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祖章皇帝之下江南也,浙东拒命,虽一岁遽定,而山海之间告警者尚累年。吾宁之首事者,为钱、沈二公;其间相继殉节者四十余人,而最后死者为尚书张公。
方钱忠介公之集师也,移檄会诸乡老,俱未到;独公先至。忠介相见,且喜且泣。既举事,即遣公迎监国鲁王於天台;王授公为行人。至会稽,赐进士,加翰林院编修,兼官如故;入典制诰,出筹军旅。公虽与忠介共事,而持议颇不尽同。闽中颁诏之使至,议开读礼;张公国维与熊公汝霖为一议,朱公大典与忠介为一议。公出揭,以为当如张公之言;因请自充报使入闽,以释二国之嫌。王从之。及自闽还,累有建白,不见用。
江干之破也,公泛海入舟山;道逢富平将军张名振扈王入闽,公从之。既至,招讨使郑成功以前颁诏之隙,修寓公之敬於王,而不为用。公劝名振还石浦招散亡,以谋再举;乃偕还,王加公右佥都御史。时威虏侯黄斌卿守舟山,名振以石浦之军与为犄角。明年,松江提督吴胜兆请以所部来归,斌卿心不欲往;而都御史沈公廷扬、御史冯公京第与公并劝名振应之,遂监其军。以行至崇明大风覆舟,沈公死之,公与名振等皆被执;有百夫长者识公,导之使走,乃得至公之故壬午房考知诸暨县钱氏。七日,间道复归舟山。
时忠介已奉王出师於闽,浙东之山寨亦群起遥应之;公乃集义从於上虞之平冈。山寨之起也,因粮於民;民始以其为故国也,共饷之。而其后遂行抄掠,民苦之。其不以横暴累民者,祗李公长祥东山寨、王公翊大兰山寨与公而三;履亩输赋,余无及焉。
庚寅,闽师溃,诸将以王保舟山,名振当国,召公以所部入卫;加公兵部右侍郎,兼官如故。辛卯,浙之提督田雄、总兵张杰、海道王尔禄并以书招公,公峻辞拒之。
是秋,大兵下舟山;名振奉王亲捣吴淞以牵制舟山之师,拉公同行。舟山陷,公扈王再入闽,次鹭门。时郑成功军甚盛,既不肯奉王;诸藩畏之,亦莫敢奉王。而公独以名振之军为王卫,时时激发诸藩,使为王致贡。然公极推成功之忠,尝曰:『招讨始终为唐,真纯臣也』。成功闻之,亦曰:『侍郎始终为鲁,亦岂与吾异趋哉』!故成功与公所奉不同,而其交甚睦。
癸巳冬,复间行入吴淞。寻招军於天台,次於舟山。明年,军於吴淞,会名振之师入长江,趋丹阳,掠丹徒;登金山,望石头城,遥祭孝陵,三军恸哭失声,烽火逮江宁。时上游故有宿约而失期不至,左次崇明。顷之,再入长江;掠瓜洲,侵仪真,抵燕子矶。而所期终不至,复东下,驻舟山。是役也,诚意伯刘孔昭亦以军会;或曰:『孔昭,南都之乱臣也;公何以不绝之』?公曰:『孔昭罪与马、阮等;然马、阮再卖浙东,而孔昭以操江亲兵栖迟海上者盖累年矣,则其心尚有可原。倘疾之已甚,使为马、阮浙东之续,将何补乎』!闻者服之。
是年,名振卒;遗言以所部付公。自公平冈入卫之后,部下不满三百;至是始盛。乙未,成功贻书於公,谋大举。丙申,公军於天台;是冬,军於闽之秦川。丁酉,大兵迁舟山之民,公还军舟山。时王已去监国号,通表滇中。戊戌,滇中遣使加公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江督郎廷佐以书招公,公峻辞拒之。是年七月,成功以师会公北行,仍推公为监军;泊舟羊山。羊山多羊,见人驯扰不避,然不可杀;杀之,则风涛立至。至是,军士不信,杀而烹之;方熟而祸作,碎船百余,义阳王溺焉。复还军舟山治舟。
明年五月,成功会公於天台;悉师以行,游军至於鄞之东鄙。师次崇明,公曰:『崇沙,江海之门户也,且悬洲可守;不若先定之,以为老营。倘有疏虞,进退可依也』。不听;而请公以所部为前军,向瓜洲。时大兵於金、焦间,以铁索横江;所谓「滚江龙」者也。谭家洲岸,皆西洋大炮雷鍧。而公孤军出其间,成功遣水师提督罗蕴章以所部助;公又令善泅水者断滚江龙,而支军进夺谭家洲炮。相约滚江龙既断,则公即进踞上流,夺其木城以夹击之。滚江龙虽断,然舟多应炮而没,不得前。公登舵楼,焚香祝天,飞火夹船而堕,遂以十七舟竟渡。公渡,而谭家洲守炮者亦走,木城俱溃,操江都御史朱衣祚被擒。明日,成功始至。城中出战不利,提督管效忠走;攻城,克之。议师所向,成功欲直趋江宁;公请先取镇江。成功恐江宁之来援也,公曰:『吾但以偏师水道薄观音门,彼将自守不暇,何援之为』!成功即请公行。未至仪徵五十里,士民迎降。六月二十七日,成功来告镇江之捷,公兼程昼夜进。次日,抵观香门;而致书成功,请以步卒陆行赴白下。时江督郎廷佐惧甚;不意成功卒以水道来,大兵之征黔者凯旋闻信,倍道而至,入同守城,於是严备已具。七月朔,公哨卒七人乘虚入江浦。初四日,成功水师方至;次日,公所遣别将以芜湖降书至。成功谓『芜湖为江、楚所往来之道,请公往扼之』。公颇以成功年少恃勇为忧,欲留军中,与之共下江宁而后发;辞之不得。乃至芜湖,相度形势,一军出溧阳,以窥广德;一军镇池州,以遏上流之援;一军拔和州,以固采石;一军入宁国,以逼东、道、休、歙诸城。大江南北相率来归,其已下者:徽州、宁国、太平、池州四府,广德、和、无为三州,当涂、芜湖、繁昌宣城、宁国、南宁、南陵、太平、旌德、贵池、铜陵、东流、建德、青阳、石埭、泾、巢、含山、舒城、庐江、高淳、溧水、溧阳、建平二十四县。初公之至芜也,军不满千、船不满百,但以大义感召人心。而公师所至,禁止抄掠。父老争出,持牛酒犒师;扶杖炷香,望见衣冠,涕泗交下,以为十五年来所未见。濒江小艇,载果菰来贸易者如织;公军入,以船板援之而上江滨,因呼为「船板张公之军」。公所至城邑,入谒先圣。遗臣、故老赴见者,角巾抗礼,抚慰恳至;守令则青衣待罪,考其政绩而去留之。远方豪杰,延问策画,勉以同仇;多有订师期而去者,日不暇给。於是徽州降使方上谒,而江宁之败问至。初,公贻成功书,以『师老易生他变;宜遣诸将,分取句容、丹阳诸城邑。如白下出援,则首尾夹击之;如其自守,则坚壁以待。倘四面克复,收兵日至,白下在掌中矣』。成功以累捷,又闻江北如破竹,谓城可旦夕下;虽有遣水师提督罗蕴章招抚吴会之命而未行,但命八十三营牵连立屯,安设云梯、地雷,并造木栅。而苏松总兵梁化凤等以马步兵相继至,浙之驻防兵亦来援;长驱入城,莫之遏者。前锋将余新锐而轻,士卒樵苏四出,营垒一空。化凤谍知之,以轻骑袭破前屯,擒新以去;成功仓卒移帐。质明,军灶未就,大兵倾城而出,诸营瓦解。成功之良将甘辉亦以马踬被擒,死之;军遂大溃。初,议取崇沙,甘辉之言与公合;及议遏苏、常援兵,辉言亦与公合。而成功皆不听,以致败。公之闻信也,以为虽败,未必遽登舟;虽登舟,未必遽扬帆;虽扬帆,亦必入镇江以图再举。故弹压列城,秘不使诸将知;而更贻成功书,以为『胜负兵家之常,乞益百艘以相助』!不知成功并撤镇江之师,竟入海。先是镇江之捷,漕督以师援江宁,中道溺死;松帅马逢知密以书请降,其自巡抚而下皆欲出走,故公劝成功持久以观变。既不得请,江督郎廷佐等复以书招公,公峻辞拒之;廷佐乃发舟师,以扼公归路,期必得公而后已。公与诸将议,以下流已梗,而九江一带尚未知我之败;我麾下已万余,前此豪杰来见者又多成约,不如直趋鄱阳,招集故杨、万诸家子弟以号召江、楚。八月七日,次铜陵,与大兵之援白下者遇;公奋击败之,沈其四舟。是夕,大兵以不利,引而东下,炮声轰然;而公军误以为来劫营,遂溃。或劝公入焦湖,慈溪义士魏耕遮道说公,以为『焦湖入冬水涸,不可驻军;而英、霍山寨诸营尚多,耕皆识其魁,请入说之,使迎公』。乃焚舟登陆,士卒愿从者尚数百人。十七日,入霍山;寨已受抚,不纳。乃次英山;甫度东溪岭而追至,士卒纷窜。相依止一童、一卒,迷失道;赂土人为导,变服夜行。天明,而踪迹者多,导脱身去;又以赂,解散诸踪迹者。然而茫然不知所之;念有故人卖药於安庆之高河,复赂一土人导以往。至则故人适他出,而其友有识公者,盖亦以观变从江上来至安庆者也。遂导公由枞阳出江,渡黄湓,抵东流之张滩,陆行建德、祁门山中。公方病疟,力疾零丁。至休宁,买棹入严陵;又恐浙人之多识之也,改而山行,自东阳、义乌以出天台。公之在途中也,海上人未知所向;或曰抗节死安庆,或曰殒英、霍山寨中,或曰为浮屠矣,父老多北向泣下者。及闻公至,妇女皆加额,壶浆迎之。人谓是役也,以视文丞相空阬之逃,其险十倍过之;而其归,则郭令公之再至河中也。遂驻节天台,树纛鸣角,故部渐集。成功闻公还,亦喜;遣兵来助公。公巡视天台,海上有长亭乡者多田而苦潮,乃募诸义民筑塘以捍之;至今犹蒙其利。乃遣人告败於滇中,且引咎;滇中赐公专敕慰问,加官尚书,兼官如故。
明年,移师林门;寻军於桃渚。时大兵两道入海讨成功,皆失利;而成功以丧败之余,虽有桑榆之捷,不足自振,乃思取台湾以休士。公闻之,不喜。辛丑,引军入闽,次於沙关,成功已抵澎湖;公遣幕客罗子木以书挽成功,谓『军有进寸、无退尺;今入台,则将来两岛恐并不可守:是孤天下之望也』。成功不听。成功虽东下,而大兵尚忌之;惧其招煽沿海之民,於是有迁界之役。沿海之民不愿迁,大兵以威胁之,犹迟延不发;公顿足叹曰:『弃此十万生灵而争红夷乎』?乃复以书招成功,谓『可乘此机,以取闽南』。成功卒不能用。公遗书侍郎王公忠孝、都御史沈公荃期、徐公孚远、监军曹公从龙,劝其力挽成功;而卒不克。公孤军徘徊两岛,要其刘琨、祖逖之志未尝一日忘也。而滇中事急,公复遣子木入台,苦口责成功以出师;成功方得台,不能行。公乃遣职方郎中吴鉏挟帛书,间道入郧阳山中,欲说十三家之军,使之挠楚以救滇。十三家已衰敝,不敢出师。
壬寅,滇中遂陷,成功亦卒於台;公哭曰:『已矣!吾无望矣』!复还军林门。会闽南诸遗老以成功卒,谋复奉鲁王监国,贻书来商;公又喜,即以书约尚书卢公若腾而下,劝以大举。又拟上诏书一道;又以书约成功子经,劝以「亚子锦囊三矢」之业。於是公厉兵束装,以待闽中之问。是年,浙督赵公廷臣与中朝所遣安抚使各以书招公;公复安抚书,大略言:『不佞所以百折不回者,上则欲匡扶社稷、下则欲保捍桑梓。乃因国事之靡宁,而至民生之愈蹙。十余年来,海上刍茭糗糒之供、楼橹舟航之费,敲骨吸髓,可为惕然。况复重之以迁徙,诒以流离;哀我人斯,汔可劳止!今执事既以保境息民为言,则莫若尽复滨海之民,即以滨海之赋畀我;在贵朝既捐弃地以收人心,在不佞亦暂息争端以俟天命。当与执事从容羊、陆之交,别求生聚教训之区於十洲三岛间,而沿海藉我外兵以御他盗。是珠崖虽弃,休息宜然;朝鲜自存,艰贞如故。特恐执事之疑且畏耳,则请与幕府约:但使残黎朝还故土,不佞即当夕挂高帆,不重困此一方也』。又复督府书:『执事新朝佐命,仆明室孤臣;……区区之诚,言尽於此』。闽南消息既杳,郑经偷安海外,公悒悒日甚。
壬寅冬十一月,鲁王薨於台;公哭曰:『孤臣之栖栖有待,徒苦部下相依不去者,以吾主上也;今更何所待乎』!癸卯,遣使祭告於王。甲辰六月,遂散军居南田之悬嶴。悬嶴在海中,荒瘠无人。山南有■〈氵义〉港,可通舟楫;而其北为峭壁,公诘茅焉。从者惟故参军罗子木、门生王居敬、侍者杨冠玉,将卒数人、舟子一人。
初,公之航海也,仓卒不得尽室以行;有司系累其家以入告。世祖以公有父,弗籍其家;即令公父以书谕公。公复书曰:『愿大人有儿如李通,弗为徐庶;儿他日不惮作赵苞以自赎』。公父亦潜寄语曰:『汝弗以我为虑也』!壬辰,公父以天年终;鄞人李邺嗣任其后事。大吏又强公之夫人及子以书招公,公不发书,焚之。己亥,始籍公家;然犹令镇江将军善抚公夫人及子而弗囚也。呜呼!世祖之所以待公者如此,盖亦自来亡国大夫所未有;而公百死不移,不遂其志不已,其亦悲夫!於是浙之提督张杰惧公终为患,期必得公而后已。公之诸将孔元章、符瑞源等皆内附,已而募得公之故校,使居舟山之补陀为僧,以伺公。会公告籴之舟至,以其为校,且已为僧,不之忌也。故校出刀以胁之,其将赴水死;又击杀数人,最后者乃告之。曰:『虽然,公不可得也。公畜双猿以候动静,舟在十里之外,则猿鸣木杪,公得为备矣』。故校乃以夜半出山之背,攀藤而入。暗中执公,并子木、冠玉、舟子三人;七月十七日也。十九日,公至宁;杰以轿迎之,方巾葛衣而入。至公署,叹曰:『此沈文恭故第也,而今为马廐乎』?杰以客礼延之,举酒属曰:『迟公久矣』!公曰:『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今日之举,速死而已』!数日,送公於杭;出宁城门,再拜叹曰:『某不肖,有孤故乡父老二十年来之望』!杰遣官护行。有防守卒史丙者,坐公船首,中夜忽唱苏子卿「牧羊曲」以相感动;公披衣起曰:『汝亦有心人哉!虽然,吾志已定,尔无虑也』。扣舷和之,声朗朗然。歌罢,酌酒慰劳之。而公之渡江也,得无名氏诗於船中;有云:『此行莫作黄冠想,静听先生「正气歌」』!公笑曰:『此王炎午之后身也』。浙督赵公寄公狱中,而供帐甚隆;许其故时部曲之内附者,皆得来慰问。有官吏愿见者,亦弗禁。公终日南面坐,拱手不起;见者以为天神。杭人争赂守者入见;或求书,公亦应之。呜呼!制府之贤良,在张宏范之上。然非圣祖如天之大度,则褒忠之礼亦莫敢施;非公之忠,亦无以邀圣祖之惓惓也。九月初七日,公赴市;遥望凤凰山一带曰:『好山色』!赋绝命词,挺立受刑;子木等三人殉焉。
公讳煌言,字玄箸,别号苍水;浙宁波府鄞县西北厢人也。父刑部员外郎圭章,祖应斗,曾祖尹忠。太夫人赵氏,感异梦而生公。公神骨清削劲挺,生而跅弛不羁。喜呼卢,无以偿博进,则私斥卖其生产;刑部怒。先宗伯公之中孙穆甫雅有藻盐,曰:『此异人也』!乃以己田售之,得金三百两为清其逋;而劝以折节读书。思陵以天下多故,令诸生於试「经义」后,试射。诸生从事者新,莫能中;公执弓抽矢,三发三中。举崇祯壬午乡试。感愤国事,欲请缨者累矣;而卒以此死。公初以争颁诏事,与同里杨侍御文瓒忤;遂不复面。及戊子,侍御一门死节,公哭之恸;曰:『负吾良友』!所亲有失节者,公从海上贻之书曰:『汝善自卫,勿谓鞭长不及汝;吾当以飞剑斩汝』!公之初入海也,尝遭风失维,飘至荒岛,绝食。梦一金甲神告之曰:『赠君千年鹿,迟十九年还我』!次早,果得一鹿,苍色;人食一脔,积日不饿。及被执,又梦金甲神来招之;盖十九年矣。雅精壬遯之学。己亥之渡东溪也,占得四课空陷;方大惊,而兵至。籴舟未返,即以金甲之梦占之,大凶;方呼居敬告之,而兵至。生於万历庚申六月初九日,得年四十有五。娶董氏,子万祺,并先公三日戮於镇江。女一,即归予族祖穆翁为子妇;予族母也。初,杭有举人朱璧者,抗词作保状,以百口保万祺母子;不得。今以再从子鸿福为公后。公之未死,尝赋诗欲葬湖上岳忠武王、於忠肃公二墓之间。於是鄞人故御史纪五昌捐金,令公甥朱相玉购公首,而杭人张文嘉、沈横书等敛之。有朱锡九、锡兰、锡旗、锡昌兄弟者豫为公买地经纪之,而鄞人万斯大等葬之南屏之阴,从公志也;姚江黄公宗羲为之铭。子木等三人附焉。至今十七余年,每逢春秋佳日,游人多以只鸡絮酒酹公墓下者;而吾乡亦以公忌日祭之。罗子木者,名纶,以字行;溧阳人也。己亥,公在江上,子木挟策上谒。公以其少年而负奇气,有清河李萼之目,欲留之幕中;以父老辞。及公之芜关,子木之族父蕴章故在成功军中,引见成功。江宁之败也,子木涕泣顿首,固请成功无遽去;而不能得。成功因强子木奉父泛海;子木至海上,不欲参成功军事。旋奉父北行,将赴公营;卒与大兵遇,格斗。子木坠水得救起,而其父被缚去。子木展转闽南,思出奇计以救父;逾时不得音问,呕血几死。复赴公营,公勉以立功即为报仇;遂相依不去以死。冠玉,鄞人。制府以其年少,将脱之;固请从死。王居敬者,字畏斋,一字采薇;黄岩人也。公被执,居敬以计得脱。其后为僧,名超遁;颇能言公遗事,亦不负公者。而前此诱执公之故校,得以功授千户;奉大帅命巡海岛,猝遇公之旧将愤其害公,执而杀之。予尝谓公解军而后,已将以悬嶴为首阳;向非张杰生事徼功,公似可以无死。然是时公犹未五十,非甘心黄冠以老者也。若留公至十年以往,三藩之祸,公决未肯晏然坐视者;而谓中土能忘情於公乎!此文山之所以不见保於梦炎也。且天下无惜死之忠臣,剖肝绝脰,正所以全归也。公丙戌以前文字,皆无存者。令所存者:「奇零草」,甲辰六月以前之作也;「冰槎集」,其杂文也;「北征录」,己亥纪事之编也;「采薇吟」,则散军以后之作,而蒙难诸诗附焉:共八卷。公既爱防守卒史丙之义,遂日呼与语,因得藏公之集。有宜兴人徐尧章者,从丙购之;曰:『公之真迹,吾日夕焚香拜之;不可以付君』!尧章乃钞以归。
呜呼!吾乡死事诸公,公为最后,而所成亦最伟。然世人但知夸公之忠诚,而予更服公之经略。故涉历山海之间,且耕且屯,而民乐输赋;招抚江北三十余城,而市不易肆;小住缑城,而陂塘之利传之无穷。惟其深仁以成遗爱,斯在古人中,诸葛孔明渭南之师不过尔尔。诸葛有荆、益之凭藉,所以得成三分之业;而公无所资,终於賫志以死,则天也!尝有盗公之衣者,部下擒而献之公;曰:『衣在我为我暖,在尔为尔暖;其暖一也』。即以其衣赐之。其大度如此。姚江黄公之志,其叙公北征稍详;而前后多所罣漏。至於公之官阶,终尚书;浙督赵公曾以其印上之。而高氏「雪交亭集」以为阁学、黄氏「墓志」以为侍郎,皆不合;「翁洲新志」则谓公於己丑已官尚书,亦不合。若杭人吴农祥所作公传,尤诞妄不足取信。予乃考公集中诸事迹,合之野史所纪,并得之先族母之所传者,别为碑铭一篇。或曰:公子万祺在镇,故尝有侍婢举一子;守者怜其忠嗣,私为育之。然今无可考矣(张美翊案曰:苍水有后,详见「四月谈助」卷二十四第八叶)。嘉庆三年,浙江提督苍保,其嗣裔也。
其铭曰:天柱不可一木撑,地维不可一丝擎。岂不知不可,聊以抒丹诚;亦复支吾十九龄,啼鹃带血归南屏。他年补史者,其视我碑铭!
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
顾氏世为江东四姓之一,五代时由吴郡徒徐州(1),南宋时迁海门(2),已而复归于吴,遂为昆山县(3)之花浦村人。其达者,始自明正德(4)间曰工科给事中广东按察使司佥事溱,及刑科给事中济。刑科生兵部侍郎章志,侍郎生左赞善绍芳及国子生绍芾,赞善生官荫生同应,同应之仲子曰绛,即先生也。绍芾同吉,早卒,聘王氏,未婚守节,以先生为之后。 先生字曰宁人,乙酉(5)改名炎武,亦或自署曰蒋山佣,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其双瞳子中白而边黑,见者异之。最与里中归庄(6)相善,共游复社(7)相传有“归奇顾怪”之目。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自崇祯己卯(8)后,历览《二十一史》(9),十三朝《实录》(10)、天下图经(11)、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帝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曰《天下郡国利病书》(12);然犹未敢自信,其后周流西北且二十年,遍行边塞亭障,无不了了而始成。其别有一编曰《肇域志》(13),则考索利病这馀,合图经而成者。予观宋乾、淳(14)诸老,以经世自命者,莫如薛艮斋(15),而王道夫、倪石林(16)继之,叶水心(17)尤精精悍,然当南北 分裂,闻而得之者多于见,若陈同甫(18)则皆欺人无实之大言,故永嘉、永康之学(19)皆未甚粹,未才若先生之探原竟委,言言可以见之施行,又一禀于王道而不少参以功利之说者也。最精韵学,能据遗经以珔六朝唐人之失,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欲追复三代以来之音,分部正帙而究其所以不同,以知古今音学之变。其自吴才老(20)而下,廓如也,则有曰《音学五书》(21)。性喜金石之文(22),到处即搜访,谓其在汉唐以前者,足与古经相参考,唐以后者,亦足与诸史相证明,盖自欧、赵、洪、王(23)后,未有若先生之精者,则有曰《金石文字记》(24)。晚益笃志《六经》,谓古今安得别有所谓理学者,经学即理也。自有舍经学以言理学(25)者,而邪说以起不知舍经学,则其所谓理学者禅学(26)也。故其本朱子(27)之说,参之以慈溪黄东发《日抄》(28),所以归咎于上蔡、横浦、象山者甚峻(29),于同时诸公,虽以苦节推百泉、二曲(30)以经世之学推梨洲(31),而论学则不合,其书曰《天下指南》(32)。或疑其言太过,是固非吾辈所敢遽定,然其谓经学即理学,则名言民。而《日知录》三十卷(33),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盖先生书尚多,予不悉详,但详其平生学业之所最重者。 初太安人(34)王氏之守节也,养先生于襁保中。太安人最孝,尝断指以辽君姑(35)之疾。崇祯九年,直指王一鹗请旌于朝(36),报可。乙酉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38),果有大故,我则死之。”于是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38)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39)及归庄共起兵,奉故郧扶王永祚(40),以从夏文忠公(41)于吴,江东授公兵部司务(42)事既不克,永言行遁去,其沆死之,先生与庄幸得脱,而太安人遂不食卒,遗言后人莫事二姓。次年闽中(43)使至,以职方郎(44)召,欲与族父延安推官咸正赴之(45),念太安人尚未葬,不果。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46),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虽世籍江南,顾其姿禀颇不类吴会人,以是不为乡里所喜,而先生亦甚厌裙屐(47)浮华之习。尝言:“古之疑众者,行伪而坚(48),今之疑众者,行伪而脆,了不足恃。”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流(49),日无宁晷。庚寅(50),有怨家欲陷之,乃变衣冠作商贾,游京口(51),又游禾中(52)。次年,之旧都拜谒孝陵(53),癸已(54)再谒,是冬又谒而图焉。次年,遂侨居神烈山下(55),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56)之胜。顾氏有三蕊仆曰陆恩,见先生日出游,家中落,叛投里豪。丁酉(57),先生四谒孝陵归,持之色刀,乃欲告先生通海(58),先生亟往禽之,数其罪,湛之水。仆婿复投里豪,以千金贿太守,求杀死先生,不系讼曹,而即系之奴之家,危甚。狱日急,有为先生求救于[][](59)者,[][]欲先生自称门下而后许之,其人知先生必不可,而俱失[][]之援,乃私自书一刺以与之,先生闻之,急索刺还,不得,列揭于通衢以自白。[][]亦笑曰:“宁人之卞也!“曲周路舍人泽溥(61)者,故相文贞公振飞了也。侨居洞庭之东山(62),识兵备使者,乃为诉之,始得移讯松江(63)而事解。于是先生浩然有去志,五谒孝陵始东行,垦田于章丘这长白山下(64)以自给。戊戌(65),遍游北都诸畿甸(66),直抵山海关(67)外,以观大东(68)。归至昌平(69),拜谒长陵(66)以下,图而记之。次年再谒。既而念江南山水有未尽者,复归,六谒孝陵。东游直至会稽(71)。次年,复北谒思陵(72)。由太原、大同以入关中(73),直至榆林(74)。是年,浙中史祸(75)作,先生之故人吴、潘二子(76)死之,先生又幸而脱。甲辰(77),四谒思陵。事毕,垦田于雁门(78)之北,五台(79)之东。初先生之居东也,以其地湿,不欲久留,每言马伏波(80)田畴,皆从塞上立业,欲居代北(81)。 尝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然又苦其地寒,乃但经营创始,使门人辈司之,而身出游。丁未(82)之淮上。次年自东入京师。莱之黄氏,月奴告其主所作诗者(83),多株连,自以为得,乃以吴人陈济生所辑《忠义录》(84),指为先生所作,首(85)之,书中有名者三百馀人。先生在京闻之,驰赴山东自请勘(86),讼系半年,富平李因笃(87)自京师为告急于有力者,亲至历下(88)解之,狱始白。复入京师,五谒思陵。自是还往河北诸边塞者几十年。丁巳(89),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90)。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耿未下,谓“秦人(91)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王征君山史筑斋延之(92)。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又饵沙苑蒺藜而甘之曰:“啖此久,不肉不茗可也。”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育诸经注疏,偶有遗忘,旵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方大学士孝感熊公(93)之自任史事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94)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这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行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95),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谓钓名者也。今夫妇人之失所天也,从一而张,之死靡慝(96),其心岂欲见知于人?若曰盍亦令人强委禽(97)焉,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华下诸生请讲学,谢之曰:“近日二曲亦徒以讲学故得名,遂招逼迫,几致凶死,虽曰威武不屈,然而名之为累,则已甚矣!又况东林覆辙(98),有进于此者乎?”有求文者,告之曰:“文不关于经术政理之大,不足为也。韩文公起八代衰(99),若但作《原道》、《谏佛骨表》、《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诸篇,而一切谀墓 这文不作,岂不诚山头号(100)乎!今犹未也。”其论为学,则曰:“请君关学(101)之馀也。横渠、蓝田(102)之都,以社为先,孔子尝言博我以文,允之以礼,而刘康公(103)亦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运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佐料则君子为学,舍礼何由?近来讲学之师,专以聚徒立帜为心,而其都不肃,方将赋《茅鸱》(104)之不暇,何问其馀!寻以己未(105)出关,观伊洛(106),历嵩少(107),曰:“五岳(108)游其四矣。”会年饥,不欲久留,渡河至代北,复还华下。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而反至每小试之,垦田度地,累致千金,故随寓即饶足。徐尚书乾兄弟(109),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为东南人士宗,四方从之者如云,累书迎先生南归,愿以虽业居之,且为买田以养,皆不至。或叩之,答曰:“昔岁孤生,飘摇风雨,今兹亲串,崛起云霄,思归尼父之辕(110),恐近伯鸾这灶(111);且天仍梦梦,世尚滔滔,犹吾大夫(112),未见君子(113),徘徊渭川(114),以毕馀年足矣。” 庚申(115),其安人卒于昆山,寄诗挽之而已。次年,卒于华阴,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年六十九。门人奉动脉瘤归葬昆山之千墩。高弟吴江潘耒(116)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历年渐远,读先生之书者虽多,而能言其大节者已罕,且有不知而妄为立传者,以先生为长洲人,可哂也。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五高士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而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其铭曰:先生兀兀(117),佐王之学。云雷经纶(118),以屯(119)被缚。渺然高风,廖天一鹤。重泉拜母,庶无愧作。 注释: (1)吴郡: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徐州:今属江苏。 (2)海门:今属江苏,在长江口北岸,顾炎武《顾氏谱系考》云:“宋南渡时,讳庆者自滁徙海门县之姚刘沙(自注:今崇明县)。” (3)昆山市:今属江苏。 (4)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年号(1506—1521)。 (5)乙酉:清顺治二年(1645)。 (6)归庄(1613—1673):明末清初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昆山人。归有光的曾孙。为明末复社成员,曾参加抗清斗争。善书画,工文辞,有《归庄集》。 (7)复社:明末由江南地区士大夫知识分子所组成的政治集团,主张改良政治,拯救明朝。清兵南下时,部分成员曾参加抗清斗争。清顺治九年(1652)被清政府取缔。 (8)崇祯己卯:崇祯十二年(1639)。 (9)《二十一史》:明嘉靖时校刻的史书,在宋人《十七史》之外,加宋、辽、、金、元四史。 (10)实录:编年史的一种体裁,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11)图经:文字外附有图画的书籍,此指附有地图的地理志。 (12)《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详细记录了各地疆域、形胜、水利、兵防、物产、赋税等资料。 (13)《肇域志》:现存传钞本,不分卷,着重记述各地地理形势和山川要塞,附有地图。 (14)乾、淳:宋孝宗赵㫪年号乾道(1165—1173)和淳熙(1174—1189)。 (15)薛艮庆: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南宋哲学家。治学讲求事功,反对空谈性命,为“永嘉学派”先声。 (16)王道夫:王自中(1134—1199),字道甫,学者称厚轩先生。倪石林:名朴,字文卿,学者称石陵先生。 (17)叶水心:叶适(1150—1223),字正刚,学者称水心先生,南宋哲学家。主张功利之学,反对朱熹的性理之学,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18)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南宋思想家,治学注重事功,反对空谈义理。 (19)永嘉永康之学:南宋永嘉学派,创于吕祖谦,其代表人物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均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故名,南宋永康学派,又名浙学,为永康(今属浙江)人陈亮所创立,故名。 (20)吴才老:吴棫(约1100—1154),字才老,宋代学者。著有《韵补》五卷,分古韵为九部,并提出古韵通转这说,为后来研究古韵的垂危驱。 (21)《音学五书》:三十八卷,包括《古音表》二卷,《易音》三卷,《诗本音》十卷,《唐韵正》二十卷,《音论》三卷。 (22)金石之文:指古代在钟鼎碑碣上刻的文字。 (23)欧、赵、洪、王:欧阳修著有《集古录跋尾》,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洪适著有《隶释》、《隶续》,王俅蔷薇 有《啸堂集古录》,都是研究金石之文的著作。 (24)《金石文字记》:六卷,所录汉以来碑刻凡三百余种。 (25)理学:指宋代儒家哲学思想,也称性理学、道学,多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 (26)禅学:指佛教禅宗教理,重在人心自悟。 (27)朱子: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翁,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著名理学家。 (28)黄东发:黄震(1213—1280),字东发,慈溪(今属浙江)人,南宋学者,著有《黄氏日钞》九十五卷。 (29)上蔡:指谢良佐(1050—1103),程门弟子,上蔡(今属河南)人,学者称上蔡先生,横浦:指张九成(1092—1159),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学者,著有《横浦集》故称,象山:指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象山翁,金溪(今属江西)人学者称象山先生,南宋哲学家。 (30)百泉:即孙奇逢(约1584—约1675),字启泰,号钟元,容城(今属河北)人,学者称夏峰先生,明清这际儒学名士,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并称“清代三大儒”。二曲:即李颙(1627—1705),字中孚,号二曲。周至(今属陕西)人,学者称二曲先生,清初理学家。 (31)梨洲:即黄宗羲(1609—1695),字太冲,号南雷,余姚(今浙江)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朴学大师。 (32)《下学指南》:一卷,主张通经致用。 (33)《日知录》:三十二卷,为顾炎武“稽古所得”,随时札记“的意在经世致用的著作,内容广泛,考证精祥。 (34)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的之母。 (35)君姑:丈夫的母亲。 (36)直指:朝廷使者。旌:表彰。 (37)国恩:指上文请旌于朝事。 (38)杨永言:字岑立,昆明人,任昆山知县。清兵至,与顾炎武、归庄、吴其沆等拒守,事败为僧。 (39)嘉定:今属上海市。吴其沆:字同初,嘉定县学生员,居昆山。顺治二年七月初六日,清兵攻陷昆山城,他抗敌守城,不屈而死。 (40)郧:郧阳,在今湖北。王永祚:曾为明郧阳巡抚、都御史,李自成入襄阳,分攻属邑,他遁走。归昆山,领导抗清义军。约同各路分攻苏州、南京、杭州及沿海各地,但因攻苏州军先溃,牵动全局民而失败。 (41)夏文忠公:夏允彝。 (42)江东:指南明福王(朱由崧)政权,后部司务:明代中央政权各部均置司务厅司务,主省署抄目,出纳文书。 (43)闽中:指南明唐王(朱聿键)政权。 (44)职方郎:为兵部属官。 (45)推官:为各府属官,专管一府弄狱。咸正:姓顾,字端木,号觙庵,昆山人,大学士顾鼎臣曾孙。为延安府推官。丙戌(顺治三年)四月,自关中归,闻唐王立于闽,草密匝匝疏,附寄舟山黄斌卿,托共转达,为逻卒所获,以告清吴淞提督吴胜兆,吴秘不发。丁亥四月,吴密谋反清,事泄失败,密疏遂发,逮至金陵,为洪承畴所杀。 (46)吴胜兆:本明将,后降清,为吴淞提督,密度反清,事败被捕,死天狱中。 (47)裙屐:裙是下裳,屐是木鞋,六朝贵游子弟的衣着,这里指不懂政务只知逸乐的贵族子弟。 (48)行伪而坚:行为虚伪而且固执。《荀子•宥坐》载孔子诛少正卯列举五大罪状,其中两条是“行僻而坚,言伪而辩。” (49)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50)庚寅:清顺治七年(1650)。 (51)京口:今江苏镇江。 (52)禾中:即“嘉禾,今浙江嘉兴。 (53)旧都:指南京。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54)癸巳:清顺治十年(1653)。 (55)神烈山:明孝陵所在之山,即南京紫金山。《明史•礼志十四》:“嘉靖十年,名孝陵曰神烈山。“ (56)畿辅:京城地区,这里指南京。 (57)丁酉:清顺治十四年(1657)。 (58)通海:指与沿海一带郑成功反清义军有联系。 (59)[][]:此人为钱谦益。 (60)卞:急躁。 (61)曲周:在今河北。路舍人泽溥,路振飞长子,会中书舍人。唐王朱聿键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拜路振飞为太子太保,吏部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代大学士宰相这职,因称“故相”。 (62)洞庭:山名,在江苏太湖中,有东、西二山,东山主峰为莫厘峰。 (63)松江:今属上海市。 (64)章丘:今属山东。长白山:据《济南府志》,又名会仙山,山中云气长白,跨连四县之界,在章丘东北。按王蘧常《顾亭林诗集汇注》附《诗谱》,列垦田事于康熙四年(1605),云:“置田舍于章丘大桑家庄。先是,章丘人谢世泰负先生资,至是以田产偿焉。”可备参考。 (65)戊戌:清顺治十五年(1658)。 (66)北都:指北京。畿甸:京城地区。 (67)山海关:今属河北。 (68)大东:指极东之地。 (69)昌平:今属北京市。 (70)长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昌平有明代皇帝陵墓十三座,称十三陵。 (71)会稽:今浙江始兴。 (72)思陵:明思宗(朱由检)的陵墓。 (73)太原、大同:均属今山西。关中:古代称函谷关以西、散关以东、武关以萧关以南为关中,相当于今陕西。 (74)榆林:今属陕西。 (75)浙中史祸:浙江乌程人庄廷鑨刊刻明史,书中流露了思明反清情绪,康熙二年(1663)清政府下令将其族人、作序人、参校者、卖书者、买书者、地方官七十余人全部诛杀。 (76)吴潘二子:指吴炎、潘柽章。 (77)甲辰:沮康熙三年(1664)。 (78)雁门在今山西代县北。 (79)五台:在今山西。 (80)马伏波:马援(前14—后49),东汉人,封伏波将军。 (81)代北:代州以北,今山西北部一带。 (82)丁未:清康熙六年(1667)。 (83)莱:莱州,治所在今山东掖县。黄代有奴告其主所作诗者:顾炎武佚文《与人书》:“姜元衡者,莱州即墨县故兵部尚书黄公家仆黄宽之孙,黄瓒之子,本名黄元衡,揭告其主原任锦衣卫都指挥使黄培,见任浦江县黄坦、见任凤阳府推官黄贞麟等一十四人逆诗一案,于(康熙)五年六月奉旨发督抚亲审。” (84)陈济生所辑《忠义录》:顾炎武《与人书》:“姜元衡揭告其主黄培、黄坦、黄贞麟等一十四人逆诗一案,事历三载,初无干涉。忽于今正月三十日抚院审时禀称:有《忠节录》即《启祯集》一书,陈济生所作,系昆山顾宁人到黄家搜辑发刻者。咨行原籍逮证。”陈济生,字皇士,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官至太仆寺丞,辑有《启祯诗选》(即《天启崇祯两朝遗诗》),收入三百零七人,其凡例说:“是选以人为重,人以节义为主。” (85)首:告发。 (86)勘:审问。 (87)李因笃:字天生,又字子德,富平(今属陕西)人,明庠生,清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授检讨。深于经学,著《诗说》,顾炎武称之曰:“毛,郑有嗣音矣。” (88)历下:今山东济南市。 (89)丁巳:清康熙十六年(1677)。 (90)华阴:在今陕西。 (91)秦人:指关中一带的人,关中为古秦地。 (92)王山史:王弘撰,字无异,一字山史,明诸生。清康熙十七年,以博学鸿词征,不赴。顾亭林尝寓居其家。 (93)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实掌宰相之权。孝感:今属湖北。熊公:熊刚履(1635—1709),清朝大臣,理学家。 (94)戊午:清康熙十七年(1678)。 (95)讱庵:叶方蔼,字子吉,号讱庵,昆山人。康熙十七年充《明史》总裁。 (96)之死靡慝(特有拼音):至死不改变。语出《诗经•鄘风•柏舟》。 (97)委禽:下聘礼。 (98)东林:东林党,明万历年间由江南士大夫组成的政治集团。东林党人议论朝政,主张改革,遭到在翰权贵的嫉恨,多人受打击迫害。 (99)韩文公:韩愈。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100)山斗:泰山北斗,喻因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而为大众所敬仰的人。 (101)关学: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所创理学学派。因张载长期在陕西省关中地区讲学,名。 (102)横渠:指张载。张载家居横渠(今属陕西眉县)。蓝田:指吕大临为蓝田(今属陕西)人,初学于张载,后从程颐等游,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并称“程门四先生”。 (103)刘康公:即王季子,春秋时周王朝卿士。以下引语见《左传•成公十三年》。 (104)《茅鸱》:古逸诗篇名,内容讽刺不敬。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年》载,鲁国叔孙穆子用这首诗来讽刺齐国庆封不敬和不知礼。 (105)己未:清康熙十八年(1679)。 (106)伊河,河河,均在今河南。 (107)嵩少:少室山,均在今河南。 (108)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会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09)徐尚书乾学兄弟:指徐乾学、徐元文,顾炎武外甥。 (110)思归尼父之辕:想让孔子的车驾回来,尼父、指孔子。 (111)伯鸾之灶:东汉梁鸿(伯鸾)少孤独钦,邻人先炊,让他就热灶都煮食,他婉言谢绝。见《东观汉记》。 (112)犹吾大夫:春秋时代,齐国崔杼杀了国君齐庄公,陈文子避难来到别的国家,所看到的执政者都和崔杼一样,说“犹吾大夫崔子也”。语出《论语•公冶长》。 (113)未见君子:语出《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115)庚申:清康熙十九年(1680)。 (116)高弟:高足弟子。潘耒(1646—1708):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属江苏)人,清代学者。 (117)兀(wù务):用心勤苦的样子。 (118)云雷经纶:比喻贤才善于闯红灯用恩泽与刑与刑罚来治理国家。语出《易•屯》:“雷,屯,君子以经纶。”但与原意稍有不同。 (119)屯(有拼音谆):六十四卦之一,有艰难,艰险的意思。《易•屯》:“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