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 先生与祖国的航空事业
何志庆
正当北京处于“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 2003年5月温总理视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向广大师生作了重要讲话,就发展我国大型飞机动情地说道:“最近我收到 王大珩 先生的一封信,我准备给他回信。他信里最惦记的是中国大型飞机的发展问题。解放五十多年了,我们能造汽车了,能造战斗机了,但是我们还不能造大型客机。我总想什么时候中国的大型飞机能够研制成功并且上天。我相信,这个愿望是能实现的,可是实现这个愿望是非常艰巨的……”。几周后温总理亲自上门看望了王老,共同探讨发展我国航空工业的战略。按照温总理对大珩老上书的批示,2003年10月大型飞机正式列为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重大专项论证项目。
王老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大飞机问题的特别关注,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珩老与 师昌绪 先生共同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主任开始的。那是因技术学部主任的职务需要,他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关注从光学拓宽到航空、航天、能源等更多的领域。在此期间,他发现航空作为国家的“要隘”技术在国家级的高技术项目里没有体现。经过数年的观察、思考以及向师昌绪等与航空领域有关的同事们学习请教,在1995年,王老与 师昌绪 先生等六人联名向国家提出将航空高技术列入重点高科技领域的建议。这是王老关于我国航空事业的第一个建议。建议被国务院采纳,列入“九五”计划。
其后,他多次参加了推进我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有关的重大活动。其中具代表性的有2000年国家科委组织的“大型飞机发展研讨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织的运十飞机首飞二十周年纪念会;2001年以“21世纪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159次香山会议;2003年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大飞机论证委员会做关于发展我国大型飞机的报告等。
王老关于发展我国航空事业的一些基本想法,最初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中科院技术学部受有关部门委托,对我国发展大飞机的课题开展咨询活动。王老从我国的技术能力考虑,结合二次大战后一些大型喷气飞机是从军机起步,逐步成熟后再发展到民机历程。他在思想上形成一个想法,就是我国可优先发展150座级的中型客机,大一点的飞机在军事上的用处稍大,万一作为民机技术不成熟,可先用于军事,以后再发展为民机;
上世纪交替之际他的想法发生了一次转变。此时,欧洲发生了科索沃战争,以大型民机为平台的军用特种作战飞机在战争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期间,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纪念运十首飞20周年会上了解到,我国在80年代就已经成功研制运十,并建立了大客机的研制能力,形成了科研平台,经过麦道项目的国际合作在生产和管理水平上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01年的159次香山会议他又获悉,未来20年我国民用大飞机的需求量是军用大飞机的十倍左右的数量比。他意识到我国发展大飞机的要从技术基础和经济需要结合考虑,先发展类似运十座级的大型民机平台,首先用于军用特种作战飞机,经过军用考验改进后直接转换成民航客机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在2003年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启动后,党和国家提出以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进行科学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开放。这个时候我国载人航天取得圆满成功,造船、汽车等重大产业领域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脱颖而出的局面,国家的国际地位蒸蒸日上,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改善。温总理提出,发展大飞机要从体制和规划上进行论证,要以国际竞争中取得商业成功为目标。王老关于发展我国大飞机的思想认识又有进一步发展。王老非常拥护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体制着手发展产业的战略思想。认为,我国发展大飞机应从已有基础出发,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带动,使我国的大型民机产业也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回顾十多年王老关心支持国家大飞机的历程,主要有三个阶段。起初他认为,大飞机仅是“要隘”技术,主要解决的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有无问题;第二阶段他认为,我国搞大飞机应从经济、技术两方面综合考虑;第三阶段,他认识到,我国发展大飞机应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出发,从政治、经济、技术全面考虑,把发展国民经济急需的大型客机排在首位,通过民机产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科技水平和国家地位的全方位提高。
王老在多年推动发展我国航空产业的过程中,不仅自己思想认识经历了转变和提高。同时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方法方面,形成了一些很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一、跨越创新,寻优勇进
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航空工业应该走“由小到大,先军后民,从仿制到研制”的发展道路,并称之为“循序渐进”。针对这种观点,王老提出我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应当“寻优勇进”。他认为当前世界形势决不允许中国走这样的“渐进”之路。他指出:通过实践找出来的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果关系叫“序”,我们现在做许多事情是按这种“序”来进行的;但是还有许多事情是需要开创性实践的,还没有找到“序”;如果只做已经有“序”的事,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有些“序”是必须遵循的,有些“序”是可以跨越的,跨越就不是“循序”而是创新。
王老指出:我们应该把发展航空事业这件大事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实施系统工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实行系统优化。优化包括许多内容,如分析环境条件,解决处理眼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是否优化了,经济性是否适合现代要求,人才使用是否合理等等的问题。还有一条是优化要“与时俱进”。现在看上去是优化的东西,将来不一定就是已经优化的,还要与时俱进地不断优化。我们的任务是不断地“寻优”,不断地探索一条最合理,最有效的道路。在道路确立之后,还应当勇往直前。大珩先生称这种办法为“寻优勇进”。
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王老认为:“自主开发、自力更生”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决不是所有的东西全部都要自己搞商品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靠自己实现商品化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能当作一般商品买来的,还是要买。但要注意,各种关键技术人家是要卡我们的,特别在高技术领域,必须自主开发关键技术,有实现产品化的能力,有自主的气势。在科技开发与产品化能力方面要有显示度,别人卡我们,就自己干,让对手感到卡不住。有了这种能力的储备,才能胸有成竹地买得进来先进的东西。
在这方面还要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某些已经商品化的东西可以“有所不为”,而在科研开发与产品化能力方面则必须更多地“有所为”。不能把在科研与产品化能力方面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商品化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同起来,科研与产品化能力上的“有所为”必须大大地超过商品化的“有所为”。许多高技术的东西,并不像一般商品那样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但是如果由于当前能买来,就不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科研与产品化能力,甚至连已有的成果都放弃掉,那便是自投别人设下的罗网,或者作茧自缚。
三、科学界的责任是“传承辟新”建立优势
大飞机可以说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大集合。我们发展大飞机技术一是增强国力的需要,二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三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仅仅作片面的经济分析,可能觉得造大客机和买外国货相比,不一定划得来。但重要的是,我们这个国家研产大飞机的高新技术产业要赶上发达国家,不能仅从短期的市场效益来考虑,而是要从长远发展战略来考虑。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是硬任务,已经有了运10的基础,就不能停滞,应该本着“两弹一星”的精神把我们的大飞机搞上去。
大型民用飞机是大飞机很重要的一块。要看到民用飞机不单是民用商品,它还是军民两用的产品。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我们该不该搞大型民机,民机有没有市场。单从国防方面着眼,也能看出运10能起到的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大型客机在国际斗争中的重要性。
我们取得了运10研制的成功,它和“两弹”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国家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发展,走到了一个科技前沿地带,建立了很好的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气概。在运10这个基础上要很好地继往开来,不是什么都从头搞起。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驾轻就熟”。“就熟”对今天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就是继往开来。历史赋予我国科学界两大责任,一个是发挥继承以往知识的传承作用,另一个是在“传承”基础上的“辟新”。我们要对社会真正有贡献,就应当 “传承辟新”的使命。
四、要时刻克服自己的弱点
建国以来我们作战飞机的发展有不少成绩,尽管有些东西还要靠人家,但是全靠人家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航空产业是竞争性很强的行业,对手会看到你所有的弱点,专攻你的弱点。这就像踢足球一样,如果一个球队大部份球员都是很棒的,但是某个球员弱的话,对手就会专攻弱的一面,别的方面再好也要输球。大型飞机尤其是大型民机的问题应看成是我们航空产业的弱点。在当代的竞争当中,为尽快加强我国在大飞机方面的这个薄弱环节,应把发展大飞机这项工作像搞“两弹一星”一样作为一项紧急任务来布置。
五、国际合作的基础是自力更生
我国经过这么久的努力已形成了较强的科技能力,好多东西如“两弹一星”等都是靠自己努力搞出来的,包括基础研究领域。航空技术是一种复杂的高技术,跟航天相比,航空工业已发展了百余年,难度更高一些。如何才能赶上发达国家,主要还是看我们自己在“自力更生”方面下的功夫。我们想学别人先进的东西,如果自己没有一手,就没法学到。在国外你要去学人家的东西,往往你自己先要显一手。一个教师要收徒弟,首先摸摸你的手硬不硬,要是不硬的话,再磕头教师也不会收你做徒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发展航空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建立了很好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运10研制的成功。尽管运10成功以后我们和国外有一些合作,或者利用各种机会还得到过一些东西,这与我们运10的研制成功是有密切关系的。假如运10没有研制成功,后来的那些合作机会恐怕也不可能有。因此,运10的研制成功,从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来说,可以跟“两弹”的成功相比。
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教条主义,左、右倾机会主义,都不是科学。仅从局部利益出发也不是科学。科学是讲全局,讲整体的。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尊重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来看待我国航空工业。我国航空工业必须从两个方面着眼。一、它是高新技术的集中点;二、航空工业本身是一项战略产业。它是既有军又有民的产业。从单一的市场经济或纯军工的体制来考虑问题都是欠全面的。它的发展必须走另一条路。
纯军用的航空产品肯定是我们自己搞。民的方面我们不排除积极争取国际合作,但不能依赖国际合作,还需要有自主开发的另一条路。即便有合作,自主开发这条路也必须同时走。从能力方面考虑我国大型飞机可以从中大型的运10、MD90已经有的基础开始起步,积极培养人材、锻炼队伍、发展装备。同时,开展技术预研,为研产更大型的飞机开始做准备。我国发展大型民机除了考虑发挥它在民航运输业中的作用外,还要看到它在军事方面的重要用途。
(注:本文根据《 庆贺王大珩院士诞辰90周年文集》——王老与我国的航空产业篇进行了部分修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