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是哪里来的?对于这个问题,过去大家都很清楚,是劳动创造了财富。可是这些年来,由于一些人特别是一些“专家”的鼓噪,不少人对这个问题反而有些糊涂了。对于“财富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仍然坚持是劳动创造了财富,而有的则说是资本创造了财富,也有的说是能力创造了财富;有的说科学技术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因素,还有的说信息、商品交换和虚拟经济也能创造财富,等等。那么,财富究竟是哪里来的呢?
一、什么是财富?
要搞清楚“财富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财富。目前,世界上对“财富”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财富是指具有价值的东西(见《辞海》),包括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戴维.W.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中对财富(Wealth)下的定义是:“任何有市场价值并且可用来交换货币或商品的东西都可被看作是财富。它包括实物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以及可以产生收入的个人技能。当这些东西可以在市场上换取商品或货币时,它们被认为是财富。财富可以分成两种主要类型:有形财富,指资本或非人力财富;无形财富,即人力资本。”这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对财富的典型而通用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财富”这个问题,马克思给了我们明确的解答:“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接着,马克思进一步阐释了使用价值的内涵:“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马克思认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具有市场价值并且可用来交换货币或商品的东西才是财富,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对呢?很显然,马克思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使用价值的存在则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说,具有市场价值并且可用来交换货币或商品的东西首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但并不是所有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可以(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例如,茅于轼在宣传“劳动未必创造财富”观点时曾经举例说,“文革时期中国人辛辛苦苦地挖防空洞就没有创造财富”,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一般情况下,防空洞是不能在市场上随意进行买卖的,但它并非没有使用价值,特别是到了战时,防空洞对于保护民众的生命安全是必不可少的,难道防空洞就不是财富吗?如果不是财富,为什么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要将防空洞列入固定资产和不动产进行统计?如果不是财富,为什么当年抗战时,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重庆的高官和富人们要纷纷花重金建造或购买防空洞?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的观点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对“财富”的定义之所以不同,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价值观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因而认为凡是对人类有用的东西都是财富;而西方经济学则主要是站在商品经济的角度和资产阶级的立场来认识问题,因此认为只有在市场上可以用来交换货币或商品的东西才是财富,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可以赚钱的东西才是财富。
二、货币是不是财富?
要搞清楚“财富是哪里来的”,还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货币是不是财富?
这是因为,许多人由于搞不清楚货币与财富的关系,因而对财富的源泉存在错误的认识。
什么是货币?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中国早在春秋时期,黄金已作为货币而出现,如古籍上说子贡“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说明黄金已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出现了。此外,春秋时还出现了铜铸币。
关于货币的本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与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那么,货币究竟是不是财富呢?我认为,在通常的场合,可以把货币看成是财富,因为它是衡量财富的尺度,是社会财富的代表。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货币只是财富的代表,而不是财富本身。特别是在研究“财富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时,就更不能把货币等同于财富,否则就会得出“财富是造币厂生产出来的”这样可笑的结论。
三、财富究竟是哪里来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定义,财富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因此,财富就不仅包括人类创造的财富,也包括自然界产生的财富;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财富,也包括无形的精神财富等。
那么,财富究竟是哪里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也早就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自然界和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但劳动则是人类财富的主要源泉,劳动在财富创造过程中具有本源意义。
马克思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对于自然界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和地位,马克思引用威廉·配第的著名论断,即“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作为重要的阐释,并认为在财富创造过程中人和自然界是携手并进的,是一种人居于主体地位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把自然界产生的富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自然生长的可供人类食用的动物和植物等等;另一类是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森林、草原、土地、矿藏等等。马克思认为这两类自然富源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具有主导性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较高阶段,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占有主导性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自然越富饶,经济就越发展,财富就越丰富,相反,“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自然只是形成财富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对于劳动与自然界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主动的因素,居于主体地位,人只有通过劳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利用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劳动才是人类财富的主要源泉。
四、对有关财富来源几个错误观点的批驳
近年来,一些人否定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极力宣扬一些错误的观点,如“资本创造财富”,“能力创造财富”等,这些观点都是十分荒谬和站不住脚的。
1、驳“资本创造财富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财富主要是由资本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劳动创造的。他们的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资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而劳动则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等,都是由资本家决定的,而工人则要听从资本家的安排。二是资本对于生产力的提高发挥了主要和主导作用。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积极研发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而在这些方面,工人所起的作用不大。
“资本创造财富论”的这两条理由貌似有理,其实是根本就站不住脚的。
不错,在私营企业,资本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决定权,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是资本创造了财富。
大家知道,现代企业都是由一线生产员工(包括直接制造产品和各种辅助性岗位的工人)和经营管理人员(对生产进行组织指挥的人)组成的,两者都不可缺少,就像军队是由士兵和各级军官组成的那样,既不能没有士兵,也不能没有军官。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在有些小企业是由企业主亲自来干的,而在不少小企业和所有的大中型企业则主要是由资本家雇佣的经营管理人员来干的。在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经营管理人员(包括亲自兼任经营管理工作的企业主)虽然并不直接动手制造产品,但他们的经营管理工作使得生产得以实施并制造出合格的产品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使得产品能够在市场上销售出去,收回成本后进行再生产,从而不断地创造财富,因此,他们实际上也参与了财富的创造,并为此付出了劳动,所以,经营管理人员也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由于经营管理人员与一线生产工人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对企业生产经营所起的作用通常要大于一线生产工人。但作用再大也是劳动达成的,而不是从资本里变出来的。如果光有资本而没有人的劳动,不要说创造财富,就连把货币资本变成厂房和机器都办不到。
诚然,资本家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确实会积极研发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但这些措施只是提高了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并不能代替劳动本身,创造财富归根结底还要靠劳动者的劳动。
有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资本可以创造财富。他说,我在一个大城市投资2000万元买了一处房地产,几年后以6000万元的价格卖了出去,一下子赚了4000万元,你看,这不是资本创造了财富吗?
我认为,这个事例只能说明把资本投到房地产市场上可以赚钱,却不能说明资本可以创造财富。同一处房地产,随着市场的波动其价格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不断上涨,但它的使用价值却不会增加。在这个事例中,投资者赚到的只是货币,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货币只是财富的代表,而不是财富本身,因此它丝毫不能说明资本可以创造财富。
实际上,一些人鼓吹和宣扬 “资本创造财富论”,否定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其根本目的是要为资本家的剥削行为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辩护。
例如,茅于轼就公开说:“拿我国的经验来看,改革前没有剥削,工人们十几年不加工资。现在有了剥削,工人的生活比改革前好多了。这证明所谓剥削实际是财富创造。”他还说,企业生产的产品怎样才能在市场上卖得掉并且赚钱,生产成本如何才能降低,等等,“这些事都不是生产工人能够左右的,都是企业家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讲,赚钱,或用较少的社会成本生产出合格产品都是企业家的事。所以有理由讲财富是企业家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创造出来的。”
我们不否认亲自兼任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资本家在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也有劳动,但这种“指挥劳动”具有参与财富创造和剥削工人的两重性质。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中说:资本家“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这种劳动也可以转让给经理),自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明:这种“指挥劳动”和雇佣工人的劳动是根本对立的,是不能和工人劳动相提并论的。虽然这种“劳动”也是“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但是它在根本性质上则是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的。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家的“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功能,在属于资本的劳动进行协作时,便成了资本的功能,还取得了特别的性质”。“资本家的指挥,不只是一种特别的,由社会劳动的性质引起并属于这种过程的功能,它还同时是一种剥削一个社会劳动过程的功能”。马克思在这里明明白白地将资本家指挥功能的性质定为“资本的功能”、“剥削一个社会劳动过程的功能”。
由此可见,尽管亲自兼任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的“指挥劳动”在客观上也参与了财富的创造,但这种“指挥劳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的“指挥劳动”不仅与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在根本性质上完全不同,而且也丝毫无法否认资本剥削劳动的性质。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我们再举个例子:某私营企业实有资本2000万元,有1名企业主和100名员工,100名员工的人均年收入为3万元,企业一年的纯利润是200万元。如果企业主与员工一样实行按劳分配,那么即使企业主的工资性收入定为员工人均收入的10倍,最多也只能拿到30万元。如果该企业主不投资办厂,而是将2000万元自有资金全部存入银行,全年的利息也只有70万元。可是该企业一年200万元的纯利润都落入了企业主个人的腰包,这不是剥削又是什么?
可见,资本家的剥削是铁板钉钉的客观事实,任何人也无法否认。
2、驳“能力创造财富论”
近年来,有人宣扬一种“能力创造财富”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财富的产生或发展过程就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是能力创造了财富。谁的创造能力大,创造的财富就多,就应该获得较多财富;谁的创造能力小,创造的财富就少,就只能获得较少财富,因而就出现了贫富差距。所以,贫富差距是财富规律作用的结果,共同富裕是对经济规律的践踏。
我认为,“能力创造财富论”是非常荒谬的,根本就不值得一驳。
诚然,能力对于财富的创造确实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我们要请问,能力又是如何变成财富即使用价值的呢?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但如果他不参加劳动,既不动脑(脑力劳动),也不动手动脚(体力劳动),难道财富会从天上掉下来吗?
由此可见,这种否认劳动创造财富的谬论,就像是巫师的鬼话,只能骗骗不谙世事的小孩。 “能力创造财富论” 实际上不过是“资本创造财富论”的变种,其根本目的也是要为资本家的剥削行为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辩护,为在中国搞资本主义鸣锣开道。
3、驳“虚拟经济创造财富论”
近年来,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叫“虚拟经济创造财富论”。这种观点认为,金融等虚拟经济也能创造财富。
什么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词语,目前国内外对“虚拟经济”没有统一的定义。成思危的定义是:“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在现代经济中,虚拟经济主要指金融业。
虚拟经济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虚拟性,就是指它的交换物在形态上是虚拟的而非实物的,它只是以价值符号为交易对象,而不以实物为交易对象。二是经济性,就是指价值符号及它们的交换也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没有价值及价值交换也就谈不上它的经济性;并且,价值符号还可以还原为价值实体,即从虚拟走向现实。
虚拟经济是为创造财富的实体经济服务的,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它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企业组织制度的完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特征。
然而,金融业等虚拟经济活动只能实现财富的转移,而根本不能创造新的财富即使用价值。从其实质上看,它不过是把一部分人的钱(财富的代表)转移给另外一部分人,在一部分人赚钱的同时另外一部分人则赔了钱(在现实中往往是少数人赚钱而多数人赔钱),而社会财富实物的总量并没有增加,增加的只是经济泡沫即虚假的财富。
能够在股市交易、期货交易等虚拟经济活动中赚大钱的人,一般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雄厚的财力,财力越大赚钱的几率越高,当财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能操纵市场,做到只赚不赔。二是要有专门的知识和信息渠道。如今股市里的大户(投资机构)都雇有专门的操盘手,这些人往往是交易员出身,对盘面把握得很好,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掌握开仓平仓的时机,熟练把握建立和抛出筹码的技巧,利用资金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盘面的发展,他们能发现盘面上每个细微的变化,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此外,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大户(投资机构)还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能提前获知影响股票、期货涨跌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吃进和抛出,做到只赚不赔或多赚少赔。
由此可见,能够在股市交易、期货交易等虚拟经济活动中赚大钱的人,往往都是财力雄厚的大资本家。所以,“虚拟经济创造财富论”实际上是“资本创造财富论”的另一个变种,是为资本家和资本主义涂脂抹粉的又一个谬论。
4、驳“科学技术创造财富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科学技术也能创造财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混淆了劳动主体与劳动手段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即人是劳动的主体,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地位。诚然,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的改进,对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即生产力具要重要意义,但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不能离开劳动者而单独存在,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它始终处于辅助性的地位。因此,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科学技术能够帮助劳动者创造财富并提高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而“科学技术也能创造财富”的说法则是不科学不严谨的。
5、驳“劳动未必创造财富论”
茅于轼等人还有一种怪论,说“劳动未必创造财富”。这种怪论违反了形式逻辑,是一种玩弄文字游戏的花招。
他们的推理过程是:马克思说“劳动创造财富”——可是劳动未必创造财富——因此,马克思说“劳动创造财富”是不对的。
这个推理过程违反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首先,马克思劳动创造财富理论的基本涵义是“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是针对财富的来源而说的,而不是针对劳动的结果来说的。其次,从劳动的结果来看,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劳动创造了财富即使用价值,但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废品,废品就没有使用价值。而马克思从来也没有说过“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财富”。所以,茅于轼等人以“劳动未必创造财富”为由来否定马克思劳动创造财富理论,就像以“有的女人生不出孩子”为根据而得出“孩子不是女人生的”结论一样荒唐可笑,他们的鬼花招完全是徒劳的。
综上所述,劳动是人类财富的主要源泉,劳动在财富创造过程中具有本源意义。而所谓“资本创造财富”、“能力创造财富”等观点都是十分荒谬和有害的。在当前,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这些错误观点,始终坚持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
一是在生产上要树立劳动财富观。尊重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合法劳动,反对对劳动者进行嘲笑和凌辱。
二是在分配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使广大劳动者能够共享劳动成果,分享发展果实,并从制度、政策上给予保障,反对少数人垄断国家的大部分财富。
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富观,反对以物为本的财富观。把财富的增加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