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好生活”的几点认识
一、“美好生活”是人们对自己生活境况的一种主观感受
什么样的生活是美好生活?一般是指满足人们的心理欲望,能使人身心舒畅和快乐的生活。可见,所谓“美好生活”,实质上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境况的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与人们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状态密切正相关:只有当人们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才会出现心情舒畅、称心如意的心理状态,也才会感到自己的生活是“美好”的。
然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心理欲望又是在不断发展的,永远也不会满足,就如同没有饭吃时想有饭吃、吃饱饭,有饱饭吃后又想吃得有营养一样,所以,人们衡量“美好生活”的标准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不同的人群对“美好生活”有不同的看法
可是,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因此,世界上对于“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当前的中国,大多数人公认的“美好生活”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政治清明、民主,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环境优美,各种生活便利,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等等。
然而当前中国也有一些认为,有权有钱,高人几等,生活奢侈,家族兴旺,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办不到的我能办到,等等,才是“美好生活”。
有的人甚至认为,能随心所欲地赚黑钱、搞女人、吸毒贩毒、飚车醉驾、械斗杀人,等等,才是“美好生活”。
三、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存在着矛盾
由于不同的人群对于“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客观上存在着矛盾。
例如,在奴隶主的眼中,属于他的奴隶和财产越多,他的生活就越“美好”;而在广大奴隶的眼中,只有获得解放得到自由才能过上“美好生活”。
在封建地主的眼中,属于他的土地和财产越多,他的生活就越“美好”;而在广大贫雇农的眼中,只有获得土地才能过上“美好生活”。
在资本家的眼中,属于他的资产越多,他的生活就越“美好”;而在广大工人的眼中,只有消灭剥削才能过上“美好生活”。
上述事实说明,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客观上存在着矛盾,而且对立阶级(如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互对立和互相排斥的,因而对立阶级的矛盾也是无法调和的。
人类社会不同群体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矛盾,不仅在阶级社会存在,即使在无阶级的社会也会存在。这是因为,有人群就会有进步与落后的矛盾,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先进的人群与落后的人群对“美好生活”的看法永远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他们之间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矛盾也会永远存在下去。
四、满足大多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由于人类社会不同群体对“美好生活”追求始终存在着矛盾,特别是在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互对立和互相排斥的,其矛盾也是无法调和的,因此,满足大多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以及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每一次都满足了大多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都是社会的进步。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满足大多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中国今天的发展中,要满足大多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当大多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少数人的追求发生矛盾时,要首先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在满足这个前提的情况下,再考虑尽可能兼顾少数人的追求。而绝不能干“满足少数,兼顾多数”的事。
二是要多干为大多数人“雪中送炭”的事,多干普惠性的事,不干为少数人“锦上添花”的事。
三是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的工作中,要让广大民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批评权,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还要让广大民众充分行使参与权。
综上所述,“美好生活”实质上是人们对自己生活境况的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群对“美好生活”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客观上存在着矛盾,其中,对立阶级之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互对立和互相排斥的,其矛盾也是无法调和的。而满足大多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