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关公和孔子的评价,很多人没有进行比较,但是如果真的拿来比较一下,大家就会奇怪的发现关公的地位是高于孔子的,因为关公死后被尊为帝,而孔子只不过是王公,这之间一个为君一个为臣,是有天壤之别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是值得思考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一般是以文制武,文官的地位是要明显高于武官的,在一个省是二品的文官巡抚可以挟制从一品的武官提督的,并且在古代把读书科举等放到了社会最高的行业地位,对于练武则没有那么高了,因此作为文臣的孔子应当比武将的关公地位高才对。
有人会说关公是民间的财神,民间是爱财的,但是对于历代的统治者,他们给封号不是以财物为标准的,而孔子是读书人的领袖,读书科举拜孔子可是求官的,古代的官本位当官是比发财更重要的事情,连俗语都是升官发财,把升官要排在发财的前面,从这一点而言也是孔子的地位要高于关公才对。因此关公的地位高于孔子是有中国古代皇权时代的特别需要的。
这里首先就是孔子是有传承有序的嫡系后代的,如果孔子被尊为帝王,则他的后代就有继承帝王的公信力了,这个公信力是要分享当朝统治者当皇帝的公信力的,要降低皇权的信用的事情是绝对不会让之发生的,因此孔子的地位就绝对不能在死后被尊为帝王的!还有就是孔子如果以文德被尊为帝王的话,就给很多阴谋篡位的权臣以文德得到君位带来了合法性来源,对于皇帝也是不利的。
关公是没有嫡系后代的,因此关公死后成为帝君是没有孔子的障碍,但孔子不能被尊为君并不意味着就要把关公尊为帝君,武将被尊为帝君不是更助长武将的造反吗?古代的统治者是十个文臣贪污也比不上一个武将造反,对于武将造反是防范甚深的,但是为什么就把关公尊为帝君呢?这里的关键就是把关公的信义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古代的社会管理成本极大,需要信义的道德进行维护,帝君本身也是信义道德的信仰典范,中国古代是尊崇以信义成为帝君的,古代的农民起义的领袖入主大统,都是以信义为号召的,以原来的皇帝失德失信而失去上天的信任,因此天道改而取得成为皇帝的合法地位的,尤其是明朝的皇帝出身低贱,如何能够承袭大统就要把信义拔高,乃至创造出了朱太祖与玩伴共屠牛犊果腹而独担责任的故事,关公也就是从明朝开始被尊崇为帝君的。而清朝入关是以武力得到统治权,崇尚关公的武力和信义就是给他们自己的统治合法性贴金,当然会把关公的地位一再的拔高,在拔高关公的地位过程当中增加他们统治的公信力。
因此关公的帝君地位是要给古代的统治者带来公信力的,关公的死后成为帝君说明了武力和信义的结合可以成为帝君,使得这些武力开国的王朝的皇权信用来源得到巩固,而文臣的孔子是反对礼崩乐坏的乱世枭雄的,只不过是为了笼络天下精英而必须给孔子地位,这其间是有很大的不同,所造成差别的根本在于皇权公信力的考虑,皇帝的公信力是皇权的根本。
背景资料:关公与孔子的历史封号
孔子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鲁哀公亲诔(lěi)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孔子有封号始于汉平帝刘衎(kàn)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元宏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大象二年(580),北周静帝宇文衍恢复孔子的公爵之封,号“邹国公”。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取消封号。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628),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称“宣父”。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尊孔子为“太师”。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恢复其公爵,称“隆道公”。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39)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赵恒加号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又改为“至文宣王”。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自此孔氏族人,无论长幼辈分,得以“公爷”称之,并得大礼参拜。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十一年(1307),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九年(1530)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二年(1645),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又复称“至圣先师”。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派官员祭祀孔子,祭文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然而,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
给关羽加爵封王始于宋代。徽宗赵佶于祟宁元年(1102)追封关羽为“忠惠公”,使羽由侯爵进为公爵。事隔一年,又于崇宁三年进封羽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1108)再封羽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又封羽为“义勇武安王”。在短短的21年内,赵佶追封关羽多达4次,由侯进公,由公进君,由君进王。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也宣称关羽能“肆摧奸宄之锋,大救黎元之溺”,于建炎二年(1128)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其子赵昚更称关羽“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投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名著史册,功存生民”,于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封关羽为帝始于明代。朱棣说他的行动得到关羽显灵保佑,由他当皇帝乃是“天意”。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正德四年(1509),朝廷下令将全国的关庙一律改称“忠武庙”。万历二十二年(1594),神宗朱翊钧进封关羽为帝,关庙的称谓亦由“忠武”改为“英烈”。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月,朱翊钧封羽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见《咳余丛考》《老圃丛谈》两书)。《解县志》和《山西通志》对关羽封帝的记载与上述说法有异:一说是万历十八年(1590)封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一说是万历十年封羽为“协天大帝”。
清代统治者也是极为崇信关羽的。顺治元年(1644),即封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四年(1726)追封羽的远祖、祖父、父亲为公爵。乾隆之后,历嘉庆、道光二朝,羽的封号陆续加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字,比之历代表彰尤著。文宗奕宁于咸丰五年(1855)追封羽的远祖为“光昭王”,祖父为“裕昌王”,父亲为“成忠王”。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