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身一跪究竟有多重?
中国历来自诩为礼仪之邦,故而“礼”的分量极重。孔老夫子穷其一生,“克己复礼”,不符合周礼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其逆潮流而动,最后的结果是到处碰壁,无果而终。
汉代以前,一直延续着跪拜之礼。叫做“九拜”: 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礼数周到,各有用场。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封建帝制,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于今只在拜神、祭祖时有所保留。
本人赞成这种保留,但绝不赞成复古。网络载,南方某学校组织小学生集体跪拜老师,就有点滑天下之大稽。此种行为,非申公豹辈莫属。
小时候,每逢大年初一,第一件事,便是早早起来,跪地磕头,给爹娘拜年。二老正襟危坐,接受子女的跪拜,似乎一年的辛苦全都得到了补偿,脸上挂着笑容,听着一叠声的“爹妈过年好”,连连回应“好,好”,随即分发一份“红包”(尽管很微薄),满屋都充溢着喜性劲儿。
长大、工作、成家,有了孩子,爹妈亦步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高龄,但跪拜的家礼依然持续。领着孩子匍匐在地,恭敬地三叩首,让在心底陈酿了一年的问候、祝福、担忧、企盼瞬间喷涌,觉得无比畅快,如饮纯醪。
那是一种血缘交感的幸福,无与伦比的幸福,值得珍惜的幸福,尽管过去了许多年,想起来心里还是甜甜的,暖暖的。
如今,却只能在坟头跪拜。看不见曾经欣慰的笑容,听不见当年爽朗的声音,只有思绪随着纸钱翻飞,往事追着风儿飘远。告慰滑落在草丛中,悄无声息,带走的是无边的空寂。所以,每逢清明或中元节,看到所有关于老人和孩子的故事,都会感动,都会热泪盈眶。因为失去的才是最可宝贵的啊!
自己的孩子只要春节回家,初一还是要行跪拜礼。之所以默认行老礼,是因为其中潜藏着尊老、敬老、感恩、孝道的传承。一个人尽孝,常常会有许多遗憾,而且这遗憾永远无法弥补,为什么要给子女留下遗憾呢。
平生认定了一个死理儿,除了父母而外,不管是鬼神还是凡人一概不跪。堂堂七尺男儿,脊梁一定要挺直,不能有半点奴颜卑骨。面对权贵,粪土视之;遭遇宵小,横眉冷对。顺境如是,逆境亦如是。满腔浩然正气,一身铮铮铁骨,俯仰无愧,风雨不惊,一生信守气节,活得颇有尊严,试问,谁敢小觑?
当然,与人交往,毕竟要讲礼貌。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乃礼中之大者。不随俗,讲操守,品格自然耸立;有文采,重然诺,才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周礼早已尘封在历史的风雨中,现代道德还在沦落中重构。礼仪天平的一边,只写着两个字:尊严。离开尊严,礼仪必然变成荒诞,一钱不值的。
那些一贯缺钙,身患软骨症的先生们,不管权多重、钱多厚,终究没有完成“人”的进化,所以姑且看作兽类。
男子汉堆金山、倒玉柱的跪地一拜,力比千钧,义薄云天,要好好地自重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