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
南怀瑾在谈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时说:“所以我们知道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
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根和归属的标志。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缺乏主体价值观,就会造成国家和民族前进方向的迷失。”(李际均语)
李际均说对了,文化的本质是人对社会,人对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取向,是人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伦理观,价值观。战争则将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突现出来,近代兴起的中西比较文化,所谓“丑陋的中国人”还有马克思·韦伯谈中国和中国人,都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于道德问题。在毛泽东现存的最早的一篇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毛泽东指出,“不信”乃“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陷于沦亡之惨境有来由也”,他认为中国的困境和国民精神的衰颓是互为因果的,必须以德国为榜样,从振奋国民精神入手解决中国问题。“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必有本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毛泽东在长沙一中,他最用心读过的书是《伦理学原理》,他认为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实业,还是从戊戌到辛亥的政治改革都不能救中国,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士气、思想和文化。必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
当我们再重新发现光武中兴这段历史时,不禁要问,儒家思想无能吗?儒家道德观落后吗?开篇的目的就是要重拾我们久别的信仰,信仰是以弱胜强的武器,民族振兴的关键,没有信仰和精神,民族振兴就无法支撑到底。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处于己弱敌强的逆境,故而我们民族的信仰更不能丢。
文化的核心在于道德价值观,道德伦理的本质是规则。科技界早就明白标准的制订者获得的收益最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增加些自信,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自己的道德伦理规则怎么可能就一钱不值呢?
文化崛起是中国整体崛起的重要方面,并不亚于经济上的崛起。文化、经济、政治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一个追求光荣与伟大的民族,必然有一个令人崇敬的价值体系;一个激动人心的社会理想,也必然有一套与理想和价值相一致的道德规范。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充分发挥文化这种特殊力量,引导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工作,把国家的软实力做大做强,实现中华民族在精神文化上的崛起。
。。。。。。。。。。。
。。。。。。。。
明末 ,黄宗羲总结文武之道时,指出明代为国尽忠之人,举义旗抗清的人都是文臣儒生,都是知书达理之人,而武将们却相互掣肘,粗野之徒,不知礼仪廉耻。缓则受节制,急则用兵自重。喜掳掠,行为无常,掩伯饰功,欺上瞒下。一得志就杀无辜,掠妇女和宝货。
爱国主义的根本在于爱民,而不是爱党派组织或者爱政权,故惟有儒者最爱国。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在儒家的传统价值体系中,“士”的身份资格,与权和钱是无关的,甚至第一位的要素也不是学问,而是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使命感。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也不论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他们都会自觉地背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
爱国主义成为儒者天然的素质。什么是儒家精神?儒家精神就是民本主义精神。在家爱父母,兄弟姐妹,在乡爱乡邻,爱朋友,在国爱人民。民本主义者要求克制自己欲望,提倡奉献和给予。民本主义的民是全体的民,不光是爱今天的人民也爱过去的人民,敬仰历史上保卫人民的民族英雄,唾弃奸臣贼子,汉奸走狗。痛恨屠杀、奴役人民的野蛮人,这是同实用主义者的爱国主义最大的不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两汉风俗“依仁踏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像北宋靖康之变英雄豪杰一样,以名节为高,廉耻相尚。起而勤王,临难不屈。
历来民族复兴是从寻找民族精神开始,既而找到一条振兴民族之路,本文以“民本主义”为中华文明之宗旨,正本清源,打通古今,正我中华。此乃立国之论。
转载自〈儒家精神〉本文的原:一道闪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