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名著《龙须沟》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艺前辈于是之主演的版本还拍摄了电影,永远保存下来。但到剧场观看此剧的体验,是读书和看电影所无法比拟的。这就是舞台剧特有的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
《龙须沟》是中国发生重大变革时写就的,记得好像有人质疑其“歌德”走向,我看倒未必。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我欣赏它,是因为它承上启下,视野开阔:生动形象地总结了旧社会,又为新社会的开启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我赞赏它,是因为熟悉老北京,笔端注入浓厚的感情,同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和语言,从人生谈历史,从平凡生活小事折射时代变迁大事,而且现在看来丝毫不过时。人们常说大时代大格局出大作家,我认为《龙须沟》就是大格局,老舍则是当之无愧的大作家。
具体说来,此剧前半部的悬念是“妞妞,别掉到沟里淹死”,后半部的悬念是“程疯子还能否登台演唱”。大背景下的一悲一喜,一段感人邻里情。还有两对情侣,青年老年各一,冲破多少世俗带来多少温馨。剧中还着力描写了美好而坚强的女性力量,支撑家庭支撑理想,其中的典型是程娘子,她始终坚信程疯子一定会重登单弦舞台。剧中的男人多为疯子、酒徒、病人、恶棍、流氓帮凶或催捐的保长,当然也不乏革命的潜力股,即同情和支持八路军(解放军)的人。总之,剧中每一个人都是实实在在的、细节的、生动的。在两小时内能集中地、鲜活和本色地展现4个家庭、30几个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独特性格,不是天才又是什么?特别是当拉洋车的说到现在“解放军都不坐洋车而是骑自行车上班了”的时候,台下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鼓掌的同时心里想到的是早期共产党人的这种一心为工农大众谋福利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是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原因。
据说周总理在看完《龙须沟》后曾说:虽然我们进城的时候老百姓敲锣打鼓欢迎,但是老百姓并不明白这个政权是干什么的。我要做很多的报告、办很多的学习班才能做到的事情,老舍一个人一部戏就做到了。
是的。我在看完这部戏后最强烈的感觉让我自己都不相信竟然是这样的:新政权可千万别重蹈旧政权的覆辙啊!
人艺的演出,从化妆到舞美,从转台布景到声光电效果,无一不透着精致和大气。旧社会的破衣烂衫配着伤痕累累的腿脚,解放后的点滴花色布景预示着新社会的靓丽。唯一的遗憾是最后杨立新唱单弦的时候,应该有人现场伴奏,而非放伴唱CD。演员在观众笑声和鼓掌声的时候,应停顿做抓耳挠腮状,否则后面的台词被笑声和鼓掌声淹没了听不到了(窝头会馆也是如此,台下笑声太热烈了)。
感谢作家老舍为后人留下代表作经典,感谢人艺艺术家的再创作,也感谢同场懂戏并热爱人艺的北京观众,让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历史的、文艺的夜晚。因此,我隆重向还没有看过人艺话剧《龙须沟》的同学推荐此剧,要了解旧北京吗?要体会伟大文学作品的力量吗?请看此一经典的、浓缩的、亲历历史的、越看越有意思的传神之作。
再看《窝头会馆》,感谢人艺新院长的慧眼,识得作家刘恒写出的“一份党费引起的血案”。北京人艺这两部戏演的都是1948、49年前后北京穷人如何没有尊严的生活的,类型都属于没有惊险曲折、大起大落故事的“生活流”,全靠程疯子、小妞子、牛大粪等底层人物通过“吃喝拉撒”来揪你的心、牵你的情。只不过,一个是老舍,一个是学老舍的刘恒。看罢,觉得能在这两部戏里演个人物,那怕是跑龙套,也是话剧演员梦寐以求的幸福。
《窝头会馆》其实比《龙须沟》“好看”,观众笑得呀,几乎淹没了演员的台词,不但杨立新在这部戏出色地演了一个大反派,宋丹丹(表演非常投入,观众看到了她眼中的泪花)、徐帆和濮存昕也出神入化地塑造了偷情的炒肝商贩的老婆、矫情的中药铺老板妻子、闷骚的落魄小业主形象,最出彩儿的当然是男一号何冰,他扮演的窝头会馆主人,一边儿与宋丹丹扮演的炒肝商贩老婆明铺夜盖,一边儿父爱如山地疼惜着患肺病的儿子,其实他从濮存昕所扮演的破落户手中购下窝头会馆的资金是北平地下党的经费!他辜负了牺牲“赤党”的委托、挪用了这笔活动经费,虽每逢24节气的每三个节气都能从宋丹丹、徐帆手里收一次租金,却欠下一笔良心债。他的儿子竟然是革命党,也是此剧的最大悬念之一。
在节目单上,刘恒学王朔的风格写了一段“编剧的话”,尽量对这部剧的主题予以淡化:“朋友老问我,这个戏的主题是什么?我被问窘了,就说主题是一个字——钱!……内在的困境是欲望不灭。性是大欲,钱是大欲之欲,没有了想有,有了想更有,惦记狠了就备不住把别人的当成自己的了。总之,诸位都是琢磨钱的行家,轮不着我来啰嗦了!”
你能看出刘恒到底要写什么吗?其实还是中国旧社会老百姓生活的困境!这个,是无论如何是无法淡化的,特别当这个困境多少折射了当今弱势群体的现状时。
尽管全剧对白写得如同相声般逗人乐,但环境却从头到尾暗淡无比,即便在“曙光悄悄降临的时候”,不像《龙须沟》至少还有个晴天儿!这令观众中老眼昏花者愈发“烟雨蒙蒙”,在此建议林兆华导演把灯光再提一提。
剧本学习《龙须沟》的意图是明显的,刘恒也表示“向老舍和曹禺先生致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张和平则相信“人艺的前辈们一定会非常高兴的,因为作为前辈没有不希望后辈超过自己的。”
但是我仍要说《窝头会馆》比《龙须沟》还差一截子。所幸的是,一、俩剧都是关注普通老百姓生存困境的;二、北京人艺的新一代演员体现了“诗意现实主义”传统风格并有所创新!刘恒没有浮躁,何冰没有浮躁,林兆华也没有浮躁,可“窝头”怎么就没有“龙须沟”厉害呢?也许,原因就在于老舍亲历重大历史变革,《龙须沟》的故事完全是真实情况的艺术写照!无论怎样,刘恒的努力值得赞扬,毕竟《窝头》以明星阵容幽默语言和诗意批判现实主义风格,风靡了80/90后人艺粉丝和老中青观众。鼓励ing.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