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从后殖民的视角看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冲击

孙延瑞 · 2012-12-05 · 来源:枣庄学院学报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西方文明的膨胀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殖民的过程,全球化的积极响应者是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文化,这是场不见硝烟的文化斗争。

  歪曲的逻辑———从后殖民的视角看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冲击

  孙延瑞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强大的文化冲击。本土文化在强势经济的压力下出现了许多问题。后殖民理论用其独特的视角揭示出文化殖民的种种表现。运用后殖民理论不仅有利于更进一步看清“文化霸权”的实质,而且可以帮助第三世界的人们面对现实,夯实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文化冲击的态势中应该重视文化、增强理解、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应对文化冲击的挑战。①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冲击;后殖民理论;本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77(2008)06-0073-04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使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全球贫富差距的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给各国本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全球化既加强了文化间的融通,又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出文化间的摩擦与碰撞,有些民族文化在文化冲击中面目全非,甚至被文化冲击消融。由于第三世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西方强势经济的冲击下如何固守自身文化阵地,已成为社会文化突出话题,保护本土文化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和不能忽视的问题,而把着眼点放在东西方文化碰撞地带上的当属后殖民理论。

  一、后殖民理论背景透析

  后殖民理论构成非常丰富,广猎他家之长成一家风骨。既有黑格尔思想、马克思主义,又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参杂。因此,使后殖民理论不把研究视角仅仅局限于文本研究,而是扩展到文化研究的领域。当然,文本研究是后殖民理论中不可忽视的基础。殖民扎根的过程,战争、侵略只是序幕,最根深蒂固的却是以条约、法规等各种文字形式出现的文本。然而,文本表达的只是文化可用文字表达的一个方面。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分化,许多曾被帝国主义奴役的国家纷纷独立。第三世界的崛起越来越吸引全球的瞩目,后殖民理论的着眼点亦集中到东西方关系上,进而深入到东西方文化的边缘地带驻足观察。其理论代表人物亦身份复杂,以爱德华•赛义德为例,他是巴勒斯坦人,小时候在开罗上学,后随父母移居黎巴嫩,现在美国执教。这种人生经历使他能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东西方文化,也为后殖民理论平添了宽阔的视界、活络的思维以及犀利的言辞,使其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中大放异彩,继而又派生出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词如:女权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他者、文化霸权等等。

  近代以来,后殖民理论迎来了三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后殖民理论进入了被许多文章称之为“三圣一体”的时代。这三位人物是:上文中提到的爱德华•赛义德,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以及霍米•巴巴。其中,爱德华•赛义德是三人中最具代表性的。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及1993年的《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一系列丛书被的著作。他深入的解析了西方经典著作中的“帝国”思想,力图从西方文化的源头挖掘出东方形象遭到扭曲的历史。所谓后殖民是相对于殖民而言,帝国时代宗主国对殖民地的掠夺是以战争、杀戮为手段,以掠夺当地资源为目的。如今,民族独立的声潮日渐高涨,使用以前的殖民手段必然遭到失败。刚刚踏上独立之路的国家急需经济援助,经济强大的国家又有雄厚的实力,一拍即合。所以大国利用经济优势,借扶持之机,使需要援助的国家对大国经济产生依赖,这就是不同于殖民时代的后殖民手段。正是这样不可扭转的趋势造就了今天经济一体化的局面。即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弱国受强国经济牵制,经济命脉掌握在别人手中,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不足等方面。但是,受经济一体化影响最严重然而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文化领域。

  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文化冲击

  21世纪被称为经济时代,所以文化的问题曾被多数人忽略。然而,文化却借着经济的外衣,在渗透、改变着一些东西。何以要如此关注文化问题?后殖民理论早期的理论学家弗朗兹•法农在其著作《地球上不幸的人们》中一语中的:“殖民主义不仅仅满足于掌握一个民族并从一切形式和内容上挖空当地人民的头脑。它借助一种歪曲的逻辑将这个民族的过去扭曲、变形与摧毁!”[1](P7)这种“歪曲的逻辑”最直接的形式就是以文本叙述为主体的文化输出。现如今,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以及鼓吹民主、宣扬价值观的“文化霸权”倾向已经愈演愈烈。所谓“文化霸权”,用弗朗西斯•福山的说法概括就是西方人认为他们的文化杰出、先进,他们的文化模式应当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完美无可挑剔的,而其他文化只不过是在他们眼前摇尾乞怜。可以说,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像今天这般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实施如此大规模的干预与统治。西方文化霸权的深层目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将文化帝国主义定义为:西方国家凭借其所掌握的强大文化传媒,对第三国家所实施的隐形文化侵略和精神洗脑。在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下,民族文化必然会受到侵蚀,更为甚者意识形态都会发生变化。从文学理论上讲,经济制约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又有很强的独立性。然而在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的这种独立性逐渐被削弱,成为了经济的附庸,形成了强势经济代表强势文化的局面。实际上,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发展起点不一样,况且文化本身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然而输出文化的霸权国家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非西方的文化代表着弱势,民族的过去带有“奴性”,似乎应该用他们在强大经济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优秀的强势文化及价值观来拯救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非西方国家民众,而且这似乎听起来是道义的。于是,文化殖民依托商品、贸易交流、媒体等为载体,成为西方国家对外战略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见,西方与非西方的文化对立导致了危机的出现,赛义德称这种危机是“‘一种无谓的现象’,因为它更激烈、更不负责任,但又相互吸引”。[2](P23)这就引发了文化冲击的几个问题:

  (一)没有硝烟的战场———文化中心地位之争

  边缘化问题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排斥的结果。后殖民理论对此现象有过透彻的解析:西方的思想文化一直以来都显露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所以西方的思想文化总是被认为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西方的第三世界或者东方的传统则被排挤到边缘地带,或者扮演一种相对于西方的“他者”角色。[3](P243)可见,边缘化实际上意味着不重要的、非主流的、非中心的、没有权利的。被边缘化的文化只是扮演无足轻重的角色,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久而久之便出现话语失声的现象。文化变得脆弱且无支撑性,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能借用他类文化。正如章辉所说:“后殖民理论认为,西方现代性的话语并不仅仅是西方社会内部的霸权话语,并不仅仅给西方带来了现代性的阵痛,这种现代性的建构也给非西方即第三世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它通过把西方现代性话语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化,通过使非西方的民族话语失声,使之异端化、妖魔化、野蛮化而合法化自身。”[4](P2)简而言之,西方文明的膨胀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殖民的过程。全球化的积极响应者是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文化,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文化斗争中要步步为营,努力提升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要把握分寸,因为稍有不慎可能全盘皆输。

  (二)通彻心扉的沦陷———话语权丧失

  赛义德在《东方主义》的开篇引用马克思的话:“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表述。”借此来揭示在西方向东方输出文化殖民的过程中,西方占领了阐释主动权,也就是说关于东方的一切言说必须运用西方的视角表达,否则其话语分量也会大打折扣。美国学者梅米认为“被殖民者在文化心理上处于两难境地,要么仿效殖民者要么反抗殖民者,但是仿效殖民者不可能因此就进入到殖民者的文化价值体系中去,反抗殖民者的做法似乎是追求自身的民族身份,但这种对民族身份的塑造仍然是根据殖民者对被殖民者构造的形象塑造而成,即将原来的负面形象转变为正面形象”。[4](P3)由此可见,被殖民者失去了话语权,无论如何都是些无谓的挣扎。弗朗兹•法农在《黑皮肤,白面具》中道出了被殖民人们应该看清并应加以防范的“后遗症”即:“殖民者的离去,并不意味着殖民地解放任务完成,因为西方殖民者在社会层面以及心理层面构筑了一个以牺牲或消灭殖民地、黑人或有色人种的本质属性的殖民体系,被殖民者往往不自觉地套用殖民者审视和评定事物的标准和理论,从而导致自身“文化原质失真”[1](P7)。事实上,殖民地在被殖民的过程中,其本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有相当部分与殖民统治者的价值观念融合。可惜的是在融合中没有坚守好本土文化的阵地,失掉了自我,失去了话语权。从过去至今,西方一直妖魔化东方,歪曲、扭曲甚至掩盖事实等手段更是不足为奇了。因此要改变这种问题,东方必须立足本土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夺回话语权。(三)两难境地的守望人———他者

  他者问题在哲学中浮现,最早源于笛卡尔对“自我”的研究,后来得以在哲学中应用主要归功于黑格尔的理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概括了他者的作用:“他者的显现对构成‘自我意识’是必不可少的”。换句话说,他者是作为自我的参照物出现。

  文化的交流碰撞为他者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建构建立起他者的形象。例如:在西方人眼中加勒比黑人就代表着暴力、犯罪;阿拉伯人代表着血腥,“9. 11”之后更是成为了恐怖主义的代名词;懒惰的拉美人;等等。可见,他者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非西方文化被西方文化看作他者。西方带着强烈的民族文化优越感对非西方文化加以丑化,认为非西方文化是粗鄙的、低俗的。一方面将殖民地人民贬低为愚昧的原始人;另一方面又标榜自己是文明的使者,为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希望之光。作为西方的他者,我们必须看到,西方文化试图压制、逃避的那部分东方文化却恰恰是能给它带来影响、冲击的一部分。通过换位思考就能找出应对这一问题的办法:西方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他者。当然,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应该尊重文化差异,当务之急是要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中立并不能解决东西方的矛盾。赛义德曾经中肯的说过:“我觉得,他们认为帝国主义这样一个涉及全球的世界观问题上不可能采取中立看法是正确的。你不是站在帝国一边,就是反对它。”[2](P398~399)这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表明立场才能立足于文化斗争中,否则只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最终失掉自我。

  三、在全球化语境中直面后殖民理论

  在全球化进程步步加快的今天,文化的碰撞融合为后殖民的研究提供了样本与土壤,然而任何理论都有其弱点,看似强大稳固的后殖民理论也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显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话语身份问题。前面提到过后殖民的理论家复杂的身份为其理论研究带来了其他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也带来了无法解决的身份属性问题。穿着借来的袍子而要成为真正的自我,身份的尴尬使他们处于两难的境地。

  这些民族的精英分子拥有良好的家境,受过高等教育,使用双语,有两种文化背景,正式这些让他们一直被笼罩于一个“分裂的感知”或“双重的视界”之中。正如罗钢在1997年发表在《文艺研究》的名为《关于殖民话语和后殖民理论的若干问题》文章中写到:“后殖民主义者尽管出身于第三世界,现在却置身于第一世界学术权的中心地带,是地地道道的第一世界知识分子,他们的祖国无论从空间和经验上都已经十分遥远了……”詹姆逊也曾经在采访中自问过:“我如何让才能回到我非欧洲的根呢?”

  不可否认的是后殖民理论对文化的研究是透彻的,全面的。运用后殖民理论能让我们看到文化冲击背后的另一面。一方面让我们看清了西方的伪善及其背后的目的,另一方面又督促了我们加速启动对本土文化的各项保护措施,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无法逃脱文化冲击,本土文化必须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后殖民理论把我们的视角拉回到文化层面上,使我们了解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与政治一样是保护本土文化的锋利武器。后殖民为我们揭示的一切也让我们意识到对西方的文化输出要提高警惕,要批判的吸收,要加大本土文化的投入力度,不断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也要调动起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此外,更为迫切的是加强本土文化建设,使我们的文化能够走出国门,以一种受人尊敬的姿态走入西方社会,打好本土文化的保卫战,更好的迎接全球化带来的各方面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建群.中国语境中的后殖民文化理论[J].西安交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2]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M].上海:三联书店, 2004.

  [3]王秋梅.论赛义德消除文化霸权的革命策略[J].前沿, 2006, (2).

  [4]章辉.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的关联[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责任编辑:张伯存]

  D istorted Logic

  ———From the PostcolonialPerspective ofWestern Culture on the Impact ofOrientalCulture

  SUN Yan-rui

  (College ofChinese Literature, Qufu NormalUniversity, Qufu 273165,China)

  Abstract: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brings powerful cultural shock. Under the press of strong economy, native culture ap-

  pearsmany problems. Postcolonial theory reveals variousmanifestations of cultural decolonization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Take use of postcolonial theory is conductive to not only can see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hegemony clearly but also can help

  ThirdWorld realize the reality, solidify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this development situation we should respect

  the culture, enhancemutualunderstanding and improve the sense of identificationwith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dealwith

  the challenge of cultural shock.

  Key words:globalization; cultural shock; postcolonial theory; native culture

  2008年12月枣庄学院学报Dec. 2008

  第25卷 第6期JOURNALOF ZAOZHUANG UNIVERSITYVo.l 25 NO. 6

  ①[收稿日期]2008-10-11

  [简介]孙延瑞(1985-),女,山东枣庄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文艺学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理论研究。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bug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走着走着,初心为何不见了?
  2.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3. 为什么“专家”和“教授”们越来越臭不要脸了?!
  4. 陈丹青说玻璃杯不能装咖啡、美国教育不啃老,网友就笑了
  5. 扫把到了,灰尘就会消除
  6. 为什么说莫言诺奖是个假货?
  7. 为什么走资派还在走?
  8. 元龙||美国欲吞并加拿大,打脸中国亲美派!
  9. 双石|“高台以后,我们的信心的确缺乏……”
  10. “马步芳公馆”的虚像与实像
  1.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2.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3.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4. 历史上不让老百姓说话的朝代,大多离灭亡就不远了
  5.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7.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8. 到底谁“封建”?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1. 北京景山红歌会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3.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4.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5.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6.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7.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8. 欧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纪录片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资格这样发问!
  1. 毛主席扫黄,雷厉风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彻底关闭!
  2. 剑云拨雾|韩国人民正在创造人类历史
  3.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4. 果断反击巴西意在震慑全球南方国家
  5. 重庆龙门浩寒风中的农民工:他们活该被剥削受冻、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吗?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