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中,《古兰经》对《旧约》的突破
(2:4)他们确信降示你的经典,和在你以前降示的经典,并且笃信後世。
(2:136)你们说:“我们信我们所受的启示,与易卜拉欣、易司马仪、易司哈格、叶尔孤白和各支派所受的启示,与穆萨和尔撒受赐的经典,与众先知受主所赐的经典;我们对他们中任何一个,都不加以歧视,我们只顺真主。”
——在对既往的包容和继承上,《古兰经》的基本态度如斯。
如何具体体现和贯彻的呢?现以“伊甸园”时部分基本情节加以论述:
(2:35)我说:“阿丹啊!你和你的妻子同住乐园吧!你们俩可以任意吃园里所有丰富的食物,你们俩不要临近这棵树;否则,就要变成不义的人。”
(2:36)然後,恶魔使他们俩为那棵树而犯罪,遂将他们俩人从所居的乐园中诱出。我说:“你们互相仇视(或译为相互为敌、相互对立的仇敌、彼此一个是一个的仇敌)下去吧。大地上有你们暂时的住处和享受。”
(2:37)然後,阿丹奉到从主降示的几件诫命,主就恕宥了他。主确是至宥的,确是至慈的。
(2:38)我说:“你们都从这里下去吧!我的引导如果到达你们,那末,谁遵守我的引导,谁在将来没有恐惧,也不愁。
(2:39)不信道而且否认我的迹象的人,是火狱的居民,他们将永居其中。
——这五节描述的内容似曾相识,很容易让人们回想起《旧约·创世纪》中,第二和第三章描述的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的场景。
然而,差异也是巨大的:
首先,“蛇、原罪”和“恶魔”。
在《旧约·创世纪》中,耶和华神对为什么造“蛇”也一直没有交代,只是说“蛇”有一个特点是“更狡猾”,而其狡猾的唯一体现就是——“神岂是真说”。就这么简单的五个字,把“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这句上帝讲的话赋予了多种阐释,把原本非常中肯、诚挚、真实、直白的上帝谆谆教诲给弄得歧义百出,就能使夏娃产生怀疑、动摇以至妄信(这里,“蛇”为何选夏娃作为诱惑对象,请参见佛说女人八十四态,这大概是“蛇”能起诱惑作用的根本原因)。受此蛊惑,结果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了伊甸园。
而整部《古兰经》,根本也没有提及“蛇”这种非常狡猾的动物,而是在叙述“乐园”之前,真主用了大量的篇幅在阐述“恶魔”是如何出现的——“不信道、疑心重、闭塞自己的视野、坐井观天、欺瞒、自欺、说谎、狡辩、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我中心、自鸣得意……忌妒、愤怒、懒惰、邋遢、怨恨、贪婪、傲慢、猜忌、诅咒、相互比较、相互指责、相互攻击、争斗、无法无天、埋怨、消极、狂妄、冷漠、狡诈、阴险、颓废、自私……统统都是“恶魔”。
而“被情欲辖制,被剥夺美德,以假为真,畏惧明哲,死抱着自己黑暗的愚昧,恐惧,贪念,忧虑,虚空的喜乐,愁苦,报仇心,放纵,野心,骄傲,嫉妒,懒惰,刚复,压制……”则是奥古斯丁理解和定义的“原罪”,也是对伊甸园中“蛇”之表现的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忏悔录》之所以谓之忏悔的根本内容大总结。
结论,在对所谓“蛇、原罪、恶魔”的界定上,双方大同小异。根本的区别点在于对“蛇/原罪”和“恶魔”的态度上。后面将揭示这个态度的根本差异。
其次,《旧约》:“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这里需要强调两点:
一是,因“骨中的骨,肉中的肉”,表达了男女两性本来是很密切的不可分的;
二是,女性是男人的附属,这种理念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深刻,负面作用尤为严重。
而在真主那里,根本就不提“肋骨”这档子事,且明言“他们在乐园里将享有纯洁的配偶,他们将永居其中”。
结论:掩去依附,两性双方平等,彼此“享有纯洁的配偶”,以此密切而不可分。
其三,《旧约》中,“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从此,红颜祸水的说法蔓延至全人类,即便是如今,很多男人们甚至包括很多女人自身,把很多过失的根源归咎于女性似乎也不罕见。而经痛苦压抑后的女性,更容易爆发出仇恨、欺负女性的行为。
真主的这段话极其关键,“你们俩不要临近这棵树;否则,就要变成不义的人。然後,恶魔使他们俩为那棵树而犯罪。”“你们俩”或“他们俩”,这三个字绝对是真主(穆圣)对耶和华神(真主)、摩西和耶稣基督早期所作所为的最强烈批判和造反,也是最坚定的超越。
记住,耶和华神(真主)、摩西和耶稣基督当年的所作所为是有其约束背景下的所作所为,不能因此又掉进否认先贤的陷阱里。因此,耶和华神(真主)不是坚持一条路走到黑的,随着人心慢慢变软,上帝们安拉们也是与时偕行的。
结论:抹平歧视,两性双方都有可能禁不住恶魔的诱惑,半斤八两,彼此彼此。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像在伊甸园中,“耶和华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伊甸园四面有转动发火焰的剑,把守通往生命树的所有道路。”
在乐园里没有所谓的生命树。没有生命树,也就无所谓摘不摘的问题,乐园四周更没有“安设基路伯”和“四面有转动发火焰的剑”。只要“谁遵守我的引导,谁在将来没有恐惧,也不愁。”也即是说,只要“遵守我的引导”,就可以进乐园尽享欢乐愉悦。
在乐园里也不指明有善恶树。只是说,“你们俩不要临近这棵树”即可,表明“这棵树”本身是中性的,也即明确表明“该隐和亚伯”之“得和失”,其本身也是中性的。而且,即便“恶魔使他们俩为那棵树而犯罪”,“大地上有你们暂时的住处和享受。”而且是“暂时”的。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互相仇视下去吧。”
答案揭晓了,即便是“为那棵树而犯罪”,那也是恶魔引发造成的。那么在大地上的住处和享受,就都是暂时的,如果你们俩互相仇视,随时可以回到乐园里来。当然,“你们互相仇视下去吧”这句话也是真主所言,试想想,每个人在犯错之后,内心里总是会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如若没有这个“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怎会有所提高与升华呢,没有提高与升华,心头的恶魔自然不会轻易消除,“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同时,反反覆覆强调和使用“你们俩”或“他们俩”这三个字,自始至终蕴涵了这么一个前提条件:任何“恶魔”的产生,都是源于人与人之间认知和理解的偏差或不一致所造成的,也使原本中性的“得与失”脱离了中性而分道扬镳,是“你们俩”共同引起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当“恶魔”出现时,必须“互相仇视、相互为敌、相互对立的仇敌”,不能一味地要求某一方要反省、要自察、要承担,双方都需要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细想想,我们这个人类社会,发生的所有摩擦、矛盾和冲突,哪一件是一个人或一方能持续下去的?而且真主明言,“恶魔”引致的犯罪,只要双方“互相仇视、相互为敌、相互对立的仇敌”了,那也都是“暂时”的。如果出现了不是“暂时”的,那么,是谁一直在抱着“恶魔”不放呢?真实的情况是,谁也没有放下!如果不放,伊斯兰信众也好,犹太教徒也罢,基督信徒也算上,即便伊甸园乐园近在咫尺,那也是遥远的。
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也。不迁怒,不二过。”
警示,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不能把“互相仇视、相互为敌、相互对立的仇敌”给具相化理解了,而理解为一个人的认知在自己的过错失误中,吸取经验教训而得到升华所应遵循的方法,更为接近真主的本意。绝不能因一个单纯的认知偏差(恶魔)、一个小小的过错(恶魔)、一点微不足道的不顺眼、事故或口角(恶魔),就上升为现实生活中恶狠狠的敌视、敌对、甚至舞枪弄棒地互殴残杀,这些都不是至宥至慈真主的原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关于党内批评问题,还有一点要说及的,就是有些同志的批评不注意大的方面,只注意小的方面。他们不明白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所指摘,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而且这种批评一发展,党内精神完全集注到小的缺点方面,人人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君子,就会忘记党的政治任务,这是很大的危险。”“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使党员明白批评的目的是增加党的战斗力以达到阶级斗争的胜利,不应当利用批评去做攻击个人的工具。”
《论联合政府》:“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批评要是及时的批评,不要老是爱好事后的批评。”
“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同志身上的缺点与错误,应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敢于揭短、敢于较真,既摆事实,又讲真话;对于他人的批评,应该坦诚相见,虚心接受,勇于当“靶子”,接受同志们的“射击”,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恶魔”即仇敌,消灭恶魔就要像歼灭敌人一样,必要时,可以请“同志们”帮助“射击”全方位的清除“恶魔”,因为,清除了“恶魔”即是众善之始。
结论:重返伊甸乐园的条件实在简单,人与人之间“互相仇视”,远离恶魔即可。
总之,不但是两性之间,所有人不管什么血统种族,高低贵贱,还是亲疏远近,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可能犯一些小的错误或失误,而且这些是人与人之间双方同时沾染上了“恶魔”的引诱造成的,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只要人与人之间“互相仇视”,“恶魔”自然清除,“主就恕宥了他”,得回伊甸乐园。在《古兰经》接下来的叙述中,提醒人们并一再强调“恶魔”并不可怕。并纠正了《旧约》《新约》里表象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
清除“恶魔”似乎如此简单,其实是真主对人能够战胜自己寄予了莫大的期许。而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以“敌人”譬喻恶魔),《塔木德》:“战胜自己的人比战胜一座城池的人更有勇气。”
《古兰经》的很多内容看似在重复《旧约》,但绝非简单驻足,其人文成分更为浓郁。总结下来,核心的有三条,至少在亚当夏娃走出伊甸园前后的这个节点上看是如此:
1、抹平依附,人人平等,都会沾染“恶魔”,至少在人们的正确认知树立上是如此;
2、“原罪”不可洗脱,而清除“恶魔”却非常简单,至少在清除思想包袱上是如此;
3、通过“互相仇视”或“批评与自我批评”清除“恶魔”即可,乐园离人们如此的近。
……
其后,便是伊斯兰文明的迅速扩张和走向辉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