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里有一段著名的话: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以上这段话翻成白话文,意思就是:“倘使我和你展开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那么,你果真对,我果真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真对,你果真错吗?难道我们两人有谁是正确的,有谁是不正确的吗?难道我们两人都是正确的,或都是不正确的吗?我和你都无从知道,而世人原本也都承受着蒙昧与晦暗,我们又能让谁作出正确的裁定?让观点跟你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你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跟我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我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不同于我和你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不同于我和你,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跟我和你都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我和你都相同,又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如此,那么我和你跟大家都无从知道这一点,还等待别的什么人呢?辩论中的不同言辞跟变化中的不同声音一样相互对立,就像没有相互对立一样,都不能相互作出公正的评判。用自然的分际来调和它,用无尽的变化来顺应它,还是用这样的办法来了此一生吧。
“什么叫调和自然的分际呢?对的也就像是不对的,正确的也就像是不正确的。对的假如果真是对的,那么对的不同于不对的,这就不须去争辩;正确的假如果真是正确的,那么正确的不同于不正确的,这也不须去争辩。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达无穷无尽的境界,因此圣人总把自己寄托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之中。”
庄子是一个智者,辩无胜的理论就是他提出来的。《道德经》的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道是可以说的,但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真正的道了。所谓大道无言。人说的每句话背后都有其生长环境的影子,在什么环境长大,就受什么教育,受什么教育,就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这样看来,人,就是环境的产物。因各人生存环境的不同,所以说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也没有完全不一样的人。每个人说出的话都是代表他的立场,每个立场都有其正确性和片面性。人们做出的选择和说出的话,在当时往往都认为是对的,后来即使知道错了,也不是被谁说服,而是在事情中汲取教训所致。常常听人说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事物,叫换位思考,说得轻巧,即使站在别人角度考虑,也首先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的,请问人怎么做得到完全舍弃自己的立场?就是能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难道就能正确?就能替别人着想?
当a去过丽江,a就可以相对准确地描述丽江,他横说竖说都是丽江。如果a去向没有去过丽江的b介绍,b即使听得津津有味,非常认同,但b横说竖说都不是丽江。一个人经过思索说出的理论,就好像是去过丽江说出的话,如果你解说的对象也去过丽江,你们肯定有很多共同点,你们自然是一路的。如果解说对象没去过丽江,他也不同意你所说的观点,你就很难说服他,再说,即使说服了,这样的说服有意思吗?
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但人往往只有一个立场,所以一个人很难从两面将事情描述清楚。就拿《金瓶梅》这本书来说,淫荡者在书里看到淫荡,历史家在书里看到历史,伦理家在书里看到伦理,美食家在书里看到食谱......天上月亮只有一个,但评月者何止千万,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个人在受到生活的熏陶后,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性格结构,当内心受到冲击后,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各种方法来捍卫他的理论,甚至还会攻击他人。如果人们能做到相对就事论事还好,问题是在辩论过程中,由于有利益的立场,人情的立场,学术的立场,权力的立场等,那就使事情变得更加迷乱不清。最后往往会演变成不求真理求输赢的局面。总而言之,由于各人立场的复杂性和事物的多面性,彼此都很难从纯理论上将对方说服。即使看似说服了,那也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服,不是从真理角度的真正悦服。
那有人问:按你这样说,那理论还有什么价值?不是说理论指导现实吗?当然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自由。即使说出辩无胜的庄子,不也和惠施有一段鱼乐名辩吗?《道德经》不也有洋洋五千言吗?事无绝对,文字、理论还是很重要的,但文字、理论本身不是真理,它们只是通往真理的途径,问题是很多人执指为月,“死”在文里句里。理论固然有其重要性,但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理论就是空中楼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明师指路,自己感悟,感悟后最最重要的还是落到实处,如果你说出的理论,自己都不能落到实处,那怎么能说服别人?当年毛主席理论那么强大,他还不是受到排挤。后来主席为什么能登上历史舞台?除了他能学、能说,关键他还能做,而且后来发生的事实,也都证明了主席理论的正确性。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整理论。
百言不如一行,几千年前的智者就是告诉我们要真修实证。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试图拿理论说服他人,更不要迷于理论而忘记实证。不能没有理论,更不能没有行动。想说服别人还不如从自己做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