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是,在有的地区,在有的工作上,大多数老百姓常常不满意,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常常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这就是人民的主体是广大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劳动群众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各项工作不以广大劳动群众为中心,所谓“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假的、空的。
什么是“人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民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由此可见,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但“人民”的主体始终是占社会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也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但是,中国的社会是复杂的,存在着各种阶级和阶层,而各个阶级和阶层在利益诉求方面,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面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改革举措,首先应力求符合和满足于全体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而当无法使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利益诉求都得到满足时,或者是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少数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就必须首先考虑占社会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
这是因为,占社会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的主体,没有这个主体,就不能称其为“人民”。如果在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少数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的政策和改革举措偏重于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和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服务”就会变成假话和空话。
始终坚持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为大多数人服务,这也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
在解放战争中,1947年10月18日,毛泽东同志从神泉堡来到佳县县委视察工作时,亲笔为中共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毛泽东的这个题词虽然只有13个字,却揭示了中共成功的真谛。
1939年4月,毛泽东在《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号召》一文中说:“要特别忠于大多数人民,孝于大多数人民,而不是忠孝于少数人。对大多数人有益处的,叫做仁;对大多数人利益有关的事情处理得当,叫义。对农民的土地问题、工人的吃饭问题处理得当,就是真正的行仁义。”(转引之2013年2月28日人民日报第7版《文章大家毛泽东》)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在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二十四年的经验时,再一次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拥护为最高标准”。
“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和将来,都应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标准。
可是这些年来,有的领导干部口口声声“以人民为中心”,可他们在研究制定政策时,依靠的是少数“精英”和富人;推行的一些改革举措,其结果往往是“只让少数人吃肉,而让大多数人喝汤”,使社会财富日益集聚到少数人手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许多地方,最好的房子是政府的办公楼;更有甚者,在有的地方,最富的往往是官员的亲友,这难道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吗?
许多事实说明,他们的所谓“发展”,为的是少数“人民”,依靠的是少数“人民”,发展成果也主要是由少数“人民”共享。
综上所述,占社会大多数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的主体,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是以广大劳动群众为中心。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只有始终坚持以广大劳动群众为中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