在七、八年以前,那时她还是刚刚走出学校的小姑娘。而后,跟一
个小学教员,不,是跟旗医院的一位内科医生,可能也是南方人,恋爱,结了婚。他们很幸
福。也许是第二年吧,就生了这个黄头发的小家伙。看得出,她是个坚定而能干的女孩子。
起初,办学校,鄂伦春族人还不习惯送孩子上学,她遇到了多少困难哪!嗯,她还哭过鼻子
呢!连门都不敲地闯进旗委书记家里,说过:“我算是干不了!”但是还没有等旗委书记说
话,他立刻又想起自己毕业时所怀定的为边疆兄弟民族服务的抱负,党对自己的培养和那些
可爱的鄂伦春族儿童渴求知识的眼睛...... ,当时,只说了一句:“不,我能干,能干!”
便冲出门去,顶着刺骨的风雪向自己那间炉火融融的小木房跑了回去......。
“同志,你是第一次到这地方来吧?”
那位女同志的问话,打断了我的思路。我忙答说:
“第一次,所以感到什么都很新鲜。”
这时,进站了,火车慢慢地停了下来。她指着站台上的牌子说:
“这个小站叫岭顶,就是说现在咱们停在大兴安岭的顶上啦!冬天这里最冷,甚至有时火车
都不能开动。有一年冬天,我跟猎民们一起来过这里。”
“那正是小学放寒假的时候把!”我很巧妙地开始证实我刚才的猜测了,
“是呵,正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办起小学的那一年。孩子们放假回家了,我没有什么事做,
就跟上猎民进山学习打猎,那时我第一次骑马拿枪,再加上天气又冷——冷到零下五十几度
,听说过吗?——我可出了不少洋相。”
“妇女也有打猎的吗?”我问。
“有,不多。我当时一来有那么股傻劲儿,二来还没有这个孩子,一身轻松,所以我跟着进
山了。”
我开始羡慕起这位女同志来了。那些生活对我们这些急于扩大眼界的人,有多么大的魅力呀
!高山、密林、狂风、大雪、马嘶、枪声,还有那些数不尽的飞行走兽:黑熊、老虎、野猪
、飞龙、恶狼、大犴、狍子、獾子......。火车走过很长一段下坡路之后,驰行在一条狭窄
的山间平道上。路两旁是雄伟的大山,人们只有仰望那苍茫的天际,才能看见它的白冠峰头
。我把眼光从那峥嵘的云端移到坐在我对面的女教师身上,顿时,我仿佛看见了她那清秀、
嫩弱的外表里面是个矫健、高大的实体。这时,我再也不想独自猜测和想象了。了解她的生
活,会对我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正当我准备从头详细问起的时候,年青的母亲在召唤她跑
到车厢门外去了的孩子:
“乌塔木汗,乌塔木汗,回来,回来。”
乌塔木汗,这名字多么新奇呵!我知道这不是蒙古话,因此问她”
“孩子起的是鄂伦春族名字?”
不知为什么女教师的脸轻微地红了一点,答说:
“是鄂伦春名字。”
这时,孩子跑回来了。他问:
“妈妈叫我干什么?外面净是榛子树,我真想下去摘榛子。”
“把姥姥给做的外衣穿上,快要到家了。”
“快到阿里河啦?”我问。
“车停下就是,同志,你也准备吧!”
这时,列车广播员也开始广播:“前方停车站就是阿里河车站......。”
旅客们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提箱的提箱,拿包的拿包,漫长的旅途,使人们一分钟也不想
呆在车上了。他们之中,老相识的在互相约请到家里去玩;新结识的,再说着客气的告别话
。小乌塔木汗学着大人的样子,把胖胖的小手递给我说:“叔叔,再见!”
他妈妈也说:
“有空到我们学校来玩吧,我姓李。”
火车缓缓地驶进了阿里河车站。站房是新盖的,脚手架还没有拆去,电工们正在安装电灯。
忽然,小乌塔木汗想拉妈妈的手而错拉起我的手,连蹦带跳地喊道:
“妈妈,爸爸来了,在那儿,那儿!”
小家伙乐得都没有发觉是拉错了我的手。
女教师脸上又泛起一片轻微的红晕,弯下腰向窗外孩子指示的方向望去。
“爸爸怕咱们冻着,吧咱俩的大衣都带来了。”
我向窗外望去,看见在站台栅栏外面,站着一个健壮的青年,他身穿镶边狍皮衣,脚蹬用野
兽腿皮做的猎人长靴,一手挎着两件皮大衣(也是狍子皮),一手牵着三匹马,他还没有看
见妻子和孩儿,翘着脚跟在寻视着。看见那个青年的装束和气质,跟我猜测中的内科医生和
南方人却完全不同。我只好不很礼貌地问那位女教师:“那个牵着马的人,就是乌塔木汗的
爸爸吗?”
她微笑着点了点头。
“他在哪个单位工作?”
“他不是干部,是猎民,是捕猎队队员。”
“是汉族吗?”
“不,是鄂伦春人。”
话说到这儿,车停了,我来不及询问别的事了。下车后,我看见小乌塔木汗喊着:“爸爸,
爸爸!径直向那个鄂伦春猎人跑去了。当我走出售票口的时候,他们三个人都上了马,三匹
马,在雪地上留下三条蹄迹,看去犹如姑娘们的三条长长的大辫子。小乌塔木汗骑着一匹雪
青马,走在前头,那一对久别的年青的夫妇,并排走在后面,随着马身子摇晃,他俩的肩膀
,时而接触,时而分开,他们大概谈着一件有趣的事情,女教师断续发出爽朗的笑声,而那
年轻的猎人,不时用火一般烫人的眼光看望一下美丽的妻子,他们沉浸于重逢的幸福和甜蜜
之中......。
“他俩一定是在那年寒假她跟猎民进山打猎是开始相爱的。他是个棒小伙子,他的心跟他那
眼光一样充满热情,不然怎么会激动起那位少女的心呢?......”
我一边走,一边又在猜测和想象了。有什么办法!已经习惯了。
二、(篝火旁的野餐)
八月二十七日
初来时,我被大雪所蒙惑,以为这里今年再也没有阳光灿烂的秋天了,其实不然,这几天连
续是晴朗朗的天气,虽然早晚颇有冬寒之意,但是中午却还是暖洋洋的。平原和向阳的山坡
上的新雪溶化了,小溪潺潺,给人一种感觉是仿佛春姑娘就要到来。然而,据猎民们说,这
次好天气一变,今年的秋天再也不会复返,那就是严寒冬季了。
这是多好的机会呀!鄂伦春族老猎人库波琴约我到他家去作客。他说:“我要叫你尝一尝连
你们蒙古人都没有吃过的肉食。”好呵,今天正是访朋拜友的日子,走它一遭。
在大兴安岭,在鄂伦春地区,任何一块地方都可以成为一处幽雅的休养所。那河流,花草,
森林,好像有哪个巨人统一筹划过,那般井井然然。我有时觉得只有这些森林的居民,才真
正是大自然的“骄子”,他们一降生,就看到了大自然如此无以伦比的美姿!
库波琴老人的家,座落在依山临水的白桦林里。我们走过一条长长的林间小径,老远就看见
了三间平房。房子抹得光堂堂,玻璃窗擦得亮闪闪,看来主人已经完全习惯于居住这样的房
舍了。
鄂伦春,是山上的人的意思。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之中。解放前,鄂伦春人没有房
屋,是住在极端简陋而原始的“仙人柱”里。“仙人柱”是用三十多根细木搭成圆锥形的架
子,上面盖上桦树皮或狍皮,一年四季,顶端露天,下雨灌雨,下雪灌雪,再加上常年就地
而卧,人们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损害。现在没有人住“仙人柱”了。解放后,国家给鄂伦春
人盖了土木新房,这是鄂伦春人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我们来到库波琴老人的房前时,几只狗同时咬了起来。那几只狗,长得跟蒙古狗差不多,只
有一只是细身狗,那是善跑的猎犬。听见狗咬,从屋里跑出来一个少女,她穿着一身红毛衣
,青呢裙,脚上是一双长统高跟皮靴;是蒙族女大学生的打扮,我认识她。她叫莫娜杰,是
库波琴老人心爱的女儿,今年刚从呼和浩特医校毕业回来,会说一口流利的达呼尔话、汉话
和蒙古话。她是鄂伦春族的第一个医生。
莫娜杰把我们引进屋里,库波琴老猎人热情地跟我们寒暄,并且把他儿子介绍给我们。他儿
子叫耶列顿,是出色的猎手,七岁开始学练枪法马术,九岁就跟他父亲进山狩猎。小伙子枪
法如神,百发百中,十六岁那年,在第一届全国运动大会上曾获得百米跑鹿自选步枪射击全
国冠军。今年他才十八岁,可是个头倒象个大人了。
当库波琴老人向我们介绍他的儿女们的时候,他女人,一个朴实的鄂伦春母亲,站在一旁为
自己生养了这样一对好儿女而无限骄傲地微笑着。她除了鄂伦春语以外,别的什么语言都不
懂,因此只能用微笑代替好客的言辞。一看就明白:这是一个经常和谐.幸福的家庭。
“不瞒客人们说,你们来了,可我什么都没有准备呢。”
我马上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来之前,应当先跟人家打个招呼的。
“不过,客人们别见怪,这是我老汉诚心款待你们。”库波琴老汉坦率地说着。
我一时没有懂老人的话意,这时跟我一起来的巴图同志,从旁解释说:
“好客的猎民,是不让尊贵的客人吃隔夜肉的。”
这时,老猎人又向我说道:
“同志,我的女儿先领你们去看一看我们公社的养鹿场、菜地,我们大家晌午到西山坡上见
!”
说到这儿,他转过身去,向他的家人分配起任务来:
“耶列顿,你进北山里打一只狍子来,挑肥一些的!”
他说这句话时,就象城里人说“去胡同口称两斤肉来”,或者象农村人说,“到菜园子拔几
颗葱来”那样轻易而随便。可是一只狍子有五六十斤重呵!这不能不使我这个初访者感到十
分惊疑!
耶列顿答应了一声,从墙上拿下猎枪和猎刀,走出屋去,骑上马就走了。库波琴老汉对他妻
子说:
“我去叉鱼,你去采野果。你早回来一会儿,点着篝火。”
分过工后,老汉让女儿领我们去参观,他自己拿上三股鱼叉和一个桦树皮桶子,向房前的河
岸走去。当我们在莫娜杰的向导下,来到养鹿场时,老远看见老汉坐上桦树皮船,在波漪荡
漾的河面上,轻轻地划着桨。鄂伦春人是猎手,同时也是好渔夫。他们除了兽肉,主要是吃
鱼肉。他们也下网,但通常是拿鱼叉叉鱼。据说有经验的猎人,看水纹就能识别哪里有鱼,
有什么鱼。在附近的阿里河、甘河、吉文河,有着许多种鱼,秋天多是叉大马哈鱼。
说起野果,兴安岭是鄂伦春人的广阔的天然采集场。这里有山葡萄、山梨、稠李子。还有一
种叫都柿的酸甜的野果,内蒙著名的“越桔酒”就是拿它酿成的。鄂伦春妇女,在秋天,采
集 野果是一项主要劳动。
库波琴的妻子背上一只桦树皮筐,从房后一条小道进山采果去了。
我们参观了公社的养鹿场和菜地。
天晌午时分,我们来到老猎人指定的地点——西山坡上的时候,女主人已经采野果回来了,
她说,如果早几天来野果更多一些。其实现在也不少,这么一会儿,她就采了满满一大筐呢
。
莫娜杰提着筐到河边洗濯野果去了。我们帮助女主人开始点篝火。她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就是
他们过去住过的住址。莫娜杰和耶列顿都是在这个山坡上生的。这里地势较高,附近的山野
一览无遗。绿色的山岭象少女一般婀娜俊丽,而那银色的河流恰象扎在这少女腰间的一条绸
带。山也在这明媚的秋光下,显得那么壮丽而肃穆!
正在这时,从远远的河岸上传来“喂——喂”的喊声,女主人把右手遮在眉上望了望,说:
“老头子,出了什么事啦?”
我们看见莫娜杰向她爸爸那里跑去了。因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我们都不安地观望着,等待
着。不一会儿,他们父女两,向这里走来了。但是他们走得那么慢,那么费力。我跟巴图迫
不及待地跑去迎他们。跑到他们跟前才看见他们父女二人用一根木头担着两条足有六七十斤
重的大鱼,每个人手里还提着一桶小鱼,真没想到这么一会儿,老猎人就捕获了这么多鱼,
我们一边向他祝贺,一边从他肩上接过担子。
“耶列顿还没有回来吗?”他问。
“刚才听见响了两枪,可他还没有回来,”莫娜杰答说。
“他不会在客人面前丢猎人的脸吧?”老头幽默地闪了闪眼。
听得出来,老猎人的话是说:“我的儿子,不会比他老子差的。”
当我们来到山坡上,收拾好大鱼的时候,从东山密林中走出一个骑马的人来。他唱着一支鄂
伦春语的歌子,声音洪亮,震起群山的迴音,听来仿佛整个大兴安岭都在歌唱。
耶列顿回来了!
耶列顿的猎获物也很可观—一只狍子,三只野鸡!够我们几个人吃十天半个月的了。
我看了一下表,他进山还不到两个半小时呢!这确实是象一本书上所写的”棒打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那种生活了。
可是老猎人脸上表露出对儿子的成绩不甚满意的神情,儿子看出这一点,向他的父亲解释说
:“我怕耽误客人的时间,就没有往大山里走。”
我从一旁表示支持耶列顿,说:
我们的射击冠军,两个多小时就打来这么多野物,看来我们是有口福的!”
“别提他的冠军,说起来更糟!”老猎人把话接了过去,“那一年他到北京得了冠军回来,
第一回进山就好险叫黑熊给吃了。”
“爸爸......”青年猎人忽然红起脸来。
“说一说怕什么?猎人,对失败要跟胜利一样牢牢记住。”他向我们转过脸来,继续说,“
在北京得了冠军回来,好光荣呵!第二天,我领着他进山打猎,我们两相离不远,往一个小
山头搜索走着,我在看别的地方的时候,突然他嘡地开了一枪,我回过头去一看,他遇到了
一只黑熊。猎人都知道,黑熊性情暴躁,打它要一枪必中,不然,烈性发作,反扑伤人,那
可了不得!可是你们的冠军打了一枪,连根毛都没刮着,那黑熊呲着牙径直朝着他扑了过去
,我一看势头不好,枪口一点,把黑熊打倒了。这时候,再一看你们的冠军,喝!脸跟桦树
皮似地发白了!猎人,那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凑个数啦!你可以成全国射击冠军,可不一定就
是个好猎人。猎人每次开枪以前想的是:我要打死它!这里没有可能、大概、也许等等那些
玩意儿,同志,那不是一件容易做得到的事呀!可是,耶列顿开那一枪的时候想的是什么?
他想的是:‘我是全国冠军,打一只那么大的黑熊还不容易!’这么一想,就差一点吃了大
亏!”老猎人讲的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但是他阐明了一个多么深刻的道理呵!我久久地回
味着......。
这是,女主人开口了:
“有话过一会儿吃着肉慢慢说吧,时候不早了。”
于是,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劈柴的劈柴,切肉的切肉,只有莫娜杰说要给我们做一个地道的
“城里的鱼汤”,独自跑到一旁施展着她的烹调技术。
这次野餐纯粹是“山野风味”的。大家围坐在篝火旁,每人用一把肉刀,把一片一片的狍肉
割下来烤着吃。鄂伦春人烤肉与我们蒙古人不同,我们是用铁条把肉串起来或者把肉切成片
放在铁丝网子上去烤,鄂伦春人是切成竹板形的肉片,而后套在篝火旁的一根根木钉上,烤
完一面再烤一面,狍子肉,不宜过熟,六、七分熟为最妙。其实这并不足为奇,城里人吃涮
羊肉,也不是全熟的。山野上飘满了烤肉和炖鸡、煮鱼的香味。女主人神不知鬼不晓地拿出
来两瓶都柿酒,她说:
“同志们品一品我亲手酿的酒吧!”
正在这时,莫娜杰喊着:“烫着!烫着!”端来了一小锅鱼汤,她把锅盖一掀,挺着胸骄傲
地说:
“麦香村(呼和浩特著名饭店)做不出来的好汤!”
按照鄂伦春人尊敬长老的习惯,我们请库波琴老人尝了第一片肉,第一勺汤,第一块鱼,第
一颗果和第一杯美酒;随后,他往我们每个人的碗里放进喷香的一块肥肉——这是长老在祝
福我们永远富足!
野餐开始了。
多么舒畅呵!大地在给我们传送着清风,太阳在给我们倾洒着光暖,而那浩瀚的大兴安岭的
每一棵花草,每一株树木,都在为我们播唱着动听的歌曲......。
三、(鹿的故事)
八月二十九日
来鄂伦春地区之前,我就听说现在猎人们已经改变打杀鹿为捕养鹿,而且在鄂伦春自治旗建
立了三、四处养鹿场。听后觉得很新鲜,所以来到阿里河的第二天,我就到养鹿场去了。
人们都知道,鹿全身是宝。鹿茸、鹿胎、鹿便、鹿心、鹿血都是身体虚败、神经衰弱的人寻
不到的贵重药材。因为它的商品价值很高,所以猎人从来都是在打鹿上多下功夫的。据老人
们说,从前在兴安林里,野鹿成群,到处都可以看到,但是近些年,确越来越少了。原因是
:一,鹿一年一胎,繁殖较慢;二,猎人大量捕杀,减少很快。如果继续打杀下去,那么珍
贵的鹿种就有绝灭的可能。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时候,先进猎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党组
织采纳群众的意见,提出了变打杀为捕养繁殖的方针。“发展养鹿业是保护鹿源的最好办法
。”在去养鹿场的途中,陪我同去的巴图同志说,“打鹿,即使能打到有茸角的,也只能得
一副,再说打一只少一只。如果捕捉活鹿养起来,母鹿一年可生一个小鹿公鹿一年可锯一副
鹿茸,这样既能繁殖,又能收益,比打鹿能创造几十倍的价值。养鹿确实是一件好事。可是
起头改变一种习惯,学会一种新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呢!......”话说到这里,我们看见
前面二里多地远处,在一片茂密的树丛中有一排白色房舍,巴图指了一下说:
“那就是养鹿场”
我们进入了榛子林里,路很窄,风刮的树叶沙沙作响,在这里不便于谈话,我们一前一后沉
默地走着。走在榛子林里我回忆起十五年前在达呼尔族地区工作的一段日子,一到秋天漫山
遍野都是唱着歌儿采榛子的达呼尔族妇女,那时我们吃榛子是用麻袋装呵!鄂伦春地区也又
榛子林,但是看来他们不象达呼尔族那样全力采集。
走出榛子林有一座桦木小桥,也许是因为架在鹿场附近,名为“鹿桥”,我们来到桥上时,
巴图同志又开始讲述起鹿的故事:
“说起养鹿,益处确实多,人们都点头。可是鹿从哪里来?鄂伦春人世世代代狩猎为生,可
是谁也没有活捉过鹿。鹿是机智、精灵的动物,鹿是速度的象征,正如俗话常说:跟鹿一样
快。所以,最初人们只为鹿源日渐减少而担心,但还想不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人说黑龙
江省有驯鹿,干脆去买几只来叫它慢慢繁殖。可是谁听说过住在山里的人还到外地去卖柴!
咱们这儿有的是鹿呵!再说买来三几只,哪辈子才能繁殖成群哪?最后决定还是自己捕捉。
怎么捕捉?谁也没有经验!有些人信心不足,说:只有枪子儿才能追的上鹿,人能捕得住吗
?也有些老猎人打鹿惯了,一见了鹿手指头就发痒,想杀掉它。这时,旗委成立一个工作组
,拜访鄂伦春族长老,经多方面研究,捕捉活鹿还是可能的。在那一年冬天,旗委就派出了
一个捕鹿队,冒着严寒,带着电台深入老林,决心捕捉活鹿,创办养鹿事业。“开头,没有
经验,只好千方百计,条条都试验。先是在冰天雪地挖了二十几处鹿窖,可是精灵的鹿,有
点异样的地方,它都不去。等了半个月,一只鹿也没落窖,倒有几口笨熊.野猪掉进去了。
这个办法不行!后来又搭拦鹿圈,也没有成功。看来还是骑马追捕,把握多些。但是,那一
年冬天,雪大,平地上都没马膝盖,能追得上吗?谁也不知道!
“第一个报名参加捕鹿队的鄂伦春族共青团员白禄山,讲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雪深
,马难跑,鹿不是更跑不动吗?马比鹿有长劲儿,能追得上!”一天,两天,三天......,
追了七.八天,还是两手空空!后来才知道,那一年水草好,鹿满膘劲儿足,难追。
“捕鹿队已经进到原始森林里了。天寒地冻,供应又一时跟不上来,捕鹿队员的生活是非常
艰苦的。他们通过电台跟指挥部保持着联系。党组织及时地抽调人马,给他们运来了充足的
生活必需品,旗委书记又亲自到现场,跟他们日夜并肩战斗,这鼓舞了每个队员,坚定了他
们捕活鹿的决心。可是,当时,活鹿还是没有捕捉到阿!......
“鹿是最容易激动的,老乡们说它气大。一见猎人来追,它就一个劲地跑,晚上猎人休息,
可它由于神经过敏,仍然不停脚地转山头。它也很‘倔强’,在它使尽最后一点力量之前是
决不会停下来的,甚至被射伤后,宁可依着树站立,也不马上倒下去。捕捉这样的野兽,猎
人该需要具有怎样的机智.力量和勇敢的精神哪!
“有一天,捕鹿队照常从基地出发,进山去了。白禄山骑着一匹黄膘马,虽说个头不高,但
是耐力、速度都很棒。他领着一个小组,刚翻过一个小山,就看见雪地上有鹿的足迹,码着
这足迹没走多远,就看见前面岩石上有两只鹿,一公一母。他们小组马上设包围圈,一步步
地向鹿逼近。但机警的鹿,能够闻出任何一点异样味道,听见任何一点异样声响。两只鹿很
快就发觉了猎人,还没等猎人靠近,它们便拼命冲出包围圈,逃之夭夭了。他们马上追了下
去。这时两只鹿使了一计,先是交头接耳,好象约定了一个相会的地点,随后便一东一西,
分头逃去。猎人们研究了一下,决定放走公鹿,集中力量,捕捉母鹿。一来母鹿没有公鹿力
量大,容易追撵;二来母鹿可能怀了胎,若能捕获,岂不是一举两得!对策下定,他们就放
开马缰,疾驰猛追。就是在一、二尺深的雪里,鹿还是跑的很快。有时跌倒了,爬起来还跑
,真有那么一点‘倔’劲儿!
“前一天,白禄山让马歇了一天,所以这一天他的黄膘马,精神抖擞,其跑如飞,不一会儿
,把其他几个同伴拉了好远。白禄山在前面大约追了三个多小时,他回头一看,不见其他几
个人,他知道他们的马经不起这样长时间的快速冲刺而落后了。他对自己说:只剩下你一个
人了,万不能叫他逃掉。现在,在这风山雪林之中,只有他跟那只母鹿在斗智,斗力。鹿回
头看见好几个猎人被他甩掉了,于是想把最后一个‘尾巴’也甩掉。它开始用各种办法迷惑
猎人,有时极速冲刺,扩大猎人跟踪的距离;有时藏到与它毛色相近的岩石当中,稍作喘息
;有时绕着一个山头乱跑,目的是搅乱足迹,寻找不易发现的足迹的道路逃走;有时钻进稠
密得不能进人的林子,与你捉迷藏。......总而言之,鹿把它祖辈相传的与猎人周旋的全部
技巧都使出来了。但是猎人从小就有识别山形地势的本领,白禄山仍然象影子似的跟在它的
后面。鹿,不时回过头来,向他观望,好像它在奇怪,这个猎人有时冲到离它那么近的地方
,为什么不开枪?看来它们祖先不曾向它后代预言有一天猎人会来活捉它们。它也处在‘没
有经验’的情况下呀!
“鹿跑到了一条封冻的河流附近,水面象水晶一般光滑而明亮,通常鹿是决不会跑上这样冰
面的。但是今天,这只母鹿破例踏上了冰面。原来它看见冰面上没有雪,想乘机消灭足迹,
等猎人追过河去时,它在翻转回来,从老路逃窜。可是没想到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发生了矛
盾,它一踏上冰面,四只蹄子就不象是它的了,怎么也不听使唤。没迈两步跌了一跤,好不
容易地刚爬起来,又滑倒了下去。摔过几跤,心慌意乱,连爬都爬不起来了!正在这时,白
禄山追了上来,他心里不由得暗暗自喜:这一下没跑了。他急速赶到河岸,跳下马,就跑过
去抓鹿。鹿在这生命危机的关头,变得心情狂暴,有时甚至与你撞头拼命。白禄山顾不得这
些,一个箭步猛扑过去,抱住了鹿的脖子,与它厮拼起来。可是那鹿不愧为最机智的野兽,
不知怎么一下利用猎人的力量陡地站立了起来,白禄山一急,脚没站稳,反而滑倒了。可是
小伙子咬着牙,没松开手。那鹿见这机会,对他有利,硬挺着脖子,拖着白禄山左摇右晃地
就往前跑。白禄山只觉得胳臂扭了一下,一阵剧痛,松开了手,那鹿趁机逃跑了。白禄山从
冰上爬起来,揉着胳臂,眼看母鹿逃走,心里涌上一股怒气,真想举起枪来,给它一颗子儿
,可一想那还算什么捕猎队员?忍了忍气,心想:我捉不到你,我不是个猎人!立刻走上河
岸,骑上马,继续追了下去。
“又追了几十里路,鹿的速度渐渐地变慢,停下歇息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这说明它已疲惫不
堪。再追下去,就可以活捉了。这时,那鹿又使出一个花招:它以为自己身体轻敏,比马更
善于攀岩,便径直往附近悬崖跑了上去。白禄山勒住马,观察了一下地势,悬崖真高啊!如
在平时,除了傻子谁也不会骑自己心爱的马往上攀登。他弯下身拍了拍马脖子说:‘马呀,
再坚持一会儿!’马好象明白了主人的意思,扎下头向那高高的悬崖攀去。
“鹿登上悬崖就以为保险了,至少可以歇息一阵子,但没想成,猎人紧跟脚就爬了上去,鹿
,忽然变得盲目了,一个劲儿地在原地打圈,后来又突然向悬崖边缘冲了过去,象是要跳崖
自尽,但是看见崖下那千重云雾,万丈深渊,它胆怯了。正在它犹豫的当儿,白禄山冒着可
能被鹿带下悬崖去的危险,猛地跑过去一下就抓住了它的两只耳朵。经一事长一智,这次他
带来了一条皮绳,准备把它绊倒之后,捆住它的四肢。可那鹿还打算找机会逃身,便用最后
一点力量,跟白禄山拼了起来。它扎着头硬把白禄山往悬崖边顶,想伤害猎人哪!
“白禄山识破它的意图,提高警惕,防备着它那一手。同时跟它开玩笑说:‘我不能掉下去
,你也不能掉下去,咱俩都得活着。还是你投降吧!’鹿哪里听他的劝告,依然与他死拼着
。
“正当悬崖上的搏斗难分难解的时候,另外几个猎人赶上来了。他们一起动手,把鹿按倒在
地上......,就这样终于捕捉到了第一只活鹿。与他们同来的兽医同志担心鹿会由于疲劳过
度和极端激动而死去,当即给它打了药针,他们这才把它台上为捕鹿而专作的担架,兴高采
烈地走下悬崖......。
“捕住第一只活鹿是一件大事,它告诉人们,鹿是可以捕捉的,养鹿事业是可以发展的。这
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鄂伦春地区,一种新的生产方针,从此开始了!
“现在,全旗已经养活了一百多只鹿,有公有母。今年第一次锯了家养鹿茸,接生了第一胎
家养鹿崽。明年,后年,我们的家养鹿会越来越多,将给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我们应当感谢巴图同志,他给我们这样详尽地介绍了捕鹿和养鹿工作的开始和开展。到后来
——离开鄂伦春自治旗以后,我才听说巴图同志原来就是英雄的第一支捕鹿队的党支部书记
!我后悔我们那次谈话太短促了,因为他刚说到捕捉到第一只活鹿的时候,我们就走到了养
鹿场,当时,我忙于看那些活蹦乱跳的小鹿崽,前不久才锯过茸角的公鹿和捕捉后第二次怀
了胎的母鹿,就没有再跟巴图谈下去。记得当时他指着一只带着小鹿玩耍的母鹿说:
“它就是跟白禄山在悬崖上搏斗过的那位勇敢的‘母性’!”
四、(在一个飘舞雪花的冬夜)
八月三十日
雪花,轻轻地漂落着,从清晨起,一直到蓝色的北方夜降临的时分。
月亮出来得很晚,恰象一位等待观众平静下来才姗姗出台的仙女。在冬夜披着月光,在银白
的、空荡而宁静的森林里赶路,使人觉得仿佛是漫游在童话世界之中。鄂伦春族老人杨本和
我,就是这篇童话的出场人物。
杨本老人已经六十七岁了,然而白头发却比我的还少!两只猎人的眼睛,依然可以辨认几里
以外的野兽。他是个老共产党员,在猎民当中有很高的威望。他会说一口哈尔滨一带的东北
话,有时还唱几句东北小调。有一位同志曾经半开玩笑地称他为“翻译家”,据说他曾经从
汉语转译过一部不朽的作品,遗憾的是我还没有读过它。现在,他担当着给捕鹿队运送物资
的任务,正好,我要到捕鹿队去,这样我们就成了友好的旅伴。
我们的四轮马车穿行在白桦林里。这正是雪后短暂的风平气和的时刻。厚厚的雪花,挂在桦
树叶上,犹如一只只毛茸茸的白色小鸡。飞禽走兽还没有来得及在新雪上留下它们的脚印,
只有我们的车辙是在这面巨纱上落下的两条针迹。在这样时刻,人们常常是沉入静静的观赏
,而不轻易地去破坏北国严冬少有的寂宁。
杨本老人手里的马缰,松弛地搭拉在雪地上,马儿迈着缓慢的步伐略作喘息,以便于迎战每
每雪后都要来的大风暴!
我曾经历过多次草原风暴,然而森林风暴,对于我还是完全陌生的。风暴常常给人们带来损
害,但是经历一次风暴,人们也会多享一次斗争的欢乐。
从遥远的森林的深处,传来了一种奇妙的声音,它既微弱而又刺耳,象是口技演员藏在那里
故意逗弄着我们。不时,一阵冷风从雪面上掠过,吹起一层淡淡的雪的烟雾。树叶上的雪花
一片片地飘落下来,由于风力微小,它们在空中飘舞了一会儿,便落在树身附近同伴的身上
。
月亮没有方才那样明亮,几片薄云遮住了它。夜空呈现出黄而似灰的颜色,那洁白的雪原上
也仿佛罩上一层尘埃。......这一切都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杨本老人望了望天空,泰然地吹起口哨,然而他的双手却不由得勒紧了马缰。
“来,凑到一块儿坐吧!”他移到车厢中间坐下,对我说道。
我们往南走,顺风,风暴再大也不误我们赶路。我跟杨本老人并肩坐在一起,两个人合着把
一件宽肥的狼皮大衣披在身后,又放下狐狸皮帽的旁耳。这时杨本老人向天空作了个欢迎的
手势,打趣地说:
“请吧,风暴!”
没过多久,果真风暴来了。好像它一直等候在那幽暗的森林后面,当主人一发出约请,立刻
就登上“门”来。从那以后,我们好似被蒙上了眼睛,周围的一切景物,全都看不清了,耳
朵里充满着风婆放肆的叫喊声。然而那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辨别道路的鄂伦春马,是足以使
我们信赖的,它会把我们安然地拉到目的地去。我坐在摇篮一般有节奏的晃动的车厢里,闭
上两眼倾听那自然界庞杂的音响,设想着假如有一位作曲家今晚与我们同行,他将会有怎样
的感受?这时,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熟悉的《国际歌》的音调,那歌词既不是蒙语,
也不是汉语,我一句也听不懂。尤合勒,额沃米道恩吐米毕儿热,包勒......
从音调上,我听出这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那句词。
顿时,我觉得整个森林都在合唱着。当我睁开眼来时,才发现原来只是杨本老汉一个人,再
轻轻地唱着那只伟大的歌曲。
他为什么不唱鄂伦春民歌、东北小调或者其它什么新歌,而在这时,在风雪冬夜的旅途中,
突然唱起《国际歌》来?他的歌声虽然轻而有低,但是那样热烈而壮阔!与今晚这风暴的气
氛恰恰吻合。我忽然觉得他不是平白无故地唱起这支歌的。听得出来,这歌声是发自他内心
的最深处!
我向他看了一眼。他眉宇入常,脸色平静,只有从那眼角的细纹里露出一种自豪的神情。它
的两眼直视着前面的道路,好象那条道路上浮现着使他深深激动的往事......。
当他唱完以后,我问道:
“你唱的《国际歌》是鄂伦春语的?”
“是的,是鄂伦春语的《国际歌》!”
他攥起拳头,又用汉语高声唱了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庄严的《国际歌》!世界上有多少不同的民族,用多少不同的语言,唱着这支全世界无产阶
级的战斗歌曲!这里有几千万,甚至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也有几万,或者几十万人口的小
民族,然而,在全世界只有两千人的鄂伦春族,是怎样第一次用自己的民族的语言唱出这支
伟大歌曲的呢?我不是在做历史考证。这里面包含着比历史考证更为意义深远的东西!当我
正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杨本老人自言自语地说:
“在二十年前的一个冬天,也是在夜里,我们两个人冒着风暴从这条道上走过!......”
“跟你同行的那个人还健在吗?”我问。
“在,他是一个汉族同志。那一天夜里,跟你一样,他也和我并排坐在一辆四轮马车上,到
我们鄂伦春地区来。风雪叫人透过不过气来,可是他不停地唱着一支歌,那支歌叫人一听,
就浑身是劲,心里着起一把火来!我问他:‘同志,你唱的是什么歌儿啦?’他说:
‘这支歌叫《国际歌》。’我说:‘这么好的歌,教给我唱唱吧!'那位同志马上答应了。我
用汉语刚学了几句,就知道这支歌的分量了。我停住唱,说:‘这么好的歌儿,应当叫每一
个鄂伦春人都会唱,同志,你帮助我把它翻译成鄂伦春话行不?’那个同志很同意,可是他
说不会说鄂伦春话。我说:‘你给我讲歌词的意思,我试着翻。’就这样,第二天早 晨,
我们到达部落的时候,我们鄂伦春语的《国际歌》诞生了。它象一只神鸟,很快飞到了苦难
中的每一个鄂伦春人家,鄂伦春人都非常喜爱它!......”风暴还没有平息,森林庄严地挺
立着。我跟杨本老人紧紧地相靠着肩膀,又唱起那支“神鸟”的歌来......。
本篇用作家川岛写下的《序》中的一段话来结尾:
《在一个飘舞雪花的冬夜》,写了鄂伦春森林里一场每每雪后都要带来的大风暴,以及风暴
即将来临前“泰然地吹起了口哨”,勒紧马缰,做好各种准备,打趣地说:“请吧,风暴!
”当风暴到来时,唱着自己翻译出来的鄂伦春语国际歌的六十七岁的老共产党员杨本,“不
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有这样歌词的这支歌,叫人一听,就
浑身是劲,心里着起一把火来;是飞到苦难中鄂伦春人的“神鸟”。这还不鲜明吗?眼前鄂
伦春人身上那么大的劲,和心里点着的火,导致鄂伦春人今天的生活的是什么力量、什么人
?是共产党和毛主席;是沿着党所指引的道路向前走来的。
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在穿越了56年的时空过程后,脑海中展现了一个在1976年10月后,由别
有用心的人通过谎言、谣言、毒言来歪曲、污蔑、编造的那个1958年到1961年的臆想的谎言
世界完全不同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真实新世界。在真实的新世界
面前,那个谎言编造的世界只能是破灭了。是的,正是这个在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正
确带领下,在毛主席的科学思想的指引、教育和武装下,党和人民共同创建了的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真
实存在。中华民族各民族人民才有了从私有制的黑暗的旧社会中,从剥削阶级的剥削、压迫
下解放出来,翻身站起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新世界的存在环境中,中华民族各民
族兄弟姐妹们翻身解放,站立了起来。终止了几千年的私有制旧社会各种剥削阶级对劳动人
民的所谓“天经地义”的剥削、压迫和统治、欺骗、奴化。中华民族第一次有了全民族真正
大团结和统一的存在基础和存在环境。毛主席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
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保证。”正因为有了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
创建和创建的成功的存在,才有了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全民族的大团结和统一。离开了这个全
民族大团结和统一的存在基础和环境,中国就会回到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吃人的黑暗的
私有制旧社会的一盘散沙的分裂和被分裂的存在环境中去。这个科学真理已经被中国人民经
历的旧中国私有制旧社会的历史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毛泽东时代的历史
进步,1976年10月后所谓改开后的私有制旧社会复辟的历史倒退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所证明
。这个科学真理还将在中华民族各民族兄弟姐妹们再次共同选择了毛主席指出的人民解放,
历史进步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全民族的永远大团结的正确道路之后得到证明。
从远古社会的原始公有制社会以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样,在后来的私有制旧社会中
,中国的各民族创造了社会一切财富的劳动人民,从来都只能是被剥削、被压迫的被统治、
被奴化者。而只有到了新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创造了全社会一切财富的各民
族劳动人民才有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存在环境中,平等地共同拥有了由自己创造的
财富的权力、地位和利益。劳动人民在推翻了剥削、压迫后的人人平等,劳动人民当家做主
人的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才可能共同用全部的力量和智慧,团结一
起挣脱、抛弃、砸碎私有制旧社会在制度和私有观念、思想上对人的统治、控制、欺骗、束
缚和奴化。在人人平等的有尊严的共同富裕的劳动、生活的存在环境中团结起来,为着共同
的理想去创造现实和未来的美好生活。正如伟大的哲学家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的这篇哲学著作中指出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
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
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民领袖毛主席又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
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
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正如敬爱的周总理明确地、正确地指出的:
“毛主席的方向就是中国人民正确的方向。”毛主席指出的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大团结和统一
,自强和进步的科学真理的思想,永远是指引、教导和武装中华民族全民族大团结和统一,
自强和进步的正确的思想。是全民族团结一心,克服困难,排除破坏,坚持真理,纠正错误
,去争取胜利的前进方向的明灯。
上面同胞们阅读到的三篇由深入到当时的劳动人民中的散文作家们写下的散文,正是真实地
反映了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的成为劳动集体和人民政权的国家主人的,并在毛主席的科学真理
的思想指引、教导和武装下的各民族劳动者、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的作家们的最真实的在创
建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劳动、生活中的情景。
在《戈壁水长流》这篇散文中我们看到的:农民托乎提和哈西姆在私有制旧社会和公有制新
社会的完全不同的地位和生活。在漫长的私有制旧社会的黑暗年代中,农民托乎提是怎样的
在地主垄断了坎儿井的水之后被剥削所遭受到了的苦难;在私有制旧社会,被国民党的狗官
和先富起来的剥削者富人们欺压的哈西姆老人穷的一无所有。解放后,哈西姆老人在社会主
义公有制新社会的人民公社的集体主义经济的集体协作劳动组织的集体协作劳动存在环境中
,八十一岁了,还成为了五星公社五星大队水利队的技术指导,全心全意地为着创建社会主
义公有制新社会的新农村的水利事业工作着。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精
神,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自豪。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和维吾尔族老人
库尔班·吐鲁木有着在私有制旧社会同样被剥削和压迫的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和全中国的各族
劳动人民,为什么真诚地热爱和拥护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原因;为什么由衷的热爱
和拥护毛主席和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的原因。
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人民共和国,就要有一个科学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同协作劳动的共同富裕的集体组织的生产和生
活的集体劳动的联合运行体空间的存在环境。人民公社就是这样的在毛主席和全国各族劳动
人民的共同创建下,成功创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科学的集体协作劳动的联合运
行体。我们在散文中看到了,公社党委副书记维吾尔族共产党员肉孜海利同志实地介绍了吐
鲁番人民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成立后带来的社员们团结起来的巨大的创造力、实实在在
的生产、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更加进步的变化;还看到了实景描写下的维
吾尔老乡在水渠边饮马,水利队员在村外勘测、设计新的坎儿井,管水员在计算着葡萄园需
要的水量,主妇在水渠边洗菜,小女孩在门前对着水渠梳她的十二根小辫子……傍晚,年轻
人在大渠岸上散步,清清的水面上映着一对对依偎着的身影。小伙子弹着琴,姑娘们宛转地
唱着歌......这样的在人民公社公有制制度下的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毛主席和毛主席的共产
党的带领下,建设起来的人民公社和集体协作劳动给社员们带来了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正
如维吾尔族的姑娘唱的那样:“人民公社的好处哟,唱也唱不完......”是的,维吾尔族的
人民公社的社员们和全国所有拥护共同富裕的社员对人民公社的认识是最有切身感受到的,
是最透彻的。全国农村的社员们形象地说,人民公社是让全国农村社员在共同富裕的大路上
,从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通向共产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金桥。
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人民公社,带给各族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也呈现在《沿着澜沧江的
激流》这篇散文中:几个瘦小的傣族青年船工驾驭着舟船在澜沧江的激流、波浪、漩涡中自
由的穿越;傣族姑娘欢愉地在江边捉鱼;驾船的小伙子和岸上的姑娘之间的情歌的传递;还
有鸟儿在江面上翱翔,水獭在礁石上吃着捕捉到的鱼儿;......这些和澜沧江两岸的如画风
景、奔腾不息的江水交织在一起犹如一首和谐明丽的又激越壮丽的交响曲在不息地奏响着
......乐音穿越历史的时空长久地回响在我们的耳畔。作家在经历了同傣族青年船工一起在
澜沧江的激流中的同舟下行的飞越和逆流上行的顽强后,真心地体会到劳动者的伟大,劳动
人民的伟大。这种劳动人民的美德——百折不饶、坚韧顽强的毅力。这样的体现在几个瘦小
的傣族青年劳动者身上的那种可以使江河为之让路、山岳为之俯首的征服一切困难的斗争力
量和精神。不是在今天的有着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美好理想,勇于进步,要战胜
和征服一切困难和阻碍,追求人民共同富裕和全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人都应该学习和拥有的吗
!
在蒙古族作家的散文《鄂伦春组曲》中:
在(在火车上)的一篇中:作家描述了,在火车上,同从四川母亲家里探亲回来的新中国最
早赴边疆,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新边疆的的知识青年、长得清秀、嫩弱;打扮和风度
却象是个舞台演员的,扎根鄂伦春族地区的汉族女教师和她的有着鄂伦春族名字的叫乌塔木
汗的红脸蛋的健康小男孩的美好相遇情景。还有年青女教师和她的爱人鄂伦春族健壮的捕猎
队队员的浪漫爱情的结合。体现了,在新中国的大地上最早响应毛主席和党的号召的知识青
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跨越千里扎根劳动、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鄂伦春族劳动人民中
,和鄂伦春的劳动人民一起培养未来的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接班人。这样的知识青
年,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祖国的历史进步的贡献和他(她)们的美好平凡的事迹是永
远不可磨灭的。
在(篝火旁的野餐)一篇中:作家作客在鄂伦春族老猎人库波琴家里,同老猎人和老猎人心
爱的女儿,医校毕业的新中国鄂伦春族的第一个医生莫娜杰。老猎人的儿子,出色的猎手,
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大会上曾获得百米跑鹿自选步枪射击全国冠军的耶列顿。还有老猎人
的女人,一个朴实的鄂伦春母亲。进行了交谈和野餐。鄂伦春族是中国各民族中人口最少的
少数民族。在解放后,一下子从原始生活状态进入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全民族和谐的
大家庭。人民公社的成立,更让鄂伦春族的人民获得了从没有过的美好的生活。当作家同这
和谐、幸福的一家子在一起享受野餐时,那闪烁着的篝火、散发在森林里的烧烤着的袍子肉
、炖鸡和鱼汤的香味久久地飘散开来......令人遐想。这样森林里的野餐,难道不是今天的
人们向往的美好吗。
在(鹿的故事)一篇中,作家描述到的先进猎民、党的组织、陪同的巴图同志、旗委工作组
、鄂伦春族长老、捕鹿队、捕鹿队员鄂伦春族共青团员白禄山、旗委书记等在社会主义鼓足
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集体协作劳
动的集体经济公有制组织中,鄂伦春族的党和劳动人民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地创
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民公社的养鹿事业。体现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可持续性和不断的发展性。因为这里的由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劳动集体和党的领导和全国大
多数地方一样,全面地、正确地贯彻了毛主席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的科学原则,没
有出现当时在有限的少数地方,在错误领导的瞎指挥下,造成的只管多快,不遵循好省的科
学原则的严重错误而形成的人祸现象。鄂伦春族的党组织和人民当年团结一心地创造性劳动
带来的成果和因此带来的美好生活,真实的展现在今天的人们的面前了。这是真实的新世界
。
在(在一个飘舞雪花的冬夜)一篇中:在犹如童话世界的皑皑白雪的原始森林里作家同鄂伦
春族老人杨本成了友好的旅伴。六十七岁的老猎人、老共产党员杨本是位鄂伦春族的自学的
“翻译家”,据说他曾经从汉语转译过一部不朽的作品。在和杨本老人共同迎接大雪后的大
风暴中,这位老猎人一直轻轻地唱着那支由他自己翻译成鄂伦春语的伟大的歌曲《国际歌》
。在狂吼嘶叫的大风暴中,这支被称为“神鸟”的鄂伦春人都非常喜爱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的
不朽的歌曲的歌声“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新社会的
主人......”穿透了弥漫的暴风雪和原始森林的广大地区一直飘扬延展开来,也穿透了历史
的时空在我们的脑海中回响漫延......这冲破黑暗的带来光明的“神鸟”也飞翔在今天的中
国的大地上,回荡在每一个不愿跪下来做奴隶的人们的心间,把中国人民再次带到做新中国
主人的征途上。
这三篇散文所写的各民族的同胞,有在西北新疆的维吾尔族、有在西南的傣族、有在东北的
鄂伦春族,还有来自四川的汉族、包括作家本人有汉族的也有蒙古族的。他(她)们和维吾
尔族的库尔班·吐鲁木大叔所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存在环境,使得他(她)们都成
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劳动集体和人民政权的国家的主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全
民族的大团结的建立,是因为第一次有了新中国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劳动人
民当家作主,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存在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全民族才有
了共同的理想和行动的正确目标。在这个基础之上才会有全民族团结一心地、同心协力地共
同奋斗,一起在创建、巩固、完善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道路上,从社会主义
公有制新社会的必然王国向着共产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自由王国前进,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离开这个符合人民解放,历史进步的必然存在环境的条件。在私有制旧社会的“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各人做各人的梦的存在环境中,中华民族只能是永远地处在一片散沙的无休止
地分离和分裂状态。并且必然地会成为被灭亡的对象。旧中国的私有制旧社会是这样。苏联
的私有化了的权贵私有制特色特权社会主义也是这样。凡是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旦劳动
人民被新生的权贵用特权剥夺了在各个劳动集体中和国家、社会的人民政权中当家做主人的
权力、地位和利益之后,国家和社会在陷入私有化的一片散沙的再次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
社会存在环境之后,一定会成为早晚都是要完蛋的国家。这是历史不进步就会历史倒退的必
然规律。当年变修后的强大的苏联特色的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这样的成为一片散沙、分裂
并灭亡了。或者,现在中国不也是已经处在这样的私有化的一盘散沙之中了,或者,比苏联
倒退的更远。在这样的状况下,怎么可能有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大团结和统一的基础和存在环
境的存在呢?!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警言:“中国离开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
毛泽东思想,就完蛋了。”是一个科学真理的断言。
库尔班·吐鲁木大叔已经离开了我们,在天堂上和毛主席在一起了。但是,天堂上的库尔班
·吐鲁木老人、哈西姆老人、老共产党员杨本老人和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和为了创建
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无数的烈士、英雄、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劳动者,都在看着人间
的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有没有志气、觉悟、理想、行动来做到中华民族的全民族的永远的
团结,永远的众志成城。成为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让一切破坏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敌人和共
产党的叛徒彻底地失败。而要做到这一切,复兴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和库尔班·吐鲁
木老人、哈西姆老人和老共产党员杨本老人这样的各族人民一起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
新社会的存在环境,是人民解放,历史进步,中华民族永远的大团结的基础。中华民族大团
结的常青树只有深深扎根在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存在基础之上,在毛主席科学思想
的阳光的普照之下,才会开出全民族的大团结之花,才会结出全民族大团结的幸福之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和中秋全国人民期望大团圆的时候,让中国人一起来除旧复新
,弃私立公,团结起来坚定地走中华民族永远大团结的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康
庄大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中华民族永远大团结的牢不可破的一份子。同胞们
,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团结就是力量。”“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新社会的主
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