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异端”?
《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是致力研究的意思,非“攻击、批判”之属;
“异”,是不同的意思;
“端”,集中表述所面对事物或系统或整体的层次、部分或方面之意。
焦氏《正义》循《论语补疏》和《韩诗外传》的思想对“异端”有“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悖;各为异端,彼此互异;惟执持不能通则悖,悖则害矣”的理解恭请读者仔细体会。
《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在这里,“并育、并行”所指,即是以天地万物为整体的研究对象,如何实现这个超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思其义。
也即对人和宇宙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巨系统的各个具体而微的部分进行大力详细、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其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之间能够“并行不悖”的协调、协同、一体化发展,才能消除人的生存和发展道路上不利因素或情况的影响。这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本意,《论语·为政》通篇,就是在阐述“为政”这个涉及面既宽且广,既动态又需力度如何认知和实践的问题。
需要提示一点,这种思想反映了对天道人情整体均衡发展的总诉求,它和科学思维下的所谓系统控制论中通过控制系统关键部分或关键环节以获得最大收益之目标,在社会实践中变通如帕累托法则或称20/80效率法则甚或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
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在这里,“叩”是含尊敬意的询问之意;“端”是事物系统整体的某层次、某部分、某方面或某角度的意思;“两”是描述事物系统的仁和义、天道和人情、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高度与深度、抽象与具体……等“虚和实”之类成双成对的涵盖全体系的概念及其对象。
至于“两端犹言两头,始终、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的解读,由于没有进行分层、分类、分节的学术概念体系化,则一定程度上存在模糊、不得要领和陷入具相泥淖的倾向。
这里的“鄙夫”并无藐视贬损之意。而是以此为例,警醒告诫人们规避那些因不屑一顾、轻视鄙夷、怠慢傲慢、掩鼻侧顾甚至嗤之以鼻之不良态度可能会产生的认知盲点或死角,遮蔽了自我视野,导致判断失误而使自身处于危险境地却不自知。因此,对待任何人任何事,哪怕面对的是多么微不足道、不足挂齿甚至的白丁、贩夫、走卒或细微琐屑之事,同样也需要秉持“无知也”、“空空如也”和“叩其两端而竭焉”的认知和处事原则。这也是之所以使用含尊敬意之“叩”的根本原因,由此,也可侧证“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可信也,为写实也。
具体到人的生命实践,在每个个体的生存、发展和提升中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或矛盾,而各类问题都会因其所处事物层次或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差异,这个时候就需要详尽地考察从高层次到低层次的每一个细节,从宏观到微观每个层次的发展趋势,然后根据总体处理问题的思路去落实行动,进而有效解决问题,实现趋吉避害。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至于把“异端”解读为“非圣人之道、不同的学/邪说、歪理邪说……”之属,几乎流变扭曲得不成样子了。估计在那个时代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及其协同发展的阐述大抵就是如此的逻辑样式吧,而诸如“系统、控制、协同……”等西方科学概念表述体系整体的兴起和发展也不过是百余年的事。
一般情况下,描述一个完整的对象体系需要遵循分层、分类、分节的原则。据此:
“两端”,主要描述事物的层次性或不同层面之间的系统性把握;
“异端”,描述组成事物各层次各个不同部分、不同角度本身及其之间的整体性掌握。
这样,研究对象及其约束的面貌才能被“竭焉”。在此认知下的应用,其“害、悖”才能“也已”。通观儒学2500年的传承,并没有自“两端”“异端”肇始,发展起来相对收敛和规范的学术概念体系,致使对“两端”和“异端”的阐释和应用处在似懂非懂,似解不解的境地,而一直困惑国人千余年。
总之,要使天道人情各端各得其所,成为真正自由的人,须“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更需“学而时习之”。但这个过程在每个个体与其环境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其认知、角色、约束、层次……始终是在动态变化和调整的,因此,学无止境。当然,“从心所欲,不逾矩”或游刃有余大致可以作为无止境之要求下的阶段性标杆境界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