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正义及如何“起义”
本篇是继《“革命”正义及如何“革命”》一文后的姊妹篇。
《礼记·礼运》:“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
“义”的内涵与外延是丰富的。现仅就“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进行阐述。
这里的“礼”是需要与时偕行的。表述了“虚与实”在必要时可转换,既有之礼必须基于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所因应之义进行更新、修正甚至突破。
明确表达了不可拘泥和僵化于已有的、固有的、甚至权威(先王)的“礼”,“可以义起也”。这也是“起义”一词的最早出处。
如何“起义”?则需关注三点:
一是,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近于义”,无信不立,无信不威,取信于民,公信力尤为重要。
二是,“见义不为,无勇也”。如果见义而一味地不为,缺失勇气,其危害也是极端严重的。Martin Niemoller曾经的一段话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因为我不是共产党。
然后他们对付犹太人,我也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然后他们来对付贸易工会,我又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工会份子。
然后他们来对付天主教徒,我还是没有出声,
因为我是新教徒。
最后,他们来对付我,到那时,已经没有人敢出声了。”
显然,这种结局源于一味地回避以求自保,以求洁身自好,但逃避责任、不敢担当的思想行为,往往会有潜伏的残酷危及并应验到自身。
如果“义”就在那儿摆着,你若一味地不知觉、不警觉、不敏感,其危害同样严重。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我们本具‘既具、好合、既翕’的优秀传承或底蕴深厚熠熠生辉的思想文化传统,但其菁华行将扭曲、即将湮灭。难道这还没引起你的警醒么?难道真以为传承的责任离你很远么?与你无关乎?”好的传统不能丢,如何不丢?孔子建议:“只是你没觉醒罢了,觉醒了,就在你眼前!”觉醒了、担当了、行动了……如此,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欲“义起”,若麻木不仁,何以防微杜渐?只有其命维新,才能防患于未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然,更需要相当的勇气。毕竟已有的旧有的习气惯性及其势力很多时候是异常固执和顽固的,难以在短期内改弦更张。若无大无畏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摧的意志,反反复复,往往得不偿失。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然而,仅仅有一根筋式的莽汉斩棘之勇远远是不够的,也是危险的。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三是,不逞莽汉匹夫之勇。
需“临事而惧”——此惧非胆小害怕,犹言“戒慎恐惧”,是态度上严恭敬畏,高度重视而殚精竭虑之意。否则自己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地不当回事儿,那就更别指望能用好可资利用的资源了,因为别人更不会当个正事儿去办。
“好谋而成”——善于谋定而后动。
即便是小康社会状态下,“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也是其常态。
总之,树立威信,高度重视,有勇有谋,“起义”可期也。
《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当然,孟子的这个描述也算是群英俊贤的另外一种选择。只不过,浩然之气若此,可也。未若“起义”之策之圆融备至也。
提示一点,前文《“革命”正义及如何“革命”》讲述的“革命”是针对自我超越而言的,而“起义”则是在超越自我的基础上,拓展到了涉及面更广且深社会角色的责任担待上。
也即,“革命”是“起义”的大前提;“起义”为更大范围上的“革命”。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