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子”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物化亦步亦趋。
孔子“礼”的思想(等同于“面子”),不仅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达到精神与物质的中庸和谐平衡。
但是中国文化世俗物质的倾向,促使中国“面子”文化跟着往物质方向蜕变,并且物质“面子”成为中国丑陋文化的聚焦,成为中国文化肤浅和贪恋物质的最直观的标识和标杆。
中国文化有大量的成语嘲讽或者描述了这种虚荣面子的物质名利价值观,比如:表里不一,装腔作势,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沐猴而冠,衣锦还乡,出人头地,好大喜功,作威作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
物质“面子”文化是一种虚荣心,因此物质面子和精神的虚伪常常沆瀣一气,里外搭档。
在物质主义的思考模式下,正义的精神价值无足轻重,而虚伪骗人的本质恰恰是可以丢掉并且出卖精神正义的灵魂。
因此物质“面子”文化和随时准备灵魂待价而沽的“虚伪”骗人文化,彼此臭味相投,狼狈为奸。
物质“面子”文化,天生的带有功利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不会坚持神圣的真实性,即诚实,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践踏真实性,嘲笑人的诚实品质,令人发指的“指鹿为马”的故事便是对投机实用主义丑陋人性的血泪控诉。
中国人非常熟悉口是心非的形式主义,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走形式表面上不是实用主义,但本质上形式主义是实用主义的变形金刚,它们都没有精神灵魂的绝对是非价值,它们都无绝对的真实诚信可言,它们在物质追求上殊途同归。
综上所述,物质“面子”文化唯利是图的本性,衍生出中国式的文化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使中国文化患上丧失真实性的重大疾病,这个疾病的突出症状就是会骗人,缺少了羞耻心,现代包装名称叫“忽悠”。
为什么“忽悠”一词当今如此流行?为什么坑蒙拐骗当今越演越烈?毫不奇怪,它们和今天物质功利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同命运,共欢乐。
中国文化堕落到失去真实性,使外国人常常很难捉摸中国人,而中国人则往往自我欣赏这种故弄玄虚的不可捉摸性,甚至认为这是人生智慧,具有经验世故城府很深的混世魔王,甚至被誉为难得人才。
于是背离真实性的中国文化,特别欣赏“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难得糊涂”等等亦真亦假的人生计谋。
于是相互欺骗习以为常,而不谙此道死守规矩的老实人成为愚蠢的代名词。
于是中国文化变得越来越复杂,中国人必须时刻保持警戒,人们念念不忘:先小人, 后 君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于是中国人必须拿出很大精力应对这种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的深度是一种肤浅的物质关系的深度,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即使“化腐朽为神奇”,也是如同井底之蛙仅限于狭隘的物质天地。
于是中国人离开了绝对精神探索的深度。
于是中国人的精神在物质关系中始终徘徊不前,而且越来越被物质麻木和蜕化。
离开了精神信仰价值,读书和不读书就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他们都在物质世界中相互竞争,弱肉强食。
二十年前人们抱怨“研究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这种耿耿于怀,说明批评者对中国文化没有自知之明:中国文化的物化逻辑,便是不读书的人(卖鸡蛋),不仅可以凭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在经济生活中游刃有余,赚取大钱,而且还可以同读书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凭着世俗物质经验,天经地义的做皇帝。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明白的告诉世人,在强大的物质权利面前,精神信仰的价值微不足道。
中国文化的精神信仰价值,成为了物质功利的婢女,于是中国的思想精神停滞不前;不进则退,中国的精神不是与时俱进,而是与时俱退,日益萎缩。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抛弃了最重要的精神信仰的文化价值。
读书停留在间接取得经验知识的实用功利层面,一些脱离了直接经验的读书人,由于不得要领,成为书呆子,反而在物质竞争中被不读书的人击败,于是这些可怜的人遭到社会无情的功利性的讥讽:“百无一用是书生”。
如若把精神信仰价值放在读书的首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价值观(等同读书无用论)哪能招摇过市?
——独立思考 阅读经典—— 苏州雨果书店与您交流思想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