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的三个层次和一个整合问题之思考
田忠国
中央和民间,都有重建中国文化的强烈意向。但是,官方的高调让人摸不着北,民间的高论让人感到文化离我们还十分遥远,由此可知,人们在文化创建过程中热情有余,效果不佳。其实,文化创建不单单是个政府行为,也不单单是个精英行为,而是个政府助推,精英与民众互动,全民参与的行为。从历史上看,这三种形式并不是同步,而主要是后两者有了重大影响,形成了新的社会价值秩序之后,政府才助推的,比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就是如此。人们往往把儒学的兴盛推前很早,但在我看来,程、朱理学之前的中国历史,还是多种文化兼容并包的,只是到了程、朱理学之后,中国传统文化才正式形成一种固定的范式,所以,中国文化每况逾下,日渐式微。程、朱理学准确的说应该是个心学问题,融入了儒、道、释三家,但是,它的范式作用,却使人们陷入了泥式不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天天尊崇理学,却并不真正知道理学为何物,这就是为什么理学之后,中国文化日渐式微的主要原因。理学之后,数百年间的中国就是炒文化了,翻来覆去,炒起来没完,终于到五、四运动结束了它的炒的行程。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新文化带来了动人的春风,在破与重建中,苦苦寻找着中国的民主道路,为中国新文化的重建做出了杰出贡献。五、四以降,毛泽东出,才有了一场新的中国文化运动,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我一直认为,毛泽东的革命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打土豪分田地的暴力革命过程,而是一个破除旧制度、旧秩序,建构新制度、新秩序和新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武装革命只是保障破除旧制度、旧秩序的手段,新的文化建设才是它真正的灵魂。因此,我以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史,就是一个中国新文化的建构史。现在,人们对毛泽东诅咒不已的原因,据我看来是在理性包裹下的个人情感发泄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具体表现,如果不是如此,就应该认真分析得失,寻找中国新的发展道路。在毛泽东重构中国文化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上功绩卓著,但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却难逃官僚文化的怪圈。有人认为,建国初期民主风气很好,但随着权力的稳固,民主风气逐渐式微,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对毛泽东大加攻击,而我却认为,这是民主之风刚开,民主底线全无造成的。其实,今天的民主风气,各种思潮涌动本是好事,但是,在各种思潮的涌动过程中,那种自称理性,但实则失去理性,否定人民权利、利益的言论,有的甚至是分裂国家的言论,就失去了底线。如果失去底线的言论泛烂成灾,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底线是言论自由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任何国家都没有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也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当然,这种自觉和责任就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而不是以破坏国家和人民利益为责任。扯远了,我就中国文化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文化应该有三个层次和一个整合
1、 精神层次
2、 制度层次
3、 行为层次
如果说文化是个圆形的磁场的话,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的核心,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核心价值观,而制度文化,则是精神文化辐射的轨道,用磁场的说法,叫磁力线。磁力线,也就是核心价值观向外辐射的程序。对程序的规范,就是制度。最外层的,是行为文化,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通过对程序的规范,转化为人们的行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而文化的一种整合,就是整合价值目标共识。
处于核心的精神文化,人民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又是这个核心的核心,因为,没有自由,就没有民主,而自由的前提则是平等。我们无法设想,一个没有平等的社会,怎么会有真正的自由?有人认为,自由就是我想怎么就怎么,其实,这是对自由的最大误解,试想,如果一个社会每个都想想怎么的就怎么的,这个社会会成为什么样子?因此,自由是一种价值秩序,是一种以尊重、宽容、共存共荣相互依赖又相互支持的价值秩序,这才是自由的本质。没有这个价值秩序就没有自由。
当然,在精神文化这个核心中,还有人民的各种权利的价值观念,比如说,政治经济参与平等权,文化参与平等权,以及各类与人民各种生活相关的平等权利,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有权利与权力构成的完整的价值体系,而这种由价值体系构成的生活、生存方式就是文化。
二、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传承、吸收与融合的发展过程
历史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积淀,是发展的支撑点,如果没有这个发展的支撑点,发展就是自欺欺人的鬼话。有人可能以为,我们没有那个支撑点照样发展,因为我们可以拿来,也就是说拿来外来文化。人们当然可以拿来,但拿来的智慧,是人家针对自己存在问题解决自己问题的智慧,比如,西方有民族对立的文化传统,我们能拿来吗?西方也有民主霸权的文化传统,我们也能拿来吗?如果拿来我们又如何和平崛起?从历史上看,毛泽东创造的文化曾经拯救了中国,现在有的人却说成了毛文化是中国的灾难,但是,持这种观点的先生,据我观察至今没有拿出能解决中国问题的只言片语,到是为中国灾难设下了不少陷阱。
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传承、吸收与融合的过程,中国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个传承、吸收与融合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重构的过程。解放后,我们的精神文化似乎不缺,但在某些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精神文化终于化为乌有,代之而起的是兽文化的横行。在有些人看来,兽文化才是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所以,一边为建设兽文化而努力,一边又做好了远走国外的各项准备工作。那时,我们缺的是制度文化,但现在我们缺的一是精神文化,二是制度文化。在兽文化的作用下,掠夺文化成了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贫富差距至此撕裂了社会的价值目标共识,并由共识变成了矛盾与冲突。
因此,制度文化应该担当起整合社会价值目标共识的重任。
在文化重建过程中,我们不应该中国人的主体精神,如果放弃了这个主体精神,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么?在我国的学者中,不客气的说,有人早就成了披着中国人人皮的西方人,用西方的观点、标准标量中国的一切,结果只能是中国的国家和人民利益,都应该是外国人的。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主体精神是什么?一言以概之:生生不息,自强不止。我之所强调中国的主体精神,因为,失去主体精神的国家,是一个丧失吸收能力、融合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的国家,是一个缺失精神家园的国家。但吸收和融合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创新国家与人民幸福未来的手段。
三、社会的价值秩序是提取精神文化的基础
社会的价值秩序是建设新文化的基础,试想,一个不被社会认同的所谓新文化,能成为社会的生活、生存方式么?因此,走出书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尊重人民群众中业已存的价值秩序,并吸收世界上有益的新文化、新思想,融入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当中,才是我国创建新文化的唯一出路。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化创建,却是官员讲话,精英关起门来讨论,空话一大堆,概念也丛出不穷,但人民群众能接受么?如果不接受,所谓的文化创建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文化创建还应该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他们的权、益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新文化创建才找到点子上。有人可能认为,我是思想者,是文化的开拓者,但我不得不指出的是,思想并不是文化,而是文化的先驱,思想只有完成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制度形式的转变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这样说有人可能认为我反对官员讲话,反对精英论道,不,我并不反对,我是说讲话、论道之后要落实,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实践。有人认为,中国官方失去了文化创新能力,事实上也确是如此,请看那些让人摸不到北的高论,差不多都出自高层理论家之手,但令我困惑的是,那些身居高职高位的人,为什么不把十七大报告中确立的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权、益联系起来呢?而是在那里孤芳自赏、自说自话,不断创造那些极少有人读的文字垃圾呢?
没有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就没有人民的参与,没有人民的参与,就没有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这不仅是中国的铁律,也是世界的铁律。那些崇尚西方文化的人,那些恨不得重新投胎西方的人,什么都看到了,但为什么单单看不到西方文化与西方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成为他们的生活、生存方式呢?怎么就看不到它是一个官方、精英和民众互动的过程呢?
再说十七大报告,其中所阐释的核心价值观,哪一个不与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呢?但哪一样又在文化创建过程中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了呢?
四、融合需要全球视野、全球襟怀
有吸收,就必然有融合,而融合,需要全球视野、全球襟怀。因为,从西方的文化历史上看,西方文化缺少的不是民主与自由,而是全球视野和全球襟怀。我国在文化重建过程中,不能无视西方文化的这个重大缺陷。但问题是,什么才是全球视野、全球襟怀呢?被世界人民共同接受、乐于接受的价值观,并能引领世界和平、和谐、科学发展的,我以为就是全球视野,而怀有同一个地球、同一种梦想、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平等友爱,就是世界襟怀。
对于这一点,西方文化是根本无法承担起来的,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结合就一定能承担起这一重任。近百年来,我国某些人,不是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淖,就是陷入文化狂妄的沼泽,但却没有很好的总结、提炼、吸收、融合,自毛泽东起,中国才提炼出新的文化体系,可惜的是,文化要素中三者缺一,泛滥的欲望轻易的打碎了那个文化体系,这才有了文化重建的说法。但是,不论是对传统文化,还是对毛文化,全盘否定总不是文化创建最佳路径。最后一句话:立足本国,做强文化和做强国本,世界才会对你拥抱!
2008年4月28日星期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