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老子,孔子思想核心也以“道”来总概括。
孔子思想“道”的纲领性,有两句著名的话: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最有精神意义的一句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是突出“道”在思想中的最高意义。
那么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有何区别?
它们的区别,笔者先从孔子的“人能弘道”说起。
孔子提倡人需要“弘道”,那么这个“道”应该是事在人为的,是尊重人的主观精神意志的选择,而不像老子的“道”,对待人类如同对待刍狗,和你没有商量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孔子的“道”肯定是有人情味的,带有人性关怀的,否则人类就没有喜欢它的理由。
孔子的“道”就是仁爱。
谈到仁爱,有必要回顾笔者前面论述毛泽东大公无私的思想。
孔子的仁爱不是大公无私,而是一种中庸之道的仁爱,是不否定自己利益基础上的他人主义,是一种兼顾彼此利益的平衡和谐。
《论语》中说: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子贡问,是不是全心全意的为百姓服务,才叫仁?孔子回答,这何止是仁,连追求圣人境界的尧舜都很难达到。
《论语》接着记载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告诉子贡,“仁”其实是靠近我们的,任何事情要思考两头,即从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就能实现“仁”的合理性。
孔子的仁,不仅是人性关爱,而且平易近人。这种普通而又崇高的思考,使孔子思想被推崇为中国文化的普世价值。
孔子“道”的仁爱思想和老子的“道”是不一样的。
老子的“道”是非仁爱的明哲保身,老子聪明式的牺牲忍让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是无情无义(或者说是假情假意)的自然之道。
在此顺便提及后来的以老子思想为理论的道教也颇有说明意义。
和普渡众生或者提倡自我牺牲精神的宗教不一样,道教修炼是自私的,是独自成仙,或者带着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一道升天,即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此,我们可以判断,为什么中国政治文化选择了孔子的思想,因为相对来说,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切实的(能够行得通)人性关爱精神,这种精神相对中国文化的其它物质精神,较有脱离物质的独立性,因此在前面一文中,我把孔子称为中国文化的“左派”。
赋予精神脱离物质的独立性,赋予精神崇高的(而不是庸俗物质的)选择价值,是任何政治文化必须具有的精神价值支持,否则这个文化没有精神凝聚,完全成为物质框架,成为行尸走肉,就不堪一击,就会匆匆的被历史掩埋。
在此,笔者顺便再次分析中国人为什么被形容是一盘散沙?
一盘散沙,说明中国人不团结,不团结说明没有凝聚的精神,为什么没有凝聚精神?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根本之“道”,是倾向自私的。
老子“道”的自私性一目了然,而孔子仁爱之“道”,也是立足于自私的基础来兼顾他人。
但是任何文化都不能赤裸裸的追求自私,否则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一盘散沙,而是四分五裂。
中国文化的玄妙,就是在老子大爱无疆的境界中,在孔子人溺己溺浑然一体的仁爱中,实现了个人与他人的若即若离。
这种若即若离恰如一盘散沙,它的文化基础,就是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上,构建他人利益的平衡系统。
中国文化不是绝对的爱的宗旨,而是绝对的需要平衡的现实价值。
为了应对现实,所以中国文化像现实一样,特别复杂,特别城府。
毛泽东受西方左的文化影响,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应该说历史性的出现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精神,是毛泽东大公无私之“道”的直接结果。
但是绝对的爱,如同年轻人柏拉图的精神热恋,能不能持久?
风暴一样过去以后,中国文化重寻平静(平衡),那么在西方文化冲击之下,何处是中国文化新的平静(平衡)的归宿?
(待续《孔子的“道”相同于老子》)
——独立思考 阅读经典—— 苏州雨果书店与您交流思想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