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错误使用习惯。
CFP/图
新闻回顾
经第三方检测,酒鬼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行业专家分析研判认为,白酒输送管道使用塑料在行业内并不是偶然现象,在生产过程中接触了塑料管、塑料薄膜,增塑剂可能溶解于酒精中,最终形成成品中塑化剂的来源。
酒鬼酒公司也已经锁定了可能肇事的三大元凶:一个是自动包装线上的小塑料管,另一个是塑料瓶塞,还有一个就是去年包装车间整修时,临时使用过的一段长达10米的塑料输酒管。该公司表示,会将塑料的东西都换成不锈钢的。
这次的塑化剂风波,似乎再次证明了,塑料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但在人类近代史中,恐怕鲜有物质如塑料一般,能如此深入、彻底地融入大众生活的每个环节中。大到飞机、汽车、轮船,小到吸管、油漆、包装盒,其中都少不了塑料的身影。而这些,还只是“塑料军团”的极小一部分。如果没有塑料,我们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洗脸时,没有了轻便的塑料脸盆;早餐时,昨天买的面包已过期变质,没有塑料袋的密封包装,面包只能现做现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塑料,让生活更美好!”
但凡事生一利,则必生一弊。2002年10月,英国《卫报》评出了“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塑料不幸“荣获”这一称号。绝大部分塑料垃圾无法被降解或循环利用,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白色污染”。
功哉?过哉?善哉?恶哉?追寻塑料一路走来的百年历程,或许有助于人们对塑料有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认知。
塑料起源于摄影暗房——
“假象牙”的可塑性
若不是一个摄影师强大的好奇心,人类或许要与塑料失之交臂。英国人亚历山大·帕克斯有许多爱好,摄影是其中之一。19世纪时,人们还不能够像今天这样购买现成的照相胶片和化学药品,必须经常自己制作需要的东西。所以每个摄影师同时也必须是一个化学家。
摄影中使用的材料之一是“胶棉”,它是一种“硝棉”溶液,即在酒精和醚中的硝酸盐纤维素溶液。当时它被用于把光敏的化学药品粘在玻璃上,来制作类似于今天照相胶片的同等物。
在19世纪50年代,帕克斯查看了处理胶棉的不同方法。一天,他试着把胶棉与樟脑混合。使他惊奇的是,混合后产生了一种可弯曲的硬材料。帕克斯称该物质为“帕克辛”,那便是最早的塑料。帕克斯用“帕克辛”制作出了各类物品:梳子、笔、纽扣和珠宝印饰品。然而,帕克斯不大有商业意识,并且还在自己的商业冒险上赔了钱。
随后,人们开始挖掘塑料的用途。机会降临在一位纽约的印刷工身上,1868年,约翰·韦斯利·海亚特偶然发现,当时一颗象牙只能制造5个桌球,一家制造台球的公司抱怨象牙短缺。海亚特随即改进“帕克辛”的制造工序,并且给了一个新名称:“赛璐珞”(假象牙)。
假象牙使人们认识到,几乎家庭里的所有用品都可以由某种塑料制造出来。1926年3月,美国《塑料》杂志对塑料也这样定义:“一种物质的性质,使它可以形成任何想要的形状,而不像非塑性物质那样需要切凿。”
当然,塑料的模仿仅仅是出于实用,使用价值淹没了美学价值,所以,它无法赢得高贵的身份。
到上世纪30年代,尼龙又问世了,被称为是“由煤炭、空气和水合成,比蜘蛛丝细,比钢铁坚硬,优于丝绸的纤维”。此后。各种塑料的发明和生产不断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塑料的原料以石油取代了煤炭,塑料制造业也得到飞速的发展。
可口可乐全球化——
塑料功不可没
100多年来,人们对塑料的使用达到了顶峰。
1934年,伦敦科学博物馆就举办过盛况空前的塑料展,展品中甚至有一个完全用塑料建成并摆满了塑料用品的房间。
1940年,当纽约世博会出现全套尼龙服装时,一本书也曾这样展望塑料时代:“一个远离虫蛀和生锈,充满色彩的世界,一个主要由合成材料建成的世界,它们主要来自分布普遍的原料。当硝烟散去,开始重建,科学将带着新的力量和资源回到创新使命上来。我们将看到一个明亮、洁净和美丽的新世界。”
在饮料领域,可口可乐的全球化过程中,塑料起了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铝罐成本狂涨,玻璃瓶回收又让可口可乐难以全球化,于是塑料瓶被推到了前台,当时《商业周刊》将此列为全球化的100个细节之一。而啤酒业却将此称为与饮料界彻底分道扬镳的标志,当时喜力啤酒的掌门人弗雷迪嘲讽道:“使用塑料瓶的饮料公司都暗地里降低了二氧化碳浓度,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啤酒厂商会用塑料瓶的原因,造糖水的家伙们只希望孩子们随身带着他们的饮料,拼命地猛喝,随手扔掉瓶子,因为瓶子很不值钱,然后到街头自动售货机中再买一瓶。消费者仅仅是糖水商们的提款机,而不是饮用愉快的享受者。”
2007年,一场塑料展展出了百年来400件经典塑料制品,既有1938年用酚醛塑料制成的棺材、塑料外壳的Ekco收音机、装饰艺术风格的壁钟、精致的烟盒,也有上世纪60年代的聚氯乙烯雨衣和靴子、1968年荷兰建筑师马蒂·祖诺伦设计的太空风格“未来住房”,还有聚亚安酯制成的2006年世界杯足球、极轻的高弹性滑雪服、可生物降解的汽车,以及能制作三维塑料模型的打印机。
正如伦敦科学博物馆馆长苏珊·莫斯曼所说:“塑料的故事是过去百年材料世界的核心线索之一。有了塑料,才有消费革命,收音机、电视、计算机、合成纤维、一次性用具才得以大量生产。”
塑料制品充斥每个角落——
“白色污染”影响自然界
但是,塑料的使用又带来了负面作用。据统计,全球一年使用2.6亿吨塑料,其中1.7亿吨属于一次性使用。人们对这种轻盈又便利的材料十分着迷,塑料制品充斥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总是很难相信,随手丢弃垃圾的恶习,可能影响整个自然界。一家环保组织曾发布报告称,他们发现至少267种海洋生物因误食海洋垃圾或被垃圾缠住而备受折磨。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资料,塑料残骸每年会导致100多万只海鸟与10万多只海洋哺乳动物死亡。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塑料袋垄断了欧美超市购物袋的市场。现在仅英国每年就要使用80亿个塑料袋。塑料食品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自然界的光和热、细菌和酶难以将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数百年它也不会分化、降解。焚烧塑料袋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塑料燃烧后残存在大气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属离子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大量弃置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与其他国家相比,南非的“白色污染”更严重。大风吹过,树木上经常挂满了塑料袋,居民还以为是下雪了。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自2001年3月起,爱尔兰政府开始征收塑料袋税,每个塑料袋9便士。而英国也开始采取措施,使用可降解的材料制造塑料袋。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征收塑料袋税,试图为“最糟糕的发明”做补救工作。
但对塑料使用的依赖,使人类告别“塑料时代”愈发遥遥无期。
向绿色路径前行——
塑料能否实现自我救赎
不知不觉间,我们面对塑料有了矛盾心理,每次超市店员问“纸袋还是塑料袋”,新和旧、自然还是合成、可生物降解还是不可降解,这些问题就会悄然在每个购物者心中回旋。
那么,是不是到了该抛弃塑料的时候了?
我们难以给出肯定答案。因为,如果世界上没有塑料,我们将会用木头、陶罐或纸板来包装物品,这将使包装物总量增加3.6倍,在生产中耗费过去两倍的能量,还将产生比过去高2.7倍的温室气体。
回到原点,塑料必须向着无污染、易分解、纯绿色的路径前行,才能完成自我的救赎。为了妥善地解决塑料垃圾的难题,化学家们正在改变着塑料本身的结构,以便废弃的塑料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全分解。目前,可分解的塑料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光分解类型,这一类塑料在制造过程中,其高分子链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被添加了光敏基团。这样的塑料在人工光线的照射下是安全的、稳定的,但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光敏基团就能吸收足够的能量而使高分子链在此断裂,从而使塑料得以分解。另一类是生物可分解塑料,这一类可分解的塑料是在高分子链上引入一些基团,以便空气、土壤中的微生物能使高分子链断裂为碎片,进而将其完全分解。目前,这类塑料主要是淀粉基生物可分解塑料。
现在,有些化学家正在研制非淀粉基生物可分解塑料。如,已制成了乳酸基生物可分解塑料、多糖基的天然塑料。乳酸基塑料是以土豆等副食品废料为原料的,这些废料中多糖的含量很高,经过处理后,多糖先转换为葡萄糖,最后变成乳酸,乳酸再经聚合便可制得乳酸基塑料。这种塑料不但成本低而且很容易处理,如可以烧掉(不产生有毒气体)或加以回收再利用(不会对循环制品造成任何污染),当然,若废弃,也很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多糖基天然塑料是从一种类似淀粉的化合物中提炼加工而成的,这种化合物就存在于一些天然物质中,如玉米、蟹壳中。这种天然塑料可在一个月内分解。
化学家们还制出了生化聚合塑料,这种塑料是天然细菌的末端产品。它们能被土壤里的微生物在短期内分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塑料既能提供无限方便,又不对环境造成有限伤害的时代已近在眼前。
知识链接
何为塑化剂?
塑化剂是邻苯二甲酸形成大约30种酯类的统称,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等多种有机溶剂。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
19世纪30年代以来,邻苯二甲酸酯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增塑剂,还可用于农药载体、驱虫剂、化妆品、润滑剂和去污剂的生产原料。过去一直认为,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的毒性低而毫无限制的生产与使用,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每人每年消耗的塑料达50-60公斤之多。在各种塑料制品中, 特别是在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 为了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提高塑料的强度, 需要添加邻苯二甲酸酯,其含量有时可达产品的50%。
邻苯二甲酸酯与塑料分子的相容性很好,但是两者间没有紧密的化学键结合,彼此保持着独立的化学结构,因此当塑料制品接触到食品中的水、脂肪时,其中的邻苯二甲酸酯便会溶入其中。(郝凤桐)
延伸阅读
尼龙袜:一场时尚传奇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尼龙是一种缩合聚合物,有时也被称为聚酰胺。尼龙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人造的纤维,其原材料是煤、水和空气。
1938年10月,杜邦公司制造的第一双尼龙丝袜参加了当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这种丝袜透明、高弹力、轻盈结实、耐穿、易干、摩擦系数低、不受真菌和昆虫侵扰,杜邦公司的广告词称其为“像蛛网一样精细,像钢铁一样牢固,弹性超过任何普通天然纤维”。
1939年10月杜邦公司在总部所在地的百货商店首次公开销售尼龙丝袜,要求每人限买3双,还要提供当地住址,为此来自全国的时尚女性必须首先抢订城内的旅馆。1940年5月,杜邦在全美首次发售尼龙丝袜,尽管每人限购1双,500万双还是当天告罄。7个月内尼龙丝袜带来300万美元的利润!买不到的女人很多在裸腿上画纹路冒充丝袜。在一次民意调查中,尼龙丝袜是三分之二的女人最想要的东西。
此后,尼龙纤维织品开始遍及美国各地。不过两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尼龙立刻从民用市场消失,主要用于生产降落伞、军用帐篷、飞机轮胎帘子布、军服等军工产品。战后尼龙刚刚回到民用市场的时候,爱美的姑娘们甚至都等不及回到家,在商店门口的台阶上就迫不及待地把刚买的尼龙丝袜套在腿上。
尼龙的发明使其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自古以来,用作衣料来源的不外乎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但是它们的增产速度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需求,合成纤维的出现使人们发现,煤和石油中的东西竟然可以通过化学反应造出和天然纤维相媲美的衣服。
此后,轰轰烈烈的尼龙袜革命,促使更多的化纤和塑料产品推向市场,最常见的用作服装材料的除了尼龙纤维(锦纶),还有以“的确良”而家喻户晓的涤纶——聚酯纤维。此外,还有一些有特殊性能的合成纤维,像聚酰胺纤维能用于制造战场上用的头套和盔甲等防护用品,以及警察防弹背心。
有统计表明,1996年世界合成纤维产量已经同世界棉花总量持平,达到1900万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