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是世界各国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判断归类与辨识,也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自行认同与聚集。即使撇开种族歧视或文化排异因素,这种“非我族类”或“血脉相连”的强烈分辨意识,本身就反映出了人们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国别与族别文化精神烙印。
自称唐人或唐人街,实际上反映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因为“大唐盛世”的中国,是天下万国来朝世界商贾云集的中国。西至阿拉伯世界和东罗马帝国,东到朝鲜和日本,“丝绸之路”贯通亚欧,“中央大陆”的“世界之都”长安,便是“四夷八荒”心心向往的“人间天堂”。尽管此后,中国发生了“盛极必衰”的千年逆转,出现了宋元以降的一衰再衰,直至遭遇1840年的“鸦片战争”。但“大唐盛世”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巅峰,却足足支撑了中国人长达千年的民族自豪与自信。
所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方压倒东风”,中国自“大唐盛世”巅峰的转衰,或正是“中央大陆”西陲“大国崛起”的历史机遇。“唐宋之变”后,大宋帝国“富甲天下”而“韬光养晦”委曲求全,最终还是在西夏辽金蒙元的轮番抢掠攻击下,彻底葬送了江山社稷。而蒙元大军籍中华之物力,继续举兵西进席卷亚欧,也将唐宋累世修炼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及远洋航海等高新科技,一路直接演示推广给了欧洲人。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实地参观及其“东游记”的传播,更是吊足了哥伦布等财富探险家们的胃口。而从中国传来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及远洋航海等最新技术,也恰好全方位地满足了欧洲人“文艺复兴”的信息传播需要,同时也为欧洲人进行远洋殖民抢掠提供了技术支持。
自中国“唐宋之变”千年以来,特别是最近五百年来,中国的衰落与西方的崛起,就是这样一个连续的相对运动变化。其中,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转折点。自哥伦布远航征服世界以来五百年,则是这个东西方盛衰运动变化的加速期。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仅仅只是中国人千年睡梦被惊醒的开始。以这个千年历史长镜头来看中国,所谓“西学东渐”的“洋务运动”,所谓“坚船利炮”的科技“第一生产力”,所谓“实业救国”的经济发展“硬道理”,所谓“和平崛起”的“韬光养晦”,如此等等的历史轨迹,我们都一直可以追溯到“唐宋之变”后的大宋帝国。
据西方市场经济学家测算考证,直至宋朝,中国的GDP总量还是高居世界之首。乃至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当时大清帝国的GDP总量还是大英帝国的6倍。那么,就经济发展这个“硬道理”来看,把“蛋糕”做大到“世界第一”,大宋帝国应是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富国”。要论科技“第一生产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军火、造船及远洋航海等高新科技领先世界,大宋帝国也堪称是“世界科技第一强国”。要论“韬光养晦”的“和平崛起”忍性谋略,经年累月地向西夏辽金蒙元“割地赔款”,乃至“称臣”和“涨价”纳“岁币”,大宋帝国的阔绰也足以显示出“负责任大国”的和平形象了。然而,但是,为什么呢?
是故,在我们今天再次追求和平崛起“做大蛋糕”之前,昔日“世界第一富国”和“世界科技第一强国”的覆亡之谜,恐怕还是首先必须弄明白的。
千年以来,身居海外的中国人,至今宁愿继续称“唐人”,而不愿称“宋人”乃至“清人”,也正是有此特殊历史渊源和民族文化心理情愫的。换句话来讲,就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成长,差不多还依然停留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一千多年的风雨吹打,为何总是磨洗不掉“大唐盛世”的历史光环?应该说,并不是因为唐朝太完美,而仅仅是因为自“唐宋之变”以来,后世朝代太缺乏留给中国人新的骄傲与自豪了。无形的精神文化不可计量,但却可以比较。自称唐人或唐人街,这就是最近一千多年来,中国人自己比较的历史结论和结果。
不过,对外国人来讲,特别是对西方人来讲,称中国人聚集的街区为“唐人街”,是比较自然的事。但要直接称中国人为“唐人”,似乎大家彼此都会有些不习惯。于是,最后就有了一个“自称”与“被称”都能统一接受的称呼,这就是“华人”。从当年西方列强在华租界“华人与狗不许进入”的警示牌,到美国太平洋铁路“每一节枕木下都有一个华工的冤魂”,足见自1840年以来,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华人”称谓,一开始即带有强烈的歧视与轻蔑意味。尽管现在,西方人一般不会公开承认对华人有种族歧视思想,但要让其从心底里恢复起对中国人的平等与尊重,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非,是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又一个千年轮回。
可不论西方人心里怎么想,但中国人对“华人”这个称谓,却还是能够坦然接受的。甚至,也依然会有几分民族自豪感与优越感。自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旧中国政府和新中国政府,均奉“中华”为国族大号,正是反映了中国56个兄弟民族一致的文化与心理认同。这个“华人”称谓的文化渊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万年以前的“华胥古国”时代。从那时起,“华人”与“华族”,就一直是华夏先民们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称谓。“中央之国”的华夏乐土,也正是“中国”与“中华”文化渊源的薪火承传。蓦然回首,曾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各个世界文明古国,都先后灰飞烟灭了。而惟有中华文明万古长青生生不息,且一脉相传到如今。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民族自豪。
在“大唐盛世”之前,还有一个给中国人留下永恒记忆的伟大时代,这就是“大汉盛世”。中国的主体民族称为“汉族”或“汉人”,中国通用的文字称为“汉字”,中国通用的语言称为“汉语”,如此等等,便是“大汉盛世”留给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不朽印记。所谓“汉承秦制”和“唐承隋制”,一个伟大的盛世,往往又起于前人的历史性开创奠基。因此,对于中国历史的表述,我们经常会听到“秦汉时代”与“隋唐时代”这样的说法。
从“华人”到“汉人”,从“汉人”到“唐人”,从“唐人”再到“华人”,这些民族称谓的变化,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变迁,更体现着中华文化古老而鲜活的生命力。其中的每一个称谓,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也传承着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博大精深,才使得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想要真正了解中国和中国人,几乎是像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困难。而一旦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解程度,那差不多也就海纳百川为“中华一家人”了。现在的问题常常在于,自1840年“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总是被西方人教导着以西方文化的视角看世界,美其名曰“国际惯例”或“普世价值”。结果,不仅西方人不再会去认真研究和理解中国人,而且中国人自己往往也很难认识自己和中国了。
在一百多年前,几乎没有人能够预料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三十多年前,大概也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中国社会今天的变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那么,再一个三十年之后呢?再一个三百年或五百年乃至三千年之后呢?是的,这似乎同样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那么,谁又敢担保“西风”还能“盛行”几年呢?
所谓“鉴古往而知兴替”,让历史告诉未来。也就是说,能够后观未来多少年,其实是取决于前知历史有多少年。对中国人来讲,便首先应是从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称谓开始,从认识和了解华人、汉人与唐人的历史开始。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