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月26日),又有一则关于海外新冠患者后遗症的报道上了热搜,引起了人们的大量关注。
这则消息来自中新社·华舆讯,来自Hasselt大学、CIRO知识中心、Maastricht大学和荷兰肺病基金会(the Dutch Lung Fund)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从未入院接受治疗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在数月后仍存在健康问题。
接受调查的有来自比利时和荷兰的大概1800多名新冠患者,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存在的症状有:疲劳、呼吸困难、胸闷、头疼和肌肉酸痛。受访者中,十个人里就有七个人仍然难以行走。
这个调查结果非常惊人,确实容易让人满怀担忧,特别是,接受调查的人只是轻症,从没严重到住院的地步。
不过,这也同样引发我们的思考,中国不仅较快地打赢了新冠肺炎的阻击战,而且,鲜少见到报道后遗症。但至今为止,海外不止一次报道过新冠患者的后遗症了。
在每次报道出的海外后遗症的消息后面,都有很有网友留言,有人觉得是我们国家的患者也有后遗症,但是没有专门报道;也有的网友提到2003年的非*典后遗症;还有人提到因为中国有中医药介入治疗以及后期的康复,所以本次新冠的后遗症比较少。
我也有充足的证据相信:我国的新冠患者因为有中医药的大范围介入治疗以及后期的康复治疗,后遗症确实不多!这就是我国和海外国家有关后遗症报道差异的根本原因。
本号一直在关注中医药参与救治新冠患者的相关信息,本次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医药介入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高于2003年的非*典,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在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介绍了: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分类救治,中医药积极参与轻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治疗,以及提高医学观察发热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免疫力,出院患者康复方案。中国坚持“老药新用”基本思路,积极筛选有效治疗药物,总结出“三药三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早在2月23日便印发了新冠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助力恢复期康复。2月24日,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便开设了新冠肺炎康复门诊,通过中医药汤剂、针灸、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膳食指导,锻炼等方式,为862名患者提供康复治疗。
接下来,3月5日,湖北省中医院又率先在全省成立了新冠肺炎多学科模式(MDT)康复门诊,随后,又成立了新冠肺炎康复综合病区。再往后,黄石、孝感、鄂州、黄冈等市中医院都成立了新冠肺炎康复门诊,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发挥中医药诊疗和干预特色,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他外省如湖南、广东等省各级中医院都开设了新冠患者中医康复门诊,在帮助出院患者全面康复、重拾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信心方面,中医药又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湖北省中医院设立了全国首家新冠肺炎康复门诊
相比海外新冠患者的后遗症报道,在此,我摘取一则武汉晚报报道的武汉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康复的故事来做个对比。
60岁的王双宁在2016年加入了汉口江滩冬泳队,是长江救援队的一员,他横渡过长江很多次,和同班一起救过不少溺水的人。1月26日,他出现低烧症状,一开始只是每天去医院打抗病毒的吊针,到2月8日收治入院,已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瘦了30斤。收治入院后,他觉得自己有救了,积极配合治疗,到3月19日出院,又经过了康复驿站治疗和居家隔离,在4月20日王双宁拿到了“绿码”。5月1日,王双宁等7名康复者病愈后首次相约下水,游了20分钟。再往后,只要天气好,他们便会相约游长江。5月19日,他们再次相约横渡长江,这一次,60岁的新冠康复后的王双宁刷新了自己之前的个人最好成绩!
△王双宁新冠康复后横渡长江
6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网《海客健康》主题沙龙第二期中,北京市中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从中医的角度对新冠患者后期的状态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一种是患者肺受到了损伤,导致肺功能不足,表现为稍一活动,就会“气喘吁吁”,这类患者需要健脾益气,中药里面的西洋参、山药、大枣等都具有这方面的功效;第二种是心理焦虑,这属于肝脾不调,可以考虑用加味逍遥丸来调理;还有一些重症患者出现了肺的间质纤维化,这种需要找中医大夫对症开方治疗。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
刘清泉教授还总结道:新冠肺炎的后遗症并不是特别多,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但是一定要加强免疫功能的调整,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张伯礼院士也肯定地说过,中医在免疫调节这一块有独特的学术优势。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这是中医“治未病”的智慧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次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中,中医的这种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