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2011年3月在《草根网》建立了博客,评论活跃,笔者一一阅读并重点回复,从中碰撞出点点滴滴思想,辑成若干篇谈话。
一生中最爱评论刘泰特《毛泽东与中国的民族精神》一文 :
真正要找揭示中国的民族精神,一定要溯源历史,溯源历史就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你忽略了这点,那么我劝你去学学《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主编 单之啬 先生,他的独特视角一定会给你很多启迪的。
刘泰特回复:如若我的文章中有历史常识错误,请不吝指出。文化的精华是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依托是一种思维即思想的创造性活动,文化离不开知识的积淀,但是用知识的多少来经验罗列归纳文化,就十分可笑了,有句古话,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但是文化的精神信仰价值却没有这种世俗的经验知识的局限,而是一种永恒,是像宇宙星空一样的神圣。我们思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kenny_india评论刘泰特《毛泽东与中国的民族精神》一文:
如果要批判文化,好像所言皆非七寸。何况,文化是积淀出来的,当代人兼收并蓄即可,再批判也是枉然。 如果要说树立一种精神呢,都不知道要树立怎样的精神......
刘泰特回复: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茫然无知,如同一个人的自我精神麻木不仁,人的独立性第一要义,是自我认识,即自我精神的认识,一个民族亦是如此。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根本的一面镜子。知己知彼,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知己”最重要的莫过于知道自己的文化精神的根本,然后比较才能知道“彼方”民族的文化精神根本特征。
一生中最爱评论刘泰特《中国的民族精神(二)》一文:
本文谈到了中国民族信仰缺失的根源之一,虽有所涉及,但还很肤浅。不知楼主注意到没有,中国的民族一体,即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其实只有汉族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而呈现出地域化的特征。有的聚居区信仰妈祖,有的聚居区信仰基督教,有的聚居区信仰佛教。这种信仰不普及的现象,我认为有两点:一是人群太过庞大,农耕与游牧历史上多次交汇,而汉族的核心文化价值却不是宗教,形成了多地域混合交互影响的局面,这与中国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特征所决定的;二是本民族宗教的产生晚于儒教,而且封建帝王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先扶持了儒教,而中国本土的宗教强调避世,没有世俗的野心,自然也就不会成为帝王统治的工具了。 …… 信仰缺失的根本原因就是汉族人文化自信和消极避世的两重性。(略)
刘泰特回复:你评论了很多,讲了中国人口很多,历史上杀戮很多,文化很丰富,但是文化又是呈现消极避世和很自信的双重性,因此没有宗教信仰等等,你的思路我不是很清楚。
我的思路简单的概括:中国文化的根本是孔子儒家的思想,儒家有信仰也有务实和功利,它和中国专制政治的道德理论统帅与经世致用的官僚统治是协调统一的,因此彼此唇齿相依了两千多年。中国不可能出现独立于世俗权力的宗教,中国古代没有个人独立精神即人权精神的生存土壤,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老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另一端,也就是老庄思想一脚跨进了儒家的入世哲学,而另一脚是踩在保守意义上的天人合一的养生生存哲学的一头,也是人类回归自然的一种天性
铭涛录语评论刘泰特《中国的民族精神(二)》一文:
《中国的民族精神》, 刘泰特 先生的此文实在是好。
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族精神首先应当是国民精神,然后才能提及精英与统治。可是自明末以来的数百年历史,特别是清后的统治阶级已经严重将自身神化与非人了。
对于紫禁城内发生的故事,最生动与鲜活的是紫禁城内部的文化与活动,这是最高统治阶层对于人类与社会实质理解的最直接与明朗的诠释。看一看在那些朝代生活的宫中人文,以及人格尊严的悬殊与命运,理解一个时代的结束与消亡时限并不困难。这也是当下对于过多题材的宫庭影视作品中消极与不良影响多有微词的原因所在(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宫庭影视作品,有些宫庭影视作品对于人们清醒认识宫庭文化与政治也还是有些脾益)。
中国的民族精神首先应当定位于国民精神,而精英文化、统治者意志只不过是这个时代函数中的局部变量与奇点,它们绝对不是时空的全部,更不能代替整体或者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在个别时候更不要错误地将一些飞点、盲点视为常因素数或公因素,否则怎么能够演化出美感来呢?不弦晕、不茫然那才奇怪。
比如: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个开拓者与实践者,他的思想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国民精神背景,所以才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遗憾。不能否认,毛泽东本人的人格精神的伟岸与博大。如果我们如此看待就不难明白他老人家一生的奋斗与坚持了。
此文好,好就好在引领我们在“如何塑造”与“如何培养”,以及“怎样看待”和“自省”中国的民族精神。这是时代的一个大课题,更是华夏子孙面向未来与前途的紧迫难点和热点。
刘泰特回复:赞同你的观点,把民族精神等同于英雄崇高主义,把个别等同于一般,其实是把民族精神庸俗化,因为它没有广泛代表性的真实性的基础,因此,变成一种虚伪的形式主义,变成了庸俗化,结果必然导致民族精神的虚无主义,而恰恰这种虚无主义又导致中国民族精神的一盘散沙。
离开广大国民性的民族精神,而弘扬所谓精英文化的民族精神,仅仅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其实中国历史上的精英文化和一盘散沙文化没有本质对立,而是又矛盾又和谐的统一体。
民族精神信仰性的最最重要的标志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民众认知水平。
铭涛录语评论刘泰特《中国的民族精神(二)》一文:
近来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与认知的研讨比较热络,这对于我们自省与自觉是十分有帮助的一件事,但是如何看待历史过往中的人与事呢?
历史长河的主脉是人的精神与物质活动过程,说白了就是人类在面对时局的精神与物质条件下所作出的努力与奋斗,我以为这才是我们在认识历史与文化时应当细心品味的。然而中国近数百年来的统治与教化已经让人们忘记了历史的真象,而错误地以为统治者的意志与精英的活动就是我们的历史,这真有些盲人摸象、以偏概全、自欺欺人。
所以近代数百年来中国的政治与社会才有那么多的不协调、不和谐、不一致,甚至走向自身内部的极端分化和与暴力冲突。
刘泰特回复 :赞同你的观点,历史文化的主脉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孔子的思想伟大和深刻,也是在哲学的高度抓住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即君子和小人的关系,义和利的关系。而现在的文化在这一点上大大的退步了,因此,腐败和庸俗是必然结果。
——独立思考 阅读经典—— 苏州雨果书店与您交流思想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