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情石头做“顽仙”
记重新打出“老坑艾叶绿”旗帜的孙晓宣
在东北靠近吉林集安和离朝鲜不远的桓仁,这个藏在大山的小县,很多人或许都没听说过。可近年来却特别引起宝玉石界的关注,因这里发现了历史上失踪近400年的“艾叶绿”,而这个神秘的发现,则同一个人密切相关,这就是曾被下岗20多年的孙晓宣,他笃情石头,情系大山,可谓“潇洒做顽仙”。
1.这是高句丽建国定都之地。说起这座地处边陲的小县,其历史悠久、地杰人灵,也是来历不凡。桓仁战国时属燕国,秦代属辽东外缴,汉代属玄菟郡。桓仁历史上最为耀眼时期,就是高句丽在此建国定都。
2000多年前,处于史前时期的东北少数民族,在今吉林龙潭山一带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夫余国王城,公元前一世纪的汉代初期,夫余国大王子带素怕小王子朱蒙威胁继位,密谋除掉朱蒙。朱蒙置妻子怀孕不顾,被逼外逃。“朱蒙以汉昭二年自北夫余东南行……至纥升骨城居焉。号曰句丽,以高为氏”。朱蒙就在当今本溪市桓仁县的五女山山城,建立起高句丽国并定都纥升骨城,随后,高句丽攻占辽东半岛,控制朝鲜半岛北部,形成与百济、新罗对峙的朝鲜“三国时代”。
2.这是盛产稀有宝玉石之地。桓仁县山清水秀,自然地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内有大小山峰64座,有浑江水库总库容达34.6×103立方米,人均水资源5160平方米。已探明矿产有9大类、40多个品种矿产资源分布在130多处矿产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石构造,形成不同的“岩石”,在地质结构变化和地壳运动,地震,风蚀等外力作用下,这些“岩石”被剥落下来,冲到山谷,带入江河。不同的江河产生了不同的“宝贝”。
迄今为止,经专家及鉴定机构验证的“宝贝”:松花石、,蛇纹石玉(单体)、矽线石玉、红宝石、蓝宝石、“辽宁艾叶绿”、“东北老田黄”等宝玉石,有些宝玉石是中国唯一的发现,也是桓仁的仅存。生活此地的先人,很早就用这些“宝贝”打制“石斧,玉斧,宝石玉碾”等。如此而言,桓仁绝对是一方宝地。
3.这是一个矿工被下岗之地。这宝地的宝玉石收藏界,还出了“一宝”孙晓宣。他1965年出生桓仁铅矿,父母都是“矿工”,从小就生活在大山里,四周被西岔坑口,向阳坑口,松栏坑口所包围,出门就是山。打小就知道,生活需要的米、面、布匹、鞋等用品,都是井下采出的“岩石”换的。
孙晓宣从沈阳有色系统的技工学校采矿专业毕业,下矿井采过矿,由于“能写会画”,被调到工会当宣传员,又到镇政府、钢厂等单位,做团委书纪、行政管理等。20多岁,正意气风发,大展宏图之时,突然,在上个世纪最后一年,他没有迈进新世纪就被转制下岗了!真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同所有下岗失业职工一样,拿着矿山买断的区区一万多块钱,回家“自摸职业”去了。
讲到这里,孙晓宣都眼泪吧差的。越是传统的行业,越是子承父业,有的一家祖孙三代矿工下岗,那简直都让人绝望。这偏远的矿区一破产,想“挣碗饭吃”难如登天。孙晓宣举家从矿山搬迁到桓仁县城东关村,那也是挥泪而别。临时租住间民房,当打工仔同当企业主人,这绝对是两种感觉。他曾开过小吃部,也赔的一塌糊涂。后来建筑装修等行业迅速兴起,孙晓宣发挥“能写会画”的特长,从给人打工,到自己开了家“红日艺术玻璃”店,日子总算过平稳了。
4.这是孙晓宣重新追梦之地。这吃饱饭的问题解决了,孙晓宣总觉得这精神上还需要追求点什么。偶然间,认识了县“一中”校长宋长山,宋长山经常背个小包,手拿小镐四处捡石头。孙晓宣曾经是名矿工,天然与石头有缘,宋校长的行为吸引了孙晓宣。他在饭店备俩小菜,整杯烧酒,就算行了拜师礼。就像宋校长当初所言:“别的都可以悔,但只要入了‘捡石头’这行,就再也出不去了”。自此,捡石头就成了孙晓宣矢志不移的人生追梦。
捡石头关键要有好眼力,为练就一双“慧眼识珠”,作为生命的一种状态,孙晓宣进入“四个坚持”,即,坚持多看书,多学习,花上万元购买书,也不心疼;坚持去全国各地博物馆,展馆及市场,看藏品和卖品;坚持弄清当地的地质资料,查看对应能出什么宝贝;坚持把参展当学习的好机会,只要有举办大型展会,甭管花多少钱,他都去看看。为琢磨透各地方带去参展的“宝贝”。他有时能在一个展会泡上一个月,连有的卖石头小哥见他都说:东北的“石仙”又来了。
曹雪芹题自画石: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捡石头让孙晓宣如此痴迷上瘾,他就成了现实版地“潇洒做顽仙”。
5.这是发现“艾叶绿”之地。孙晓宣爱“感情用事”,动情之处,控不住流泪,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石头本来也是冰冷的,无温度的,可在他看来,这石头是有“情感”的。一般看石头要哈口气,可孙晓宣捡到石头于惊喜中,不管这石头干净不干净了,拿起来就用舌头舔一下,就能把这个石头真正的颜色质地基本看出来。这捡石头也靠缘分,有回在山路开车,就在马车压拖拉机碾的土路中间,他看到有块露头的石头被磨的湛亮。多少年了,人们都视而不见,而他一眼就认出这是个“宝贝”。三伏天蹲在那里抠,热地喘不上气,他媳妇就用雨伞到河沟弄点水往他脑袋上浇来降温。而捡块“好石头”,孙晓宣像见到朋友、亲人,以至于挚爱,经常欢喜地搂着“石头”睡觉。
2006年夏日的一天,他捡了一块像艾蒿一样绿色的石头,他叫不准是啥东西,但直觉感到这石头很有名堂,就用发泡做个垫,将石头装到箱里,弄个小行李车拉着,辗转乘车直奔福州市当地有名的“寿山石”市场--特艺城集市,找到当地鉴定寿山石的4位老师帮“长长眼”,其中一位老师看完,很惊奇地说:从颜色、硬度、质地等方面看,很可能就是明清就消失的“辽宁艾叶绿”。这一句话对孙晓宣来讲,有点石破天惊之感。捡了这么多年石头,看了那么多有关石头的书籍,他也知道“艾叶绿产于福建、浙江、辽宁,石色如同艾叶般翠绿”,“产于辽宁的称老坑,浙江青田和福建寿山亦有少量出现,称为新坑,”辽宁产的艾叶绿最上品”。可这艾叶绿的玉石料自明末清初就不见踪迹,如今竟在自己手里发现,“梦里寻他千百回”,蓦然竟然在眼前,这激动简直无以言表。
6.这是打出“艾叶绿”旗帜之地。有位哲人讲:无论做什么事情,方向和旗帜最为关键。随后,孙晓宣在发现艾叶绿的地方,又捡到几十块相似的石头,他打磨研究这些石头,发现这种玉石的不凡之处在于:色泽是植物的颜色,莫氏硬度在2.4--3.0,细腻如婴儿肌肤,非金属矿物,打磨出牛奶一样白浆,几乎都是冻石,可高山石头没有全通透石料,更没有绿色,特别是初步化验矿物主要成分为绢云母。凡此种种,这种宝玉石与古书描写的艾叶绿极为相似。
2014第三届中国“辽宁四宝”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在辽宁省工业展览馆举办,孙晓宣的展台首次打出了“辽宁艾叶绿”的牌儿,“辽宁艾叶绿”开始受到业内个别人关注。随后,在“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孙晓宣用“辽宁艾叶绿”材质雕刻的雕件“如意”获奖,这也是“辽宁艾叶绿”材质的雕件获得第一个奖。在第7届中国“辽宁四宝”文化艺术品博览会上,当孙晓宣又打出“辽宁艾叶绿”的招牌时,他发现又有一位展商也打出“辽宁艾叶绿”的招牌。相互一交流,原来是同一座山的那面,在毗邻的新宾县相对应的山沟里,也发现了“辽宁艾叶绿”,而且,作为那面的张洪钧发现“辽宁艾叶绿”的时间更早,投入的资金更大,并已经在全国做过上百次的各种鉴定和化验,特别是有权威机构的拉曼光谱认定,这就是“辽宁艾叶绿”。自此,“辽宁艾叶绿”声名鹊起。
结束语:孙晓宣今年56岁了,或许,他人生经历的太多,在大山里经受的风霜太多,他脸上的皱纹才更深。可就如任何一个偶然的发现,都有必然的准备,就如任何一个把握机遇的降临,都必须有长期修炼的内功。孙晓宣脸上那刀刻般的皱纹,就记录了他长期的准备和修炼内功的艰辛。科学的发现需要执着的追求,“辽宁艾叶绿”被再度打出旗号,也需要孙晓宣这般痴迷。一个有故事的人生,往往能启迪更多的人生故事,下岗矿工孙晓宣破解“艾叶绿”之谜的故事,该对人们有何启示?
(文中配图,忠新自拍与晓宣供片。)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