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自由
既然经学有这么多家,必然彼此有门户之见,光武的态度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车寻儒,兼收并蓄。光武整日和儒生在一起,但从不发表意见,也从不裁定经学是非,谁说得有理,就尊敬谁、赏赐谁。《后汉书·戴凭传》记载:“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戴)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戴凭能说经,难倒了五十多儒生,席子落了五十多层。对于事关夺取江山合法性的图谶问题,光武对持异议者并没有加以迫害,也仅仅是罢黜不用。这种开明的态度就是思想和学术自由。东汉一代,即便是异端邪说同样能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比如王充、张衡公然反对谶纬经学,非议孔孟,照样成为名士。《后汉书·张衡传》说:“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訞言。(张)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上书劝谏。东汉经学那么发达,但是不排斥道、佛等杂教学说,佛教就是汉明帝引入的。以上事实足以驳斥儒家专##制、封闭、保守的谬论,从春秋到明代儒家从来不封闭,思想界自有道统传承,中国古代的传统从来都是道统是道统,治统是治统。自清代康熙开始道统、治统才合一,皇帝圣喻也成了百姓时常要背的经,时人稍有非议,就被投入文字狱当中,这时的儒学成为政教合一的奴学了。所谓的儒学排外,本是源于满清政权的封闭、排外的恶果。
儒学为什么不是宗教
这个问题,时常被新儒家们争论不休,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儒学并没有出现人格神,反对接近鬼、神。孔子曰:“人道近、神道远”。儒学也讲祭祀、祭天、祭祖。 但是这个天是虚幻的,代表的是“德”、“民”,实际还是“学”。
第二、儒学没有来世救赎的观念,也不主张因果报应,一虚和一实,这是学与教根本的不同。
第三、即便是孔子,生前生后都不是神圣的,都是可以通过模仿学到做到,是人而非神。也不是用于祈求显圣的神灵,儒生拜孔子是弟子对老师的敬意。
第四、宗教都有强制性、具有排他性,全民性。宗教的教义一经确立,不得修改、发挥、引申。达尔文是这样说的,“我很难理解人们怎么能希望基督教是真的,因为这样的话,圣经用清清楚楚的文字表明了,凡是不相信的人,包括我的父亲、兄弟以及几乎我所有的好朋友,都将要永永远远地受到惩罚。这真是一个可咒诅的教义。”而儒学始终和道学同行,就连儒家的死对头法家,仍然保留其一席之地,也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如佛教、回教、基督教。儒学中人可以信仰其他宗教,这些宗教信徒也可以有儒学信仰。谶纬迷信始终不占儒学主流,即便是东汉时期也是经学的旁支,强化的是王权而不是神权。儒学精神上的强制也比不了宗教,容许人们不信和怀疑。不信儒学的人大有人在。王充写《论衡》公然批判谶纬迷信,写“问孔”,“刺孟”,他本人并没有受到迫害,还被肃宗征召,后此书广为流传,蔡邕、王朗得之以为宝。
第五、儒学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引入新内容,吸收其他教派学说,圣贤层出不穷,是有生命力的学说。
宗教一旦解经产生歧义就自然分化,引起教派冲突,出现新教。所以我们看到有的民族和宗教一起死亡,而儒学却从来都没有分化过。
第六、宗教有愚民的成分,而儒学从来不主张愚民,满清时儒学宗教化,是例外。
腐儒们把儒学搞成儒教,小儒、奴儒、新儒们把儒学搞成儒术,都背离了儒学的正宗。
统一经学,教化士民
今文经虽然在当时为国学,但是其章句繁多,动辄注一经超过百万言,造成学子白首不能究一艺的困境。光武要纠正这种偏向,他命令减省。明帝师傅桓荣将《欧阳尚书》从章句四十万言,删减为二十三万言,桓郁再减至十二万言;张奂受《牟氏尚书》由四十五万言压缩至九万言。汉明帝也曾自制《五家要说章句》。
经学的统一是在汉章帝时期,东汉章帝的时候召开白虎观会议,统一各家各派的经学,共正经义,简省章句。形成统一的官方经学注解, 编辑成书,这就是《白虎通》,《白虎通》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宪法和各类民法的总和。
《后汉书》对于光武讲经论学大加赞扬,“陛下拨乱反正,文武并用,深愍经艺缪杂,真伪错乱,每临朝日,辄延群臣讲论圣道”(《后汉书·陈元传》)皇帝带头,影响了东汉一代的风气,民风由飙急到谨厚,比如贾复这样的悍将,平日好凌折同辈。此时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
当时东汉王朝除了太学以外各地还办了乡学。毫无疑问起到了教化百姓的作用。对文化普及传播作用更大,还吸引了周边蛮夷前来游学。
“博士议郎,一人开门,徒众百数。化自圣躬,流及蛮荒,匈奴遣伊秩訾王大车且渠来入就学。八方肃清,上下无事。是以议者每称盛时,咸言永平。”(《樊宏阴识列传 》)
到东汉末年,虚学之风之起,据范晔评说,“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以此为常。’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后汉书·儒林列传》),说是游学实际是游宦,也就是跑官之风,风气为之一变。
总的来说,东汉经学的兴盛,给东汉王朝提供一大批有骨气,有真本领的儒生。他们在同权臣、宦官的斗争中表现出铮铮铁骨,在同蛮夷的战争中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是支撑汉家江山的中流砥柱,展现了生机勃勃的华夏文化精神。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