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纪念古田会议90周年
望长城内外
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这次会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毛主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古田会议精神的核心是政治建军和思想建党,在90年后的今天,古田会议精神对于我党、我国、我军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古田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要克服当时红四军内部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红军为什么打仗的问题。针对当时红四军内部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毛主席在他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第一部分即后来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特别是现在,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
毛主席关于红军为什么打仗问题的论述,不仅对于今天人民军队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提示我们:我们今天搞经济建设,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搞清楚我国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发展经济决不是单纯地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中国发展经济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全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目前在我们党内有不少人并没有完全懂得这个道理,存在着单纯经济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认为中国发展经济只是单纯地为了发展生产力。
诚然,发展经济与发展生产力是密不可分的,发展经济的基本内容就是发展生产力,但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却是大不相同的。
从表面上来看,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目的都是四个字:“民富国强”,但在实际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民富国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 “民富国强”却有着本质的差别:社会主义国家的“民富国强”是要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大家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富国强”则是要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增强自己在国际上争夺市场和霸权、掠夺他国财富的能力,要让少数人在多数人不造反的情况下富了再富。
由此可见,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决不是单纯地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现阶段,中国在世界上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更加需要认清发展经济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不断完善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说,要通过发展经济,使全国人民更加坚信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大,人民才能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从而不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和支持。而如果偏离了这个主要目的,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应有的实惠,而是出现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会走向失败。
第二种表现,把发展生产力看作是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不变的决定性因素。
一些人认为,生产力水平不高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一切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把发展生产力看作是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不变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观点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也就是说,它是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它事物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过去一段时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然而,这几十年过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所指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还有政治、精神、文化、健康等方面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所指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仅有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且还有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民主政治、精神文明、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建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中大量的问题不是单单靠发展生产力就能解决的。例如,解决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别过大的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加强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预防和惩治腐败,扫黑除恶、打击犯罪和提升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等等,虽然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解决这些问题都不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就能解决的,主要是靠政治的手段来解决的。
由此可见,至少在目前阶段,发展生产力虽然仍然是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因素,但已经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改革与完善。
第三种表现,认为公有制与效益是对立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私有化。
什么是效益?《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效果和利益”。目前,大家都认为在经济建设中要注重效益,可是却存在着不同的效益观。
所谓效益观,是指人们对效益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也就是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和立场上、用什么样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看待与分析效益。效益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的效益观。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效益观呢?我认为,社会主义的效益观主要应体现两个方面的原则要求:
一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与分析效益。不同的阶级由于其阶级立场不同,有着不同的效益观。例如,在资本家看来,利润率越高效益就越好;而在劳动者看来,在单位时间(如每小时)工作的收入越高效益就越好。可见,工人与资本家的效益观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看待与分析效益。
二是要用全面的、普遍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与分析效益。这就是说,光有正确的立场还是不够的,还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唯物辩证法来看待与分析经济效益,也就是要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不是停止的观点来看待与分析问题。例如,看待与分析经济建设的效益,就不能只看GDP和企业利润增加了多少这一项,而要全面分析其综合效益。不仅要看综合经济效益,而且还要看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思想文化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如果经济效益提高了,但却造成了贫富两极分化,削弱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那么也就违背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初衷。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的原则要求,从当前来说,在经济建设中,社会主义的效益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六点:一是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二是要有利于发展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要有利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四是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五是要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六是要有利于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然而有的人却把公有制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认为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只能搞私有化。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和错误的。
首先,他们不懂得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一旦让私有经济成为国家的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就有变质的巨大危险。
其次,从“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公有制的综合效益远远大于私有经济。公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而私有制企业则以按资分配为主。目前我国贫富差别过大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获利远远大于劳动收入。由此可见,只有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才能真正做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也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即使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公有制的综合经济效益一般也要大于私有经济。特别是在重点科技攻关、保证国家经济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以及对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建设、国防建设的贡献等方面,公有制的综合经济效益都要大于私有经济。
而这些人只看到公有制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要低于私有企业,就积极推行私有化,不仅贱卖了大量的国有和集体资产,而且还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的隐患。
第四种表现,认为公平与效益是对立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只能兼顾公平。
有的人认为,公平与效益是矛盾的,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只能兼顾甚至牺牲公平。因此,他们只强调做大“蛋糕”,却不重视分好“蛋糕”。他们不懂得没有公平就没有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最终也就没有效益的道理。他们更不懂得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获得的利益越多,经济发展就越有效益的道理。结果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不仅严重挫伤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使人民群众对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产生了疑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否则就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什么两样了。
综上所述,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认真学习领会古田会议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搞清楚“我国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一重大问题,切实克服单纯经济观点,端正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