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问题和张维迎先生商榷
王子善
最近在《经济观察报》上看到了张维迎先生的文章,题目是《理解中国经济改革》。(以下简称张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我认为是值得研究的。现在我只就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消费品供应短缺问题,提一点不同看法和张先生商榷。
一、 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客观经济规律和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
张文说:“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什么地方,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在计划经济下,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完全依赖计划官员想像中的‘社会需要’。比如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最缺少的是轻工业产品,因为计划官员固执地认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重工业,所以大量的资源投向重工业。结果造成消费品的严重短缺,老百姓需要的日用消费品没有一件是不靠票证能买到的。”我认为张文的上述说法,是不符合历史情况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决不是因为计划官员们的固执认识随意决定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怎么搞,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道路,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党中央提出要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选择这一道路是经过对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国际国内环境反复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决定的。发展重工业是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五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工业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建立门类齐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就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采矿业、冶金钢铁业、燃料动力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业、航空业。只有原材料工业、燃料动力工业、机械制造业发展了,才能装备轻工业,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交通运输业发展了,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如果没有原材料、燃料动力、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生产人们日用消费品的轻工业能发展吗?我们这样的大国靠进口行吗?所以我们说只有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才能保证轻工业,日用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才能逐步解决人民日用消费品的供应问题。
二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所梦寐以求的理想。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长期受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国内长期战乱,工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经常遭到严重的破坏。到1949年解放时,全国生产同历史上最高时的生产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了一半,其中重工业下降了70%,轻工业下降了30%,农业下降了25%,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当时总的情况是农业减产,工厂倒闭,交通梗阻,物价飞涨,失业众多。
当时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钢产量1949年只有15.8万吨。工业产值1949年只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15%,农业占85%,当时我们只能造桌子、椅子、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当时许多日用品都是外国货,什么洋钉、洋油、洋面、洋火。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国情。
三是,国际形势决定的。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立,帝国主义要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图谋一直没有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侵略、包围、封锁、禁运、制裁,拒绝和我国往来,不断进行战争威胁。为了应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和挑战,我们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了重工业才能建立强大的国防,保证国家的安全,人民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反复讨论,党中央在1952年12月22日发出的关于编制1953年及长期发展纲要的指示中,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保证重工业的建设”。在1953年12月中宣部制订,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的《关于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指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这一纲要在广大干部中进行了讨论,向全国人民进行了宣传,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可以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实现我国的工业化,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国际上有苏联的援助,确定了一批援助项目,主要是重工业。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知道,这样选择会有困难的,主要是缺乏资金,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帮我们,苏联资金上的帮助也有限。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靠自己高积累、低消费,主要靠农业积累,靠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对此,全国人民是有共识,有思想准备的。
二、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在一个阶段上我们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并没有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安排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毛主席用了极大的精力解决农业问题,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战略适时地进行了调整。
随着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发展, 工业的恢复,苏联援建项目的完成,和国际局势的缓和,以及学习苏联中教条主义的发生。从1956年以后毛主席对经济建设问题不断地提出了新的探索和意见。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上讲话时提出“重点要向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转移”。针对不重视沿海地区发展的倾向,指出“有的同志好像现在战争就要打起来的样子,准备着架子,等待战争,因此,要限制沿海发展,这样不妥”。“上海赚钱,内地建厂有什么不好”。“要多搞些轻工业”。毛主席指示,对天津、上海等沿海地区是极大的鼓舞,稳定了沿海地区干部的情绪,调动了沿海地区发展轻工业的积极性。开始调整沿海和内地,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政治和经济、国际和国内、党内和党外、中央和地方、领导和群众、汉族和少数民族等各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这是指导我们社会产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着重指出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关于沿海、内地工业的关系,强调了要发展沿海工业,沿海要支援内地。加快发展沿海工业,实际上也是加快发展轻工业。对毛主席《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在全党进行了广乏的讨论。从此以后对轻工业和沿海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全党的重视。
在1958年大跃进中,对轻工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从60年代以后由于苏修霸权主义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我们必须对付社会帝国主义的战争挑畔。因此,提出要“准备打战”,加快发展核武器,搞三线建设。这样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轻工业的发展。这种影响是无奈的,又是必须的。
从60年代开始,在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上,更多的重视农业和轻工业,1961年经毛主席批准,我们从日本进口了一批化肥设备。1963年6月毛主席批准,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龙成套设备的合同。重点解决人们吃饭穿衣的问题。
1972年经毛主席、周总理批准,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签订引进项目26个,43亿美元,称为“43”方案。其中有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四川维尼纶厂,天津石油化纤厂等一批项目。加上解决吃饭问题的13套化肥项目。在上述引进项目中用于解决吃穿用问题的有18个项目,占全部投资136.8亿美元的63.8%。这些项目在70年代中后期都陆续投产,这对解决人民吃穿用的问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60、70年代两次大批的引进,80年代靠什么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呢?
从进出口贸易情况看,从1970年到197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45.9亿美元,增加到1475亿美元。
事实说明,我们在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1956年发表毛主席《论十大关系》前后,对农轻重的关系作了较大的调整。沿海工业、轻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1981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从1953—1981年我国轻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是:
项 目 1953—1957年 1958—1965年 1966—1978年 1979—1981年
工业总产值 18.0 8.9 10.2 7.1
轻工业 12.9 8.2 8.3 14.0
重工业 25.4 9.7 11.8 1.3
以上统计也可以说明,轻工业的比例是逐渐增加的,是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的。
三、实践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沦为殖地半殖地,西方列强侵占我国领导土,瓜分我国土地,大量割地赔款,掠夺我国财富,中国人民受尽了欺凌,剥削和压迫,没有任何的国际地位,没有人的尊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怎么才能真正站起来,必须有先进的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大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国防,强大的人民群众的组织动员能力。从而才能在国际上有和自己国家相称的国际地位,说话有和自己国家相称的分量。因此,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
在毛泽东时代的二十八年,经过全国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二十世纪70年代末,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1950年时我国的工业规模小于比利时,到1976年我国成为世界第六工业大国,成为世界上五个核大国之一。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完整的、生产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且许多项目建在中西部,工业布局更加合理。
我国发展的速度,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快的,我国的工业总产值28年增长了30倍,重工业总产值增长90倍。一些主要项目如:
项 目 1950年 1976年
钢 135(万吨) 2390(万吨)
原煤 0.66(亿吨) 4.83(亿吨)
原油 44(万吨) 8716(万吨)
发电 78(亿 千瓦/时) 2031(亿 千瓦/时)
铁路 32010(公里) 78048(公里)
工业总产值1952年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到1976年占到72%。
经过28年的奋斗,我们不仅能生产各种机床、农业机械,用以武装农业、轻工业,整个国民经济,而且能生产坦克、飞机、大炮、导弹、核潜艇,能生产原子弹、氢弹、卫星上天。
1970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研制中国自己的大飞机(运10),到1980年研制成功。1980年9月26日首飞上天,共完成三架,当年11月28日路透社电讯认为“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把中国视为一个落后国家”。试飞已经成功,但因为说不明的原因,以“找不到用户”为由而下马。可是,现在又重新上马了。
实践证明,我国实现工业化,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我们设想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没有核武器,没有强大的国防,我们将会如何呢?
我们靠什么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威胁、封锁、包围、禁运20多年。我们就是不买他们的帐,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和他们叫板,针锋相对。美国入侵越南,周总理发表声明,警告他不要越过17度线,否则中国就要管,他就是没有一兵一卒敢于越过。我们打破了他们的包围、封锁、禁运、制裁。直到尼克松访华见毛泽东主席,实现了中美关系,和整个西方世界关系正常化。
我们靠什么和苏修霸权主义斗争?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妄图控制中国的阴谋,遭到毛主席的抵制。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扬言要对我国进行核打击。我们针峰相对,毛主席提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台,大搞备战,准备和苏修霜霸权主者一战。最后迫使他坐下来谈判,没有挑起战火。
我们靠什么争得了较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第二次大战以后进入冷战时期。朝鲜战争以后,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但是局部的战争不断,特别是美帝、苏修对我国的存在和发展一直怀有敌意,存有“亡我之心”,对我国一直存在战争威胁。正因为我国有了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强大的人民组织动员能力,有充分的战争准备,才战胜了美苏两霸的阴谋,赢得了长期的和平环境。
在国内我们靠什么武装我国的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没有自己生产的钢铁、燃料动力、拖拉机、收割机、汽车、火车、机器设备。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怎么改造发展呢?都靠进口行吗?
我们靠什么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首先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改善,没有我国大国地位的确立,没有打破西方的包围、封锁、禁运、制裁,没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我们靠什么搞改革开放?没有60、70年代大批引进国外成套设备,我们靠什么解决人民吃穿用的问题。
我们靠什么崛起呢?现在都在讲崛起,好像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掘起的,如果没有毛主席时代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没有建立起强大的国防,没有战胜美苏两霸的阴谋,争得了大国地位和和平环境,我们能谈崛起吗?
关于消费品短缺,许多商品凭票供应问题。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投入多。轻工业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投入少一些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我国解放前贫穷,落后,一穷二白,一切依赖外国,解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出生率的提高,人口增长很快。开始阶段生产赶不上需要,这是主要的原因。西方国家封锁、禁运、苏修逼债以及战备,国防投入较大,都是重要原因,在一个阶段上由于商品供应不足,实行凭票证供应,可以保证人们基本的需要,人人都有保证,有什么不好呢?而且这个问题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经开始着手解决。
同时,还应看到,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国家对社会的投入是很大的。对中小学实行了义务教育、大学基本不收学费,创办了许多技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在当时没有上不起学的问题,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上各类学校。同时,实行了广就业,中等技术学校,大学毕业的学生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在机关,事业单位,工厂企业,普遍实行了劳保制度,看病国家全部报销。农村实行了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当时没有看不起病的问题。解放以后我们投入很大力量,消灭了影响人民健康的结核病,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消灭了吸血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很了不起的事”。在卫生公平和享有基本卫生保障方面排名世界第41位,2003年这项排名为188位,倒数第四。我国的人均予期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到1976年提高到68岁。
城市干部、职工的住房由国家分配,实行低租金制度。
正因为国家对社会的大量投入,保证了群众的基本需要。所以虽然消费品的供应短缺,生活比较艰苦,但群众是理解的,对党对政府基本是满意的,群众思想情绪是积极上进的,工作积极性是高涨的。
2008年9月6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