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客机今天总装下线,中国大客机腾飞的日子已经不远。在这个时候,让我们回望一下中国上一次研制大客机的尝试:运-10。至今在上海商飞的院内还保留着运-10原型机作为雕塑,前方石碑上雕刻着“永不放弃”,继续激励着后来者。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向大飞机的第一波冲击。
网友“彩虹熊”根据运-9飞机相关设计方案说明复原的运-9飞机想象图
今天的运-20飞机也不过是部分实现了当初运-9的设计指标
1968年12月,总参谋部,国防工办确定测绘仿制苏联安-12飞机。1974年,仿制安-12的首架运-8运输机下线并首飞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架自行制造的大型运输机。
1969年,在运-8仿制工作刚刚进行一年多的时候,中国对喷气式大飞机的第一次冲击开始了。这就是1969年9月空军方面提出的大型运输机研制计划,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飞机全书》中介绍,当时提出的性能指标是:运载两个加强连(按350人计,每人平均120千克,总计42吨);航程8000千米;航速800千米/小时。这一项目当时称为“10号工程”。1971年研制工作中止前完成的设计方案预计性能指标如下:
机组5人;翼展58.5米、机长54米、机高16.7米、机翼面积456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228吨、最大有效载荷42吨、燃油重量85.5吨;四台910甲(涡扇6甲)发动机,单台推力11吨(海平面);最大平飞速度900-95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743千米/小时、起飞推重比0.30、最大爬升率27-32米/秒(海平面)、实用升限11500-12500米、最大载重航程7000-750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1300-1500米、着陆滑跑距离1270-1400米、起飞翼载荷500千克/平方米;拟装火炮、火箭等自卫武器和电子对抗设备。
运-9飞机方案模型
从上述这些设计指标来看,运-9飞机的设计载重量与伊尔-76飞机相当,但在同等载重量情况下航程大幅度超越后者。运-9飞机的设计指标,直到几十年后研制运-20的时候才部分实现。(运-20飞机和伊尔-76MD飞机在载重40吨情况下航程分别为7800公里和5800公里)而运-9飞机并未采用后来运-20上所采用的先进超临界翼型、复合材料、自动化电子飞控等先进技术,其机翼设计参考的是苏联安-124飞机,襟副翼设计参考轰-6轰炸机。可以说,以运-9设计采用的相关技术,是根本不可能达到其设计纸面数据的。而中国当时的工业技术实力也无力独立完成这样先进的大型军用运输机。此项目仅仅进行了预研,就在1971年匆匆结束。不过,为该机配套研制的901甲发动机的样机制造了3台,并进行了测试,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中等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
正在运-9的第一次冲击尚未结束的时候,1970年,中国对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首次冲击也开始了。这7月中旬,毛主席视察上海,说上海的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这年的7月28日,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向三机部传达毛主席指示,上海要搞飞机,搞什么由三机部与上海联系。三机部革委会开始时拟将当时正由320厂研制的歼-12飞机交上海生产。上海市革委会提出要搞大飞机(旅客机)作为周恩来总理专机。
1970年8月2日,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听取汇报后指示:第一,方案可以多搞几个,原则上同意在轰-6基础上发展旅客机的方案,要做过细的工作,向上海提出可靠方案。飞机要立足于迅速、安全、美观大方,将来要作为总理出国专机。选型要选好,一定要比伊尔-18、图-104、“三叉戟”好。上海搞飞机是毛主席讲了话的。第二,要研制人员到广州去了解刚从巴基斯坦引进的“三叉戟”飞机,然后直接到上海去汇报。第三,明确由上海领导,空军和三机部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大力支援,其他成品等到上海去解决。
最初三机部提出让上海制造歼-12战斗机
从这个指示来看,运-10飞机最初的研制是基于轰-6中程轰炸机进行研制。
70年8月,三机部六院旅客机方案小组提出《轰-6改旅客机方案说明》报告。该报告提出,在轰-6飞机的基础上,经部分更改,多快好省地制造出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旅客机,作为首长专机和在国际航线上使用,填补航空工业在旅客机方面的空白。从继承性、安全性和性能对比分析考虑,经三机部和六院共同讨论一致认为此方案较好。
但在同年8月13日,三机部六院旅客机方案小组与上海方面交流后,又根据其意见提出了新的方案。即参照波音707布局特点,翼吊4台JT3D-3B发动机,下单翼,上反角,微调水平尾翼布局,起落架位于机翼根部,收于机身内。
8月27日,周恩来总理批准,国家多部委联合批复,将上海市试制生产运输机列入国家计划。任务定名“708工程”,飞机代号运-10.
此后又在1971年决定要研制远程大型客机,准备用作国际航线扳机和中央首长出国专机,兼顾国内航线使用。总体设计方案确定为翼吊4台JT3D-3B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方案,1972年获上级批准。
1971年12月15日,巴基斯坦的一架波音707-340C型货机在乌鲁木齐迫降,该机是美国波音公司1971年新交付给巴基斯坦的飞机,迫降后的飞机状态保持较好。该机为中国设计运-10飞机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如果按照最初的设计方案,运-10可能会是一款与苏联图-104飞机类似的客机(基于图-16中型轰炸机设计)
运-10飞机飞上青藏高原
1973年初,运-10飞机研制工作正式开始,草图、工作图设计、进行高低速风洞试验和强度计算。
1973年6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相关指示,要求运-10飞机0试制3架样机、12台发动机。
1974年2月21日,当时的副总理李先念同志根据周总理指示,强调要有雄心壮志,一定要把自己的大型运输机搞出来。
1974年5月20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上海大型客机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的报告》,同意由民航总局调拨1架波音707飞机交上海使用。
1975年6月,飞机的工作图设计全部完成。
1976年9月,静力试验样机制造完毕。
1978年11月30日,全机静力破坏试验,一次成功。
1980年6月,第二架用于飞行试验的飞机制造完毕。
1980年8月,完成操纵、液压、燃油、电网络四大系统第一阶段模拟实验,证明设计是成功的。
1980年9月26日,运-10飞机第二家飞机在上海首飞成功。据《上海航空工业志》记载,运-10飞机是装备4台美制JT3D-7发动机试飞的,这四台发动机来自调拨给上海的波音飞机。仿制JT3D发动机的国产涡扇-8飞机在1982年4月27日安装在波音707上进行试飞,后随运-10飞机一起下马。
从1980年10月其,运-10继续进行各种科研试飞。该机先后多次转场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并7次飞抵西藏拉萨,是中国第一架飞越“世界屋脊”的自行设计的飞机。到1984年6月,共飞行107架次/155小时,最远航程3600千米,最大速度930千米/小时,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高飞行高度11000米,最长留空时间4小时49分。
运-10飞机第二架首次试飞成功后,由于经费不足,使研制工作难以继续进行(第三架飞机已完成总工作量三分之二)。1980年12月22日,上飞厂写信给邓小平和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反映运-10飞机的研制情况,要求从经费上予以支持。
运-10飞机的2号原型机至今陈列于上海飞机制造厂,其前方安放雕塑“永不放弃”
同年4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在三机部的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要求组织一个专家论证组,对运-10飞机的言之问题进行全面论证。
根据薄一波的指示,1981年6月18-24日,三机部和上海市府在上海召开运-10飞机论证会。会上的结论是,运-10飞机经过研制单位和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一支设计、工艺、研究、管理队伍,首次按照英美航空规范进行设计;建立了出局规模的设计、试验、制造大型客机的设施和能力,为进一步发展中国民航工业打下了初步基础;取得了一百吨级的大型客机、大型发动机以及配套的航空新材料、新成品和器件的初步研制成果,填补了中国民航工业在这方面的空白。现在运-10飞机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有了这个基础,将来就可以发展各种类型的民航飞机。这个队伍和基础建立起来不容易,停下来损失太大。因此专家们建议运-10飞机的研制工作不要停,队伍不要散,成果不要丢。
专家论证会后,上海市府和三机部于8月13日向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并国务院上报了论证会的情况。报告建议运-10飞机应走完研制全过程,取得完整的技术成果,并提出再研制3架、2架、1架和第三架已制零部件做必要的疲劳试验等四个方案。此报告上报后,未获批复。1982年初,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和市国防工办又向国家计委作了报告,请求立即回复和继续完成第三架飞机的研制工作,并表示上海可承担一半研制经费(约1100万元),但仍未获批复。至此,运-10飞机出第二架机继续做少量试飞外(至1985年2月停飞),研制工作基本停顿。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