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前线的中医行动
《中国中医药报》5月21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指出:“针对震灾伤员多为骨伤的特点,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和优势。中医骨科诊疗特色鲜明、疗效确切,在灾区伤员众多、医疗条件有限情况下,使用小夹板固定技术、中药内服外敷手段,可缩短救治时间,节省费用。对术后危重伤员,要辨证施治,配合中药康复治疗,并注意心理治疗,促进伤员的心身康复。同时还要积极宣传和应用中医药等方法,做好灾区防疫工作。”
近日连续报道了中医药参与四川大地震后的医疗救护工作,指出中医药在抗震救灾中能够极大地发挥优势作用。以下是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两位中医专家介绍的中医救治情况:
四川中医医疗机构奋力抢救伤员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中医医疗机构积极行动起来,医院领导和全体医务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力保病员安全和抢救伤病员工作之中。截至5月15日,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乐山、眉山及省中医医院、省骨科医院等20所省、市、县中医医疗机构救治地震伤病员6943余人。尤其是受地震灾害较重的都江堰市中医医院、绵竹市中医医院、什邡市中医医院、安县中医医院、江油市中医医院、青川县中医医院在房屋倒塌、设备损毁、人员伤亡、吃住无所的灾情下,全体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团结一致,奋力抢救地震伤病员。充分展示了人民健康卫士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风貌。
部分中医医疗机构抢救伤员的情况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9人、四川省骨科医院700人、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40人、都江堰市中医医院28人、彭州市中医医院505人、绵阳市中医医院1300人、江油市中医医院120人、安县中医医院890人、三台县中医医院37人、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20人、德阳市旌阳区中医医院132人、绵竹市中医医院40人、汉源县中医医院350人、广元市中医医院152人、剑阁县中医医院200人、青川县中医医院1650人。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
一组温暖的照片
狭窄的通道里,一床被褥就是一张病床,医务人员始终跪在地上为伤员看病,并不时紧握伤员的手,传递着爱心和温暖。这是拍自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的一组感人的画面。
5月16日一早,记者经反复拨打,终于联系上了照片里的主人公———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应急医疗救援队队长张兴平。短短的10来分钟的通话中断了两三次,电话那头,不时有人叫他查看伤员,紧急手术……
“今天凌晨3点下的手术台,7点爬起来查房。”张兴平的话语间,已透露着些许疲惫,但精神依然振奋。他说,比他辛苦的人很多,医疗队所在的旌阳区中医院的医务人员已连续好几天没合眼了。
“中医药在救治上有优势”
医院收治了数百名伤员,其中大部分为重症伤员,90%以上的伤员以骨折为主,数十人都在等待手术。而此次医疗队中包括张兴平在内只有2位骨科医生,救治任务非常繁重。
“中医药在救治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张兴平说,地震塌方导致的闭合性骨折、软组织挫伤患者众多,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治疗等中医药治疗手段,可以及时有效地缓解伤员的痛苦,目前医疗队已经对部分伤员进行了小夹板固定。
“一台骨科手术要2个小时,而这个时间可以给10个伤员上小夹板了,伤员这么多,要一个一个地等手术,是根本等不起的!” 张兴平介绍,医院的手术室在地震中被破坏了,现在正用的两个手术间是在急诊室临时组建的,由于手术条件简陋,消毒设备缺乏,在做完一台手术后,下一台手术还要等手术器具消毒后才能进行,原计划开展的10多例手术,结果只完成了一半。“真的太遗憾了!”
望京医院应急医疗救援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首支医疗救援队,也是第一批进驻旌阳区中医院的救援队。“今天,河北的一支医疗队将进驻中医院,和我们共同开展医疗救援。” 张兴平对医疗救援充满了希望,他还表示,希望卫生部门能尽快运送一批医疗物质,以便更好地开展救治工作。
“决不放弃任何一个伤员!”
张兴平还告诉记者,他在现场感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在救援过程中,周边地区的伤员不断地涌入旌阳区中医院。与此同时,旌阳区其他的小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积极来院参加医疗救治工作。参加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们不怕脏,不怕累,尽心尽力地为伤员服务、端屎端尿。不少伤者的家属和当地百姓还自发捐款捐物,送来热粥和包子等食物。伤员之间相互安慰,相互打气……看到这一幕幕情景,张兴平说,他从这些感动中看到了希望,获得了勇气,“我们会争分夺秒地抢救,决不放弃任何一个伤员!”
电话采访在张兴平急促的一声“要紧急手术了”中结束了,但记者的内心许久不能平静,虽然没能去现场,却已经被活生生的照片和真挚的话语深深地震撼了。这是中国30年来遭遇的最严重的地震灾害,是不可预知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死者已矣,但希望还在。在千万群众万众一心投入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爱与希望,如温总理所言,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我们不会抛弃更不会放弃,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如果说灾区就是战场,那我们期待胜利的曙光!
(中国中医药报社记者 樊丹)
哪里需要我们 我们就去哪里
主动请缨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成都各家大医院立即进入紧急状态,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年近60岁的针灸科张汾生副主任医师立即自告奋勇,奔赴灾区参加救援工作。
没有车,张汾生就用自己的私家车;医生不够,他立即联系在针灸科进修的两位医生。“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来自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伊达也提副主任医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坦言,他正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面对灾情,他和同在进修的王远江医生一起毫无犹豫参加到了抗震救灾的队伍中去,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一位中医人的社会责任。
同时,年过六旬的成都名医、退休专家张成大也主动要求,加入了救援队伍,大家立即准备“前线”常用药品和清创缝合工具,奔赴绵阳。
救人永无止境
绵阳市九洲区体育馆外是灾民的聚集地,北川地区幸存灾民都输送到了这里,从而导致这里灾民迅速增加到了数万人,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队就设在该体育馆。医疗队很多医生家在绵阳但都数日未回过家,一直坚守阵地。渴了,他们就喝两口矿泉水;饿了,就塞两块饼干;觉得不舒服了,就喝两支藿香正气水。张汾生医生忙了一天,晚上又趋车赶回成都,又筹集了一批药品和针灸针,并组织了几位出色的研究生,第二天再次奔赴绵阳。
据了解,第一批到达绵阳的医疗救护队,每天治疗病人约500人次,在连续两三天的奋战后,大家都筋疲力尽,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诸多不适,急需休息。他给医院和学校领导汇报后,又组织了一批研二以上的研究生。
灾情发生后,成都中医药大学除了参加绵阳九洲体育馆的救助外,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还组成了多个医疗救助队和志愿队组织,奔赴都江堰、什邡、平武、北川等地参加救援工作,发放药品。
针灸止痛发挥重要作用
针灸专家张成大最先提出针灸要介入抗震救灾工作中,同时他自己捐助了40000根针灸针。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牙痛,服用止痛片无效,张老一针下去,病人立感轻松,惊讶不已;很多因外伤引起的胸协疼痛,止痛片很难起效,但一经张老用针都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救助软组织损伤的患者中,针灸效果良好;另外,每天约有300多位患者经针灸治疗创伤后疼痛、局部肿胀的减压,以及针对头部的明显血肿进行针刺放血等等,有效缓解了病人的痛苦。
以张老为首的针灸治疗组还治疗了大量其他各种腿痛腰痛、外伤引起的疼痛和软组织肿胀的灾民。除了痛症,在这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医疗队用针灸还治疗了许多高血压、便秘、鼻出血、咽痛、头晕、胸闷的病人。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冯磊)
一个特别的生日
5月18日,在资阳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用帆布篷临时搭起的简易病房里,杜琼华正在幸福地过37岁生日。“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生日,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你们夜以继日抢救伤员,那么辛苦,还专门为我过生日,真是太感谢了!”眼泪止不住地从杜琼华眼中流出……
杜琼华,棉竹人,是一位在汶川大地震中受了伤的幸存者。对她进行救护的是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的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李无阴得知5月18日是第三病区7床这位伤员的生日时,立即向支援四川灾区河南省医疗队总领队夏祖昌副厅长汇报,夏祖昌委托李无阴代表他本人及河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全体救护人员向伤员表示生日的祝福,并祝她早日康复。
这个故事是在5月19日晚上,记者连线洛阳正骨医院救援医疗队队员张随山时得知的。他说,医疗队15日14时到达资阳市,救治了200多位病人,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就像亲人一样,在这里,所有的人都是一家人。
在这之前,5月16日、17日,记者还曾与李无阴队长通过电话。他在电话里介绍,5月14日16时,他们随河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由郑州飞往成都,5月15日中午到达资阳地区的简阳市,救治组有60名医护人员,20辆救护车和40名司机。在简阳市人民医院,救援队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连夜进行大查房,逐一确定每一个伤员的诊断与治疗计划。这里的病人大部分为开放性创伤超过72小时以上的患者,伤口污染严重,清创、换药任务大。一个上午医疗队员要清创换药60多人,做牵引、打石膏20多人。
“在救治过程中,医药器械和物资相对缺乏。”李无阴说,他们医院在16日下午把价值13万余元的第二批救援药品、器械,包括外固定器械、夹板、钢板及系列膏药等特色药物和器械空运至成都双流机场以供抢救伤员使用。
从电话里记者还了解到,16日上午,洛阳正骨医疗队被分为两组,一组赶往汶川,一组留在简阳继续救治转移来的伤员。李无阴被留下来,他说,“我们将抓紧时间,计划在3天内完成一系列整复、外固定等手术,把200多个病人处理完毕后就赶往汶川重灾区。”
李无阴说,面对灾难,没有人可以是旁观者,更何况作为一名医生。面对需要救治的伤员,我们只有一个念头——救死扶伤!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柴玉 通讯员 丁娟 张随山)
为爱向前冲
5月16日,由20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上海市首支青年志愿者队伍——上海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队正式出征,奔赴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志愿者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张霆医师给记者发来信息,记录了这几天医疗队参与救治的情况。
“5月17日凌晨1点左右,医疗队抵达绵竹,2点多我们才睡下,上午8点就开始工作,一直忙到晚上12点。” 张霆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2点以后给记者发来信息,他介绍,由于绵竹县人民医院房子成危房,他们就在体育场搭建的临时医疗点开展救治工作。截至目前,已收治了200多名伤员。由于许多医疗设备缺乏,手术难以开展,他们只能先做一些简单的诊断、检查、清创处理和对骨折病人进行小夹板固定。对于病情严重的伤员,则通过飞机转运到华西医院救治。
张霆说,在医疗设备欠缺的情况下,尤其突显了中医药优势。“今天我去接一线飞机转运下来的伤员,对很多人的骨折部位都用小夹板固定,这样可以及时减轻伤员的疼痛,并稳定病情。同时令人感动的是,在没有医药的情况下,部分灾民就靠草药争取生存的机会。”
“5月18日,今天我们在绵竹人民医院临时住院部帮忙,这里的伤员病情都不重,重的都转院到具备手术条件的地方。我中午护送了一个伤员到华西医院,一路上花了好几个小时,但伤员的基本情况还比较稳定。” 对张霆告诉记者,他每次都冲在最前面,参与清创,护送危重症伤员。“更让我欣慰的是,我用自己的手机帮助刚救出来的灾民找到了失散很久的妻女,当我看到他们在华西医院门口相拥,我已是热泪盈眶。但与一线的人员相比,我只是尽了绵薄之力。”
5月19日一早,医疗队又奔赴德阳人民医院救援。
张霆告诉记者,令他感触最深的事情是,面对抢救出来的危重症伤员,由于缺乏医疗条件,眼睁睁地看着伤员受着病痛的折磨。作为一名医生,那种感觉太痛心了。“德阳人民医院医疗条件相对好一些,我们可以在这里开展手术了。”朴实的话语里,充满了期待,无不透露着医生对患者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最无私的爱。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樊丹)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