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在当代中国儒家文化有复兴的可能吗

万里长征 · 2008-11-12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在当代中国儒家文化有复兴的可能吗

我们不能不承认,当毛泽东思想被否定之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之下,日渐分崩离析。到了二十一世纪,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成了道德文化的主流。试想,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小偷行窃时,你见义勇为了吗?或者,你身边的乘客见义勇为了吗?当别人知道你没有见义勇为时,他们责怪你了吗?如果有人因此责怪你,你能虚心接受吗?你大骂你的上司是贪污犯的时候,你想到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举报他了吗?看到上司香车宝马,你明知这是他贪污所得,你是为此鄙夷他,还是羡慕他,或者你是否曾想过自己也能有幸地像他一样成为贪污者,挖国家的墙脚来盖自己的安乐窝呢?想想自己的道德状况,再看看周围人,你认为在目前的中国,还有没有是非美丑的标准呢?你认为这种状况的中国,还能够持续多久呢?  

某些人看到社会风气日坏,摇头蹙眉,发出了今不如昔的感慨,并且在没有对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就轻易地把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儒家文化抬了出来,试图借儒家文化拯救堕落的道德。这个目标有实现的可能吗?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儒家文化的真面目。  

   

一、儒家文化的由来  

孔子开创了儒学,他的学说是有继承性的。孔子之后,孔门弟子不断发展着儒学。儒学构成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伦理文化的主干。  

孔子的学说是从哪里继承来的呢?  

据历史记载,殷商社会已有阶级之分。剥削阶级脱离生产,有余力创造文化,《尚书·洛诰篇》所谓“殷礼”;《多士篇》所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都说明殷代已有文化记录,而这种文化记录有专门的王官(史官、卜官、乐官等)来保管。西周社会之后,文化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王官们逐渐积累起典章制度,形成了统治阶级专有的文化。  

孔子的学说正是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收集了前代的各种文献资料(后人推想主要是以下资料:《周易·卦辞·爻辞》、《尚书》、《诗》——数量远远超过三百篇、《礼》、《春秋》——各个国家历史记录),整理出了《书经》、《易经》、《春秋》——记载鲁国历史的书、《乐》、《诗》、《仪礼》等书,也即所说的“六经”。六经实际上是五经,诗与乐是合而为一的,诗是词,乐是谱,后来乐完全亡失了。这六经就是孔子教授学生的课本,在教授过程中孔子阐发着六经的经义。孔子讲授经学,多凭口说,弟子们笔录下来,就构成了《论语》的主要内容。  

孔子之后,又出现了一位儒家大师,就是孟子,孟子开馆授徒,讲解前代经典,他的言论结集成书,就是《孟子》。到了东汉,五经之外加上《孝经》、《论语》成为七经;到唐代,礼分为《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分为《左传》、《公羊》、《榖梁》,加上《易》、《书》、《诗》成为九经;宋朝又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合成十三经。除十三经外,宋朝的程颢、程颐、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为四书。  

儒家文化就发源于这些春秋战国之前的著作里面。后来的儒生根据现实的需要对这些著作进行阐释,用来指导现实生活。对这些著作的研究,就被为经学。  

   

二、孔子生活的年代  

既然孔子的思想起源于殷周,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殷周的社会状况。  

殷周时国家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每一个部落就是一个诸候国,它们共推一个势力大的部落作为联盟的共主,所有的诸候国都听共主的指示。殷朝,就是各个部落以殷氏族为共主,周朝就是各个部落以周氏族为共主。另外,处于共主地位的氏族,可以分封同族的人到各地建立诸候国。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和周公都曾在族中分封了许多诸候。  

在这些诸候国内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种族奴隶制。也就是一个氏族据于统治地位,被它征服的其它氏族都是它的奴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所有的土地和被禁锢在土地上的奴隶都是这个据于统治地位的氏族的私产。这个氏族就是奴隶主阶级。  

这个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使用武力外,还创立了文化。这种文化的作用,就是给所有人灌输这样的思想:奴隶天生就是奴隶,奴隶主天生就是奴隶主。让奴隶们安于统治,安于剥削和压迫。  

为此,他们创立了天的概念,说他们的权力都是上天授予的,他们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的儿子。殷朝就把天称作“上帝”,把最高统治者叫做“下帝”。  

但天的概念毕竟太抽象,他们需要更具体的东西来直接指导人们的行动。殷朝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作为内心修养的“德”;另一个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礼”。周朝基本上是继承了殷人的思想。在《盘庚篇》中,盘庚就曾说:“予亦不敢动用非德(我也不敢不顾先祖的德行而妄自作为)。”在《周书·康诰》中也有这种意思的话:“我伟大而显赫的文王,他有很好的德行的修养,他对于被奴役的人们,没有苛责;对于鳏寡,尤为客气,没有侮慢的态度。这样便使得那被奴役的人民对他相当敬畏,都自愿辛勤地替他工作。就因为如此,我周人便取得了殷人的统治。”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德”,是让统治者做事要做得适宜,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要有个限度,不要逼得奴隶们造反危及他们的统治。  

关于“礼”,从卜辞上这个字的字型来看,是指祭祀时两块玉盛在一个器皿里去作供奉,表示对于上帝或先祖的敬意。可见,这个“礼”,最早是从祭祀开始的,后来不断发展,被用来规范人们在各种场合的行为。周朝人有两条关于礼的含义的说法:《左·隐十一年传》中说,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左·昭二十六年传》中说,礼的目的在于“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这两条对于礼的说法虽然有所不同,但中心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国民被分作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的人都要按自己的身份行事,尤其是那些被统治者奴役的人民,要固守他们的工作,安于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而不要有所逾越。这就是所谓的“礼”。  

另外,殷周文化中提到的“德”的概念主要是针对统治者个人修养而言,为此他们又提出“孝”的概念。这种道德观念在维护奴隶制政权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不论对奴隶主还是奴隶都起到了思想上的规范作用。孝这种观念为什么会起到维护统治秩序的作用呢?因为殷朝商朝都是种族国家,对统治者而言,孝于亲也就是忠于国,对祖先孝,也就是对国家忠。所以,周人才说“惟忠惟孝。”(《周书·蔡仲之命》)“孝”的观念可以使处于统治地位的氏族团结一致,也就是同心同德。同时,殷周氏族还希望他们的孝道可以感动其它被奴役的氏族,从而提高他们的声望,减轻被奴役者的对抗心理。。  

从上面的论说中我们可以看出,殷周社会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殷周文化是用来维护这种制度,为奴隶主服务的。  

   

但是,历史发展到春秋时期,人口数量的增长、生产工具的改进、工商业的发展,使生产力获得了进步,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奴隶制的井田制被逐渐破坏了。所谓的井田制指的是:诸候们在其居住的城郭之外,划出一部分可耕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奴隶。每一家授田百亩,这是所谓私田。所谓的私,只是就收益而言,并不是指土地私有。在奴隶社会,土地完全是国有,也就是奴隶主所有。奴隶也是奴隶主的私产,他们不可能有私人土地。同时,八家共耕公田百亩。这公田就像一个小型的集体农场,由环绕它的八家奴隶共同耕作。私田的收益归奴隶,公田的收益归奴隶主。这井田制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固定性。奴隶分到哪块地,就必须在这块地上耕作,不允许超出这块地的界限。为什么他们被称作奴隶,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完全被束缚在这井田上。  

到了春秋末期,税收制度发生了变动。公田被废除,在各家百亩私田内征收什分一的田租。后来奴隶主贵族又按亩收租,认田不认人,也不再认真执行受田还田的手续(按井田制的惯例,男子二十岁受田百亩,六十岁还归公家)。又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容许奴隶铲去井田的界限,自由垦荒。奴隶主就按照奴隶实际的耕田收取什分一的田租。此在奴隶主似乎只有增加收入,并不吃亏。然而,这里却发生了一个绝大的转变,即是土地所有权由此转移。奴隶事实上拥有了支配土地的权利,他们既可以开荒,又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并且没有受田还田后,在土地上就成了子承父业。所以说,土地在事实上已经私有化了。这些奴隶在人身和经济上也有了相当的自主权,已不再是奴隶了,而成了奴隶主的佃农。奴隶主也仿佛成了地主。于是,原有的奴隶生产制就变成了佃农生产制。  

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必然地引起了新的阶级分化。一部分原来的奴隶因为拥有了大量土地而成了富农或地主。经济上富裕之后,他们的子弟就有余力学习本来为奴隶主贵族专有的知识和技艺,于是,这些人就具备了参与国家政治的能力。在春秋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就是“士”。它的一个主要构成成分就是这些子弟。他们进身于统治者阶层中当差服务,得到一定的俸禄为生。  

“士”阶层的出现正是新的阶级分化的直接体现。组成士的人员中除了新兴的富农地主子弟外,还有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经济地位下降的破落贵族。在土地由国有变为私有后,土地兼并随之出现。有些贵族就这样失去了土地,家道败落下来,不得不给其它贵族当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土地的私有化对统治阶级内部的人事秩序也起到破坏作用。按照种族奴隶制的政治制度,人的地位的高低决定了人的财富的多寡。但是,土地兼并出现后,社会财富被重新分配,财富的多寡和地位的高低不再一致。这显然不符合奴隶制的“礼”。于是,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矛盾了。  

比如春秋时期孔子所在的鲁国。佃农生产制推行后,鲁国大夫季氏的财富超过了国君,他所统治的人口数量也超过了国君,他成了鲁国最有实力的人。这样他和国君之间就产生了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到鲁昭公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季氏家族把鲁昭公赶出鲁国,使这一国之君客死异乡。臣子把国君赶走,这实在是对“礼”的大破坏。但这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  

新的生产力对旧有社会关系产生严重的冲击,各种“非礼”事件,各种“僭越”事件时有发生。鲁国季氏在祭祀祖先时,使用了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仪式;卫州吁之杀了卫君;宋督之杀了宋君;晋国的赵穿杀了晋君;楚世子商臣杀了他的父亲;蔡太子般也杀了他的父亲;本来只有天子召见国君的,但晋文公却召见了周天子。  

总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社会道德被不断破坏,新的社会道德还没有形成,社会秩序就乱了。奴隶制的“礼”被毁坏得不成样子。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动荡时期。  

这就是孔子生活的年代。  

   

三、孔子学说的实质  

孔子对这个礼乐崩溃的年代是什么态度呢?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学而》)”季氏在家庙祭祀中使用了天子才能使用的仪式,孔子勃然大怒,不能接受。由于改变了生产方式,季氏比国君还富有,而孔子的弟子冉有还为季氏理财,孔子对此同样愤怒,说道:“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也就是要与冉有断绝师徒关系,让他的其它弟子去声讨冉有。另外还有堕三都的事。鲁国的三家大夫,季孙(即季氏)、叔孙、孟孙,他们的势力都超出了国君,都各自修建了都城。而大夫修建都城,这是不合“礼”的,按照“礼”,只有国君能修城。因此孔子在鲁国做官时,就亲自主持了堕三都的战争。  

总之,孔子对这个年代是持批判态度的。他批判的对象不是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种族奴隶制,而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佃农生产制和和由此产生的新兴力量。这股新兴力量一方面包括那些解放了的奴隶——他们获得了人身自由,一部分还拥有了较多财富,——另外还包括统治阶级内部改变了剥削方式的贵族。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孔子的学说。孔学主要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仁既是孔子所理想的社会道德风范,又是他心目中君子的道德修养的标准。那么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呢?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即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悌,是用来维护家族秩序的。为什么孔子把孝悌看做仁的根本呢?这正表明孔子的思想是继承了殷周文化的,他的这种孝的思想和殷周时提倡的孝在目的上是一致的。春秋时国家的统治者基本上属于一个家族,就像鲁国的季孙叔孙和孟孙,和国君就是一个家族的,如果他们讲究孝,就不会侵犯国君了。这就能维持好原有的社会秩序了。也即“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所以说,孔子的孝悌思想,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有同志会说,难道讲究孝还不对了吗?我们这里是就事论事,孔子当时提倡孝,主要是为了维护种族奴隶制)。  

仁的内涵还有很多。  

比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臣子而言,“忠”就是仁的一种表现。  

孔子的弟子子张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提出了仁的五种德行——恭,宽,信,敏,惠。  

由于当时一些新兴的力量在某种条件下侮辱在上位者,孔子就认为,你只要做到恭,也就是对待别人态度庄重,就不会受到侮辱。  

当时在齐国,由于国君的剥削太严重,很多人就不再为国君耕种土地,而跑到陈氏家做陈氏的佃农;在晋国,百姓一听到国君的政令,就“如逃寇雠”;鲁国也因国君失政而“民散久矣”。如果这们发展下去,奴隶制国家就会崩溃。所以孔子提出要“宽”,即宽厚,对百姓的剥削要有限度。他以为:“宽则得众。”  

当时宋国的皇国父屐奴隶为平公筑台,结果奴隶们都怠工;梁伯屐奴隶筑城,结果奴隶们借故逃跑了。孔子认为这是由于没有取得奴隶们的信任所致。于是说:“信则民任焉(立信则奴隶们愿为服役)。”  

除了要能取得奴隶们的信赖,孔子认为还要给奴隶们恩惠,这样才乐意服役。所以他又说:“信则足以使民。”  

至于敏,指的是“顺时”,也就是做事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就像孔子所说的:“使民以时。”筑台筑城时,不要妨碍农时。  

所以说,孔子提倡的仁,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那么孔子提倡的“礼”又有什么含义呢?  

简单说,孔子的礼指的是伦理规范和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了解了夏商两代的演进,它的一切礼乐、制度、文章,是何等美盛呵!我主张遵从周代。在孔子心中,最完美的“礼”就是周礼。孔子最佩服的人,就是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历史总是在不断变动、发展。孔子不明白这一点,看到社会动荡不安,就认为这个时代不好,开始怀念周朝建立初期社会的安定局面。他不明白,周朝初期,天下所以安定,不是因为“周礼”本身多么好,而是因为这种制度和生产力相适应。但到了春秋时代,生产力发展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了,社会上有了新的阶级分化,在这种情况下,旧的种族制的奴隶制度怎么可能与这个新的社会适应呢?可孔子却一心想把社会拉回到周礼所设定的条条框框之中。颜渊问他怎样治国,他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则周冕,乐则《韶》《舞》……”这种想法不能不说是违背了历史潮流的。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孔子所说的礼的具体内容。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国君要尽君道,臣子要尽臣道,父亲要尽父道,儿子要尽子道。决不能出现违背周礼的僭越。“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候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出大夫。”这里的“道”,事实上就是周礼。由此可见,孔子提倡礼的目的,是要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不单要恢复土地的国有制,还要恢复严格的等级制。每个人都要安于自己的等级地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所思考的应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每个人都不要做和自己的身份不符的事。  

孔子在《论语》中还具体谈到怎样做才算符合“礼”。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和地位不同的人说话要用不同的神态和语气,见国君时,神态也要和平时不同。这是什么?明显的就是拥护等级制度。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孔子病了,国君来看他,他便面朝东边卧,身上披着朝服,拖着大带。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必须有睡衣,它的长度应该是身长的一倍半。  

颜渊死了,颜渊的父亲想让孔子把车拿出来做棺椁。孔子说:“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我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就没有椁(那时的棺材分两层,,内为棺,外为椁)。我没有卖了车来替他做椁,因为我做过大夫,不能够在路上徒步行走。徒步行走不合乎“礼”。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提倡礼,是希望建立一种稳定的等级秩序,每个人能够各安其位。但他提倡的礼却不是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礼,而是一种过时的礼。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孔子学说中“仁”和“礼”这两个概念的关系。  

仁提倡人们讲道德,讲道德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什么是安定的社会秩序?就是符合周礼的社会秩序。那么哪种道德才算符合“仁”呢?道德总是表现在行为上,按周礼行事就是有道德,就是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他还对礼做过这样的规定:“夫礼,天子爱天下,诸候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家’是一个奴隶单位)。过其所爱,曰:侵(超过了你管辖的范围,就叫僭越)。”在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仁”和“礼”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两者的关系,也就是:提倡仁是为了实现礼,按礼行事就是仁。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提倡的仁,只是实现礼的手段,礼才是孔子最终的目的。  

这种礼是什么?就是种族奴隶制。  

   

四、孔子之后的儒学  

看了以上内容,一定有同志会说:“既然孔子学说是违背时代潮流的,为什么之后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者却能够用此学说来统治人民?”  

其中的原因就是: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法律产生了;二,孔子之后,儒学发生了很多变化。  

由于孔子的学说都是他的弟子口耳相传,所以他去世之后,弟子之间在儒学上就出现了分歧。《韩非子·显学》中称:战国时代,儒家就分为八个派别。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儒家大师,在儒学的研究上就有很大分歧。比如: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孟子主张法先王,荀子主张法后王;孟子依然用“礼”来维护等级制度,荀子却说“礼”是用来“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的。荀子的礼已经有了“法”的因素。  

这里,我们来谈一下法家思想的形成。荀子的思想中已经有了法家思想的萌芽。他的性恶论,主要指的是人生来都有欲望,不管你是奴隶还是贵族,在这上面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能主张奴隶就该“止欲”“寡欲”,奴隶主就可以纵欲。这种思想事实上表现了一种平等观念,这也就是法家思想的基础。而不是“刑不上大夫,礼不庶人”的奴隶制等级观念。之后,韩非将荀子的这种思想发扬光大,法家就成了独立的一个学派。  

法家思想和孔子学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法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孔子学说认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才是正理。比如商鞅变法时,太子违反了法律,按律应当处罚,但到底是太子,无法绝对地执行,于是就治了太子的老师的罪。这里虽然没能体现出法律的绝对平等,但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是有一种平等精神的,法律靠的就是这种平等精神才得以树立。这已经比孔子学说有了绝大的进步了。  

殷周时期国家是没有法律的,奴隶主阶级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处罚奴隶,没有什么强制力可以处罚他们。时代在发展,春秋时期,土地的所有制由奴隶主占有到私有,同时,原本为奴隶主所垄断的工商业也转变为私有。在这种条件下,国家走向法治,这是历史的必然,再单纯地依赖“德治”“礼治”是完全行不通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正是由于礼治遭到破坏,而法治没有产生。很多有识之士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早期的比如郑国的子产,就制定了刑书;晋国的范宣子把刑书铸在鼎上。各国的变法也都是从制定法律上开始,不论是商鞅在秦,还是李悝在魏。实行法制,已经是历史的必然。从此之后,法律开始在国家管理中发挥作用,成了国家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管理国家单单依靠法律显然是不够的。  

法律在基本精神上虽然说是人人平等,但在一个私有制的社会,贫富不均是必然,经济地位不同也必然带来政治地位的不同,比如说,穷人需要服劳役,而有钱人可以出钱代替服役。在这种状况下,法律上虽然规定人人平等,但在现实中,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不同,必然会把人分作不同等级。等级的存在是私有制的必然产物。这种现状会让很多下层人民心生不满。另外,私有制的社会,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也必然是社会文化的主流,为了追逐私利,很多时候,人们是不惜以身试法的。  

所以,为了统治的稳定,除了法律,道德教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这样,儒家文化就有了用武之地。  

缺乏法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乱了,法制进入政治管理,适应了新的生产力的要求,国家就能稳定下来。儒家文化所以在以后的封建国家中能发挥作用,是由于有法律作为国家的强制力量。法律是道德教化的后盾。没有法律,儒家的教化是无用的。  

   

孟子基本上是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而荀子的学说中,有太多的法治思想。在历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真正代表封建制度的思想的是“礼表法里”的荀子的思想,而不是孔子的思想。谭嗣同在《仁学·卷上》、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都说过这种话。至于后来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隋唐的孔颖达、韩愈,宋朝的周敦颐、两程、朱熹等儒家人物,都是依据时代在儒家文化中加入了新的内容,以适应于封建统治。所以说,孔子之后的儒学和孔子的儒学已经有很多不同了。比如孔子是主张“德治”“礼治”,不主张法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用政治和法律来统治人民,人民安分守己是为了免于罪过,但不认为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用“德”和“礼”来治理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当孔子听说晋国的范宣子把法律条文铸在鼎上时,深不以为然地说:“贵族和奴隶混在一起,怎么显示出贵族的尊严和伟大呢?并且这么以来,贵贱之间一点区别都没有,还成个什么国家?(《左》昭二十九年传)”但是,孔子之后的儒者,多是认可法律的作用的。  

但这绝不是说,孔子的学说被后人抛弃了。后来的儒者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孔子学说进行了改造,并加入新的内容。儒家很多基本的东西还是来自于孔子。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指的是奴隶制条件下的一种等级关系,在封建社会,指的就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所以,孔子的德治、礼治经过改造后,都可以用于新的统治。就像“孝悌”“忠信”,提倡这种道德不是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吗?  

这样,在法律产生之后,孔子的学说经过改造,就重新成了统治人民的工具。——这在孔子时代却是没有实现。  

   

五、儒家文化的本质  

儒家文化即使到了封建社会,其核心依然是所谓的“礼”。也即社会等级秩序。虽然法律存在,但私有制必然导致等级秩序。儒家提倡道德修养,其根本目的依然是要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在私有制的条件下,这种社会秩序只能是不平等的等级秩序。比如,人们在穿衣上不是有等级之分吗?在使用交通工具上不是也有等级之分吗?  

地主和佃农可能平等吗?地主为了私利,不是可以任意盘剥佃农吗?地主和佃农在一起,是哪一个把头仰得高高的,又是哪一个低头弯腰呢?  

儒家文化却教育人们,要安分守己,不要犯上作乱。  

   

在封建社会,儒家文化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维护等级制度。  

但是,一旦封建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激化,儒家文化就会如春秋战国时代,不再为人所看重。  

私有制的条件下,必然出现土地兼并,贫富差距必然越来越大。当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使作为生产力的主要要素之一的劳动力无法实现再生产时,也就是说当人民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时,这种现象说明,土地的私有制已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于是阶级矛盾就激化了。于是,人民就要“犯上作乱”了。每一个封建王朝在灭亡之际,社会不是都出现了大动乱吗?等级秩序不是都被严重破坏了吗?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安禄山讲儒家的礼吗?宋朝的赵构连父兄的生命都不要了,这符合礼吗?当黄巢领导农民起义时,他们会对将他们逼到死亡线上的统治者讲礼吗?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儒家文化在哪种情况下起作用呢?  

就是社会在相对稳定时期,——阶级矛盾没有激化的时期。它起的是什么作用呢?就是麻痹人民的作用,让人民安于被剥削,安于被压迫。这就是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文化的本质。  

   

六、儒家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儒家文化被人们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因为人民拥有了比儒家文化高明一百倍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人剥削人的私有制被彻底丢弃,生产资料成了全民占有。公有制的建立,从根本上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产生的土壤。  

那是一个多么好的时代啊!  

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里,都是极少数人压迫大多数人,只有在这个时代,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什么“忠孝礼义”,都比不上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  

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个人真正和集体融到了一起。摆脱了个人主义,人的精神真正进入了一个自由的境界。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引下,人的精神真正地得到了大解放。  

   

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公有制开始被逐步摧毁。到了二十一世纪,公有制再不是国家经济的主体了,私有制复辟了。  

在这种状况下,儒家文化的幽魂在渐渐复活。它重新把黑色的手掌,伸向人民的脖子。  

    

   

   

附:儒学的产生:  

孔子的先祖曾经是宋国的奴隶主贵族,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成为“士族”。孔子也就是一名“士”。当时的士族子弟多学习殷周时贵族阶级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为进身谋生之途,即所谓儒业。儒是当时社会一行业,孔子出生前就有。孔子曾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这里的儒,事实上就是指这个行业。孔子对前代的知识——主要是殷周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创立了儒学。自此以后,儒成一学派,不再是一个行业了。  

   

参考资料:  

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钱穆:《国史新论》,《孔子》  

勾承益,李亚东译注《论语》(中国书店,1992年版)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2. 星话大白|越南
  3.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4.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5.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6.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9.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10.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