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小康”出台那点事--9点困惑令人不解
奔“小康”,这是特色理论的突出特色,要深入认识这道突出特色,就要看清楚“小康”如何出台的经过。哲学讲究万事万物都要追求本质、在追本求源中,若看清楚了“小康”出生的本原,很多事情不言自明。
一、“小康”怎样被大平正芳启发出来的?
2015年9月15日,搜狐网发文《关于小康—邓小平是这样跟日本首相解释的……》(《瞭望》等上百家主流网站都有类似文章),原文表述如下:
1979年12月,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问中国时,对邓小平提出了他的困惑:“小平先生,你能说说你们中国所说的要在本世纪建设成四个现代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邓小平点燃一支熊猫牌香烟后,进行了解释:“我跟你说这么一个事,你们现在有一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万亿美元,所以你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万美元。那我们现在,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250美元。我想,比如说,我们用20年的时间翻两番,那个时候我们就是人均1000美元,是你们的十分之一,但我们的人口是你们的十倍,这样我们的总量就是跟你们现在一样了。”
显而易见,这番话并没有让大平正芳真正理解什么事“四个现代化”。他只是点点头:“哦”。
在日本政坛,大平正芳有个古怪的外号,叫做“啊哦首相”。这是因为他讲话的时候颇为谨慎,总是带着“啊”或者“哦”这样的口头语。邓小平似乎看出了这一点,继而说道:“到那时尽管中国还很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很低,但是有了这样的总量,我们就可以做点事儿了,也可以在世界上做点儿贡献了。”
“那么,到那时我们的国民生活水平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为了让大平正芳直观地理解,“在本世纪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含义,邓小平用了一个简洁明了的词语:“就是可以吃饱穿暖,我把这个叫小康。”
哪晓得,大平正芳更不懂“小康”的含义。“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大平正芳不知道这个典故,自然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大平正芳将目光投向身边的翻译——时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副处长王效贤。
王效贤也不懂啊。当时,中国也没有“小康”这种说法,他也不敢去问邓小平。于是就急中生智地翻译:“小康”就是一个人身体恢复的时候。”
大平正芳仍然不是很明白,不过他“哦”了一声后,起身笑眯眯地握住邓小平的手,说:“祝您和中国人民早日小康。”
邓小平同时站起身,一脸笑容,并连声应和道:“好好,小康,我们大家都小康。”
从此,“小康”一词出现在中国人民的政治和经济生活里。1988年8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竹下登,在谈到小康目标提出的来龙去脉时说:“提到这件事,我怀念大平正芳先生。我们提出在本世纪内翻两番,是在他的启发下确定的。”
1987年8月29日,在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第一次系统、明确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二、“小康论”提出的基本要素构成
从面对大平正芳提出“小康”目标的经过和对“小康”的描述看,构成“小康”理论和目标的要素应有7个:
其一、大平正芳启发出“小康”。对此,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竹下登,在谈到小康目标提出的来龙去脉时,明确讲到:“提到这件事,我怀念大平正芳先生。我们提出在本世纪内翻两番,是在他的启发下确定的。”
其二、“小康”目标提出的依据。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根据,根据是事物存在的依据。而“小康”提出的依据,就是“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250美元,”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奔“小康”,去翻两番。
其三、“小康”要达到的标准。在邓小平的论述中,这个认定标准有5种:一是中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二是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你们的十分之一”,就是日本人均GDP的十分之一;三是中日两国的经济总量旗鼓相当,“但我们的人口是你们的十倍,这样我们的总量就是跟你们现在一样了”;四是邓小平以后还提出个缩水版的“小康”标准。1981年4月14日,会见日本客人时指出:“就算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翌年8月6日,会见澳大利亚总理时讲得更明确:“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因素。所以我们把本世纪末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放在争取达到八百美元的水平上。”五是后来又提出个“”翻两番“”。“翻两番”、“八百美元”,就几乎成了邓小平的口头禅。
其四、 “小康”要达到的时间。“用20年的时间翻两番”。1982年6月,邓小平再次强调了这个时间表:“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从1979年12月算起,也就是在2000年前达到“小康”。
其五、“小康”等于“四个现代化”。大平正芳问:“小平先生,你能说说你们中国所说的要在本世纪建设成四个现代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邓小平明确回答:“我们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
其六、“小康”集中体现在“吃饱穿暖”。为了让大平正芳直观地理解建设成小康之家的“四个现代化”的含义,邓小平用了一个简洁明了的词语:“就是可以吃饱穿暖,我把这个叫小康。”小康就被等于吃饱穿暖,吃饱穿暖就被等于四个现代化。
其七、奔“小康”要走两步。在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第一次系统、明确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在这里提出了,“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大平正芳时,首次讲到“小康”,让在场翻译的王效贤听了一愣:之前从没遇到这个词。日本虽然有“小康”一词,却是指人体恢复的情况,而不是生活状态。情急之下,王效贤就直接用了日语的“小康”,“就是一个人身体恢复的时候。”大平正芳仍不很明白,不过他“哦”了一声后,起身笑眯眯地握住邓小平的手,说:“祝您和中国人民早日小康。”也就是说,不管邓小平怎么说,大平正芳对邓小平表述的这个“小康”式“四个现代化”,还是听了一个稀里糊涂,以为是恢复身体健康之意。
三、对“小康论”的九点疑惑
邓小平会见大平正芳时,就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成了特色理论中最著名的“小康论”,“小康目标”也变成了全党奋斗目标。然而,仔细分析这“小康”的提出和特定的内涵,却不由让人心生疑窦:
疑惑之一:“现代化”如何被偷换成“小康”。概念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有两个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内涵就是指概念的特有含义;外延指概念所反映事物对象的范围。拿“大象”这个概念来讲:内涵是“长鼻类食草类象科哺乳动物”,外延有各种各样的象。但无论外延怎么扩大,特定的内涵不能被改变和偷换。“现代化”作为一个概念,其特定内涵自然不能被偷换,不能被曲解,不能被随意。如果谁都可以曲解概念,世界立刻陷入混乱!
作为“现代化”这一概念的两个主要标志,就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2010年联合国公认的工业化国家,包括荷兰、日本、美国、德国等20国。现在世界上常说的发达国家,就是指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的20国。作为政治民主化,“区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最重要的标志乃是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组合参与政治并受到政治的影响。”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走什么民主道路,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三权分立,这种西方民主政治不能等同现代化民主政治,联合国也没评出哪些是现代化政治国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还包括:社会层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共存和谐,公民素质高;文化层面:继承先进文化精髓,并呈现百花齐放的健康发展场面。
由此可见,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工业化,这毫无疑义。毛泽东时代追求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四化”的表述也清晰无误。可邓小平为何随意将其改为“小康”,这“小康”与“现代化”和“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无论内涵和外延都相差十万八千里。
1979年6月,邓小平对这个小康式现代化还有专门解释:“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GDP达到一个很低的标准,就能成为现代化,这根本不符合逻辑和概念的要求,从逻辑和概念上也根本说不通!
疑惑之二:“现代化”如何强拧成“吃饱穿暖”。作为现代化国家有多项标准认定,词条“现代化”中提出7条标准:既,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科学、思想道德现代化;城乡社区现代化;群体组织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默克尔提出现代化国家10条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15%;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45%以上;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占70%以上;受过文化基础教育的人占总人口80%以上;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占1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平均每个医生为病人服务人次在100以下;平均人口预期寿命70岁;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上。
不管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提出是否科学和准确,至少在探索着提出一套综合考核指标。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无论是正版和缩水版的中国现代化,就是“吃饱穿暖”,这简化到仅仅动物性基本生存状况的改善就算现代化,是否以偏概全,是否一叶障目? “吃饱穿暖”仅仅体现民生的一个方面,要建成“小康社会”,凡叫“社会”的存在,作为必然要求绝对不能光“吃饱穿暖”这一条。
况且,词典关于小康“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难不成中国的现代化是要搞回,甚至是穿越回“中国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现代化明明在前面,怎么弄到古代去了?所以,将“吃饱穿暖”等于现代化,这不让人啼笑皆非,不让人贻笑大方!
疑惑之三:“四化”咋能被“小康”掉包了。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这里提出一个“四化”目标,一个两步走的阶段性任务,一个到本世纪末的时间表。这是全党全民确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蓝图和光荣的梦想。而且,“四化”在1956年的“八大”被写进党章!就是毛泽东时代结束后,也未见党中央对这一目标做出任何批评和否定。
那么,邓小平在回答大平正芳的提问:“小平先生,你能说说你们中国所说的要在本世纪建设成四个现代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邓小平如何一个人就给“四个现代化”下了定义:“可以吃饱穿暖,我把这个叫小康。”以后还说什么,这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可邓小平一个人怎么就能将全党确定,又经全民艰苦奋斗20多年的目标,就擅自改成了“吃饱穿暖”?而且,也分了温饱和小康两步走。这“小康”就掉包成“四化”,可用“小康”替代“四化”,这是不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疑惑之四:“小康”的标准不早就实现了?按邓小平确定的用20年和奔小康的5个标准来判定,“小康”早就实现了!
一是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中国1998不就达到人均GDP为821美元?
二是人均1000美元。按照现行汇率计算,2001年我国GDP总量相当于1.3394万亿美元,不也人均达到1042美元?
三是与日本经济总量相当。2010年中国的GDP达到6.1万亿美元,不反超日本GDP的5.7万亿美元,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四是达到日本人均GDP的十分之一。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434美元,而日本人均GDP为44737,这不也达到了吗?
五是“翻两番”。以1979年人均250美元,翻一番是500美元,再翻一番是1000美元,2000年中国人均GDP达949美元,这也基本达到目标。
按邓小平设定5种认定“小康式”中国现代化的标准,无论用哪种标准衡量,不都已经实现了吗?就是按邓小平设定的20年奔小康,不都过了17年。既然“小康社会”早都实现了,咋还要奋斗到2020年?就一个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这“小康”咋就需要奋斗40多年?
疑惑之五:“小康”换“四化”凭啥理论指导?一个重大目标的确立,必有理论的光芒照亮,这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体现的一个极为鲜明的特色。为此,毛泽东抗日战争写出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对如何建设新中国毛泽东发表了《七届二中全会讲话》,建国后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等,都亲自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亲自写出堪称雄文巨作的理论文章,又经全党讨论才实施的,才用以指导全党进行伟大的斗争。
可邓小平猛然提出的奔“小康”,做过什么调查研究?写出了什么理论文章?提不出什么理论为指导,仅凭大平正芳一启发,就来灵感了,就冒火花了?仅仅讲了答非所问的几句话,连翻译都弄不明白,给整的直发蒙,大平正芳更听了个稀里糊涂,这“小康”咋就成了全党奋斗目标?就替代了奔“四化”?甚至还要求共产党员要带头先富,仅这样没有任何理论为指导,就凭大平正芳一启发,就将全党的奋斗目标来个大调包,且不论这样的转折是否对错,至少也显得太儿戏、太轻率了吧?
疑惑之六:“小康”从250美元开始翻番咋算的?1994年,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共同颁布了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SNA)中,统计术语GNI取代GNP,国民总收入(GNI)即为原来所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1993年,中国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GDP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由此来看,这就带来两个问题。
其一、毛泽东时代根本没有GDP这一算法。这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毛泽东时代实行的是苏联式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联合国1993年才实行GNP的统计,中国同时采用GNP统计;一方面毛泽东时代的教育、医疗、文化、建筑等都不算产值,甚至是免费的,包括亿万人的大量义务劳动,这都不计入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更无买卖土地和矿山。
其二、按后来的GDP折算毛泽东时代是不科学的。不能说是胡扯、是恶意,至少非常片面。毛泽东时代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建成了50多万国营企业、建成了上百万个学校医院、建成一百多万公里的公路和两万多公里的铁路、搞出了两弹一星一潜艇、在西部三线建设建起一座座城市等都不讲,就拿建成的8万多座水库来说,总土石方3610亿立方米,三峡工程的土石方开挖、回填、混凝土浇注总量不超过3亿立方米。也就是说,1949-1979的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为1200座三峡工程。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为2000亿元。那1949-1979年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总投入,相当于目前的240万亿元。若现在建这8万多座水库,光动迁费就得上百万亿。至于进藏公路、几十万官兵开垦北大荒等等,这能用GDP算出它的价值吗?
说“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250美元”,这有什么科学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根据,根据是事物存在的依据。奔“小康”的基础依据若不科学,这“翻两番”从何说起?
疑惑之七:“小康”对比日本的GDP是静态的吗?说什么“我们用20年的时间翻两番,那个时候我们就是人均1000美元,是你们的十分之一,”可小日本也不能一成不变的等着你追赶呀?1979年中国的人均GDP为250美元,那时日本是人均GDP为8732美元。当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时,而日本人均GDP则达到34829美元,日本不也在“翻两番”。中日的人均GDP都“翻两番”后,这差距可不是十分之一,而是差距却扩大到了近三十五分之一。
疑惑之八:“小康”人均GDP能等于实际收入吗?就算在250美元的基础奔“小康”,人均GDP能等于人均收入吗?人均收入又能等于实际收入吗?人均实际收入能等同人均实际消费吗?
1955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韩国的3.2倍,日本的1.1倍。经过改开20年“翻天覆地”的增长,到了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3414美元,日本人均GDP为39437美元,这还是十分之一差距,可中国人均收入却是日本的3%,韩国7%。房价与家庭年收入之比:联合国制定的标准是3:1。美国是3:1;日本是4:1;发达国家最高的悉尼8.5:1。中国则是20~30:1;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甚至达40:1。
至于贫困人口,更是突出问题。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中表态:“未来5年,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里习总提出两个概念:一是中国现有贫困人口7000多万;二是“中国现有标准”的对贫困户认定。如果按联合国的标准来认定,那能多出多少?说出来能吓人一跳!联合国认定的贫困标准,是每人每天消费1.25美元。习近平还在会上倡议,“在未来15年内彻底消除极端贫困,将每天收入不足1.25美元的人数降至零,是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这告别毛泽东时代都40多年了,将毛泽东时代积累的家底都快买光了,“四化”的目标也放弃了,GDP的总量也世界第二了,咋还有这么多贫困人口,这老百姓创造的财富哪去了?
2010年中国GDP就已经毫无悬念地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达4434美元,都远超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达3000美元的标准。可以医疗为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等综合性评估排名,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排第4位。这样“唯GDP”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否离普通老百姓稍远了一点?富豪刘强东“良心发现”地讲:中国已经富到有人说赚一个亿是一个小目标了,富到了去全世界买买买,可在我国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的状态,“这是整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已经富起来的我们这些富人的耻辱”。
疑惑之九:“小康”如何成了全党奋斗目标?邓小平在谈到提出小康目标的来龙去脉时明确的说:“我怀念大平正芳先生。我们提出在本世纪内翻两番,是在他的启发下确定的。”也就是说,正是在大平正芳启发下,邓小平的“小康”灵感,就成了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 “四化”被“小康”正式代替!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第一次系统、明确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后,邓小平的三步走,就在1987年10月25日在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成了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一个人的突发灵感,或偶然一次讲话,就一次次成了中共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的主旋和奋斗目标,这让人总感到似乎缺少一点“精心设计”和应有的严肃性,这样的程序能否保证公正和科学?
编后语:现在虽然也叫特色社会主义,但习大大已给“特色”下了明晰的科学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还多次强调:“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新时代的奔“小康”和建设“小康社会”有两大鲜明不同:
一有明确时间节点。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本身就在宣誓,“奔小康”不能没完没了,不能总在路上,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二有要能得到人民的认可。习近平还提出:“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也就是说,建设“小康社会”,不是以什么GDP人均多少为标准,也绝不是以“吃饱穿暖” 为标准,而是“得到人民认可”,还能“经得起历史检验”,这才是最高的标准,也是科学的标准。
让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勇前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