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日本帝国的实际操纵者产经联(经团连,也就财团联盟)有几条铁律:
1.在没有完善重工业之前,改善人民生活,即提高GDP,是对民族的犯罪。破坏重工业,用于提高GDP的行为也是对民族的犯罪。破坏民族技术力求得暂时生活改善还是对民族的犯罪。如果骨骼没有发育好,即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技术,改善生活是对民族的犯罪,再大的市场需求也得等待。如果谁敢破坏骨骼,求得暂时的生活改善也是对民族的犯罪。骨骼出问题,政府必须出钱修补。这几个铁律在市场经济下是完全不能实现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
2.在重工业运转起来之前,任何改善生活都是对民族的犯罪,破坏重工业和民族技术力的也都是对民族的犯罪,这是日本人的铁律,也是日本被打倒后还能飞起来的原因,可能是日本所处的环境太恶劣的缘故,一场大地震,全瞎忙。所以日本人能够找出真正经济的原因,受灾后该如何恢复。
3.日本帝国的实际操纵者——日本产经联(经团连)在1945是如何使日本奋飞的呢。当时特别困难,粮食不足,政府得给学校派免费午餐。大量工人失业,不能使他们荒废,组织上山下乡去种树。组织技术人员准备民用技术,当然开始还不完善,即骨骼没有发育好。市场需求大增,技术遭遇瓶颈,不能满足需求,则坚决压制需求,有的日本人没钱买房子就干脆不结婚。
4.产经联(经团连)组织人员攻关,同时向国外敲诈:"你如果不卖,以后就没得卖了",坚决限制外国产品进入。就这么骨骼逐步完善,产能逐步增长,在此之前人民只能耐心等待。就这么艰难前行,人民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骨骼逐渐强壮,一飞冲天,完成蛹化蝶。
智者曰:“雏鹰在羽翼未丰之前千万不要去搏击风浪,否则有折翼的危险!”——一个国家在基干工业体系没有健全和完善之前就改善人民生活,提高GDP是愚蠢而又危险的做法!
中国70年代末打开国门,看到国外的高楼大厦,光怪陆离的消费品,顿时自惭形秽,却没有看到消费品背后的深层工业实质,没有看到中国在这方面的进展(只见表面,不见实质)。工业革命过程中高积累政策使国民,尤其是农民长时间得不到消费品,不能改善生活,无法认识到社会已经翻天覆地,不能认识到整个国家在奋力追赶,已经极大缩小了与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于是整个文化再次回归小农经济自由市场的传统,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于是彻底否定自己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命,重新拥抱传统,采取清末民国的发展策略,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不通向希望,但却是最容易走的一条路(耍小聪明走捷径),加上30年高积累的底子,中国得到了暂时的繁荣。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引进外国的装备,外国装备的质量性能当然比国产装备优越,于是消费品的生产效率急剧增长。外国装备这么容易引进,那么自我重工业就没有必要发展了,于是几乎所有的资源向消费领域倾斜,甚至提倡超前高消费,于是生活水平急剧增长。这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活大改善的根本原因。
去工业化先从农村开始,分工协作的人民公社解体,包产到户,调动积极性,重新回到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农村的组织资源被浪费了。然后是城市改革,减政放权,自负盈亏,产业结构间的协调配合瓦解,个人发财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技术水平却停滞不前,中国的工业革命就此夭折。去工业化极大破坏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但是,政府把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向消费倾斜,来改善人民生活,如军转民,砍掉大部分科技发展计划,大举内外债引进国外的消费品或消费品生产线,一味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增加工资。工业生产急剧向消费品生产倾斜,国民生活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改善。短期的生活改善掩盖了技术力停滞不前,迷惑了中国人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
中国向消费社会突入时没有像日本一样,用消费对外敲诈技术,消费带着产业链成熟,迫不及待地大量引入外国制品,使自己的产业链崩溃,自我技术趋于消亡。到今天,天上飞的是外国飞机,地上跑的是洋车,地铁是国外的,高速铁道也准备引进外国的新干线,重新提出"国船国造"的口号。自鸣得意的家电、手机业,里面的芯片及关键部件是进口的。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技术力停滞不前,生产设备和基干部品依靠进口。自我技术力趋向消亡。
随着自我重工业体系的放弃,指数增殖的停止,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大量的资源要用来交换外国的重工业装备,经济发展趋向停滞,引发了80年代中期的物价上涨和计划与市场并行的双轨制,由于双轨制结构性的缺陷引发了严重的权钱交易的腐败,最终引起89年的动乱。
俗话说:“经不起穷的人,也耐不得富!”——意思就是忍受不住贫穷磨难的人,即使暴富也富得不踏实,早晚还得把财富还回去!日本人自从1945年战败后一直到1975年的经济腾飞,忍受了30年物质短缺的贫穷,坚持抑制消费,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有的日本人没钱买房子就干脆不结婚!发展基干产业,终于由蛹化蝶,一飞冲天,步入发达国家的富裕行列!
中国人经不起穷的的高消费甚至超前高消费又使政府不能投资于国民的义务教育,也不能投资于民族的新技术新产业(舍本图末)。于是大规模成系统的引进外资,利用外资促进中国的改革。外资象潮水一样涌入中国,接管和改造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国累计利用外资过680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过5000亿美元。
进入90年代后,中国大量引进外资,彻底放弃自我重工业体系。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经济在高速增长,各种资源的消耗指数上升,而国民的实际所得却在下降。到2004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超过70%,其中外资企业占外贸的70%,所谓的机电产品出口,外资企业的份额近90%。
俗话说:“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外资这些热钱不是好拿的,因为它有些“烫手”!
指望外资是没有出路的,外资不会学雷锋帮助建设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为中国培训人才和组织。发达国家没有谁是靠外资发达起来的,靠外资的发展中国家不少,但谁也没有发达的迹象,我想中国不会例外。
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只有把重工业优先发展起来,在经济上才不至于依赖外国,才能够保持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性,否则的话,大规模成系统的引进外资只能沦为外国列强的经济殖民地和政治附庸!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依附型经济必然导致依附性政治!经济上的一盘散沙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盘散沙,地方政府利用外资同中央博弈,使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甚至发展成为尾大不掉的“诸侯国”,那么离唐朝末年的藩邦割据就为时不远了!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人信奉:“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鼠目寸光的经济比较优势,只能是贪小利,忘大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随着正规制造业萎缩,消费低迷。政府的财政收入日见紧张,需要引进更多的外资弥补,导致更多的正规制造业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为了刺激疲弱的经济,中央政府大量举债,大量投资土木工程项目,以营造需求。地方政府为了筹措资金,也大力推动房地产,大兴土木。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改善了城市的外观,在外资的推动下沿海若干大都市和郊区也形成了局部"繁荣"。掩了中国经济实体的虚弱。可是倚重土木工程投资来支撑的增长对整体经济的推动力是偏倚而虚软的。这样的投资主要产生的是对原材料能源的需求,而对制造业的刺激相对微弱,无法带动工业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改善产业结构的现状,反而强化了目前的结构性弊病,在增加城市就业和提高多数人收入等方面几乎无能为力。这种靠透支政府信用的刺激经济增长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欠下了几十万亿的巨额债务)。
其实中国70年代末也是先进国家,虽然实物很少,各种技术及人才齐备,与先进国家差距不远,所差的是批量生产的经验与机会,与1945年的日本非常象。还有比日本大很多的国内市场。当时的市场结构非常好,大家的收入相差不多,虽然名目收入虽不高,但实质收入高,是购买国货的好市场,也与日本很象。再加上政府采购和主导,可以很快补足批量生产的经验与机会,再施加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战术,就能使中国的产业迅速实现由蛹化蝶的飞跃。其实整就一个日本成长战略的复制,那么到上世纪末,中国就会在GDP上压倒美国。当然刚开始生活改善不快,日本也是进入60年代后生活才改善的,但会越来越快,一发冲天。毛泽东远见卓识,在70年代初时就已经看到了中国即将毕业,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