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一道闪电之“不圖復見漢官威儀”,是该对汉服运动的评价,特此转在这里
不圖復見漢官威儀-論漢服
不要小瞧漢服,特別是作為禮服出現的漢服,禮服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始。改革開放之初,領導人就是從穿西服開始的,這種新形象立刻被歐美世界接受。
太平禦覽 《東觀漢記》 批評更始執政之失說:“又所置官爵皆群小,被服不似,或繡面衣、錦袴、諸於、襜褕為百姓之所賤。”更始政權官吏亂穿衣服被老百姓鄙視。續漢誌曰“時智者見之,以為服之不中,身之災也,乃奔入邊郡避之。是服妖也。其後為赤眉所殺也。”這些古代學者把更始不重視衣服禮儀作為他被殺的緣由。
儒家最講禮儀和禮法,從表面上看它是一種儀式,本質上是制度,是生活化的制度。
比如“鄉射”就是古代天子的一項重要禮典活動,天子必須親自參加,這是因為只有他能夠“助陽氣達萬物”(《白虎通·鄉射》)。漢儒聲稱,射獵活動“自內發外,貫堅入剛,象物之生”,為了協理陰陽就應該有鄉射禮。在射獵活動中,天子射熊,以表達征服猛獸、遠離巧佞之義;諸侯射麋,以表達遠離迷惑之人;大夫射虎豹,以示征服兇猛;士射鹿豕,以示除害。
而服裝呢?
《白虎通·衣裳》有專節論述服飾禮儀:
“聖人所以制衣服何?以為絺蔽形,表德勸善,別尊卑也。所以名為衣裳何?衣者,隱也;裳者,障也。所以隱形自障閉也。《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衣裳》篇宣稱,衣服的功能不僅在於使人類禦寒,更重要的是“表德勸善,別尊卑也”。儒學的“尊卑”關註的是以君子、小人為區別的德行的尊卑,古代聖賢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紼冕》篇也說:“紼者,何謂也?紼者,蔽也,行以蔽前者也。有事因以別尊卑、彰有德也。” 儒家的衣冠服飾,更有道德教化禮儀禮法含義在內,是儀式化的生活,能夠養成嚴謹的生活和工作態度。
自古改朝換代必改服飾, “改正朔,以應天”
《白虎通》引“《春秋傳》曰:‘王者存二王之後,使服其正色,行其禮樂。’《詩》曰:‘厥作祼將,常服黼冔’。言微子服殷之冠,助祭於周也。王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也。”(《白虎通·三正》)
所以人們穿什麽樣的服裝,戴什麽樣的冠冕不是隨意的,有著特定的政治含義和人文功能,是民族和國家認同的標誌。服裝問題是政治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大問題。利瑪竇到中國來傳教傳播科學文明,一開始效果不佳, 自從他穿起了儒服開始,立刻得到士大夫們的認同。東西方文明交流從此開始。滿清薙發變服是用暴力手段強迫消滅中國人意識,當然遭到中華兒女的反抗。董老詩稱:“大是大非須要管,華人愛漢恥崇胡。”孫中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也從服裝入手,穿中山服,表示三民主義,民主共和。
“富而不奢,樂而不淫,恭謹禮讓,行己有恥。”新興的漢服運動預示著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學精神的重新弘揚。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