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中国医学神奇与奥妙(十八)
冬至以后话感冒
夏天的小白兔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长至节”、“亚岁”等至少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
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 春官 神仕》:“以冬日至, 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 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
冬至是一个节气——阴阳互交的时刻,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白昼最长,北半球则是黑夜最长。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规律,天地大气互交的滞后性,导致这一天仅仅是最冷季节的开始,自此进入“数九寒天”的腊月¼¼
由于温度的降低,人体一般能够积极的适应这一变化。但是,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北方地区,由于人们室内室外温度的差距较大,就容易导致人们失去故有的适应自然温度变化的功能——皮肤腠理(人们说的汉毛孔)开阖过度,致使人体皮肤的应急能力难以跟上,导致受寒感冒。这种感冒称之为“风寒感冒”,较为明显的特征有这样两点:感冒低烧、流鼻涕、出虚汗等等。
为此建议:出门前要多加衣服,保护好头部,特别是后脑勺风府穴的部位。
感冒的初期应该注意手部的痛点(阿是穴):但是并非传统的穴位,如:列缺、合谷之类,而是阳池与阳溪之间的中泉穴、阳池和阳谷穴之间的部位,一般情况下这些地方会存在隐性的“阿是穴”。对其按掐,应该比列缺和合谷穴更好使。
当然,列缺穴、合谷穴也能够起到调理已经形成的感冒。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