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雕弓,绝岭屠鹰!
——记晚唐名将张议潮廓州之战
作 者:灵云ら苍月
大唐帝国是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是大唐天朝那彪炳历史、光耀千秋的赫赫武功更成为后世无数中华儿女敬仰追忆的丰碑!
大唐帝国中前期的疆域极为辽阔,极盛时期的大唐帝,西北疆域最北端跨越蒙古高原进入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北海(灵云注:今贝加尔湖)成为帝国内湖;东北到达今黑龙江口地区,并跨过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拥有库叶岛;最西端濒临西海(灵云注:今里海)东岸,咸海在历史上第一次同时也是唯一一次成为中国的内湖;西南越过阿富汗进入今巴基斯坦境内,濒临波斯高原;陆上最南端进入越南境内,疆域最南到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东端拥有包括今台湾和今日本占冲绳在内的琉球群岛。
但是到唐朝中后期,尤其是在影响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安史之乱后,帝国的领土急剧萎缩,武力迅速衰落,不仅帝国西部领土丧失待尽,最危机的时刻,帝国都城长安甚至一度沦陷。给唐朝造成如此危机的,就是在突厥之后对唐朝西方领土构成最大威胁的宿敌——吐蕃王朝。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持续了200年,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历史,吐蕃也由此成为唐朝历史上最强大的外敌。
大唐与吐蕃百年恩怨的起点是历史上著名的松州之战,而这场连绵两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其终点则是唐朝晚期与吐蕃的廓州之战。廓州之战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唐朝与吐蕃王朝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略决战。之所以说他具有决定性意义,不仅由于战争以唐朝的胜利而告终,而且作为唐朝周边最强大的对手,吐蕃王朝在战败后即分崩离析彻底瓦解。唐朝则在国力已经严重衰败的情况下,最终取得这场百年东亚争霸的胜利。
而更重要的则是,廓州之战并不是由唐朝政府中央军完成的,而是河西地区当地义军完成的。而为大唐夺取这场百年争霸战最终胜利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晚唐杰出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赞誉为“西域雄狮”的大唐晚期河西一代天骄——张议潮!那么,廓州之战是如何发生、进行的?张议潮又是如何指挥的?这场战争又产生了怎样的战略影响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探讨。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要探讨廓州之战,灵云认为有必要先对重要当事者和事发背景、起因进行一下简要介绍。廓州之战发生在公元866年10月,地点是唐朝在青海地区的廓州。此时的唐朝早已衰败不堪,再也是当初那个威震世界的超级强国了。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帝国中期那场影响唐朝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的安史之乱。
公元618年,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大唐帝国建国。大唐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其影响之大、之深远,以至于今天海外华人依然被称为“唐人”,华人聚居区被称为“唐人街”。大唐开国后,举国上下从皇帝到一般民众迅速成为一个极端崇尚武功的国度。从唐太宗起,在帝国强大的军事打击下,周边宿敌东突厥、西突厥、高昌、吐谷浑、高句丽、百济陆续被灭亡,帝国疆土在短短几十年内爆炸似地迅速扩张。到极盛时期,大唐帝国的疆域最北端跨越蒙古高原进入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北海(灵云注:今贝加尔湖)成为帝国内湖;东北到达今黑龙江口地区,并跨过日本海,拥有库叶岛;最西端濒临西海(今里海)东岸,咸海成为帝国的内湖;西南进入今巴基斯坦境内,最南端进入越南境内。大唐帝国成为后世公认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经济、军事实力尤其是疆域超过当时西方三个强国即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后来法兰克帝国的总和。
随着不断的开疆拓土,大唐帝国的疆域迅速扩大。为了有效保证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并巩固边防,公元722年唐玄宗李隆基废除了已经延续近百年的中原王朝“府兵制度”,改行典型的雇佣军制度,由国家出钱、出粮雇佣百姓当兵。这些雇佣军基本都是帝国边防军,为此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十镇,任命九大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与帝国早期边将不同,节度使拥有巨大的权力,在所辖区域内掌管着军事、财政、司法和民事,成为当之无愧的“海外天子”。李隆基废除府兵制度、改行雇佣军制度并设立节度使的本意,是试图弥补边防军兵力的严重不足,在边境地区建立起一套巩固的、长期有效国防系统,长官可以拥有实际权力,有效地抗击外来侵略。据《新唐书》记载,当时的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但是,拥有巨大权力尤其是不受制约的兵权的节度使势力迅速扩大,不久就成为事实上割据一方的半独立性质的地方政权,这就为帝国埋下内乱的祸根。唐玄宗李隆基执政中晚期,根本无心顾及国家大事尤其是最重要的国防军事,放松了对边疆地区节度使的警惕;同时,为对付外敌,还对节度使大肆放权,导致节度使的权力近一步增大。在这种局面下,有巨大野心的边境节度使有了可趁之机,其中尤以安禄山野心最大。
安禄山是营州(今辽宁朝阳)人。他的身世很有意思,其父亲是契丹,母亲则是阿史德氏突厥人,他本人则是个不折不扣的“杂种”。从军前,安禄山在边境地区从事贩马生意。30岁时安禄山加入大唐帝国军队,因为善于钻营,在大肆贿赂上级后,安禄山的仕途迅速蹿升。40岁时安禄山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平卢军节度使,管辖东起渤海,北到黑水军(今黑龙江流域。武则天时期设立黑水军,正式将黑龙江流域以及日本海沿岸、库叶岛纳入中国版图)。随后,他用搜刮的钱财贿赂朝廷中的大奸臣、宰相李林甫,同时不断邀宠唐玄宗李隆基。为了以边功讨好皇帝喜欢拓展疆土的心理,安禄山不惜屡次出兵进攻北方的奚与契丹部落。由于唐朝此时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非常强悍,加之安禄山本人也确实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因此他的行动陆续取得成功。这极大的满足了唐玄宗对“边功”的虚荣心,安禄山的地位也迅速蹿升,最终成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东庭 君王,手握重兵,而且被授予“擅断之权”。加之由于不断攻击边境部落,造成他在边境少数民族中有很大影响力,这就为他扩充军队尤其是骑兵部队创造了条件。到造反前,唐帝国50万边军中,最精锐的20万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而此刻中央朝廷能调动的却只有8万军队,两者相差悬殊。
公元755年12月16日,早已筹划多年的安禄山以所谓“吾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贼”也就是当时的宰相杨国忠为借口,起本部由汉、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的20万大军在范阳反唐。公元757年正月,叛军发生内乱,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同年,唐军收复长安。公元762年10月,在中央军损失严重的情况下,唐朝被迫以割地的屈辱条件,借得回纥骑兵数千,收复洛阳。公元763年,在唐朝政府军和回纥联军强大攻势下,叛军瓦解,将领陆续投降,首领史朝义在范阳上吊自杀。至此,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曾经威震世界100多年的大唐帝国从此分崩离析,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对大唐帝国乃至后世中国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巅峰。安史之乱则从根本上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和稳定的基础,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败,导致从西汉起就不断发展前进的中国国势尤其是军事实力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中原王朝彻底丧失了以往那种“开疆拓土、饮马北海”的强悍国防思想,这对后世中国国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又恶劣的影响。因此,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也是中国历史尤其是军事历史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在当时,安史之乱对唐朝边疆的稳固和统一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自不必说,由于内地唐军在战乱前已经经历长达30年的和平局面,导致其根本无力对抗长期在北部边境同契丹等少数民族作战的剽悍叛军。因此,为平叛,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立即将西域、陇右、河西、朔方一带原本用来对抗外敌的边境驻军系数皆调往内地,这就造成造边防空虚。在此局面下,唐朝在西部的另一个强悍宿敌乘虚而入,迅速占领安西四镇和陇右并最终攻占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战略咽喉河西走廊。此后,这个宿敌继续深入,甚至一度占领国都长安城。它就是唐朝在西南最强大的敌人——吐蕃王朝。
吐蕃就是今天中国藏族的祖先,是中国西南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吐蕃先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起源于与中原华夏部落以及南方的苗蛮、东方的东夷并存的中国西部古羌人部族。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就是这里所说的古羌人部族并不是仅指今天的羌族,而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对西部众多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的通称。由于地理条件极为恶劣复杂,加之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手段极其有限,导致中原中央王朝尽管早在西汉就已经控制了与西藏比邻的西域,却对昆仑山南方广袤而又神秘的西藏地区知之甚少。吐蕃的先人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长期游牧于青藏高原,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大多以松散的部落形式生活,始终没能性能一个统一的集权制政权。到隋朝建国时,在青藏高原存在着几个诸如附国、女国、宝鬓等的小国。到6世纪时,活跃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一个分支雅隆部落迅速强大起来,由早期原始、落后的氏族部落联盟制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首领自称“赞普”,随后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张。经过其两代领袖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的不断扩张,势力逐渐扩展到拉萨河流域。公元630年,文治武功的吐蕃首领囊日论赞被政敌毒杀,吐蕃陷入内乱边缘。在这种形势下,囊日论赞年仅13岁的儿子在危局中即位,他就是对西藏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少数民族政治家松赞干布。年轻的松赞干布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华,在平息了内乱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羊同诸部,自称“赞普”(即藏语首领的意思),统一整个西藏高原,将都城迁至逻些(今西藏拉萨)。于是,在大唐帝国西南亘古不变的青藏高原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从此,在大唐帝国的西南方崛起了一个崭新的、强悍好战的邻国——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从建国起,就多次对大唐帝国发动过攻击。其开 国 君主松赞干布对唐朝维持了相对温和的态度,还迎娶了文成公主入藏,开创了藏汉民族团结的先河。但即便是在松赞干布这一唐蕃关系最好的时期,双方也曾经在青海湖畔爆发过大规模激战,结果以吐蕃的惨败告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松州之战(关于松州之战详见灵云ら苍月《天威荡,昆仑射神雕!记大唐松州之战》)。从此,吐蕃和大唐这两个东亚大陆上的巨人开始了一场绵延200年之久的,漫长的争霸战。松赞干布之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既有联姻,也不乏大规模战争,属于典型的时好时坏。但总体看来,双方几乎是战乱不绝,从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和平。吐蕃对唐朝西部疆土尤其是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和河西走廊垂涎三尺,不断入侵,期间双方互有胜负,损失都很惨重。吐蕃不光亲自动手,还不断煽动、唆使唐朝周边国家如南方云南地区的南召政权进攻唐朝。
唐朝中前期安史之乱之前,直接或间接损失在与吐蕃及其爪牙政权的战争中的军队人数不少于50万!但是,吐蕃崛起的时候正好赶上大唐帝国同样的崛起阶段,正处于鼎盛巅峰的大唐帝国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地位都是吐蕃王朝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安史之乱之前,尽管也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但大唐帝国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将吐蕃王朝牢牢地压制在昆仑山以南、云南、四川以西的西藏地区。在这种局面下,吐蕃王朝根本没有任何机会。但安史之乱给了吐蕃梦寐以求的机会。叛乱爆发后,为对付叛军,唐王朝将西方原本用来对抗外敌的边境驻军系数皆调往内地,造成造边防空虚,而且面临严重内乱的唐王朝根本无暇也无力顾及西方领土。吐蕃立即以重兵趁机大举进攻安西地区。面对强敌,当地唐朝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给吐蕃王朝造成严重损失,但终究寡不敌众,安西四镇、陇右以及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战略咽喉河西走廊最终被吐蕃王朝占领。从此,大唐帝国丧失对西方领土的控制长达百年之久。同时吐蕃开始肆无忌惮的不断入侵唐朝本土,甚至数次攻占唐朝都城长安,吐蕃王朝到了它的极盛时期。
但正所谓盛极必衰,吐蕃王朝的丧钟即将鸣响。而这个敲响吐蕃丧钟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晚唐杰出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赞誉为“西域雄狮”的大唐晚期河西一代天骄——张议潮。张议潮不仅是在唐朝历史,也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巨大影响的一位传奇式的巨人。因为正是他亲自策划并领导了彪炳中华史册的、不朽的晚唐“甘、沙十二州归唐大起义”(关于甘、沙十二州归唐大起义详见灵云ら苍月《大漠风萧,敦煌归宗!记大唐河西名将张议潮》)!
公元799年,张议潮出生于河西沦丧后的沙州(今敦煌)。此时的河西走廊已经被吐蕃侵占达百年之久,河西地区的中原遗民承受着吐蕃侵略者惨绝人寰的血腥统治,而作为在沙州有巨大影响力的张议潮家族处境并不比一般民众好多少。张氏世代是沙州豪门首富,其实就是当地实力派豪强。但问题是显赫的家族地位并没有为张氏家族带来平安,因为与后世的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吐蕃政权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维护统治要去联合、利用当地汉族豪强大户,更没有打算让他们参与政治,相反同样将其作为压榨、剥削和凌辱的对象百般欺压,因此当地汉族大地主豪强们同样要忍受吐蕃贵族的欺诈和蹂躏。张议潮自幼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立志要驱逐侵略者,回归祖国。为实现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以自己的家产为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不断收纳反抗吐蕃起义被镇压后的流亡者,蓄积力量,伺机而动。他的机会终于来到了——曾经强悍无敌的吐蕃王朝内部崩溃了。
吐蕃王朝从建立第一天起,就一直面临着内部奴隶主和军事将领间的权力争夺,吐蕃开 国 君主松赞干布的父亲就是宫廷内斗的牺牲品。历代吐蕃君主为保持权力,都要在各方势力尤其是在奴隶主大贵族之间周旋。而贵族为争夺权力,有时甚至是为宗教目的,不断对君权产生威胁。事实上,吐蕃王朝上层之间的内乱从来就没有真正平息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内乱越来越强烈,到王朝后期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公元842年,吐蕃上层贵族 和 君主之间积蓄已久的政治和宗教矛盾全面公开化,吐蕃王朝上层统治集团爆发大规模内乱。曾经令唐朝和河西军民闻之色变的一代西域枭雄,吐蕃赞普朗达摩被反对派唆使的佛教徒刺杀在皇宫里(灵云注:此人反对佛教,信奉吐蕃原生“本教”,上台后残酷镇压佛教徒)。朗达摩死得过于突然,此前没有安排王位继承问题,于是他的几个儿子和亲属勾结权臣开始争夺王位。吐蕃统治集团内部迅速形成以大相为首的贵族派和以那囊妃一族为首的外戚派,各方都想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傀儡,进而掌握实权。结果,在都城掌握中央实权的吐蕃大相尚思罗勾结那囊妃拥立了先王仅仅三岁的侄子乞离胡为新赞普,而自己则堂而皇之的自立为“摄政王”,这样就建立起一个以他的家族为核心的傀儡政权。这遭到其他贵族以及王室成员的激烈反对,各方互不妥协,为占有优势,各方都拉拢一些将领,控制一片地盘相互攻伐。最终,吐蕃爆发了全国性的大规模内战。在各方争夺的你死我活之际,本文另一个主角尚恐热粉末登场了。
尚恐热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吐蕃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经是边境统兵将领。尚恐热自幼随父从军,作战异常骁勇而又极端凶残狡诈。由于作战勇猛,先王朗达摩在位期间,尚恐热被任命为吐蕃王朝驻秦州洛门川讨击使,掌握着吐蕃在陇西地区的军权。尚恐热的身份属于最典型的边境镇将,按说这样一个外人是无论如何也不 能和 君王废立拉上关系的。但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吐蕃的内乱偏偏就给了这个吐蕃边将一个干政的机遇,就因为他手握重兵!吐蕃内战爆发后,尚恐热这些掌握军队的实力派将领成为各方极力拉拢的对象。但与其他人不同,尚恐热并没有投靠谁,因为他有更大的野心——自立!战争初期他保持了中立,保存实力以货渔翁之力。随着争斗各方的衰落,感觉实际成熟的尚恐热下手了。
公元846年,在内战各方都已经精疲力尽后,吐蕃王朝驻秦州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打出“讨伐奸妃(即那囊妃),反对旁系族人为赞普”的旗号(很像中原王朝的叛贼常用的“清君侧”),率所部两万骑兵向吐蕃内地进军。吐蕃大相尚思罗得到消息后,立即率领麾下5万骑兵出击“平叛”,双方在渭州爆发激战。尽管尚恐热在兵力上远不如对手,但他麾下都是常年征战的边防军,战斗力远强于国内对手,加之尚恐热一贯骁勇善战,结果渭州一战尚思罗大败,退守松州。为对抗强敌,尚思罗以吐蕃大相的名义召集羊同、吐谷浑等部落联军共计12万大军,在松州与尚恐热决战。面对如此强敌,狡诈的尚恐热首先大肆散布尚思罗“弑君、篡国”的言论,同时利用金钱攻势分化瓦解对手,结果羊同、吐谷浑等部落首领在关键时刻纷纷倒戈,随后尚恐热全军出击,在洮河大败敌军并斩杀尚思罗。随后他搜罗尚思罗所部,加上自己的军队和归附的羊同、吐谷浑等部落共计拥有20万大军,随后向吐蕃内地进击,于公元847年进占都城逻些并控制吐蕃本土大部分地区,随后自立为“大相”,开始掌握实权。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那就是无论从干政手段、出身地位还是发迹方式等任何方面看,这位尚恐热都完全可以被看作吐蕃版董卓!两者的动机、目的、行为甚至是最终的结局都如出一辙。
尚恐热虽然自封为“大相”,但问题是他靠暴力夺取的官衔和地位并没得到其他势力的承认。各方都在窥视他的位置,其中就包括吐蕃鄯州(灵云注:即今青海乐都)节度使尚婢婢。尚婢婢同样骁勇善战,而且控制着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大片地区,势力强大,对尚恐热构成严重威胁。于是公元847年中,尚恐热率20万大军东征河西以解除威胁。由于双方实力相近,因此在河西和邻近的青海地区爆发反复的拉锯战。河西走廊要比青海富庶得多,因此成为内战各方争夺的的焦点,加上此时的河西又处于反尚恐热势力的控制下,因此成为尚恐热的打击重点。
尚恐热生性极其凶残,他的军队以杀人为乐,他和他的手下在河西走廊地区不但大肆抢掠财物和人口,而且到处大肆屠杀无辜百姓,有些村庄原本有几千人口,尚恐热的军队经过后立即面目全非:房屋被摧毁,树木被砍倒,田地被铲平,水井被填死。全村所有活人中,年轻的妇女一律掠走随军饱受奸淫,剩下的则和村里没法带走的牲畜甚至是老鼠被杀绝。尚恐热的军队甚至于连死人都不放过,坟墓被刨开以抢掠可能存在的陪葬品。结果经常是:一座原本鸡犬相闻的村庄,在尚恐热过后变成一马平川的荒地,除了飞来吃死尸的乌鸦外,连活的老鼠都没有留下,全村死绝,坟地里的死人则被锉骨扬灰!史书明确记载,尚恐热劫掠后的河西地区“如禽兽所经,尸骨盈野,五千里间,赤地千里,人畜殆尽”!与这些相比,尚恐热本人的凶残程度甚至比魔鬼还恐怖。奸淫妇女,杀人取乐已经不算什么,尚恐热还有一个其他吐蕃将领都没有的特殊“爱好”——吃人!就是或者将掠夺来的婴儿煮熟食用,或者将人的心肝挖出来“下酒”。人们将尚恐热称为吃人的魔鬼。
如此灭绝人性的行为激起了河西人民激烈反抗,也近一步加剧了吐蕃内乱,削弱了吐蕃实力。而尚恐热在进攻国内政敌的同时,还没有忘记趁机进犯、掠夺唐朝的西部领土。公元847年5月至848年12间月,尚恐热对唐朝发动过5次大规模入侵,但都被唐朝官军击溃。唐军陆续收复原州、威州和扶州,吐蕃在河西地区的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张议潮等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来了!
公元848年,张议潮与好友安景旻、阎英达联合当地其他豪强揭竿而起,河西人民反抗吐蕃残暴统治、回归祖国的大起义终于爆发了!战斗打响后,吐蕃当地驻军立即出兵镇压。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在当地人民的全力配合下,张议潮和麾下将士采取佯装败退、途中设伏截击的战术。战斗中,作为主帅的张议潮披挂盔甲,骑乘战马,挥舞大刀始终冲在最前线,在主帅无畏精神和对吐蕃残暴统治巨大愤恨的双重鼓舞下,义军将士无不奋勇争先,拼死杀敌,进攻的吐蕃军大败,被杀、擒数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残余者落荒而逃。沙州光复!随后,张议潮趁胜进击,一举收复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
河西大起义爆发后,引起尚恐热的极端敌视,他数次派兵大举入侵义军在沙州的据点。面对强敌,张议潮沙州为根据地,采取“且耕且战”的战略,一方面整训军队,扩充军队;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囤积粮草军需。而河西地区民众对义军则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支持,父母送子,妻子送夫踊跃参军,并捐献大量粮食、钱款。在河西人民全力支持下,义军迅速壮大,陆续击退尚恐热对沙州基地的数次反扑。随后,张议潮感觉实力已经足够强大,遂决定转入对吐蕃的全面战略反击!公元851年,张议潮率义军对吐蕃在河西地区驻军发起大规模战略反击,各地民众闻风纷纷起义,义军势如破竹,连克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肃州、兰州、部州、廓州、岷州九州(分别是今西域哈密、吐鲁番、甘肃张掖、酒泉、兰州、青海乐都、化隆、岷县)。至此,除凉州依然被吐蕃控制外,已经沦落吐蕃统治近百年之久的大唐河西“甘、沙十一州”全部光复!公元850年11月,唐帝国政府下令,河西地区武装力量以当地义军为主,统一整编为官军。由于河西人民东归故国的壮举,加之军队主体为河西起义军,因此河西军队正式被命名为“归义军”,负责防守河西十一州的房屋,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成为整个河西地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随后,张议潮对河西地区进行大规模改革,大力恢复、发展当地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文化教育,河西地区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迅速得到恢复和增强。在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河西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此时的归义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以兵员汉族为主,包括多个其他少数民兵在内,以骑兵为绝对主力的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就在此时,不甘心失败的尚恐热纠集力量发动了数次疯狂的反扑。于是,张议潮开始大规模对侵犯河西地区者用兵:公元856年,张议潮大败受吐蕃尚恐热指示袭击河西的吐谷浑,河西归义军长途追击近千里,斩杀吐谷浑数千人,俘获俘虏、牲畜、甲仗无数!在肃清外围支脉后,张议潮开始集中兵力,全力以赴攻击依然占据部分大唐河西故地的宿敌吐蕃。公元858年8月,张议潮亲自率领7000骑兵东征吐蕃在河西走廊最后的据点凉州。在击溃外来吐蕃援军后,公元861年唐归义军全歼近万名吐蕃守军,收复河西最后一块沦陷失地西北重镇凉州。至此,吐蕃势力被彻底逐出河西走廊!张议潮终于实现了他那“驱逐胡虏,河西归于中华”的毕生宿缘!
公元863年,唐朝廷任命张议潮兼任凉州节度使,统辖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全部军、政、民事务。而张议潮则决定主动出击,不给吐蕃喘息之机。公元866年2月,张议潮与麾下回鹘族将领仆固俊、吐蕃族将领尚延心等率由河西各民族士兵组成的主力骑兵数万人,远征征吐蕃占领下的西域大唐故地。归义军所向披靡,斩首吐蕃军万余人,陆续收复西域西州、北庭、轮台(今中国西域高昌、吉木萨尔、轮台县),前锋深入西域。这是自安史之乱百年后唐朝军队进入西域故地距离最远、战果最大的一次远征,吐蕃在西域的势力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此时的吐蕃大相尚恐可谓内外交困,内有政敌和反抗势力的步步紧逼,外有唐朝河西义军的强大攻势。已经穷途末路的吐蕃大相尚恐热为挽回危局,同时也为保护自己的势力,决定首先解决“外患”,倾全力对河西义军进行最后的反扑!公元866年,在不影响防备国内政敌袭击的前提下,尚恐热不惜一切代价,调集所有可以调集的主力精锐3万骑兵,同时征掠大量粮草、牲畜和钱款,孤注一掷地对唐朝河西走廊发起拼死一击!吐蕃大军经青海高原杀向河西,大有重演祖宗横扫大唐西部威风的劲头。
面对顽敌垂死一击的危险局势,大唐河西最高统帅张议潮与部将张议谭、安景旻、阎英达、尚延心、仆固俊、拓跋怀光等反复商讨该如何应对。部分将领认为,此次吐蕃尚恐热的攻势与以往那种打家劫舍或零敲碎打都不同,明显是来爱玩命的,是要与河西唐朝武装力量进行最后的战略决战;河西孤悬西北,而大唐此时已经衰微,而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唐朝中央政权已经对日益强盛起来的河西地方势力产生戒心,因此河西地方当局不可能指望得到来自中央政府的任何实质性援助;河西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刚刚复苏,与吐蕃进行以往那种战术性较量有取胜的把握,如果进行具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略决战则有巨大风险。因此,部分将领主张避开吐蕃锋芒,采取防守战略。
但作为晚唐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张议潮认为,尽管吐蕃大相尚恐热貌似势力强大来势汹汹,但只是虚有其表而已。因为他事先已经做了大量情报搜集工作,掌握了对手详细的情报。尚恐热的凶悍只是虚有其表而已,而实际上已经是内外交困,吐蕃内部个部落、派系之间由本来就一直内斗不断,而此时的吐蕃尽管尚恐热表面上还控制着吐蕃国内大片地区,而且依然是“大相”,但实际上这位“吐蕃大相”已经众叛亲离。作为典型的边将,尚恐热的权势是靠赤裸裸的武力篡权夺取的,加之他在国内横征暴敛滥杀无辜,因此从他篡政第一天前期就遭到来自国内上到奴隶主贵族下到奴隶的强烈抵制,其他贵族将领如尚婢婢等起兵攻打他,吐蕃本土还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反抗暴政的大规模奴隶起义。
外部方面,除了河西唐军的不断攻击外,此时的土蕃还要面临周边其他强国的不断蚕食和入侵。安史之乱后,吐蕃侵占了唐朝西部绝大部分疆土和人口,国力空前强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大国家。但正所谓“树大招风”,吐蕃辽阔的疆土带来的不光是财富和奴隶,更引来周边邻国贪婪的目光,大家都在窥视这一大片庞大富庶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吐蕃的无止境的扩张野心不光是针对唐朝一家的,所以同时也引起周边邻国的强烈街心。因此唐朝在自己已经无力单独抗衡吐蕃的情况下改变战略,开始大规模联络吐蕃周边邻共同对抗吐蕃。唐朝的战略就是:北联回鹘,西结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南合南诏、天竺,共同对付吐蕃。而面对吐蕃这个东中亚甚至是南亚诸国共同的强敌和丰盛的“蛋糕”,唐朝的战略一经提出立即就得到强烈支持。结果强悍的吐蕃几乎在一夜之间就陷入四面楚歌的地步,受到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巨大威胁。吐蕃本来就是个典型的小国,经济、人口和兵力都极其有限,穷兵黩武换取的强悍表面下掩藏的其实是一副已经绷到极限的虚弱国力。如此实力对付衰败的唐朝已经力不从心,何况面对周边所有强邻的全面打击。结果吐蕃有限的实力疲于奔命,到末期已经受到严重削弱。而尚恐热在夺取吐蕃政权的同时,也就“合法合理的”继承了吐蕃王朝这些外敌。他的势力本来就有限,内斗已经忙不过来更何况防外?内战和外部入侵严重消耗、牵制了尚恐热的力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尚恐热在上台初期同政敌尚婢婢的作战中尚可以出动20多万骑兵的庞大兵力,而此时进攻河西,罄尽全力却只勉强拼凑了3万人。前后相差如此悬殊,充分说明尚恐热的势力已经遭到重创,战胜他是完全有把握的。
更重要的则是张议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敏锐的意识到,吐蕃国内实质上已经瓦解。但目前之所以还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权存在,就是由于还维持着一个最起码在表面上的中央政权。尽管这个政权完全是尚恐热建立在军事威慑和篡权的血腥压制上,在国内有大量反对者,但无论如何尚恐热毕竟实际控制着吐蕃大片区域,而且依然有很大号召力。此时吐蕃国内混乱的局面下,尚恐热的行为是维持国家表面上的统一唯一有效的办法。但这种“统一”却是极其脆弱的,尚恐热是此时唯一的、同时也是最后的可以有效控制吐蕃国内的力量,一旦尚恐热和他的势力发生任何闪失,这股最后可以有效压制国内诸多反对派的力量将彻底消失,吐蕃国内各派为争夺权利势必会陷入更大的争斗。而在之前势力较强的派系已经受到尚恐热和其他势力的沉重打击后,此时的吐蕃已经再也没有一股势力可以强大到足以像尚恐热那样依靠武力建立起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了。加之吐蕃境内一些派系、部落已经表现出极其明显的“自立”倾向。如此,吐蕃将最终陷入全面战乱并最终彻底崩溃。如果唐军能够战胜甚至彻底消灭尚恐热和他的势力,将彻底葬送吐蕃王朝,那对唐朝和吐蕃之间200年之久的漫长争霸将产生最终的决定性影响。而且此时河西归义军的实力今非昔比,已经成为一支由河西多民族组成的总数达10万人的强大的骑兵军团,完全可以战胜尚恐热的3万军队。
而且,此时的河西唐朝势力经过张议潮多年含辛茹苦的经营,实力已经空前壮大,农业、畜牧业、冶金—手工业、商业等有极大发展,加上人口有显著增长,兵员、马匹、牲畜充足,经济和兵力方面完全能确保一场大规模战略决战对兵员、战马、饷银、粮草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则是河西民心、军心的团结。面对残暴的强敌,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经过艰苦的斗争,在反抗吐蕃残暴统治的斗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领导河西人民成功回归祖国,实现了河西几代先民的夙愿,因此在河西人民中具有崇高的威望以及强大号召力。河西地区饱受吐蕃侵略者凶残蹂躏的不仅是中原遗民,同时还包括其他各少数民族,尤其是在尚恐热劫掠河西期间更是如此。因此,吐蕃侵略者是河西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而在驱逐吐蕃侵略者后的河西重建中,由于张议潮成功的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经济、文化等恢复性措施,使河西地区民族团结,经济高速发展,有力的促进了河西内部的团结和稳定。面对企图卷土重来再次残害自己的吃人恶魔尚恐热,河西民众民心、军心空前高涨团结,全力以赴支持当局抗击侵略者,这与尚恐热在吐蕃国内四面楚歌的境地形成极其鲜明的反差!民心、军心士气的团结和强盛是战争胜利最重要的保障。
有强大的归义军武力做保证,有河西强大经济实力和河西全体民众的全力团结、支持做后盾,张议潮坚信完全有把握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因此,张议潮和部将决定,调集主力坚决迎战尚恐热的垂死一搏。
面对几乎是来玩命的尚恐热,张议潮并没有掉以轻心。为力求彻底摧毁强敌,经过周密筹划,张议潮和部将决定采取诱敌深入、麻痹、疲敌后设伏围歼的战术,而围歼战场就选择在位于沟通青海、河西战略要道的廓州。公元866年8月,张议潮和部将尚延心、仆固俊、拓跋怀光等率领由汉、吐蕃、回纥、党项、羌等各族战士组成的大唐河西归义军精锐3万铁甲骑兵军团出击。在中国西部大漠瀚海之中,在戈壁孤烟落日的映衬下,大唐河西归义军3万铁甲骑兵军团犹如一条钢铁巨龙奔涌向前,卷起遮天蔽日的滚滚沙尘,浩浩荡荡穿越河西冲入那亘古不变的苍茫青海高原,正式拉开大唐与吐蕃这两个东亚巨人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廓州之战的序幕。
面对来拼命的尚恐热,张议潮并没有立即与其正面交锋,因为张议潮很清楚,对手素来以凶残著称,加之本来就是来玩命的,士气正旺,如果此时与之正面交锋,势必将承受相当大的损失,这对人口和兵力本来就相当有限的河西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张议潮绝对避开敌军锋芒,首先派出部分兵力佯攻,在交战后立即做败状撤退,而且要多次不断地反复如此以起到麻痹敌人,起到诱敌上钩的目的。既然要诱敌深入,那就必须给敌人安排一个有足够吸引力的诱饵。于是,经过反复权衡,张议潮和将领们决定将决战战场选定在此前从吐蕃手中刚刚收复的廓州(今青海乐都)。廓州城地处湟水河谷,湟水河流经其间,周围都是山地丘陵,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非常适合伏击。而且该地区由于处于河间谷地,农、牧业和手工业非常发达,在经济上也对尚恐热有巨大吸引力,实际上此前尚恐热就曾经派兵数次窜犯廓州。
计策已定,河西军团立即开始付诸事实施,担负诱敌的3000骑兵首先出击。临行前张议潮反复叮嘱领兵将领,此次诱敌能否成功事关战争全局,因此部队既不能恋战,交战过程又必须做到足够真实。在诱敌部队出击后,张议潮立即部署其他行动,另一支3000人的精锐骑兵军团同时出击,他们的目的是抄山间小路迂回到尚恐热背后远后方以切断他的粮道。因为尽管也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骑兵,但吐蕃军队同样高度依赖粮草保障,它的骑兵远没有后世蒙古骑兵那种不依赖后勤补给的特殊能力,一旦丧失补给,尚恐热拼凑的的3万大军将不战自溃。这两支军队出击后,张议潮立即部署伏击战,主力军队被分为两部分,一支大军静静地隐蔽在廓州城附近的山岭密林之间担负伏击,另一支交由吐蕃族将领尚延心统领,专门负责在包围圈外围堵截、围剿突围出去的吐蕃残兵。军队部署妥当后,在开战前夕,张议潮指挥将廓州城内和附近所有百姓撤出城外,但在城内有意留下一些粮草和财物以诱敌。面对唐军的行动,廓州民众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配合,结果极短的时间内偌大的廓州城就成为一座空城。一切准备就绪,河西军团只等吐蕃尚恐热的到来了。
话说吐蕃大相尚恐热这次出击后,志在必得,3万铁骑气势汹汹地杀奔河西而来。但他刚一出击就没有好的感觉,尚恐热曾经要求周边部落如羊同等出兵助战,但此时他的号召力大不如前,周边部落和民族最多只是象征性地支援些物资,但已经没有一个真正听他的差遣了,相反一些部落还趁机骚扰劫掠他的辎重。大军进入青海没多久,就遭到唐军的迎头进攻。面对几万敌军,这支数千人的河西归义军战斗非常顽强,但毕竟人数处于绝对劣势,因此这支唐军骑兵部队并不恋战,先是与吐蕃军激战,一旦不妙立即掉头就跑,而且他们并不完全是正面摆开阵势厮杀,而是充分发挥骑兵高速敏捷、机动性和突击力强的优势,分成多股从多个方不断突袭吐蕃军队。这支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敢于正面进攻,而且由于其战术嬗变导致数量不详,而更重要的则是这支军队打的是河西归义军主将的旗号,结果没多久就让尚恐热认定这是敌军主力,于是他不顾部下的苦劝,下令全军追击。而就在诱敌上路后,为表演得更真实,诱敌的归义军甚至在途中搞了一次颇有模样的阻击战,战况还颇为激烈。这让尚恐热更坚信自己追击的是唐军主力,而且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大军足以获胜。结果这支吐蕃王朝最后的大军在尚恐热的带领下,按张议潮的设计,追赶佯攻唐军直奔廓州而来。
就在接近吐蕃大军廓州时,唐军迂回到其后方的军队到位并立即发起攻击,不但切断吐蕃军粮道,而且捎带着摧毁了大量辎重,尤其是焚烧了大量粮草。原来尚恐热根本没有料到对方居然敢抄袭自己的后路,因此后方辎重并没有重兵守卫。粮道被切断在吐蕃军中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其军中携带的粮草非常有限,加之这些士兵本来就不愿意如此长途跋涉的远征,被断粮道的吐蕃军心士气立即出现骚动,很多军官和士兵明显表现出厌战甚至是畏战。为稳定军心,尚恐热一面立即派兵打通粮道,同时拿出他的老本事——杀人,在军中大开杀戒,血腥杀戮有异议的下属。结果尽管表面上士兵被压制住,但实际上他的残暴行为导致更多人与他离心离德,结果后来战斗打响后,3万吐蕃大军真正跟着尚恐热玩命作战的已经没几个,一部分当场投降,大部分则干脆一枪不放落荒逃命。而尚恐热打通粮道的努力也没发挥作用,他派去的军队到后,唐军立即撤退并不恋战,但补给线漫长而吐蕃兵力有限,而且唐军撤退后大部分派去的军队又被尚恐热招回,吐蕃护卫军一势弱,唐军迂回部队立即掉头再次切断其粮道。而切此时距离最后的决战已经没几天了,结果一直到战争结束,尚恐热的粮道也没恢复。
粮道断了,军中存粮又极其有限。面对如此危局,尚恐热不顾部下苦劝,一意孤行地强令进军,他的意图是:没粮是吧,廓州城繁荣富庶有的是粮草、金钱甚至是女人,只要尽快拿下廓州,一切就都不成问题。于是,吐蕃大军在尚恐热的严令下迅速向廓州进发,一路上则不断遭到唐军顽强阻击。公元866年10月中旬,尚恐热所部进抵廓州,在城池外围就开始遭到顽强抵抗,人多势众的吐蕃军最终占据廓州。展现在吐蕃军队面前的,一眼看去就是城内居民在战前紧急溃逃后的一片狼籍景象。尚恐热将军队一部分驻扎在城外,另一部分驻扎在城内,随即和他的部下立即开始到处找粮食钱财。结果还真如其所料,找到一些粮食和钱物,但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全军食用,钱财则还不够尚恐热和将领瓜分的。这点有限的粮草和金钱非但没有安定军心,士兵根本没得到实惠反倒继续挨饿,吐蕃军队内部军心士气更加混乱。但尚恐热终于可以安稳的休整一下了,但他没有料到,灭顶之灾正在向他们逼近!
城外预先设伏的唐军已经等候多日,当吐蕃军入城后,张议潮立即命令全军准备出击,任命麾下党项族将领拓跋怀光为前敌总指挥。同时告知拓跋怀光,战斗打响后,攻势一定要猛、要迅速,力求首先击溃城外驻军,但不要将其全歼,而是要留下一部分敌方溃兵。因为归义军以骑兵为主,缺乏有效的重型攻城器材,如果硬碰硬地去攻击坚城必然有较大伤亡,而一旦城外敌军溃败,必然会逃向城里,届时唐军就可以尾随溃兵冲入城中。而且张议潮明确告知拓跋怀光,让他开战后不要与吐蕃溃兵恋战,务必要以精锐兵力迅速突入城内后直取敌军核心大营擒拿尚恐热。一旦贼酋被擒,本来就已经军心涣散的吐蕃军将不攻自溃。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天黑后发起攻击。廓州城外,山岭深处万赖寂静之中,吐蕃与大唐两个东亚巨人之间百年恩怨的最后的决战即将打响!
当日入夜,随着统帅一声号令,唐朝河西归义军伏兵发起攻击,廓州之战正式打响!在拓跋怀光的指挥下,唐军在夜色掩护下向吐蕃军队在城外的营地发起突袭。突袭开始后后,唐军骑兵一边冲锋,一边向吐蕃营地发射密集的火箭!吐蕃士兵看到这样一幅“奇妙”的景致:在他们营地远方的山岭树林里,突然“袅袅”的升腾起一片红色的亮点,这些亮点逐渐会聚成一条红线,不久又扩大成一片火红色的“火烧云”。当这片“火烧云”逐渐飞临吐蕃营地的上空,他们终于发现,这是无数支带着烈焰的死亡之箭!密集的火箭如同漫天飞舞的火色流星雨,裹挟着死亡的火焰和刺耳的尖啸声音,吼叫着遮天蔽日的砸向整个吐蕃营地,整座营地被笼罩在一片炼狱般恐怖的“火雨”之中,成为一片火海,浓烟滚滚,烈焰冲天!唐军骑兵一边射击,一边纵马驰骋,迅速冲入吐蕃军营,随即开始用事先准备好的火把四处大举纵火,同时用弓箭、长枪和弯刀大肆砍杀吐蕃士兵。自从出兵以来,吐蕃军队就没有过一天安稳日子,周边总有敌人在袭击不说,后方粮道还被切断,整天连饭都没得吃。好不容易来到廓州,自己主子尚恐热当初许诺的粮食金钱倒是真有,但那点东西还不够官老爷们享受的,士兵依旧连肚子都填不饱,而尚恐热当初许诺的“女人”则压根连影子都没有。连日的饥饿,加上多年残酷的争战,导致尚恐热手下的吐蕃士兵早以厌战,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出征以来尽管屡早袭击,但总体上还算平稳,因此占领廓州的吐蕃军队根本没有料到唐军居然有埋伏,更没料到会遭到夜间偷袭,很多人被打懵了,没有任何准备,甚至是光着身子冲出营帐紧急抵抗。唐军放的火借助风势,迅速在整个吐蕃军营蔓延燎原开来,大唐归义军铁骑铁蹄所过之地,刀剑所向之地,寒光森森人头滚滚!吐蕃人看到的是满眼的刀光剑影,火光、浓烟、和灰尘,听到的都是唐军的喊杀声、战马的嘶鸣、自己人的哀号和火焰肆虐的尖啸,根本弄不清对方究竟有来了多少人。
在击溃城外吐蕃驻军的同时,归义军开始架云梯攻城。作为掩护,身后的骑兵发射密集的火箭射击城头,城头上无数吐蕃全身包裹着烈火惨叫着掉入护城河中!城墙下吐蕃和城外吐蕃士兵尸体堆积如,护城河漂满吐蕃士兵的尸体,河水被鲜血染成深红色,成了真正的“尸山血河”!战场上,归义军的战鼓声、号角声,将士的喊杀声、以及吐蕃士兵的惨号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由于归义军的的攻势过于凶悍迅猛,加上吐蕃军本来就军心涣散根本无心恋战,结果跟张议潮实现预料的完全一致,城外的吐蕃驻军在遭到攻击后没做多久抵抗就迅速崩溃,大部分向四周漫无目的的四散奔逃,剩下一部分狼狈逃回城中,整个城外战场一片狼籍。慌乱中,吐蕃逃兵们居然连城门都没关,于是归义军前敌总指挥,年仅35岁的党项族将领拓跋怀光亲自率领归义军一支最精锐的500骑兵和大部队趁势跟在吐蕃逃兵屁股后面冲进廓州城,而此时的廓州城内已经一片混乱。入城后,当其他归义军部队分头追杀吐蕃军时,拓跋怀光按张议潮的部署,亲自率领那支经过严格甄选的归义军最精锐的500铁骑一马当先直奔城中尚恐热的住处杀去!
唐归义军突袭的消息迅速被报告给吐蕃大相尚恐热,此时他正在休息,突然而至的喊杀声惊醒了他,他迅速冲出大门,但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狼籍的惨象:整个廓州城内一片火光,到处都在喊杀声和哀号声。当他问部下唐军究竟来了多少人马时,部下实在没法给出个准确数字。大难当头,尚恐热眼看着自己身边的军队早已溃不成军四散奔逃,组织抵抗已经是不可能了,只有先逃命再说。于是,这位昔日风光无限的吐蕃大相完全没了往日的威风,连衣服都没穿戴齐整就狼狈不堪地上马,和身边仅剩的几十个亲信逃命,此时他身边只剩下几十个人而已。可他刚出发,拓跋怀光就领兵赶到,拓跋怀光一眼就认出,前面不远处那一小群逃兵保护下的正是敌酋吐蕃大相尚恐热!拓跋怀光在飞驰的战马上扬弓放箭,雕翎如闪电离弦正中战马马腿,尚恐热马失前蹄栽落当场,归义军铁骑蜂拥而上,一顿乱刀迅速驱散周围吐蕃残兵后当场力擒贼酋吐蕃大相尚恐热!
贼酋被擒,吐蕃军群龙无首顿时阵脚大乱,成了一盘散沙,全线崩溃,此时归义军已经完全控制廓州城。吐蕃残兵四散逃命,其中大部分没有突围,或战死或投降,一部分拼死突出重围后向西南方向逃命,结果却迎头撞上早已等待多日的由归于军吐蕃族将领尚延心统领的截击部队,结果这部分吐蕃军除极少数侥幸逃脱外,全部战死或被俘。至此,战斗告终。是役,随尚恐热出征的吐蕃3万大军中,归义军斩杀1万余人,生擒近万人,其余全部溃散,几乎全军覆没,贼酋吐蕃大相尚恐热被生擒。而归义军自身伤亡仅千余人,唐朝河西归义军取得廓州之战的辉煌胜利!
战斗结束,打扫完战场后,拓跋怀光立即请示张议潮如何处置尚恐热。面对这个双手沾满河西各族人民显学,以吃人而“闻名于世”的魔王,张议潮给出的回答非常简单:“剐之,传首京师报捷”!消息传开,此时居民已经迁回城内的廓州万人空巷,甚至连其他地区的民众都赶来,力求亲眼目睹这个昔日的吃人魔王的下场!在从监狱押往刑场的途中,囚车中的尚恐热被沿途愤怒的民众投掷的石块砸的头破血流!在廓州城外临时搭建的刑台上,拓跋怀光当着台下无数民众历数尚恐热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血腥罪状后,下令行刑。尚恐热被绑在木桩上,先被折断、砍掉手脚,挖去舌头、双眼割去耳鼻,随后被刽子手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伴随着行刑,联想到昔日受其残杀的无数亲人,台下饱受尚恐热残害的民众喜极而泣,哭声震天!当行刑结束后,台下受害者冲破士兵阻拦,蜂拥冲上刑台争食尚恐热之肉,眨眼间除了人头,尚恐热就被人吃得精光,昔日以吃人为乐的尚恐热就这样落得个被人吃光的下场。消息传到河西地区,民众纷纷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庆祝魔王的灭亡。同时,尚恐热的首级被河西归义军600里加急飞马传首于大唐首都长安,全城为之震撼!张议潮和河西归义军创造了自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罕见的奇迹!
发生在公元866年大唐与吐蕃王朝之间的廓州之战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廓州之战是唐朝与吐蕃王朝之间最后一场大战,同时也是两个东亚巨人之间最终的战略决战,唐军在廓州的胜利彻底终结了吐蕃王朝这一威胁整个东亚200年之久的强敌。灵云认为,廓州之战唐军的胜利绝非偶然。首先,作为侵略者,吐蕃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注定要失败的。作为双手沾满河西和吐蕃国内各族人民鲜血的屠夫,尚恐热在开战前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国内既有政敌的步步紧逼,也有奴隶大起义的威胁,境外则有周边各邻国的不断打击。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尚恐热依然不顾部下的极力苦劝发动战争。开战后,面对不断恶化的形势又不顾劝阻,一意孤行地冒进深入,最终导致惨败,落得碎尸万段的下场。
而唐军方面,其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首先在道义上就占有先机,唐朝归义军本身就是在推翻吐蕃统治、回归祖国的大起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河西自己的子弟兵,而且面对双手沾满河西人民鲜血的屠夫尚恐热的野蛮侵犯,河西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全力以赴支持归义军抗敌,河西唐朝军民士气极为高昂,这就从心理上和政治上保证了唐军的胜利。而与这些相比,灵云认为,归义军最高统帅张议潮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无疑对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面对来拼命的强敌,正是张议潮力排众议果断决绝的进行反击,才使唐军敢于迎击凶残的对手。同样地,正是由于张议潮根据敌情对整个战争所作出的环环相扣的成功部署,才保证了唐军从一开始就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于张议潮对敌情近乎完美的了解,尤其是对吐蕃国内政治形势以及战胜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所作出的战略性判断,廓州之战的胜负在开战前就已经注定了!而唐军前敌总指挥拓跋怀光出色的战场指挥和应变能力,以及归义军将士的浴血奋战,都为唐军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尚恐热死了,廓州之战作为一场规模并不是很大的战役结束了。但与张议潮事先所预料完全一致,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的结束——吐蕃灭亡了。
廓州之战给吐蕃王朝带来了常人无法预料的、毁灭性的影响。尚恐热在世时,尽管他在国内也有很多政敌,吐蕃已经事实上处于分裂状态,但在他的强权和杀戮下,其他各派都受到一定压制,因此吐蕃王朝作为一个统一政权还维持着最起码的表面上的统一。现在尚恐热死了,他的势力也随之崩溃了,从此吐蕃国内再也没有任何一支势力可以强大到足以控制全国,而吐蕃其他派系在此前的混战中已经受到严重削弱,无力争霸,另一些部落或将领、奴隶主则企图趁机拥兵自立,割据称雄。于是乎,尚恐热的战死犹如打断了吐蕃王朝最后一跟骨头,吐蕃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冒出大大小小100多个势力相互攻杀,并且迅速分裂为100多个小国。
至此,吐蕃王朝这个屹立于中国西南雪域高原,与大唐帝国争雄长达两个世纪,曾经威震整个东亚的巨人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彻底从政治版图上消失了。从此,青藏高原上再也没有出现一个足以和吐蕃王朝相提并论的统一政权,再也无法对中原中央王朝构成威胁。在大唐中央王朝已经极度衰落的情况下,张议潮和他的大唐河西归义军将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这场唐朝与吐蕃之间绵延200年的恩怨画上一个血色的句号,唐朝取得了这场东亚大地上世纪之战的伟大胜利。作为晚唐杰出的、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战略家,张议潮用自己的生命在那个纷乱、衰败的年代,为已经颓废的晚唐带来了一抹最后的但也是最绚丽的辉煌!从重归故国的“甘、沙十二州归唐”大起义,到亲自终结吐蕃王朝,张议潮和他的河西归义军将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让后人永世难忘的壮丽诗史!他无愧为晚唐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战略家,无愧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今天,每当后人驻足青海高原那群山之巅,面对这片中国西部亘古不变壮丽的河山,遥想起1000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张议潮和他的河西归义军将士的不朽伟业无不思绪万千!
这正是:壮士仗剑,凌击雪峰,天骄弯弓,绝岭屠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