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刷盘子还是读书》姊妹版:用一般科学原理认识毛时代

强国老吴 · 2009-10-07 · 来源:
建国六十周年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前言

现在全党全国都在大力宣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这个科学发展观,我看它的要害就是‘科学’两字,凡事不讲科学如何科学发展?尤其是身处全球工业化的时代,如果对工业化生产体系的一般科学原理一无所知,却津津乐道于用反科学的什么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就犹如盲人骑瞎马,临深渊而不知,虽然大谈科学发展,与南辕北辙相距不远矣。  

因此,本文本着弘扬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要将工业化生产体系的一般科学原理好好宣讲一番,希望能让一些还有糊涂思想的人能够清醒起来。其实,本文所讲的道理都是很普通的,也是早就为人所熟知的,只是这么多年来主流精英们大搞忽悠术,致使很多人都迷糊起来。著名网友愚蠢小猪的名作《刷盘子还是读书》中对工业化生产体系的一般原理有所论述,但他的书内容繁杂,没有突出这些原理,所以特写本文,专门论述一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原理。共分如下几个部分:  

一、指数化增长原理  

二、生产力优先增长原理  

三、一个例子  

四、对工业化发展原理的深入认识  

五、用工业化发展的一般原理认识新中国前后30年  

   

说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还需要我们对目前的状态有个科学的认识,特别是,要对毛泽东时代有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因为不管怎么说毛泽东时代都和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毛泽东时代就不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时代,而不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那么在做出政策选择的时候就会从错误的前提和条件出发,就会产生错误的决策,从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对于毛泽东时代,主流精英们一口否定,好像那个时代一无是处,尤其是经济建设更是一塌糊涂;而改革开放则好得不得了,尤其是经济建设更是比那个时代好上百倍千倍。事实果真如此吗?很多网友都用了各个方面的事实给以了强烈回击,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我们更深入一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科学理性的观点来正确认识新中国前后三十年。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关于工业化时代的一般发展原理,尤其重要的是两个科学原理。  

   

 一、指数化增长原理    

这两个科学原理分别叫做生产力优先增长原理,和指数增长原理。也可以把这两个原理用一个民间幽默故事来概括,叫吃大饼原理。故事说的是,有个蠢人,饿极了,在店家连吃了六张大饼,还不觉得饱,于是又吃了一张,这下觉得饱了。店家跟他要钱的时候他懊悔地说,早知道第七张饼吃饱了饭,就不该吃那前六张饼了,只吃第七张饼就行了。只要有正常思维听了这个故事人人都会觉得可乐。把这个故事归纳为一个原理,就是说,只有愚不可及之人,才认为前六张饼不算数,只吃第七张饼就能吃饱。但有什么办法呢,右派大笨蛋定律决定了,网上小右们及主流精英们就是这么蠢,像那个故事中的蠢人一样,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言论也归纳一下,可称为‘蠢货吃大饼原理’,这些蠢右们拿这个来攻击毛泽东时代,居然不以为耻还得意洋洋。我们懂得了工业化时代的两个科学原理之后就可以这样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们:笨蛋!就知道‘蠢货吃大饼原理’,你懂什么是两个科学原理吗?  

虽然大多数群众并非像蠢右那样愚不可及,但常年面对污蔑毛泽东时代的‘轰炸’,面对改革开放令人惊叹的经济发展数字,虽然我们举出了大量的事实来捍卫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群众还是免不了产生疑惑:你说的固然是事实,但毕竟还是没法和改革开放比呀。所以,大力宣传工业化时代的两个科学原理是非常必要的。  

   

让我们先从指数增长原理说起吧。只要是学过中学数学的,都应该知道指数是怎么回事吧?这里面也有个故事。说是古代印度有个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于是国王要赏赐他,让他自己提。宰相‘谦卑’地说,陛下,您只要把我这64个格子(国际象棋的棋盘总共有64格)填满粮食就行。第一格一粒粮食,第二格两粒,第三格四粒,以后每格都是前面那格的一倍。国王大笑,我的宰相啊,你还真是忠心耿耿,连多要点赏赐都不好意思。来人呀,给宰相拿粮食。一开始十几格都过去了,可连一袋粮食还没用完,国王心里暗笑宰相。不过很快,国王就发现形势不妙了,宫里人一麻袋一麻袋地扛来粮食,但要填满后面的每一格却越来越难。最后很明显了,就是把国库的粮食都搬来,也填不满那64格棋盘。最后国王怎么办,历史上也没记载。我们不必去理会故事的真假,但这个故事却形象地展示了指数增长的威力。  

和农业尤其是传统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原理不同,现代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总体而言是符合指数增长原理的。为什么呢?因为现代工业,呈现出一种类似于使用计算机的‘复制--粘贴’性质,一处成功则可以大规模地复制,基本上摆脱了自然、人力的束缚,能够做到持续高速增长。而反观农业,当代即便是引入了各种现代化手段,仍然不能脱离‘靠天吃饭’的种种约束,没办法持续高速增长。这里的自然条件就是比那里的好,所以这里可以高产,那里就很难高产;老天爷一发威,再怎么想高产也做不到;再比如施化肥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但也有限,并不能多施多少化肥就能多出多少产量,想施多少就施多少;而生产工业产品,多开几间工厂多几条生产线,就肯定多产多少产品,不会有任何疑问。以改革开放为例,通过引进外资,家电一下子就在城乡普及了,还能同时做到大量出口;手机十多年前还是高不可攀,如今则处处可见;但另一方面粮食产量则提高不多。再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大街上经常看到买盗版盘的,人家电影刚刚放映,那边盗版盘就已经满大街了。这都是指数增长原理的反映。  

因为指数增长原理是越到后面数字就越大,让人看着眼晕,很容易忘掉前面的数字虽小,但增长率和后面的并没有差别。比如2的12次方仅为4096,而2的18次方则等于212644,看起来几十万了,比4096多太多了,可实际上呢,它虽然是2的10万多倍,但只是4096的64倍而已,差距何其大,而另一方面4096却是2的2048倍!但是人们只看到212644比4096大了20万还多,却忽视了从增长倍数上看,从2到4096比从4096到212644大的多得多的多!!结果212644比4096更能吸引眼球!  

所以,我们在谈到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时候,必须懂得指数增长原理,才能不会被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迷住双眼,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有不少人不懂得指数增长原理,想当然地认为,前面发展快是因为基数低,后面发展慢是因为基数太大。他们说,从100发展到1000,比从一万发展到十万容易得多,因为1000才比100大900,而十万比一万大了九万,九万比九百大一百倍,怎么不是后面的发展更难?而实际上呢,十万只是一万的十倍,1000也是100的十倍,从增长倍数上看,前后并无区别。  

让我们来看一下事实。不妨先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GDP为例吧。1978年我国GDP为3645亿元,8年后增长为大约3倍,为10275亿元(1986年),再7年后又增长为大约3倍到35333(1993年),八年后即2001年为109655亿元,还是大约三倍,2008年超过30万亿元,仍是大约七年前三倍。完全不符合想当然的基数大增长慢原理。再举钢产量为例,1979年3400万吨,一直到17年后的1996年才突破一亿吨,而只过了7年到2003年就突破了2亿吨,仅仅又过了不到两年就突破了3亿吨,从2005年的35000万吨到2008年就越过了五亿吨大关。根本看不出来吓唬人的所谓基数大增长慢原理在起作用。  

之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有个基数大增长慢原理,一是因为被那些大数目字唬住了,看着它们就以为高不可攀;更主要的是我们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而农业生产受到大自然的严重约束,很容易就到达了大自然束缚的边界,所以会产生越到后来增长越不容易的现象。但工业生产根本不同于农业生产就在于极大地摆脱了自然约束,因此完全不适用基数大增长慢原理,而是显示出新的完全不同于农业生产的指数增长原理现象,因此基数的大小和增长速度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真正束缚工业化生产能力的是市场消费能力,前些年美国带头大力发展借钱消费,发达国家消费力大涨,于是我国企业开足马力生产,GDP跟着大涨;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借钱消费到了头,各国消费力大降,于是我国企业纷纷停产,甚至老板深夜出逃,生产大降,于是政府转而大力促进内需要增长保八。可见,只要消除消费能力的制约,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就能大体按照指数增长原理不断增长。  

   

自然有人会说,那要照你所说的增长下去,岂非没个尽头,难道就一点都不受自然约束吗?当然不是,归根到底,人类还是不能不受大自然的束缚。比如生产汽车要用钢,而炼钢要用铁矿石,但地球上能开采的铁矿石终归有限,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自然就受到基数大增长慢的约束了。但就目前而言,除了能源好像快要看到头了,其它资源还远没有到头。况且这只是悲观派的观点,对乐观派而言,人类终究会找到其它资源来代替当前处于快要用到头的资源,没必要为此担心。当然有人会说,这样下去的话,地球就会被人类毁灭。不过,这只是一种价值观,人类以此来约束工业生产是一种主观主导的活动,和工业生产本身内在的客观规律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二、生产力优先增长原理  

懂得了指数增长原理,就掌握了理解新中国前后两个时代的一把钥匙,但这还不够。主流精英们攻击毛泽东时代的时候总是说,你看,那时候多么贫穷落后,这也没有那也没有,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固然是事实,也固然表明了毛泽东时代的某些错误,但客观地看,怎样才能实现这有那有全都有呢,是等着天上掉下大馅儿饼吗?这当然不可能。所以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工业化内部的生产结构,懂得我们所消费的产品究竟是怎么来的,这就是生产力优先发展原理的内容。  

这个原理,以前也叫重工业优先增长原理,或者按马克思资本论里的说法,叫生产资料优先发展规律,此外,还可以叫基础工业优先增长原理,著名的愚蠢小猪网友则使用了基干产业这个术语,等等,不同的提法,表达的意思差不多。现代工业生产出来的消费品无一例外都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因此要生产大量消费品先要有能生产这些产品的机器,而这些机器相比消费品那是重的多了,于是把机器工业就叫做重工业,而消费品生产则叫轻工业,也就是说得先发展重工业然后才有消费品的大量生产。另一方面,按马克思所说,社会生产可以分成两大部类,一类是生活消费品,一类叫生产资料,后一类不仅包括机器,还包括原材料、厂房等。显然,没有铁矿石,哪来的钢呢,没有钢,哪有汽车自行车呢?所以,得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然后才能生产出生活资料。这样看来,用重工业这个词范围有点窄,但用生产资料这个词,却也过于模糊,比如都是生产轮胎,用于载重卡车那叫生产资料,但用于家用轿车那就叫生活资料,分不清楚。再有,如今信息化日益重要,那算是重还是轻呢,而且计算机既可以当作消费品也可以看成是生产资料,又分不清了。此外,我们知道科技很重要,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属于什么工业又是什么资料?所以我更喜欢赶个时髦,用生产力优先增长原理来笼统称之。你要大量生产家用轿车吗,那就先要发展生产轿车的生产力;你要大量生产各种家用电器吗,那就要优先发展生产各种家电的生产力,等等。总之,是先有生产力,后有大量的现代消费品,所以生产力必须优先发展;这就是说生活用品的丰富程度依赖于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只有发展出发达的生产力,才能生产出丰富的生活用品。这个原理就叫做生产力优先增长原理。  

   

原理不难理解,但还是要举例来加深认识。比如说要生产自行车,就需要有机器,需要钢铁;但是建设钢铁厂本身也需要钢铁,炼钢需要原料,需要电,采掘原料总不能用手去刨吧,还得需要机器也就是需要钢铁,建设电厂铺设电线也离不开钢铁,这些原料啊,机器呀,钢铁啊,包括生产出来的自行车都需要从这里运到那里,不管是怎么运,公路铁路水路,你得有车有船,还是需要钢铁。所以你瞧,自行车连影还没见到呢,百吨千吨的钢就先用光了。要是只看最终结果怎么一辆自行车都没生产出来,真没效率;要是懂得其中的关系,你就会从整个体系的角度去分析效率问题。因此,没有生产力在先,自行车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只要发展了生产力,自行车就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指数增长原理中已经提到过了。  

   

三、一个例子  

上面这个例子只是定性地讲了讲,下面我们要用一个假设的例子,通过数据定量地解释一下为什么需要生产力优先增长。比如要盖房子需要水泥,但水泥是从水泥厂生产出来的,而建设水泥厂同样需要水泥。因此当第一个水泥厂建成后,究竟是盖房子还是建设水泥厂,就面临着选择。而根据生产力优先增长定律,当然要保证水泥厂的建设优先增长,这样才能较快地改善生活。何以见得?请看数据:  

   

总生产力1  

消费生产力1  

生活改善度1  

1  

   

   

2  

   

   

4  

2  

2  

6  

3  

5  

9  

4  

9  

14  

7  

16  

21  

10  

26  

32  

16  

42  

48  

24  

66  

72  

36  

102  

108  

54  

156  

162  

81  

237  

243  

121  

358  

365  

182  

540  

548  

274  

814  

822  

411  

1225  

1233  

616  

1841  

1850  

925  

2766  

   

上面的数据是这么来的:第一列为某阶段所有水泥厂,第二列代表某阶段用于盖房子的水泥厂。比如,当有了4个水泥厂的时候,分出去两个用来盖房子,另两个则继续用于建设水泥厂,‘裂变’成4个水泥厂,再加上用于盖房子的两个水泥厂,则下一阶段共有6个水泥厂,依此类推得到后面的数据,比如有了108个水泥厂后,用54个盖房子,54个继续用来建设水泥厂,则下一阶段共有162个水泥厂。第三列则是把第二列(也就是用于消费的生产力)累计,大致可看成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  

可以看到,第一列始终保持为第二列的一倍。好家伙,居然把一半儿的生产力‘浪费’了,就不知道用来改善人民生活,简直是不讲效率。那么我们改变一下,请看下面数据(为了和模式1对比,我们把它放在表的右边三列,左边三列是模式1数据):  

   

总生产力1  

消费生产力1  

生活改善度1  

总生产力2  

消费生产力2  

生活改善度2  

1  

   

   

1  

   

   

2  

   

   

2  

   

   

4  

2  

2  

4  

2  

2  

6  

3  

5  

6  

3  

5  

9  

4  

9  

9  

4  

9  

14  

7  

16  

14  

7  

16  

21  

10  

26  

21  

10  

26  

32  

16  

42  

32  

21  

47  

48  

24  

66  

43  

28  

75  

72  

36  

102  

58  

38  

113  

108  

54  

156  

78  

52  

165  

162  

81  

237  

104  

69  

234  

243  

121  

358  

139  

122  

356  

365  

182  

540  

156  

140  

496  

得到数据的方法和前边一样,请仔细与第一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到前面都一样,但到了中间,就如‘好心人’想的那样,用更多的生产力去改善生活,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就迅速减慢,没过多久其生活改善程度就被第一组超了过去(见最后两行数据)。模式1能超越模式2,就在于模式1是生产力优先发展。下图展示了两种模式的一部分数据:  

                                    

    

有人说,那就照你说的,先发展生产力好了,但是发展了生产力后要迅速改善生活。请仔细看下面的数据(仍是列在同一张表的右边,和模式1对比):  

总生产力1  

消费生产力1  

生活改善度1  

总生产力3  

消费生产力3  

生活改善度3  

1  

   

   

1  

   

   

2  

   

   

2  

   

   

4  

2  

2  

4  

   

   

6  

3  

5  

8  

   

   

9  

4  

9  

16  

8  

8  

14  

7  

16  

24  

14  

22  

21  

10  

26  

34  

20  

42  

32  

16  

42  

48  

28  

70  

48  

24  

66  

68  

38  

108  

72  

36  

102  

98  

55  

163  

108  

54  

156  

141  

88  

251  

162  

81  

237  

194  

120  

371  

243  

121  

358  

268  

200  

571  

365  

182  

540  

336  

250  

821  

548  

274  

814  

422  

300  

1121  

822  

411  

1225  

544  

380  

1501  

1233  

616  

1841  

708  

500  

2001  

1850  

925  

2766  

916  

700  

2701  

对比模式3的第一和第二列,的确在一开始是优先发展生产力的,但后面则强调了优先改善生活水平。那么和第一种模式比又如何呢?下图同样列出了两种模式的部分数据。模式3在前面的阶段好像挺有优势,但到了后面仍不免后继乏力,生活水平的改善还是被模式1超了过去。原因仍在于模式1始终坚持生产力优先发展,而模式3后面放弃了生产力优先增长原理。  

  

    

最后介绍一下模式四。虽然都是生产力优先发展,但与模式1急于改善生活水平不同的是,坚持等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开始改善生活,但改善的速度不快,然后逐渐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速度,同时保持生产力优先增长。请仔细阅读下表数据:  

总生产力1  

消费生产力1  

生活改善度1  

总生产力4  

消费生产力4  

生活改善度4  

1  

   

   

1  

   

   

2  

   

   

2  

   

   

4  

2  

2  

4  

   

   

6  

3  

5  

8  

   

   

9  

4  

9  

16  

4  

4  

14  

7  

16  

28  

10  

14  

21  

10  

26  

46  

20  

34  

32  

16  

42  

72  

30  

64  

48  

24  

66  

114  

60  

124  

72  

36  

102  

168  

80  

204  

108  

54  

156  

256  

120  

324  

162  

81  

237  

392  

200  

524  

243  

121  

358  

584  

300  

824  

365  

182  

540  

868  

440  

1264  

548  

274  

814  

1296  

660  

1924  

822  

411  

1225  

1932  

1600  

3524  

1233  

616  

1841  

2264  

1800  

5324  

1850  

925  

2766  

2728  

2000  

7324  

效果如何呢?看看表中后面几行数据,再看看下面的图示就很清楚了,远远超过模式1。  

  

    

把上面4种模式的生活改善数据放在一起比较,可以更容易地看清哪种模式更好:  

生活改善度1  

生活改善度2  

生活改善度3  

生活改善度4  

2  

2  

   

   

5  

5  

   

   

9  

9  

8  

4  

16  

16  

22  

14  

26  

26  

42  

34  

42  

47  

70  

64  

66  

75  

108  

124  

102  

113  

163  

204  

156  

165  

251  

324  

237  

234  

371  

524  

358  

356  

571  

824  

540  

496  

821  

1264  

814  

   

1121  

1924  

1225  

   

1501  

3524  

1841  

   

2001  

5324  

2766  

   

2701  

7324  

   

四、对工业化发展原理的深入认识

既然生产力的优先发展如此重要,那么这个生产力体系(重工业或基干产业)本身又有什么特点,它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的呢?  

从前边我们知道,整个工业体系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两部分,其中重工业或基干产业起着决定作用。基干产业大致可以分为原材料采掘与加工、装备制造业、化工产业、电子及信息产业的一部分、以及相应的科技知识体系。之所以叫做基干产业,是因为如果把整个现代工业体系想象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则上述的基干产业是现代工业这棵大树的主干。其他工业部门及其产品只是从基干产业生长出来的分支或枝条而已。  

   

我们先观察一下消费品工业,可以发现它是不独立的,必须依靠重工业体系和农业提供原材料,必须依靠重工业体系提供生产线,一旦机器全部报废,则消费品生产就只能回到手工业时代,没有办法再进一步;要想进步就必须依靠重工业体系的进步,这进一步说明了生产力优先发展的原理。  

而基干产业的发展,是自成体系的,它的原材料和生产线都是自我提供,不依赖于农业和轻工业,因此具有自我循环、自我发展、自我升级的特点。换句话说,如果人可以不吃饭不穿衣,那么采掘出铁矿生产出钢铁,就用来生产机床,然后再生产更多的机械用来采矿,生产出更多的钢铁、更多的机床,然后再次循环……,随着生产过程中科技知识的不断积累,可以将机床做得更加高级更加精密,这个过程又可以不断循环,完全和人们的日常消费没有任何关系。另一方面,从原材料到成型的机器,生产链条很长,因此生产的周期就很长,消耗的资金也就非常大。而且生产的最终结果不能吃不能喝,很没有‘经济效益’。  

基干产业的发展升级,以技术水平为目标,朝着高精尖发展,即技术的高级、精密、尖端,因此发展升级主要由技术驱动,市场拉动作用居于次要地位,不具有显著影响,这也是它之所以能自我循环的又一原因。而轻工业体系刚好相反,主要靠市场拉动,由市场的拉动带动技术发展;在同等技术水平之下,轻工业产品依然有升级空间,因为消费品更多地追求新奇特。例如我们现在用的很多电子产品,如手机、MP3、MP4、数码相机、等等,从技术上看没多大差别,但各种各样的产品却能争奇斗艳。另一方面,技术先进的产品,因为市场需求不足或市场推广不力却惨遭淘汰,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而先进的基干产业技术则总能在市场上找到需求并得到推广。  

前面说到现代化工业之所以能指数化增长,是因为可以大规模复制。但轻工业的特点决定它不能自我复制,只有基干产业的成熟和发展,才能为消费品生产力的急速扩张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而基干产业向着高精尖的发展,则为提高轻工产品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比如当年苏联的米格25战斗机曾轰动西方,后来有个苏联飞行员携米格25叛逃,西方发现,原来米格25并没有采用什么新技术,只是将各种成熟技术更精密地配合而已。这种成熟的配合,没有精密的生产线是不可能实现的。  

还可以对比一下农业。农业也是自成体系的,可以自我发展。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则农业自身的发展满足不了现代人丰富多样的需求,或者说,农业的现代化就是向着作业机械化和产品加工工业化发展。若没有基干产业的发展,则农业不可能有现代化。  

   

日本的例子就可以充分说明基干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规律。常有人拿GDP说事儿,你看解放后我们GDP和日本差的并不远,但到了1978年,人家日本GDP比我们高了不知多少多少倍,可见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实在是差劲的很,根本不会搞经济。这种人,只长着一个钱串子脑袋瓜儿,根本就不知道现代化工业是怎么回事儿。日本的工业体系在战前和战中不断成长,虽然战败后表面的家当被砸光,但其整个工业体系却基本上成熟了,而我们除了GDP却基本什么也没有,连成熟的产业链都很难说有没有,这就好比龙王爷和叫花子比,怎么能比呢?日本已经基本具备了完整成熟的工业体系,有完备的机器工业和军品生产体系,只是民用品生产体系不够完整,在二战及战后恢复期间,人民的生活也是极其困苦的。但在战后恢复和进一步完善了基干产业并补足了民用品体系之后,就能够在工业化发展的两个科学原理的推动下迅速腾飞,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迅速改善。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对现代化工业体系的一般原理有了更多的认识,但这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认识。  

从上面自行车的例子中还可以看到,现代化工业生产,是一个体系在生产,而不是个别的某个产品的生产。就以自行车的生产为例,不仅需要配套的机器和钢铁这些重工业工厂,就是自行车本身的生产也不是只需一个工厂能够生产出来的,而是需要许多其它工厂的合作,比如钢管钢条的生产厂、轴承的生产厂,橡胶、轮胎的生产厂、塑料产品的生产厂、链条的生产厂等等,这称之为产业链。其中任何一个生产链条的缺乏或不成熟,都将导致最终产品无法正常生产。所以从最终产品的角度看,这个生产链条中不能有掉链子现象,这也可以归纳出一个原理,就叫产业链增长原理,或者叫齐头并进原理。就是说,某种消费品的成熟生产,必须是整个产业链的成熟,不能让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  

不过,生产自行车的厂家不止一个,为自行车生产配套的厂家也不止一个,所有这些零部件不是说随便就能拿来装配成自行车的,必须符合一个标准,才能装配到一起,如果各个自行车厂家标准不一,那么配套厂家就要生产不同标准的配套零件,从体系上看,这样的生产是低效的。而且这些厂家也不仅仅为自行车生产配套,还需要为其他产品配套生产,这也需要标准化生产。因此,标准化生产是工业化的又一个特点,而这个标准化不仅仅是个别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而是指的是整个体系的标准化。  

指数增长原理指出,现代化工业具有可以复制的特点,由此可见第一个成熟的可复制的产品生产最重要。但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单一产品或生产线成熟其实意义没那么大,整个体系的成熟比某一个产品线的成熟更重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整个工业生产体系的成熟,才能充分发挥指数增长原理的威力。  

   

这种整个工业生产体系的成熟,不是说坐在屋子里张张嘴动动笔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艰苦努力的付出才能实现的。比如说,印度从独立开始也在建设工业体系,如今也有了两弹一星,说明其工业体系建设相当有成就,但大家熟知的张召忠将军在电视节目中透露,印度一直希望坦克生产国产化,搞了三十年却仍然生产不出真正能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的国产坦克;印度还打算自己组装苏30,俄罗斯人对他们说,我善意地提醒你们,飞机和坦克可不一样,搞不好是飞不上天的,结果还真说着了,印度自己组装的飞机就真没飞上天。这说明直到现在,其整个工业体系并没有完全成熟。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和通常人们想象的基数大增长慢相反,现代化工业体系是越到后来发展越快。因为成熟之后就可以指数化增长,而越是不成熟发展就越不容易,因为不是这里扯后腿,就是那里不配套,想快也快不了。  

   

 五、用工业化发展的一般原理认识毛泽东时代  

懂得了工业体系的一般原理,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分析认识新中国的60年历史了。不过,这就需要另写一篇大文章了。在这篇短短的帖子里,只想用两个科学原理的简化版――吃大饼原理来看看这前后30年的历史。当然,这里并不强烈主张毛泽东时代已经吃了前6张饼,只是强烈反对毛泽东时代只吃了一张饼,到底该算多少,大家自己看。  

   

既然说到吃,我们就先来看看,吃饱饭是怎么回事。其实,只要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只要他不昧着良心说谎话,就应该承认那时候城里人基本上是吃饱饭的,农村也有很多地区是吃饱了饭的。当然,就算吃饱饭,但吃的并不好比今天差很多,而且还有很多农村是吃不大饱的。从人均期望寿命的数据就可看出,新中国刚成立,人均寿命在40岁以下,而到了1978年则上升到65岁以上。如果这么多年中国人民长期普遍地吃不饱饭,则人均寿命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如果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粮食增产数据也提供了这样的证明:  

  

(粮食产量数据图,见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qzxzgcl60zn/t20090907_402584869.htm)  

 

可以看到,从1962年到1990年的数据基本在一条直线上,说明这些年粮食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一致的,算一下可知1978年的粮食产量已经是1990年的68%(之所以算到1990年,是因为吃饱饭的问题在1990前就完全解决了,而粮食产量在1990年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图中清晰地显示了这一点)。而要保证粮食稳定持续地增产,不是说人有多大胆或多大积极性就能办到的,必须具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包括水、肥、土、种等,除了化肥一项,其他三项基本上在毛泽东时代完成。即便是化肥,从1962年到1978年,化肥使用量增长了14倍,而从1978年到1994年,使用量的增长不到4倍(其实,现在的问题是化肥的使用过滥,因此使用量增长太大不是好事)。  

我们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话大概没人会反对。请看下图:  

  

(农业机械总动力图,来源同上)

 

1990年是1978年的2.44倍,但1978年却是1952年的652倍多,即便与1965年比也增长了10倍多!综合起来,不是说改革开放后没有一点成绩,但在毛泽东时代已经为吃饱饭完成了80%的工作量不算过分。  

   

现在我们都知道能源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以下是统计局发布的能源生产总量图,以标准煤为单位:

 

  

2008年是1952年的53倍,但只是1978年的4.14倍。  

   

现代化的大生产是机器生产,那得消耗钢材,很多产品也离不开钢材。请看统计局发布的粗钢统计图:

 

  

计算可知,2008年是1952年的371倍,但只是1978年的15.76倍。要知道,1978年的钢产量,基本上为中国人民自己所用,而2008年的钢产量,有多少是为外国人民所生产?  

更多的数据就不一一例举了。从上面两张图表可以看到,毛泽东时代不过是对应指数化增长的前期而已,看着数据不突出,但实际的增长并不小(请回忆指数化增长原理部分)。  

   

现代化的工业需要大量的工人,但在一个众多文盲的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的,因此至少需要工人具有小学毕业或初中文化水平,这一点相信不会有人反对。解放初期的文盲有多少?没查到数据,但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文盲是符合实际的。统计局的文章中说:“建国初期到1978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同时也适度发展高等教育。文盲率由1964年的33.58%下降到1982年的22.81%;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5%” 。这里有个问题,1982年的文盲率,是否包含很多退出劳动的老人?若实际统计从少年到青壮年(7岁到50岁),是否文盲率会进一步降低?文章中没有提供初中数据,记得强国论坛邋遢道长提供过数据,到1978年我国初中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5%以上。中国统计年鉴的数字可以作为旁证:1949年普通中学在校人数为每万人249人,而到了1977年到达了高峰值每万人6779.9人(1978年数字为6548.3,1979年为5905.0,1980年为5508.1。数字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第441页)。下图则是另一个证明:

 1949-2008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  

   

由这些数据可见,毛泽东时代的建设成就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些人为贬低毛泽东时代的建设成就,就提供了一份数据,说解放前我们就已经有了很多很多第一,言下之意,你说毛泽东时代多少多少第一有什么了不起?的确,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第一,这些第一也是我们工业化建设的宝贵财富。但是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指出,对现代化工业体系来说,整个体系的成熟才具有决定性作用。解放前的诸多第一都是零零散散,构不成一个体系,甚至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产业链都谈不上,只是在知识积累方面起了些作用,这样的第一,如前所述,意义不大。  

而毛泽东时代的诸多第一,则配合着整个大工业体系的成熟,促进着整个大工业体系的成熟,是整个工业体系推动下的第一,这和解放前的第一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其意义远在解放前诸多第一之上。正是在毛泽东时代我们建成了独立的、完整的、并且是成熟的工业体系。前面提到的组成基干产业的采掘与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化工产业、电子及集成电路制造业我们已经全部具备,此外完整的科研机构体系也已经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就有了两弹一星,有了能飞上天的大飞机,有了国产的计算机。各式各样的机床吊车、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走的都可以自己造出来,那时流行的‘四大件’(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也都是自己生产出来的,至于其他生活消费品更是不在话下。甚至当前流行的几大件如冰箱、空调、电视机、洗衣机等也完全能够很快研制并生产出来,只是成熟度还不够而已。从旧中国造不了多少东西,到1978年几乎什么都能造,这样的变化无论怎么赞扬都不会过分。  

主流愤精们时刻不忘提醒我们,毛泽东时代是多么多么地穷,但他们却有意忽略了解放初期的新中国,工业基础又是多么多么地差。正是因为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所以生活水平不可能有很大改善,而解放初期的生活改善,很大程度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不是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结果。当要进一步提高改善生活水平速度的时候,根据生产力优先发展原理,就必须首先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体系,在此期间,生活水平没有可能也不应该大幅度提高。事实上文革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是有所提高的,这从那时的四大件开始普及就可窥见。那么什么时候我们才完成了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建设呢?那就是在1978年前后。证据就是,第一,我们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二,在70年代前期,我们搞了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显然,引进之后的消化吸收是需要时间的。  

在现代化工业体系建成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进行投入。回忆1978年后,确实人民生活有了很快的提高,因为我们开始转向了轻工业生产优先的方向。以当时的四大件为例:  

(中国统计年鉴1981第336页,历年主要消费品零售量)  

   

缝纫机(万架)  

手表(万只)  

自行车(万辆)  

收音机(万架)  

1952  

10.0  

38.5  

33.5  

2.0  

1978  

439.8  

1388.1  

809.6  

1388.9  

1981  

926.6  

2890.0  

1582.0  

3074.9  

可以看到,从1978到1981短短三年,耐用品消费量就增长了一倍以上,从消费量可以窥见生产能力,而那时对外开放还不大,主要是我们自己生产力释放的结果。  

   

在被封锁半封锁的条件下,虽然期间也犯了不少错误,但我们只用了20多年时间,就完成了初步的工业化,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面对如此伟大的成绩,我们决不许任何人诋毁污蔑。对那些继承者毛泽东时代伟大遗产给自己脸上贴金却反过来攻击那个时代懒惰到了崩溃边缘的主流愤精,必须坚决地进行反击。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5.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6. 星话大白|越南
  7. 《邓选》学习 (十)
  8.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9. 影评:电影《熔炉》看资本主义特权
  10.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这是一股妖风
  7.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