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储备体系该大修了
近日,河南一家粮油公司向记者反映,中储粮在该公司储存的万吨小麦“被忘”7年,已经变质。改革的方向其实很清楚,就是改变过去一头独大的收储格局,大力鼓励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民储粮。:郑风田
中储粮光武分库正在组织车辆将已经变质的小麦运走。 吴扬 摄
近日,河南一家粮油公司向记者反映,中储粮在该公司储存的万吨小麦“被忘”7年,已经变质。对此,中储粮的回应是,粮食已拍卖销售,但该公司因自身利益未得到满足拒不出库。
在我国,几乎人人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如今出现这样糟蹋粮食的事件,无论是谁的原因,都不可原谅。尤其是作为国家大粮仓的中储粮,难逃失职之责。其实近年来中储粮一直丑闻缠身,暴露出诸多管理问题。比如央视2015年曾报道过辽宁、吉林等地一些中储粮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再比如2013年,检察机关在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系统挖出110只“硕鼠”,以空买空卖“转圈粮”28亿斤,骗取国家粮食补贴资金7亿多元。2013年9月,中央巡视组向中储粮反馈问题时明确指出,其存在“内部监督管理不够严格”“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等问题。
中储粮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一方面是管理制度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牛拉大车,国家粮食收储规模过大过多,代理库、代储点等数量繁多庞杂,环节过多,才导致乱象丛生。
农户储粮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曾占粮食产量的一半。这样一方面可以躲过粮食收获时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下跌,另外也可以在市场价格合适时再出手,对整个粮食市场可以起到平衡作用。加工企业是用粮大户,他们的收购行为刚好与农民相反,在粮食集中上市的价格低谷时,多收购一些,在淡季价格上升时少收购些。农民与加工企业参与收购储粮的模式多年来一直存在,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储备的大包大揽,大大抑制了农民与用粮企业储粮的积极性,基本上把粮食收储的压力都转移到国家储备上。庞大的收储量,繁杂的体系,再加上管理不善,才导致许多奇怪问题的出现。
我国现行的粮食收储体系是近20年前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当时为了激励农民多产粮,也为了解决农民售粮的后顾之忧,才形成敞开收购的收储政策。后来,国家的收储量越来越大,再加上国家制定的比较高且每年增长的收储价格,大大压抑了市场机制,市场调节手段完全派不上用场。
目前我国粮食收储的外界环境完全变了。国际粮食价格低迷,世界整体粮食过剩,而我国国内的粮食价格高企。如果再继续执行巨量的粮食收购行为,其实是对农民发出错误的信号。所以不少专家呼吁,小麦与水稻收储也应该像去年的玉米一样,取消临时收储,让市场这只手发挥主导作用,防止目前一方面国家粮库收来的高价粮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国外便宜的粮食通过进口与走私进入国内市场。
其实按照世界通行的粮食储备规律,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量供国内市场三个月食用就可以了,或者是当年粮食产量的15%左右。而目前我国的粮食收储量太过庞大,更出现有些地方国家收储与加工企业争收的现象。中储粮自身变成了逐利单位。
改革的方向其实很清楚,就是改变过去一头独大的收储格局,大力鼓励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民储粮。国家可以把过去的代储补贴的一部分拿出来,用来支持农民与企业建库。而精兵简政后的国储库,也要像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加强管理与问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