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开始借鉴中国经验,其中包括使用中药治疗新冠肺炎。中医中药在世界上的认知度,得到了很大提升。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通过世界中联组织的中医药参与全球抗疫支持行动向国际分享了“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中国方案的亮点”。全程共计64个国家地区数十万参与者,包括部分疫情国世界中联监事会主席、副主席和理事会副主席等。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的张伯礼,1月27日离开天津到达武汉。就中医药学科的改革,光明日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对他进行了专访。
问: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需要各学科医护人员一起深入协作,凸显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您认为,这次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情况如何?
答:大疫当前,西医、中医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治病救人。这次疫情救治中,中西医合作得很默契。尤其是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西医为主、中医配合。如有的患者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这种情况下,尽早使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服独参汤,往往一两天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两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中医药在某些临床关键环节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的患者上了呼吸机,但人机对抗,患者腹部胀满,腹压抬高膈肌,影响氧疗效果,此时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一二剂药便使大便泄通,胀满消除,氧疗效果明显提高;再如,炎性因子风暴,加重炎症反应,也是由轻症转重的关键,使用清热凉血的血必净注射液对控制炎性反应综合征则有明确作用。现在武汉包括金银潭医院,武汉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重症患者都是中西医联合会诊,较多患者使用了中西结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问:2018年年底,国家提出“新医科”建设,旨在推动医科与工科、理科、社会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您认为,中医药院校该如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最迫切在哪些领域进行有益的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探索?这些学科交叉融合是否面临着现实阻碍,又该如何取得突破?
答:中医药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各个时期都能吸收当时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与时俱进。现如今,与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们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中药大辞典共收录5767种中药,并且每个中药的化学成分很多,其治疗疾病的靶点也就更多。近年来通过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已经建立了多个中药数据库,如组分中药数据库、ETCM(中医百科全书)等,涵盖常用中药及相关化学成分及靶点,能够及时筛选有效药物,预测药物作用机制,进行处方优化及评价等。如宣肺败毒方就是基于“文献+经验+药物筛选”得出的有效药物。
另外,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去年已经启动了“面向2035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战略研究”,项目涵盖了人工智能在中医诊疗、中药智能制造和中医药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战略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工具,不是替代中医,而是辅助中医决策。中医药院校推动学科交叉,必须把握一个基本定位:遵循中医药的规律和特点,以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核心;一个基本认识:注重多学科交叉,但必须是我主人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必将促进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但当前的学科交叉还不够深入,学科之间还没有深度融合。其中一个难点是中医理论的诠释,这是一个关键点。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既懂中医又懂现代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这是学科交叉的基础和桥梁。
问:我们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医中药国际化的程度?
答:中医药进一步走向国际,中医药现代化功不可没。中药现代化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成就斐然,包括中药产值增加,国际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在183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并与86个国家签署政府间协议,在海外建立几十个中医中心,开设约20万家中医诊所等等。但是仍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提升中药材的品质,规范化种植,保证道地药材基本药效,生产无公害中药材。第二个问题是提供更多的临床有效证据。不仅需要通过现代医学研究它的作用机理,还需要拿出过硬的循证证据,这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前提。
同时,我们要统一标准,因为任何一个学科成熟发达的标志,就是要建立标准。中国是中医药宗主国,有责任发挥引领作用。我们首先与海外专家一起商讨,听取意见,建立了第一个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标准——中医本科学标准,已被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同时我们花了4年的时间,组织了海内外500多位专家编辑教材,又花了2年的时间再把它翻译成英文。在匈牙利召开世界中医药大会的时候,正式推出。有了教材,有了标准,再通过国际教育,使得全世界能规范学习使用中医药,并造福世界人民。
中医走向国际,一看需求,二靠标准,一定是标准先行,而科技是基础,要练好内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这样走出去,中医就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问:您认为,疫情大考给我国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课题”?
答:这次疫情也给我们很多启示,除今后要加强医学相关专业的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课程教学管理,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医学人才培养力度,重视全科医学、重症医学人才培养外,更应该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疫情后中医药在我国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中的定位。中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非常宝贵,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再一次证明了中医药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来,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完善中西医协作的机制,确保中医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二是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长学制、宽口径,两套基础知识如何融汇好是关键。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加强中医疫病学、传染病学及公共卫生管理课程的教学,建立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学科体系;培养建设一支中医功底深厚、重症救治能力强的临床人才队伍,特别是急重症临床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培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