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西方文化对比一书的一封信》
:历史
前辈您好。
大作《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已经拜读。
应该说,在当今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并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内问题和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的时候,全面对比分析东方文化或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极有现实意见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应当有以下认识:
第一,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由西方确立、控制的情况下,对比研究发掘东方文化的内涵,有利于确立中华文化在中国和东方的本位地位。应该说,如果没有“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本来没有必要研究中化文化的内涵,并非因为“中化文化是死文化”,也非因为中国要全面与世界“接”轨””,而是因为中华文化在亚洲绝对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在漫长的亚洲历史上,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文化传统,又没有外来所谓文化的冲击(佛教未对中华文化构成冲击),所以,历史上几乎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比如,入主中原的所有所谓“民族”均自然而然地接受中华文化并与所谓“汉族”融合为一体,尽管程度有所不同。这是由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决定的。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东方备受西方荼毒,屡败屡战,兼之西方意识形态有计划有目的的浸淫渗透,东方人对本土文化产生了怀疑,“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渐渐产生而很难消磨。这就使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过于文化自卑,因而产生了西化、“接”轨””心理。
我认为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共打了两场败仗:一场是有形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败仗,包括两次鸦片战争、法国入侵越南和中国沿海的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在西方的要挟下签订的诸多政治经济不平等条约。正因为这场败仗有形,所以容易认识。这场有形的失败因为中国人民屡踣屡起、前赴后继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特别是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中苏大规模战略对抗等的胜利,尽管历史造成的领土流失、财产被劫等未能挽回,但是这一有形的失败,基本上已经部分且正在被慢慢洗雪。另一场失败则发生的文化领域,发生在东方人的心理上,表现在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尊、优越等感觉的消磨,对中华文化内涵的遗忘淡化。这个过程大约始自于清朝立国,笔者认为至今尚未结束,自改革开放以来,因之西方思维的涌入,这种自卑感、虚无感伴随崇洋媚外思想,愈演愈烈,世纪之初的“与国际接轨”思潮泛滥,就是其典型表现。真正自信的和对中华文化有深刻认识的且是有利于中国崛起的思想,就当是全世界与我接“轨”!
与世界接“轨”问题,第一,世界是否有“轨”?第二,这些“轨”是正当的吗?第三,西方世界是否允许我们接入其“轨”,第四,即便接入了这些“轨”,对我是否有利。在这些问题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在所谓“全球化”观念的冲击下,“接轨”思潮泛滥。观之这些年“接轨”的结果,实际上我们走错了路子。表现在,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世界上并无统一的“轨”,当今年存在的“轨”是西方塑造的,且有多数西方国家也反对这些“轨”(如对保罗论坛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反对),美国也不曾遵守这些“轨”(如不顾主权观念,悍然入侵伊拉克、阿富汗,“美国人买美国货”的贸易保护主义等等);西方国家进入我们的民生产业,但其重要民生产业是不允许我们进入的,最近中国的海外并购就受到极多限制;这些“轨”不能接,接了对中国没有好处(比如自市场开放以来,中国的粮油、种子、金融、铁矿石、自来水等许多已经开始私有化的产业被华尔街控制,随意涨价)。接“轨”思维,可以休矣。应当追寻一下,谁是接“轨”思维的始作庸者,或许很可能找到M国中情局的阴影。
第二,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问题,呈现完整的中华文化形象,是确立中国形象,推动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发展崛起,笔者理解,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在国内,人民生活富裕,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贫富差距不大,政治清明,官员廉政,中国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很强,官民关系、各职业人之关系融洽,基本消灭不平等,中国实现政治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国际上,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其发展不受大的威胁,其政治经济影响力基本上达到一流国家水平,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经验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模仿,第二世界国家的羡慕,大国的敬畏。显然,文化方面的自信和独具特色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方面。
我们已经习惯于在西方的思维体系下思考问题,因此,从上世纪之初至今,自辜鸿铭、王国维以后,中国的学者鲜有能自言中国文化者,文化自卑之强,以至于中国甚至想象过不再使用汉字!当前在书店仍能看到的台湾人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还在宣扬汉字的落后性!相反,学者们言必称美国,事必称制度,崇拜“民主”“自由”等价值观者,比比皆是!中国社会科学学者的论文、著作向来不被西方世界承认!这固然是由于西方的话语霸权思维作祟,但,笔者以为,更是由于,在西方思维体系之下,我们的创作很难超越西方人的思想成果。在我们每每引用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黑格尔的时候,怎么能够想象我们的想法被这些西方先哲们的徒子徒孙接受?怎么能够想象我们的思维还能反映中华文化的思维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重新研究孔子、老子等中国先哲的思想,但是,很可惜,这种研究也是出口转内销的结果。最近,发生在政治经济理论领域的“新左派”“老左派”“右派”关于中国改革开放问题的深刻论战,其引发者却是郎咸平(生于台北,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后至香港大学任经济学教授)。我们自己的关于政治经济思维的声音却那么微弱!主流经济学家甚至没有自己的一丝创造!全部靠批发西方特别是美国经济学理论为生!中国悠久历史的政治经济思想无人问津。如此,我们怎么可能引领世界潮流,成功地实现崛起。
我认为研究历史至少有四种眼光:第一,用现实的眼光看历史,这是最基本的、最初步的,安知今人“不如卫霍”。第二,用历史的眼光看现实,避免自卑和自大。第三种,用现实并加历史的眼光看未来,规划我们的发展前途。第四种,用中华文化的眼光看世界。绝不可单纯以西方的眼光看中国的历史、现实、未来!就是说,研究中国的和世界的历史,不可以放弃我们的价值观和历史文化传统,离开了这个观念和传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历史研究,我们实现崛起是不可能的。
第三,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中国应当世界领跑者。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融洽相处。老死不相往来是不可能的。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那么,不可否认,在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世界上,是不是该有一种秩序?回答是肯定的。这种秩序以什么样的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来确立?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靠强权、军事,尽管强权、军事力量有一定发言权,历史的时光如水可以冲淡所有形的东西,但是,绝不会冲淡文化。最终联系世界、和谐世界的是文化基因,是优秀的适应人类发展的文化基因,而绝非是强权和阴谋。
正因为西方掌握了国际政治经济的话语权,且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西方的思维逻辑建立起来的(最重要的观念如国家主权观念,产生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又称西伐利亚条约,但实际上西方基本不尊重这个条约,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即是明证),所以,中国人几乎意识不到我们一直在西方人划定的圈子里面转,很难跳出这个圈子。研究中华文化,发掘其在建立世界秩序方面的价值,是我们跳出这个西方人建立的小圈子,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和秩序理念的最佳的码头!显然,研究东西方文化对比,就是在为中国的崛起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出路找到这个码头。
有必要一问,西方文化可以使世界和平和谐吗?答案:不能!历史已经证明。比如,西方(及其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来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自所谓“地理大发现”(这个地理大发现很可能是按从中国得到的地图进行了,只不过西方刻意隐瞒了这一事实。)以来,它们先后制造了殖民潮、贬奴潮,多次侵略战争,数不清多少民族被屠杀,文明灭绝!还有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有人称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后,世界仍不太平,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侵略仍然是动荡乃至战争的主因。当今世界贫富分化越发严重,政治经济秩序极不平衡,种族、民族歧视严重,而且看不到缓和的迹象。可以说,自从西方思维被推广到全世界,就象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世界就进入了持久的动荡。
如何拯救世界?发掘推广中华文化(或称东方文化),或许是塑造国际政治经秩序的一种选择,最低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谁都无权拒绝或否认这种探索。已经有西方学者开始注意这个问题,着手研究中国文化。但是,作为东方文化的继承者,我们理所当然也应当是东方文化的弘扬者,不研究这个文化传统如何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呢?如何体现我们对世界的责任感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进一步研究发掘东方文化,舍我其谁!
第四,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必须跳出西方政治思维和话语权的羁绊。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来看世界,研究认识东方文化是让东方文化为世界和平和谐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前提。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也是观世界的一种角度,这个角度也得用中国自己的思维,用西方的思维,会产生歧变!得出的结论,未必是中国文化所固有的。因此,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最首要的是要跳出西方政治思维和话语霸权的羁绊。
世界不一定非要是今天这个样子,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必然偶然的因素,所以才会是这个样子。历史上由于交通、通信不便,至少存在过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南部等多个相互来往较少或极少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其秩序,本着尊重世界文明的观念,这些秩序或许不可乱评其优劣。至少,欧洲的秩序未必是最优的,如果允许大家充分了解对方,允许选一个秩序来统一这个世界,那么被选中的一定是欧洲的以“国家、民族、主权、领土”为核心观念的政治秩序吗?不一定!但是,世界,或者说当今主流世界的确是按西方的政治规则运行的,尽管西方自己并不尊重这个规则。这个规则中的每一个概念,其产生发展均可以用东方的文化观念予以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更可以清晰地看出东方文化的物质。
比如,英使马嘎尔尼晋见乾隆皇帝一事。一般人认为由于中国的自大、封闭,拒绝了与世界的一次交通,并把鸦片战争的责任上溯到乾隆皇帝,认为是他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与先进文明沟通的机会。这个说话十分流行,是典型的用西方的政治思维看中国历史,如果用中华文化的观念看,这个观点是十分荒谬的。乾隆皇帝要求马嘎尔尼下跪作为晋见的基本礼节,现在看起来有些可笑,在当时却意味着用东方的政治思维还是用西方的政治思维来实现两种不同文化的交往,这一礼节争执极具典型意义!可惜,最终因为大清王朝失败于英帝国的坚船利炮,东方文化主导下的政治秩序也让位于西方思维下的“现代化”的政治经济秩序。
乾隆皇帝拒绝和英帝国扩大贸易,这是中国的主权,我们有权决定是否和某个国家贸易、如何贸易。用广州一地作为通商口岸即使现在看来,对于保护本国工商业仍有一定意义。而且,欧洲的重要经济学派——李斯特主义,就是这样做的!当然这种做法是为亚当·斯密主义所反对。美国又何尝不奉行过“门罗主义”——“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本质是李斯特主义(亚当斯密主义的对立理论,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当选择的经济理论),何尝愿意开放?以此来否定中国拒绝扩大贸易,怎么可以被认为是闭关锁国?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是美国却首先祭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美国人买美国货”。有媒休预测,最近十年,将是世界贸易摩擦的十年,这个摩擦,实质上是新兴的“金砖四国”、“基础四国”与老牌的旧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摩擦,是新兴力量与不合理的世界经济贸易秩序的斗争。谁能说西方是开放的?炭关税、各种标准、专利、定价权均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护身符?就民族心态来说,西方一直是充满傲慢与偏见,过度的优越感,使其根本不曾有过各种族平等的观念,也很难树立这个观念,总体上不愿意接受其他文明的成果。谁能说他们心态是开放的?如果能跳出西方思维的羁绊和话语权,我想不难看出这些事实。
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过程因为必须按东方文化的思维,所以,必须首先弄清东方文化的发生源因和沿革过程。在这个西方话议事霸权环境下,弄清东方文化源因和沿革的过程,也是揭露西方文化源自强盗逻辑、源自暴力的本质,并与西方话语霸权斗争的过程。
第五,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必须着眼于增加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优越感。对于传统文化,必须是先继承,然后才能是批评,这是我们立足的根本,其实根本摒弃中华文化或者让整个东方都放弃东方文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再说,除了中华文化,我们没有什么历史文化精神遗产可以继承!这是根基。没有继承,批评就失去了基础,极易导致泼脏水把孩子也泼出去的错误。但是,我们也不能本着“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思维,在根本不了解中华文化的情况下,盲目地抽象地崇拜我们自己的东方文化。不了解中华文化自然也谈不上扩大她的影响力。
东方文化是否也有其不足?我想是有的,这也是我们要查找,以便于扬长避短,取粗求精。但是,继承必须是第一位的!这样我们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才有一个阵地,失去这个阵地,我们不战而败!
勿庸置疑,研究发掘中华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重新摆脱西方思维羁绊,重新审视中华文化的启蒙过程),离不开研究中华文化历史,必然会遇到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恶劣的事件,必须解释这些事件。但是,研究发掘中华文化的过程,首先是探索中华文化优越性的过程,是追寻祖先光荣的过程,而不绝不能是抹黑中国历史,歪曲中国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优越感和自豪感;培育悲天悯人、关怀苍生情感和思维的过程;是革新深化推广“忠孝义节”“仁义礼智信”“礼义兼耻”观念的过程(去年的“范跑跑”事件,范跑跑行为受到许多人的支持;最近重庆打黑中出现“李庄律师造假”门,全国许多著名律师支持李庄,就说明这个传统观念已经被知识精英抛弃!);是树立中华文化是普世文化观念的过程;是展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过程,是揭露西方民主、人权、开放观念的虚伪性、欺骗性的过程;是全面、运动、联系、发展地研究中西方文化历史的过程,而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不是用片面的历史细节来比拟西方历史细节的过程。
最后,我觉得必须明确,研究这个问题是没有中立立场的,你要么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研究,要么站在西方的立场上研究,要么以中国为主,对西方文化持批判吸收态度,要么站在西方立场,对中华文化采取批判吸收态度。实际上这是关乎孰为主、孰为仆的问题,绝非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在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中西方交流史的研究,或有启发。
我觉得您的著作是后者。文中大量采用了一些主流学者的说法,实际上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批判地看待中华文化,虽然也有部分公允之论,但在总体上是以西方的概念和视角解构中华文化后,对中华文化一些具体的方面有所表扬,总体上却是否定的。对西方虽有些微批判,但是总体上是肯定的。这对中华文化是不公平的,客观上是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绝大多数学者对中华文化淡忘、陌生的结果。
愿东方之礼失而能求诸野。
为一书,时间仓促,匆匆拟就,谨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恭祝
大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