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需历史看待、辩证思考
【核心提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医药文化正面临传统文化式微、受现代医学冲击、传承后继乏人、走入现代化误区等问题,一度产生中医“失语”、中医“西化”的倾向。学界认为,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是对文化的认知问题。
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尤其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中医药学之根基和灵魂的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的本质与特色,并涵盖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等多学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宝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中医药文化建设首次纳入中医药工作重点任务之中并得到快速发展。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精神,今年 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地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医药文化正面临传统文化式微、受现代医学冲击、传承后继乏人、走入现代化误区等问题,一度产生中医“失语”、中医“西化”的倾向。学界认为,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是对文化的认知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中医药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提出,要让民众充分认识中国传统医药的价值,使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继承、创新和传播。
1“一源多流”的发展格局
据有关文献显示,中医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母体,以医疗和保健行为为主体,以社会大众为受体。《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生命与疾病知识体系的形成。中医起源于传说中的远古黄帝、岐伯时代,历经史前、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代至清代中叶、清代中叶至民国,共9个历史周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进入21世纪,中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的核心理念,以医疗保健服务及其历代累积的文物、医案、医论、医话、医具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到目前为止,在绚烂的传统文化长卷中,中医药文化仍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同仁堂、胡庆余堂等中医药老字号承载了历史悠久的中医药文化,成为全国最具历史风貌、人文特征、观赏价值的中华老字号。中医的健康理念、传统制剂方法、诊疗手段、传承变迁、养生文化等,深深烙下了传统文化与时代变迁的印记,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与民俗节庆中。如春节前清扫居室,元旦饮屠苏酒,端午节于门前悬挂艾叶和曹蒲、饮用曹蒲酒和雄黄酒,六月初六曝晒衣物和书籍,重阳节登高、采茱萸、饮菊花酒,腊八节食腊八粥,冬至喝羊肉汤等,都包含着丰富的中医药观念和知识。
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主要是师承、家传与官办教育相结合。今天浙江兰溪的诸葛村仍保留了极为传统的中医药传承文化。该村保存了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落,整个村落呈八卦状布局,现有诸葛氏嫡传后裔2500余人。在代代生息繁衍中,诸葛后裔遵循“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养德明志,励精图治,致力于药业经营,曾以其传统中药业优势称雄江南中药市场700余年。他们父子相承、师徒相传、亲邻相带,形成了享誉全国药界的以诸葛氏为代表的“兰溪药帮”。
从全国来看,流派林立是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鲜明特色。据学者介绍,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其间的相互争鸣与渗透,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医药学“一源多流” 的发展格局,如安徽新安医派、常州孟河医派、广东岭南医派、江西吁江医派、楚州山阳医派等都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2 中医药问题的实质是文化问题
中医药学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历史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不单指作为科学技术本身的中医和中药,更包括这种科学技术所特有的社会形式、文化印记,其中包含哲学、天文学、历算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内容极广。
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毛嘉陵认为,文化是人类智慧成果和实践活动的概括,文化的三大核心是观念、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就中医药文化来说,这三大核心依次为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观念,象思维、直觉思维、模糊思维等认知思维模式,以及道法自然、以平为期的行为方式。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对身体健康和疾病所特有的智慧成果和实践活动的概括,包括了生死观、健康理念、认知思维,以及学术术语、诊疗方式、药物处方、医德医患、服务体系等。
近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医理论内涵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理论形态的研究,成为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核心部分,也就是中医哲学研究。
针对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式微的问题,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刘长林认为,中医的认识论和哲学基础跟西方现代科学是不一样的,中医面临的不是医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中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和中国的天文学、人类学、风水学、地域学等都有关系。它是生态科学,讲究天人合一,既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使社会关系和谐。中医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道家、儒家哲学里面的认识论甚至价值论的理解,都必须和中医的历史以及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衔接起来。如果要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中医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薛公忱告诉记者:“中医药问题的实质是文化问题。现在很多人质疑中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古代文化的思维方式不理解。” 薛公忱认为,中医药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都能从传统文化中得以解释和说明。所以发展中医药学,必须搞清其中含有哪些传统文化因素,搞清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古代传统思维方式,即“象思维”,“象”可以理解为现象、共象、意象。“象思维”是“悟”,“望闻问切”便是通过现象观察本质。当前树立文化自觉性,首先要对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自觉,从中医入手,宣传传统文化;同时也要从传统文化入手,帮助宣传中医药文化。
3 期待建构“中医药文化学”
资料显示,有关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早已有之,如任继愈的《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的关系——从黄帝内经来看中国古代医学的科学成熟》,冯友兰的《先秦道家思想与医学的关系》等。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国传统科技所反映出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质与价值,中医药文化并未被系统地置于广泛的文化视野中进行考察。中医药界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也是从医学史及文献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中医药文化”并没有作为特定概念被提出。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学术界开始形成中医药文化研究热。随之,各地相继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199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中医文化研究机构。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02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河南、上海、福建、湖南等中医院校也加强了中医药文化基地的建设。
2005年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 的初步定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研究中医药文化,就是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研究中医理论与临证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
据薛公忱介绍,全国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分散研究探索阶段(1980—2010)。这时期,中医药文化研究主要以个人、团队、研究机构为主体向省级、国家级有关机构申请课题来展开,就国家层面而言,尚没有全国性的规划指导研究。二是专题指导阶段(2011年至今)。“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近两年,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把中医药文化列入相关文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课题指导中也出现了有关中医药文化的课题。最近,“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现代转型研究”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科学院都在积极申请。
目前,相关学者和科研机构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探索还不成熟,未形成权威的中医药文化学体系。因此,中医药文化学的建构,将会给中医药文化研究带来质的飞跃。
4 正确理解“中医现代化”
近年来,围绕中医发展战略问题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争论,其中提的最响的口号是“中医现代化”。人们对中医现代化本身并无异议,可是对如何现代化,却是见仁见智。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到底什么是中医现代化,以及中医和西医、现代科学的关系问题。
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医的现代化就是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接轨,以客观、规范、定量、精确为基本要求,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研究,采用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使抽象的中医成为一门标准、具体的科学。简言之,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针对这种观点,很多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反驳。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其成认为,中医现代化问题已构成一个悖论,那就是中医学要现代化就必须科学化,就要丢弃自己的特色;而不现代化则意味着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对此,他主张中医应当也只能按照中医本身规律发展,中医的当务之急不是去设法求证自己是否科学,而是要集中精力区分其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课题组先后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等中医药领域数项国家级研究,课题组对中西医学两种不同理论体系做了比较研究,认为中医药学只有走自主发展创新之路才能振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明确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出中医现代化战略选择,对制定中医现代化发展政策和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多位学者表示,在具体的医药实践中,中医药现代化仍存在很多误区,如怀疑中医科学性,中医院校用西方模式研究中医,“中药西用”就是现代化,对中医症候和方剂进行标准化处理等。
薛公忱认为,中医现代化不是西医化,也不是单纯科学化,而是与时俱进、自我完善、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其关键是吸取和消化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促进其内在变革,加强和提升其临床特色和优势,使之真正符合现代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满足人们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