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力道
(董永亮;易珺师妹)
马克思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生命和世界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沉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国家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进程,久远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过去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尽管改写历史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变革,但传统文化穿古越今的魅力从未移转改变。悠悠华夏史,上下五千年。残存遗留下来的器物无一不流淌绵延着文化的基因换言之,任何器物的存在,倘若失去了文化的意义真谛,都将变得一文不值。譬如,如果失却隽永敦厚的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几多烽烟渺渺去,万古雄姿峨峨存” 之文化透视解读,五岳之尊、万里长城就会失却璀璨光辉。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顺之者生,逆之者亡。唯有文化的力道浩浩汤汤,合乎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迅猛异常,锐不可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种哲理常识已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意义上的点滴沧浪,更是一种折射相同文化血脉认同感的寥廓广场。
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前人田地后人收,轮回更替,尽管“历史,总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过去的影子”。青史或许几行名姓,唯有北邙无数荒丘。然《诗经》、“楚辞”、建安风骨、汉唐气韵、宋词、元曲、四大名著等传统文化却“不废江河万古流”,流传至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这样的文化传统,虽历经千年,却仍是维系中国人情感寄托、历史记忆的精神支柱和心灵纽带。原乡人的血只有流回原乡才会停止沸腾。无论隔着山,隔着海,隔着岁月,中国人的心里总会流动着一条长江和一条黄河。这便是专属于一个民族群体的传统文化的力道。
弘扬中华文化,共建民族精神家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或许,一个国家的伟大力量和值得尊重,并不在于其创造了多少GDP,更在于其产生孕育了怎样的文化。国家的归宿与不朽,正在于传统文化力道的弘扬、改造和超越、升华。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