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后,人们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组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是我炎黄民族进入农耕时代供奉的一种“神物”。它是农耕时代劳动人民因为生产力极其低下,完全靠天吃饭之精神寄托。白居易的《黑潭龙》把这种精神寄托描写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驾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 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盆冷。 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 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 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 后来,龙的形象从民间口口相传转变成民间艺术(绘画、剪纸、木石雕刻)形象,再后来,又从民间艺术走进文学艺术,继而最后走进政治,成为最高统治者的象征:“真龙天子”就是例证。秦始皇称"祖龙";汉高祖是其母感蛟龙而生的,而且生得"隆准而龙颜";王莽要"当仙成龙";汉光武帝"梦赤龙",等等。 既然帝王们称龙喻龙,他们的后妃称凤喻凤就是很自然的了。帝王衣"龙衮",帝后戴"凤冠";帝王住"龙邸",帝后居"凤楼";帝王有"龙火衣",帝后有"凤头鞋",等等。这也是符合中国文化的“阴阳之说”的。 我是学法律的,许多事儿总喜欢从法律的视角去分析认识问题,对“龙”也是这样;我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龙”涵盖了“权威”“礼制”“服从”这样三层意思。《说文》有曰: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鳞虫”即水蛇、鳄鱼之类。龙平时住在水里,春分时节登天化雨滋润禾苗。龙的形象相当泛化,但标准的龙形体现在帝王身上: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蛇身”即蛇形纹身,是古越族习俗。后世帝王不再纹身,但黄袍上的龙还是细长蟠曲的蛇形之身。《说文》又曰:南蛮、东南越,蛇种。《路史》曰:三皇蛇身。《乙巳占》曰:越云如龙。这些记载都表明帝王身上的龙纹来源于越文化的蛇。帝王是“真龙天子”下凡,或者说“真龙天子”附体,这才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千古礼制!中国的农民的确非常伟大,他们就不信什么“真龙天子”这个邪,认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兴你玩虚的,就不兴我也玩虚的;秦末的农民陈胜把事先写好的朱砂帛条放在鱼肚子里曰“大楚兴,陈胜王”!于是,中国的第一次农民革命就这样发生了。后来的洪秀全、李自成都照葫芦画瓢,如法炮制过“真龙天子”下凡的招儿,这也叫兵不厌诈。 自古又有龙凤连称的说法,龙为雨,凤为风。由此,我认为出自汉·孔鲋的《孔丛子·记问》里说“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与成语“龙凤呈祥”的本意应该是“风调雨顺”的意思,这样与《说文》里的解读“龙平时住在水里,春分时节登天化雨滋润禾苗”也才是完全吻合的。龙为雨,凤为风,为人类做好事,福泽炎黄子孙,自然是“呈祥”的了。 把“龙为雨,凤为风”福泽万民之龙凤呈祥之意改为龙凤呈祥是吉祥如意之意的肇事者当推李莲英。传说当年慈禧过生日,李莲英为了讨好主子,在颐和园仁寿殿前的三棵大松树上挂满了彩灯。一棵树饰作龙形,另两棵树紧靠在一起,一棵饰成凤凰头,一棵饰成凤翅凤尾。合在一起称作"龙凤呈祥"。这样的寿礼使慈禧心花怒放,重赏了李莲英(拍马屁也是要讲究“创新”的);还传旨在全园各大殿都装上电灯,这也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的历史记录。 龙,是最高权力的象征物。老百姓是不能染指的。唯一的一个例外发生在儒家的二个掌门人身上。孔子用“龙”比老子,在孔子看来,龙升天潜渊,灵异善变的神性,与老子静动自如的神采,和纵横天地不拘一格的思辩才能十分契合。老子用“凤”比孔子,同样是因为在孟子的眼里,凤亲德嘉仁的神性,与孔子的智善和悦的品性,和仁爱为本、律己惠人的圣德如出一辙。 明嘉靖九年(1530年),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意指孔子已达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世人学习的楷模。清顺治二年(1645年)更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所以"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是清代顺治皇帝为孔子钦定的尊号,也是满人夺取汉人江山后表示“亲汉和谐”,以夷制夷的一个政治策略。后多简称"大成至圣先师"(《清史稿---礼志三》)。后来,洋人的“以夷制夷”大抵也是从这里拿去的。 龙,有正统与非正统之分。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无角的叫“螭(chi)龙”,有角的叫“虬(qiu)龙”(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蛟龙、螭龙、虬龙、应龙,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毛泽东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诗句。在已经出土的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的艺术形象。 在文学家和诗人那里,龙也未必专指帝王,也可言用来指人间英雄人物。《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刘备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甚至说“龙之上还有更为完美至今不知道的“领导者”,成语“群龙无首”的意思即是。《增广贤文》上有“龙游浅水遭虾戏,虎入平原受犬欺”,也是把英雄人物比作龙的。 一般而言,但凡沾“龙”(包括黄颜色)都与老百姓无关,更不能染指。但是,也有特例、特区:“舞龙”“赛龙舟”即是。 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时间段,民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龙”是中国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崇拜的图腾。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就有“杂记”记载人们为了祈雨保丰收,身穿五彩衣,跳“龙舞”。农耕时代以后,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通过“龙舞”来表达着欢乐、幸福、祥和的情绪。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传说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据可靠史料,“龙舟竞渡”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由多人一起竟划“龙形的独木舟”,以竞技游戏的形式娱神与乐人,带有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性质。也有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一种民间活动。虽然有关“舞龙”“赛龙舟”的起源和意义史料上有一点点出入,但是,二者流传至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时俱进,添加一点心的顺乎时代潮流的新内容,也是很正常的,有关“起源”上的一点点瑕疵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细胞把它传承之是必要的;如果搞的太玄乎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