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舱医院院长刘清泉: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刘清泉教授是国内从事急诊临床工作最优秀的医生之一,尤其在中医急诊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中医在急诊中的作用不大,救急主要靠西医,中医的优势在慢性病”,西医界这么认为,中医界抱有此想法的也大有人在。对此观点,中医急诊出身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这种认识虽比较普遍,但有失偏颇,并且是非常片面和表浅的”,“如果真正深入ICU,真正参与SARS、甲流和登革热等烈性流行病的救治,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中医药的介入,那简直不敢想象,将多死多少人,将有多少危重病人一直陷于危重的状态而不能逆转!”
刘清泉说,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休克后胃肠功能不全,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鼻饲中药、中药灌肠、艾灸、针刺等,效果很不错,有些都出乎意料。那些曾认为中医是瞎掺和的西医危重病专家,看到这些中医药介入的效果也都点头称赞。再如危重患者往往涉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如重症感染,可能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这时不只是抗感染、利尿那么简单,要考虑整体情况、病理生理改变,从而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这符合中医的整体思维模式,且整体改善危重病人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是中医的强项。中医的思路很符合急危重症救治的特点——治疗不是必须把邪气赶走,而是把表里内外、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之间关系协调好,达到“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刘清泉指出,人们之所以觉得中医在急诊中作用不大,是因为上世纪以来西医急救技术比较突出,但中医在这一领域也绝不是或有或无,只是由于多种原因,中医药介入急诊的程度不如以前,从事中医急危重症研究的人减少很多。
“我个人认为,中医治疗急症的效果不亚于慢性病,中医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症”。中医治慢性病也好,治危急重症也好,都是要辨证精准,而急诊更考验医生的果敢,难度大,但并不能就说效果不大。刘清泉告诉记者,10多年前,曾治疗一个濒临死亡的80岁老太太,她当时心跳已十分微弱,似有似无,用红参急煎,掰开老人的嘴巴将药灌服下去,大概三五分钟的时间,老人的脸色转过来了,眼皮动了一下,脉搏逐渐有力。大剂量的人参、附子,用对了,确有良效。“这件事情众人都感到吃惊,也使我重新认识中医药的力量。”
中医重大突破都与急危重症密切相关
历史上,中医学术几次大的飞跃和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都与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密切相关。大家都知道《伤寒论》和六经辨证的重要意义。《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伤寒论》所治疾病多是急危重症,促成了张仲景首次提出六经辨证的思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的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的单方验方,此书是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急危重症的用药、处理方法都囊括在内,其中一些治法是非常有效的。金元时期,中医的发展空前繁荣,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对于危重病的治疗。李东垣和补土学派的产生,也是因为当时爆发了严重的胃肠流行病(土疫)。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飞跃是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兴起。温病当然也属于急危重症的范畴。
可以这样认为,从六经辨证的形成到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的发展,再到温病学派中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学说的创立,任何一种对于中医学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辨证方法的确立,都是根源于急危重症的治疗。
近百年,尤其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整个中医的发展并不是很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疗效甚至在退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的研究对象搞错了,重点放在了慢性病的治疗上,忽略了中医真正的优势——急危重症。
好在近年来,国家很重视中医急诊的发展,在学科建设、组织机构、教材、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有识之士已把研究转移到急危重症上来。
现今中医在急诊领域仍有重要地位
随着抗生素和急救技术、仪器的出现,使西医急救能快速且立竿见影,这确实是事实,也是大家觉得中医急救落后的原因。事实上,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虽明显下降,但临床出现了大量的耐药菌株,尤其是一些重症感染用抗生素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耐药等情况,西医暂无解决办法,这正是中医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发现,通过中医药的介入,二重感染和不良反应等问题能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对耐药菌群也有一定影响。中医对于出血类疾病,尤其是中等量出血具有优势,特别是溃疡类、肿瘤晚期的出血,通过中医治疗可很快止血,而西医就缺少卓有成效的方法。
另外,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呼吸衰喝急性发作,中医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呼吸衰竭首先考虑上呼吸机,但上机后会出现脱机困难、感染及营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机械通气不能解决的,病人可能因这些问题使机械通气失败而死亡。对此,正确使用中医药,采取补中益气类中药,可减少上机的比例、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如通腑泻下治疗急腹症,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的治疗中,中医都有确切的疗效。可见中医在急症治疗的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地位和确切疗效。
中医急诊弱化有多种原因
现今,中医急诊弱化的现象有多种原因。如历史上分科不细,很多中医都有机会接触急危重症患者,积累了很多经验,过去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比较普遍,很多名医都有起死回生的病例。但现在分科太细,影响中医急诊的发展。
再如责任的问题,一个心衰的患者单用西医抢救没有成功,大家觉得理所应当,但是单用中药,没有采用西医的方法,病人死了,恐怕要担很大的责任,尤其是现在这样的医患关系背景下。
这种情况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使用,还有中药药效的观察研究。还有一些急救中成药如丹参注射液等,被一些西医医生使用,当然是没有辨证使用,疗效自然就很难保证,有人就会认为是这个药不好,实际上是没有用对,没有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用药而已。还有个别中医大夫看到肺炎就加清热中药,看到冠心病就加活血化瘀中药??这种现象根本问题还是没有真正掌握中医思辨能力,只是低层次的模仿而已。
此外,就是中医急诊确实很考验医生的功力,生死有时候就一瞬间,用药对与不对,结果大相径庭。所以急诊中医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要掌握西医的急救技术,还有中医的基本功,无论多么危急,无论多么复杂,都要坚守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及辨证体系,这是中医的灵魂,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
刘清泉说,相继邀请一些名老中医参与中医急诊的会诊、定期查房、指导等,就是要加强急诊治疗中的纯正中医成分。中医自己要增强自信,如果用中医思维诊治患者时有畏惧心理,不敢大胆用中医药,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中医诊治能力提升缓慢。而要改善这种局面不仅需年轻中医不断的自身学习,还需中医教育、继续教育的改革。相信中医在急危重症的优势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新闻联播》报道江夏方舱医院: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
在武汉现有的15家方舱医院中,江夏方舱医院是唯一一家由中医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的方舱医院。在这里,医护人员正在采取中西医结合、以中医为主的方法救治轻症新冠肺炎患者。今晚《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报道。
这个造型独特的建筑是武汉市江夏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如今已被改造为可接收800名患者的方舱医院。目前已收治患者39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209名中医药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国家中医医疗队在这里展开救治。一早,中医专家们开始查房巡诊,查看患者的脉象、舌象,辨证施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舌苔越厚、舌体越胖、越暗,病情看起来是可能越重。CT是我们中医的望诊的延伸,我看完舌苔的变化,可能是CT肺里渗出的一个再现。
在江夏方舱医院的每一位患者除了早晚服用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的汤剂之外,还根据病人发热、干咳和脾胃虚寒以及焦虑失眠等症状分别调制了可以用温水冲服的颗粒状中药。
总台央视记者柴丹枫:这就是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在这辆车上可一次性装入300味药品,能满足一家中医院的常规处方使用。一般情况下3到5分钟就可调配出18副免煎中药颗粒。
快速便捷的制药方法确保了方舱医院近400名患者的用药。此外,中医特色的耳穴疗法、艾灸、穴位贴敷等也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在病区中推广。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养生保健操,在帮助患者活络筋骨的同时也传递着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拍打经络以后就感觉全身很通畅,感觉血脉已经活起来了。
患者:现在的病情好转了,又想吃饭了,又不发冷了,又不发烧了。
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郑福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采取的有耳穴压豆,效果非常好,最后肯定是加速他的康复,缩短他的住院时间。
除了中药汤剂治疗,同时也齐备西医的手段,包括吸氧、输液等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而使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这都是需要西医的这种精准的这种理念,和中医这种大的宏观理念,两个有力的结合,实际是咱们医学最好的一种模式。
新华社:中医药参与救治6万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新华社记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6万例。近日国家有关部门披露的临床实践数据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效果良好。
21日在京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在药物和临床救治方面,加快推进“三药三方案”研究,中医药在阻断轻型患者向重型患者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纳入了第三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首先是中医药,第三版就进了,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不断完善,现在看来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徐南平说,总体来看,当前的中医治疗有一定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十分明显。
日前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介绍,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团队在武汉的102例临床对照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轻症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缩短2天,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缩短1.7天,平均住院天数缩短2.2天,CT影像好转率提高22%,临床治愈率提高33%,普通转重症比率降低27.4%,淋巴细胞提高70%。
黄璐琦院士团队在武汉的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患者,住院天数、核酸转阴时间平均缩短2天以上,血氧饱和度明显提升,脱离吸氧时间缩短,淋巴细胞百分数、乳酸脱氢酶等理化指标明显改善。
“上海、广东、浙江等其他省份也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是鼓舞人心的。”余艳红说,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效果是肯定的、有效的。
中西医密切协作、联合攻关,还发现了一批有效方药和中成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产生了较好的疗效。
国家中医药局科技司司长李昱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取得214例临床有效数据的情况下,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2月6日联合发文向全国推荐使用清肺排毒汤。截至2月17日,10个省57个定点医疗机构的701例使用清肺排毒汤的确诊病例中,有130例治愈出院,51例症状消失,268例症状改善,212例症状平稳没有加重。
李昱说,对有详细病例信息的351例病例分析统计,在服用清肺排毒汤之前,有112例体温超过37.3℃,服药1天后,有51.8%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服药6天后,有94.6%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有214例患者伴有咳嗽症状,服药1天后,46.7%的患者咳嗽症状消失;服药6天后,80.6%的患者咳嗽症状消失。同时,清肺排毒汤对其他症状,如乏力、纳差、咽痛等,也有明显疗效。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地方在救治的同时积极开展中医临床科研,也推出了有效方药。例如,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江中抗疫1号”和“江中抗疫2号”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透解祛瘟颗粒、四川省的“新冠1号、2号、3号”医院制剂等。
因此,在总结分析全国各地中医诊疗方案、梳理筛选各地中医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基础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在中医治疗的“临床治疗期”推荐了通用方剂清肺排毒汤,并分别对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和恢复期从临床表现、推荐处方及剂量、服用方法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同时,方案增加了适用于重型、危重型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的具体用法。
“新冠肺炎的救治实践显示,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这次救治工作的一大特点。”余艳红说,下一步要深入推进中西医会诊制度,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和西医抗病毒、呼吸支持等治疗优势,发挥两种医学的叠加效应,减少并发症,降低病亡率。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