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红: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医
嘉宾简介:刘力红
男,1958年生,医学博士、教授。现任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师,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善用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著有专著《思考中医》、《开启中医之门》及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思考中医》在中医界掀起了一股“重视经典、学习经典”的热潮。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看到此书后,盛赞:“吾道不孤,后继有人矣”。
对于很多人来说,第五届“晶报演讲周”的演讲嘉宾、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博士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身为中医博士,却遍访民间大师、名家,为中医的复兴不断奔走,医术高明,其著作《思考中医》广为流传。
昨天(29日)下午,当刘力红博士身穿唐装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时候,记者发现他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传奇的故事,而是对中医的执着和思考,还有医者的情怀。
关于中医的误区
晶报:有位读者在“晶报演讲周”的网络留言版上说,他也知道中医好,但就怕中医关键时刻靠不住。您怎样看?
刘力红(下称刘):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一般的观念是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治疗危急重症,不仅一般民众有这样的心理,连很多医生也有,我在写《思考中医》也有这样的心理,感觉中医不应在危急重症上跟西医拼,但现在我认为中医不能治疗危急重症是一个误区,不仅能治,而且作用很好。
晶报:您的思想转变是怎样发生的?
刘:2005年,我认识了山西老中医李可,他一生都在实践用中医治疗危症。他治疗危急重症到了什么程度?连西医都来找他。很多西医认为已经无可挽回的病患就介绍给他。这说明,中医不能治疗危急重症是错误的。不过民众在认识这点上需要一个过程。作为一般中医医生来说,你至少要参与,不要碰到危急重症自己都没有信心。
晶报:这样的误区似乎反映了一个问题,人们对中医信心的不足还有一个更本质的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信心的不足。
刘:对,目前中医最大的误区就是观念的误区。人们都看到现代科学的厉害之处,现代文明很了不起,就会认为传统文明不行。实际上现代文明值得赞叹,传统文明同样也值得赞叹。如果你用平常心看待传统,你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闪光的地方。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中国人的文化,自己都不懂,行吗?
什么是中医
晶报:您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工作,本人也是中医博士,你对目前中医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怎样看?
刘:目前中医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是观念上的问题。中医的源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对儒道释的理解,没有国学的基础,很难学好中医,古人说:“不学易不足以为医。”但是我们的中医大学生都在苦读英语,不懂古文可以拿到中医文凭,不过英语四六级反而拿不到,语言只是工具,就像我不做农民,你一定要我带锄头,这是干嘛?我经常很痛心,为什么中医教育会到这个地步?
晶报:我们谈了这么久,似乎最大的问题落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医?
刘:中医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不仅是产生在中国的医学,而且是中和之学。中医认识事物的方法跟西医是截然不同的。近人已经总结出中医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两点:一是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不是指人的身体,而是指人和自然一体,中医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应的,讲究人和自然的沟通,就是大家所说的“天人合一”,人和自然不协调就会生病。所以中医离不开“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第二点是操作层面的,就是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是要找到导致疾病的因,而且,中医是通过脉、证等方法去找到病因,而不是通过西医的CT、X光等手段。
了解中医须读经典
晶报:中医如此独特,我们要了解它需通过什么途径呢?
刘:中医经典。只有深入理解经典才能谈中医。据说很多中医博士不看经典,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晶报:现代的疾病急剧变化,新的疾病层出不穷,有人会疑惑,这些古代的中医经典能够应对吗?
刘:根据我的观察和经历,我们的问题大部分不是出在理论上,而是对理论的认识不够。“万变不离其宗”,中医的原则在经典中已经树立,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圆满的。我举一个例子:SARS病毒再厉害、传染性再强,它也需要一个基本的致病条件,而中医通过辨“证”能够把握这个条件,再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改变这个条件,
条件没有了,SARS病毒也就不攻自破。事实上中医介入SARS治疗后,死亡率大大降低,这是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
晶报:您曾经说过“中医在民间”,您自己就到处去拜访老中医,这些老中医的医术如何传承下来?
刘:我所在的广西中医学院已经成立了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我希望有这样一个平台让这些老中医的宝贵经验传授下来,我的师傅卢崇汉先生已多次来所传经送宝,还有另一位“药王”任老先生,对中医药达到痴迷的程度,每年花很多时间在山里体察药物的习性,生活跟野人一样,李可老中医认为在国内对中药的认识无出其右者,11月我就要把他请到南宁来,让他带我的研究生进山。
不为衣食而行医
晶报:目前有些医生的医德受到质疑,这样也造成医生和患者的关系紧张。
刘:我认为两方面都存在问题。首先是医生,古人说,医为仁术。医生的责任是“济苦、救难、解危”,如果为衣食钱财而行医,这就跟“医者”最基本的精神相违背了。我的太师爷、著名中医卢铸之(号火神),解放前在成都行医,每次诊金是四块银元,相当于普通职员两个月的收入,但这只是对于有钱人的收费标准,对于穷人,他会在药单上写上“记账”,穷人去拿药连药费都不用掏,他就是当地百姓的“医疗保险”啊。
对中医有信心
晶报:在您的著作《思考中医》中看到您对中医现状的忧虑,几年过去了,你现在对中医的现状和未来怎样看?
刘:既忧虑也有信心,而且信心在加大,尤其近年来人们对中医的热诚让我很高兴。
晶报:您在“晶报名人演讲周”演讲的门票一个上午就“抢光”,这能够看到人们对中医的热诚和需求。
刘:在深圳的情况印证了我的乐观。现代科学包括医学并非无所不能,在一些地方碰壁以后就会去寻找别的路子,而传统文化、传统中医是最方便寻找的路子。我认为我只是一个医术普通的医生,如果在从前,被请到报社来作演讲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实际上证明大家对中医的观念正在逐渐改变。
记者印象:仁心医者 执着医道
真正开始认识中医,源于记者父亲的病。父亲患上一种极为难治的血液病,西医一度束手无策。去年10月,父亲来到刘力红医生处求治。
在刘力红医生那里,记者看到了真正的医者。在巡房诊病时,他是那么体贴入微,尽心慎重地对待每一位病人。而探病期间,记者也了解到刘力红医生是如何常年不辍钻研典籍,如何遍访名医虔心求学,如何执着医道殚精竭虑,如何孜孜行医绝不为衣食谋。所以在演讲周之前,这位医者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记者的脑中,而当时的我,不是作为一名记者,而是一名患者的女儿。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研究者聚集在一起,为发扬祖国医术而努力,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患者和普通民众从中受益。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