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张福元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张福元在担任界都公社书记8年来,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连续5年没有回家过年,都是和群众大干在劈山改河、修坝造田的劳动中。
张福元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特别体现在建设西固壁中,在这伟大的劳动中,张福元和基层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阶级友谊,劳动感情,生死相依,感天动地。
西固壁是一个只有600口人,160个劳动力的小村,“劈开寨岭山,逼直松溪水,空出河湾滩,造地600亩”,动土52万立方米,还要养种1200亩土地,是多么的不容易!
群众提出苦干要加巧干,农民李再元提出用水冲土,经过多次试验,总结出“刨活死土,提水上山,蓄水冲土”的好办法,按人工运土计算,可提高功效20倍,运土问题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请求阳泉矿务局、驻地部队、公路站支援风钻,指导定向放炮,搬运石头问题也解决了,可提高功效10倍以上。这两项技术的应用,给大干的人们插上翅膀,西固壁大队党支部书记李七毛信心十足,勇气倍增,不顾个人安危,苦活累活带头干,危活险活抢着干,关键活拼命干。
一天,他带了一把镢头攀岩到距山顶20米的半山腰,用猛力快速埋头刨土,这时突然一块足有10方的大土块塌下来,把他埋的只留下个头,挤压的他出不上气来,这时把人惊呆了,在现场指挥的张福元就要跳下去救人,支委李桂仁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说,你再搭上一条命?他说,那怎么办?没有等李桂仁回答,张福元急中生智喊:“快放水!”水冲土不一会儿,李七毛露出半截身子,人们七手八脚,你拿锹,我拿镢,你拉我拽,把李七毛从半山腰上拉扯上来。这时李七毛已变成了泥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张福元扑过去抱住李七毛就大哭起来,在场的人都感动的流出了泪。
西固壁人民打出的400米大坝耸立在松溪河床,向世人展示劈山改河成功了。但很快,一场覆盖昔阳大地的暴雨发生了。松溪河床巨大洪水如猛兽般直扑大坝。早已围拢在大坝西头的群众,注视着大坝的安危,猛的一个浪头越坝而过,“大坝冒水了!危险!”众人听清了这是李七毛喊出的预警令!紧接着又一声震人耳膜的冲锋令:“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跟我来!”头雁冲上去,群燕不落后。10分钟时间,一道200人组成的人墙筑起来了,洪水从人墙空隙穿过,形成条带状瀑布,减缓了坝基的险情,同时逼着咆哮的洪水从新开河道滚滚而去,10分钟、30分钟、1个小时,人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用钢铁般的意志,与洪水搏斗,在李七毛的带领下,不停地喊着:“坚持、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暴雨越下越大,张福元几次要上坝抗洪,可几次都被李七毛和干部们拦住,他们说,你是公社书记,出了事我们交代不了。无奈,张福元只好现场指挥,手里拿着喇叭,眼睛盯着大坝。
但张福元指挥着指挥着就自觉地融入人墙,为抗洪保坝添砖加瓦,使大坝变得更加厚实,更有力量。这时,人们劲更足了,站的更稳了,一道抗洪保坝的人体墙屹立在坝顶上,整整坚持了3个多小时,直到制服了洪水,保住了大坝,兴奋的人们高喊着:“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张福元不由自主保住李七毛又一次哭起来。
对于年年春旱风沙的界都来说,水尤其重要,更为迫切。经昔阳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多次测量选点,村前靠近学校处,可能有浅水层存在,一线希望也不能误过,说干就干,立马行动,打井的号角吹响了。
但那里的地层太特殊了,全是流沙石,挖的越深,塌的越快,真是费劲,打到20米深时,水出来了,但都是稀释了的砂浆。这两个问题怎么办?还是老办法,一方面广泛和群众商量,接受他们的智慧;另一方面征求技术人员的意见,依据科技力量,集中两个方面的意见,总结出砌墙防塌、虑水法,就是用棋型石头互为颠倒砌起来,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井墙垒到10米时,李七毛到井底砌墙,但不到五分钟,石头墙壁塌下来,把李七毛的多半截身子埋到石头泥沙里,这可不比土塌下来,它的压力、压强都大于土压,压的李七毛疼痛难忍,出不上气来。张福元和在场的人,最担心的是怕伤筋断骨,人们十分紧张,张福元没有多想什么,首先跳到井里,搬石头挖泥沙,解决呼吸困难,这时在场的人相继又跳下几个人,组成2组,和上面的人互相配合,搬石挖沙救人,20分钟过去了,把李七毛从沙石中救了出来,李七毛感到脚腿麻木疼痛,呼吸还有些困难,张福元扑过去抱住李七毛大哭,这是第三次两人抱头同哭。
这眼井,在采用红土夯实管壁外墙技术的支撑下,终于打成了。应用此技术,李七毛在张福元的支持下,带领打井专业队,又打了2眼百米以上的深井。在村顶山上,筑了一个直径50米,深4米,能蓄水7850立方米的水池,开沟埋管,提水上山,注入池内,这些措施不仅彻底解决了西固壁村的人、畜用水问题,而且还发展了400余亩水浇地。
西固壁村的劈山改河工程,以其工程大、难度大、勇气大、成绩大的影响力。招来了国内外众多的参观者。
一天,县里接待站通知,国家七机部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要到西固壁参观。第二天上午七机部的同志们到了西固壁,参观了工程后,都感到神奇、惊讶、了不起,一个小小的山村,就能劈山改河,真是奇迹!随后,他们三三俩俩研究砌坝、劈山经验,访问人员把李七毛围了个水泄不通,问这问那。这时还有工程在进行,炸山放炮的信号已经发出,大家都躲到安全的地方,一位工程师带着好奇的心理,对工程要探个究竟,不听群众指挥,独自一人跑到大坝前观看,“轰”的一声巨响,一块中指大小的石头正好砸在工程师的头顶上,小汽车飞速地把他送到昔阳医院。医生惊呼地说:“快验血,第一件事就是赶快输血。”这时西固壁人已排成长队,验血开始了,李七毛第一个抢过去抽血化验,他的血型正好和工程师相配,立马从李七毛血管里抽出400毫升。大队决定,每个献血者给5斤鸡蛋,2斤红糖作为补养身体,但李七毛坚决不要,张福元再三做工作,他还是不要,张福元扑过去抱住李七毛大哭起来,这是第四次两人抱住大哭。
张福元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同劳动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心心相印,难以言表。
他们的哭,是悲声壮歌,比山河还壮,比泰山还重,他们的泪水,发自内心深处,来自心脏肺腑,他们的哭声是在追求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的同声共振,是达观心灵,是述说人生,是敬仰人品,是倡导高尚,是震撼魂魄的表达。
九、张福元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行到底
界都川很缺水,经过专家详细勘探,得出的结论是:界都之所以缺水,是因为这里地处寒武一奥陶系灰岩山区,即岩溶高原区,河谷高出邻近区域地下水排泄基准面——娘子关300—400米,是一个地质断层,地表水漏失严重,岩溶水又埋藏很深,这样的地质结构决定了界都境内河水断流,泉水稀少,且流量极小。人们终于知道了松溪河进入界都后神秘消失、出了界都又神秘冒出来的原因。
公社党委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一个全方位解决界都吃水困难、建设水利网的总体规划,总的原则是:“天上水,储起来;地下水,挖出来;打深井,抽上来;河里水,拦起来;透山水,引出来;境外水,引回来;天罗地网找水源。”
在这个总体规划中,难度最大投资最多的是从境外引水。面对重重困难,张福元率领着界都公社一班人信心十足地说:“大寨人能从几十里外的郭庄水库把水引向虎头山,界都的缺水问题比大寨更严重,为什么不能把水从外社引回来?同是一个天,同是一个地,大寨人能办到,界都人一定也能办到。只要咱们万众一心,扑倒身子干,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为了给界都引水,设计了四条不同的引水线:一、南水北调工程,这一工程从白羊峪公社调水,从赵璧公社开始铺管,再经凤居公社把水引到南界都,主要解决南北界都的吃水问题;二、西水东调,即从西面的洪水公社截潜流经城关公社引水到马家峪,解决东川和前安阳沟的吃水问题;三、北水南调,即从李家庄公社的黄龙占往下引水,解决安阳沟的吃水问题;四、东水西调,即从东冶头公社的奶奶庙引水,解决车掌沟的吃水问题。这个水利网建成后,界都公社的吃水困难问题将会得到彻底解决。
水利网建设规划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就是难上加难,这四处引水的水源都在外公社,有的还要经过三个公社,要过地穿村,越沟过河过桥,免不了要毁地毁坝毁路,甚至还要毁街毁房,争议多,纠纷多,补偿多。但是,要解决界都的吃水问题,除此之外别无良方。像打井、蓄天水等办法只能暂时解决一部分问题,根本不是长远之计。公社党委经过多次研究和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最后终于下定决心,要把这四条引水网建起来,解决界都祖祖辈辈吃不上清水的问题。
张福元带着技术人员翻山越岭搞勘察,搞设计,处理引水中的争议和难题,并和沿途干部群众商谈修渠铺管路线和补偿问题。
在引水的日日夜夜里,为了保质保量促进度,随时处理工程出现的问题,公社党委的成员们全部分了工,为工程忙碌着。
张福元为什么如此重视群众的吃水问题呢?因为他知道,水在一定程度上比粮食还重要。常识告诉人们,人可以7天不吃饭,但不能3天不喝水。没有水,有了粮食也吃不了饭,有了水,没有粮食的时候,人们还可以想办法。因此不解决吃水问题,就是自己的公社书记没当好。张福元和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齐心协力,终于在两年时间内把四条引水工程全部铺通。
社员们捧着那清澈、甘甜的清水,激动的热泪盈眶,所有群众都能吃上、用上干净的长流水了,这是从古至今多少代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如今在毛泽东时代的“农业学大寨”中解决了,人们对着“哗哗”的流水,幸福的哭了,笑了。
1968年冬天,也就是全县组织治理界都河工程开工不久,公社抽调了120个劳力,在乱石滚滚的柏叶底河沟开始打坝造地,在这里建公社三场,即公社农场、公社林场和公社牧场。经过两个冬春的艰苦奋战,终于筑起了一道7米高、4米宽、700米长的大坝,造地400余亩。新修土、石窑34眼,又在窑顶建起30间瓦房,公社三场初具规模。
1970年后,公社三场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到1971年底,三场又在龙湾打坝520米,造地60余亩,兴修水利工程二处。此外,还种植苹果树3000多株,木材树5000余株,骡马发展到30匹,牛12头。并在三场内新办一所中技学校,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为全社培养各种人才。三场建设四年中共收粮食40余万斤,积累达10万余元。1973年11月19日,三场又发动350个劳力在西会湾打坝,筑起一道6米半高、3米宽、2000余米长的顺水大坝,总共动土石15万方,投工8万个,造地150亩。社办三场,因为规模大,工程质量高,非常有气派,成了界都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全县引起很大反响,陈永贵对界都的三场评价非常高,每当有国外重要宾客参观大寨和昔阳,他总要带到界都参观三场,使公社三场成了全县一个重要的参观景点。
界都公社除了办三场,又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办起了农机修配厂。
当时周总理提出要在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群众对机械化的需求非常迫切,农机的拥有量一年年增多。在1969年冬天,张福元亲自指挥公社抽调出几个技术人员,在公社驻地的大路边动土盖房,建起了一个小型农机修配厂。
1972年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公社党委为了解决猪饲料不足的问题,号召全社大批采集青饲料进行铡浆、发酵、储存,以青代饲,做好过冬准备。但全社还没有铡浆机,县农机公司也买不到,农机厂、农具厂也不生产,附近只有县良种场有一台固定在水池边的铡浆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社党委把研制铡浆机的任务交给了修配厂。
厂里迅速成立了一个革新小组,在厂领导宋双录的带领下,革新小组人员多次到良种场参观,研究铡浆机的构造和原理,回来后自己绘图、自己设计制造、反复实验。没有设备,他们就土法上马;没有技术,他们就在干中学;没有材料,他们四处找废料加工。他们用铁板的边角料焊接机壳,用汽车废钢板锻打成切刀,经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先后排除了机架摇晃、瓦加温高、时间长铡不烂等问题。通过调整刀距、调整转速等办法,仅仅用了7天时间,终于试制出第一台体积小、机件牢固、使用方便的青饲料铡浆机。又不顾劳苦,加班加点用了15天时间,制造出5台铡机,及时有力地支援了全社储青饲料的工作。
铡机试制成功后,大家的胆子大了,信心足了,以后又在公社要求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制造出高粱脱粒机2台,氨水楼5个,拨轮器34套,自己配制鼓风机一台,共计46台(件)农业机械,大大支援了农业生产。到1973年。全社共有大、中、小型拖拉机6部,各种脱粒机、粉碎机、电动机、水泵等210台(部)
十、张福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毛主席说:“林业很重要,也要成为我们工作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张福元在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了林业的重要。林业搞不好,就保不住治山的成果。昔阳县的几个典型如大寨、刀把口、白羊峪,他们无一不是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典型。
张福元深知,界都的地形特点一川三沟,一年四季风沙大,灾害多,不抓林业,就解决不了风沙危害农业生产的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界都的自然坏境,界都要想尽快改变面貌,必须要走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道路。
张福元组织界都的干部群众到大寨和郭庄水库、秦山水库、杏庄水库参观,激发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秦山水库和杏庄水库的格局和界都非常相似,都是有沟有川,只不过人家早已在沟里修起了水库,在山上挖坑栽上了树,这样既保住了下游的耕地,又保住了山上的水土,还美化了坏境,带来了收益。水库周边的村还修起了蓄水池,把水库里的水引到池里,在村里发展水浇地,种上当时稀缺的蔬菜,干部群众看了都说好。
但有些人说:“看了很惊人,干起来很费劲。”
还有些人说:“看了眼气,听了服气,坐下说容易,干就太难了。”
此时,县里正组织公社书记到河南的红旗渠和辉县去参观,张福元去了,看了红旗渠和辉县的险峻、壮观的水利工程后,张福元觉得界都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回来后,就开公社支部书记大会,批判“看着好,干着难”的思想,提出要搞幸福水幸福渠的设想。
张福元说:“界都要想变,必须修起幸福渠,引来幸福水,建起花果园。我们要让渠道饶遍界都的山和川,让水池照亮山和川,让花果布满山和川。我们的目标是‘看山绿油油,看池蓝莹莹;看地,山上山下都是平展展;走在路上,抬头见树不见天。’这就是咱界都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咱公社的面貌就变了,也说明你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干好了,学大寨也学好了。”
与会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听了公社书记的鼓动,热情和心劲起来了,个个摩拳擦掌,决心回去大干一场。于是,会议结束后,公社统一做了治山治水、植树造林的规划,在三道沟的阳坡栽苹果树、梨树等果木,在路两边大量地栽植钻天杨,这样既能改善环境,又能带来收益。各村很快就大刀阔斧地大干起来。
没有多久,界都17个大队瓜果林业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柏叶底是界都川里一个不到100户人家的小村,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植树运动中,一下栽了50亩连片的苹果树,这些果树瓜果成后,林果业成为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里安阳沟是全社的林业典型,这里的苹果、蟠桃、梨、杏很有名,是界都有名的花果村。
马家峪的西瓜又脆又香又甜。
北界都多种经营,引进了青香蕉、黄元帅两种新品种,口感特别好。
南界都大队是公社种菜第一村,种出了西红柿、茴子白、茄子。界都公社的面貌又一次发生了变化,正如昔阳农民作曲名家史掌
元写的《请到我们山庄来》的样子。
满山山红花向阳开,
山庄庄人民喜心怀,
一心心唱个公社好,
幸福常存春常在!
一座座山头挂白云,
一层层梯田连云彩,
树木成荫接蓝天,
黄澄澄的庄稼迎风摆!
红殷殷果子枝头挂,
白生生羊群满坡来,
绿盈盈水库任鱼游,
渡船迎着朝霞开!
谁不夸咱山庄好,
人民公社放光彩,
年轻的人儿远方的客啊,
请到我们山庄来!
界都治山治水、发展农、林后,也没有让畜业落后,公社提出“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口号,按一口猪一年积攒一百担猪肥算,如果全公社能达到一人一猪,一亩地就可以到80担猪粪,这将大大提高地力,粮食产量也会大大提高。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人一猪”的口号终于在全社变成了现实。根据1972年10月份的统计,这一年全社售给国家肥猪534口,卖给大寨、巴州、平安、城关、县服务公社、水泥厂、公安局、人民食堂710工程的175口,支援杜庄、城关、西寨、安坪、沾尚、李家庄公社仔猪2016口,为按电缆的解放军某部、西固壁工程等自己屠宰53口,圈存8095口,合计11227口,达到了“一人一猪”的目标。
养猪事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粪肥,更为社员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全社的养猪典型石门村是个200多户人家,八、九百人口的大村,养猪事业搞得特别好,他们不仅达到了一人一猪,还达到了一亩一猪,有的人家一年要出槽两、三口三四百斤的大肥猪,有些猪长得像小牛犊,最多的农户一年仅养猪一项就可以收入上千元。
界都在农林牧副生产有了一定发展后,公社党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之一就是盖新房。
北界都村,进行了规划,修整两条街,挖100眼窑,盖200间房,让住在半山上的人搬下来居住,改变全村破破烂烂的旧面貌。以后各村根据各自情况展开,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界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也作为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在这络绎不绝参观的人群里,我向大家叙述一下天津南开大学13名师生的教学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看来,师生的社会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没有社会实践和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师生只能走背离中国和社会主义的空虚之路,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那是1974年9月15日,天津南开大学13名师生在王淑英老师的带领下,到界都公社搞实践教学,其中有老师一人,解放军学员9人,地方学员3人。
根据南开大学的安排,这次活动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访贫问苦。学员们用三周时间在南北界都深入到贫下中农中去,了解农村情况,和公社干部、大队干部共同劳动,共同学习《哥达纲领批判》。学员们通过劳动,通过了解农村的变化,认识农民提高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科学种田,治山治水。
第二阶段,学员们学习大寨的基本经验,进行农村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重点解决教、学结合的问题,其中,学员们要拿出两周的时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检查学习以后的应用情况。
第三阶段,用一周时间进行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总结,听听群众的反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请公社党委给每个学员做一个鉴定。南开大学的学员们通过这次为期两个月的实践,在劳动中学到了不少农业知识。界都的干部群众从这些学员身上也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提高了认识水平。
十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1972年春,张福元在界都公社当书记已是第五个年头,五年来,张福元大干实干,已改变了界都的山山水水,但万万没有想到,华北地区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旱覆盖了昔阳,使昔阳这个本来就是十年九旱的地区,遇到大旱之年就更是旱上加旱。河旱干了,地旱干了,井旱干了,土壤里一点水分也没有了,是老人们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大旱之年。
界都公社又是昔阳全县最缺水的地方,其旱象和全县其它地方相比就尤为严重了。这里从1972年4月份开始,就陆续有11个大队、7000口人、3000多大牲畜、4000口猪、4000只羊相继没有了水吃,均占到全社总数的百分之七八十,每天公社仅是解决人蓄吃水就占用了三部汽车、16辆马车、80辆小平车500多个强劳动力,往返几十里到东固壁、城关公社去拉水。住处分散的石门大队有36个小队,为了分水,社员早晨经常上不了地。
以前,界都公社用水虽然困难,但粮食和水比起来,还是粮比水缺。可是这几年生产发展了,群众吃粮有余了,却因为这场大旱不闹粮荒闹起了水荒,水成了全社的头号大问题。大旱当头怎么办?《人民日报》针对华北的干旱和即将到来的春耕春种工作的社论说:“有灾无灾做有灾的准备,大灾小灾做大灾的准备,多种灾害一种灾害做多种灾害的准备。只有在思想上、措施上、物质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自然灾害面前取得较多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界都公社党委高度重视,做好抗旱播种的准备,把灾害当敌人来打,动员全社上下、老老少少全民上阵,车拉、人担、老人儿童用盆端,打一场抗旱播种保全苗的人民战争。
公社又准备了汽车1部,拖拉机8辆,马车、平车300多辆,水桶3000担,大锅3000担,做好了拉水、担水、端水的准备。
陈永贵说:“天大旱,人大干,千里百担一亩苗”。公社提出了“只要坚决干,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把两句口号喊得山响,一场担水点种的人民战争就这样打响了。
这一天,张福元和公社机关的干部们正在往地里担水,一辆吉普车从后面开了过来,停下,陈永贵和县委的李锦荣走了下来。
陈永贵说:“你一个公社党委书记担水抗旱,很不错嘛!可见界都是在真学大寨,公社书记就要带头抗旱,走在抗旱第一线。”
石门达井沟大队,他们在两年中新打、整修了旱井400多眼,挖山头白坩池30多个,新筑和整修中型旱池5个。全社广大干部社员以高扬的革命斗志,冲天的革命干劲向大自然宣战,在那战天斗地的日子里,沟里沟外炮声隆隆,山坡圪梁人山人海,呈现出一派大干大变的新气象。
界都公社党委根据县委、陈永贵提出的在大抓抗旱的同时,向水利化、园田化、机械化、绿化进军的指示方针,又提出的口号是:
全社人民总动员,奋战一九八零年,
亩产突破千斤关,林牧副业齐发展;
农业实现机械化,千年旱地变水田。
荒山变成花果山,界都实现小江南。
当时1973年,离中央提出的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间表还有八年,界都党委提出:“八年看五年,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头年看当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套锣鼓打在抗旱备耕这个点子上。迅速掀起一个各行各业齐支农,千军万马搞备耕的新高潮。力争做到一春无雨保全苗,打响春耕第一炮。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来个开门红。”
由于措施得力,干劲冲天,这一年的春种保苗工作尽管非常艰巨,但还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全公社基本做到了种满种足,也基本保了全苗。夏天到了,庄稼长起来了,正在需要雨的时候,透雨就真的来了,由于保住了全苗,几场透雨过后,庄稼的长势特别喜人,来参观的人和上级领导看了都特别满意。新华社记者沙荫来界都采访,写了《金色的秋天》,对昔阳全县的抗旱生产做了高度的赞扬。
界都人民的大干不仅震动了昔阳、震动了山西,也震动了中央。197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来昔阳总结大寨经验,陈永贵和昔阳县委决定要在界都搞一场文艺汇演,反映界都人民学毛泽东思想、学大寨的实际情况,自己编排了表演唱《没见过》,歌中唱道:
老汉我活了六十多,从没有这样高兴过。
大旱之年夺丰收,肚子撑得像罗锅。
心里高兴想唱歌,咱们唱个啥呀?
就唱个没见过呀没见过。
没见过呀没见过,今年干旱断了河,
土地干的像豆面,石头烤的直冒火,
眼看禾苗低下了头,旱得真够呛呀,
这样的大旱从来没见过。
毛主席教咱办水利,全民上阵斗旱魔,
镢头刨塌龙王殿,清水嘟嘟涌上坡,
盆盆罐罐也参战,龙口把粮夺呀!
这样的大干从来没见过。
大寨精神记心窝,艰苦奋斗结硕果。
条条银河盘山绕,座座水库泛碧波,
江南春色移北国,风光无限好呀!
这样大变化从来没见过。
没见过呀没见过,没见过咱们的丰收坡,
玉茭穗穗赛棒槌,高粱晒米红似火。
南瓜好比车轱辘,甜在心窝窝呀、
这样的大丰收从来没见过。
没见过呀没见过,如今的新事赛过那牛毛多,
咱就是唱上一辈子,唱不完一只牛耳朵。
千言万语唱一句,社会主义好哇,
党的恩情暖心窝。
感谢恩人毛主席,
农业学大寨
让我们大旱之年过上了好生活。
张福元在昔阳县界都公社当党委书记八年,治山治水、修坝造田、
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兢兢业业、轰轰烈烈、改天换地、旧貌变新颜,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1975年初,张福元被任命为昔阳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1975年5月,张福元又调到山西省水利局任副书记、副局长, 1976年11月张福元被任命为山西省委、省革委秘书长,1978年2月张福元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副部长。
张福元的提升,是学大寨的原因,他是昔阳干出来的干部。
1979年10月,中央决定让张福元回山西,从副部级降到副厅级,后来又因是大寨干部,又降级到副处使用。
但张福元还是发扬毛泽东时代的精神,发扬大寨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在新的岗位上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争名夺利,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关心职工生活,为集体企业着想,得到了干部职工的高度赞扬,又过了13年时间,又从副处级升到副厅级,后离休。
今天看来,张福元一路顺风的时候,是农业学大寨的辉煌阶段,是中国大干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像陈永贵、张福元这样大干社会主义的干部,再给他们五年时间,中国农业将会大幅度增长,中国农村将会是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农民的收入和各项福利事业将会大幅提高。
不幸的是,张福元一路降职,连降四级,降职的原因只因他是一个学大寨的人,只因他是一个大干社会主义的人,这不是他个人的悲哀,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悲哀,是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悲哀,是中国的悲哀。
学大寨被否定了,张福元被否定了,被否定至今已34年,那么昔阳农业、农村、农民现在过得可好吗?
十二、我们去了陈永贵、张福元战斗的地方大寨和界都
2013年6月10日,我们一行5人专程到了昔阳去看大寨和界都。
一进昔阳,青山绿树,美不胜收,和其它县的面貌就是不同。进了大寨,高的渡槽,低的水池,层层梯田,条条石坝,长的长,圆的圆,绿的绿,白的白,美丽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都是毛泽东时代的遗产。
现在大寨已经成了旅游的地方,他们生活的很大来源,就是靠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陈永贵那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出来的成果卖钱,例如:上一次陈永贵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虎头山,需要48元的门票。大寨也是用毛主席27年的农业发展成果坐享其成,可想而知,27年的积累,有了无限丰厚的物质基础,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大寨,就是一件毛主席和陈永贵两个农民领袖的作品,看看大寨,想想毛主席,感慨万千,热泪盈眶。
大寨历史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因为有了陈永贵而光彩,因为有了毛主席而出名,大寨历史,就是陈永贵的奋斗史,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史。
陈永贵出生于一个贫雇农家庭,1921陈永贵7岁那年,昔阳遭遇大旱,粮食无收,饿殍遍野,为了活命,陈永贵的父亲先后卖掉了女儿、妻子、小儿子,领着大儿子陈永贵流浪到大寨,又是一年,昔阳灾荒,陈永贵的父亲走投无路,上吊自杀,从此,陈永贵沦为孤儿。
1945年,昔阳解放,给农民分了地,1946年毛主席号召“组织起来”,陈永贵在大寨积极行动,当区委书记问陈永贵为什么上面一说就动了?陈永贵说:“我是村里劳动的第一好汉,可是以前好汉有什么用呢?给人当长工人家还不要,现在大家都有了地,弄不好把地卖了就又穷了,不帮着干怎么行呢?”成立“互助组”时,陈永贵认为:“推开弱者的求助不是好汉行为”,所以他成了“老少组”的顶梁柱,当在劳动中有人说“你的地我的地时,”陈永贵说:“什么你的我的,别分那么细,都是自己的。”
1948年,陈永贵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大寨“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走社会主义集体道路的带头人。
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属土石山区,山岭沟谷相间排列,俗称“七沟八梁”。水资源贫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自然条件十分落后,在1953年统计时,有耕地800来亩,沟沟梁梁把800亩地分成4700多块,一块地还不到2分,五、六块地才能组成一亩地。从1954年起,大寨开始依靠集体的力量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始由小块变大块的搬山填沟造平原的大工程,通过20多年的集体努力,终于把4700多块地减少到900多块,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园田化的目标,打下了基础。
大寨是靠人民公社集体的力量走集体道路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962年大寨粮食总产量28万公斤,油料总产量1010公斤,瓜菜总产量7万公斤,社员生活所需已自给自足。1963年8月2日至8日,大寨连降7天7夜大雨,全村房塌、地毁。但大寨人考虑到不给国家增加负担,提出“不向国家要钱,不向国家要粮,不向国家要物质;卖粮不少,种子饲料不少,社员口粮不少”的抗灾救灾口号,白天治坡,黑夜治窝,大寨自己一天集资一万元,可以看出当时大寨社员的富裕程度。到1977年大寨有83户人家,总人口481人,总劳力175人(男 89人,女86人),粮食总产量达49万公斤,每个劳力产2800公斤,人均粮食1018公斤。
在社会主义集体劳动中,看不出大寨人的偷懒行为,有的只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团结协作。
1979年有人为什么要抹黑大寨?
1980年9月,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做出“接受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请求”的决议。11月,郭凤莲调离大寨。
1981年,大寨执行上级指示,试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结束大寨35年的集体奋斗史。
大寨人曾经的奋斗,我们理解,什么也不用说。
我们默默走在“大寨展览馆”,这时,领着我们的一位大寨人告我们:“有人说我们大寨一些工程是解放军帮助的,那是驻地解放军要做好事主动要干的,没有解放军我们也能干成,我们是抗灾救灾,白天治坡黑夜治窝,大战狼窝掌干出来的,是先干在前;还有说西水东调是违背自然规律,那大寨梯田也是违背自然规律,大寨的自然规律是穷山恶水,依照这个自然规律,大寨能变样吗?西水东调是有利于人民的百年大计,怎么能说劳民伤财?”我们并没有在这两件事上疑问,大寨人主动向我们解释,可想大寨人受的伤害是深刻的。
我们在大寨村里见了和陈永贵搭过班子的女劳模宋立英,我们买了《大寨村志》,让宋立英签名作为留念。
翻开书看,却看到了大寨人曾经的社会主义辉煌现在已经失去很多,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大寨人那样艰苦奋斗,大寨的奇迹是世界奇迹,大寨奇迹是中国的骄傲,污蔑大寨是自我诋毁,自取其辱。
我们在大寨还买了陈永贵孙女陈春梅写的书《我的爷爷陈永贵》,图文并茂,情真意切,我们如饥似渴地翻着,但翻到最后247页“如果倒退十年,我也包它几亩田”的小标题时,我们惊异,在248页陈春梅是这样描述的“(陈永贵)吃饭时开玩笑地招呼着:‘这些菜都承包下去了,都吃了啊!如果我的年龄倒退十年的话,我也承包它几亩田。可那时候不是这气候呀!现在有这政策,我会煮油果,也会开饭店,咱回去照样能干!’”
看到这里,我们当时就说,陈春梅虽然是博士,但很没有政治水平,一本书的政治思想怎么能前后不一?翻开本书第一章第一节,你是怎么描述的?陈永贵不用说倒退10年,再倒退40年,退到你年轻力壮的28岁,你当初是不是个人承包?你生活的怎么样?承包就意味着生产资料私有,你有生产资料就会成为剥削他人者,你没有生产资料就是被剥削者,当剥削者是共产党员的宗旨吗?
陈春梅在本书21页、22页,详细介绍了陈永贵在旧社会卖烧饼被掌柜开除的事。快30岁的陈永贵还没有立足之地,后在闯荡太原回来的路上遇上一个饥饿的女子要跟,借一斗黑豆结了婚,婚后无着落,卖了结婚的衣服,换回一块银元,被地主婆拿走,实在揭不开锅,无奈之下,只好向地主借几斤谷糠,地主说:“我家的糠还不够喂鸡,等什么时候碾谷子,你等着扫碾底吧!”陈永贵说:“蝎子尾巴,财主的心,再毒不过了!我给你干了两年活,你竟这样对人。”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农民工讨薪讨不到的悲惨境遇,是和陈永贵在旧社会何等相似!资本家的无情、冷酷、残忍,以前是听说,现在见到了,真是大开眼界。
陈春梅写的,难道陈永贵到最后开始后悔那时的人民公社气候?煮油果、开饭店陈永贵在旧社会都干过,发了财了?升了官了?没有集体道路,没有人民公社,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哪有陈永贵的今天?我又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
在没有看这本书以前,我一直以为陈永贵有一定的阶级觉悟,看了陈春梅的书,才知道原来陈永贵的思想也有变化,也许是无奈。怪不得我们行走在大寨的里里外外,却没有一处挂着“毛泽东思想万岁”的牌子,大街小巷,挂的不少七七八八,看上去大寨人现在脑子确实很乱。
我们说,假如现在,在大寨雄伟的崇山峻岭之间,竖起“毛泽东思想万岁”,绿绿的大寨,衬托红红的字体,多么绚丽多彩,多么有深远的意义。
陈春梅书中记录的陈永贵的话:
* 当干部,只能比群众多流汗,不能比群众多要报酬;只能比群众多挑重担,不能比群众多清闲;只能比群众多吃苦,不能比群众多享受。如果把干部变成群众的老爷,那群众当然不会满意。
* 当干部,职务可以变,但参加劳动、联系群众、艰苦朴素这三条永远不能变。
* 党员劳动要好于一般的群众,支委要好于一般党员,支部书记要好于支部委员。
* 干脏活不怕脏,能防思想不脏;干重活不怕累,能防脱离群众。
* 工作做不好,党内找原因,群众有错误,领导担责任。
* 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
* 只要勤动手,肥料到处有。
* 一懒生百邪,一个人思想变坏常常是从懒开始的。
* 地位变了,劳动本色不能变;工作变了,联系群众不能少;荣誉高了,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能无;生活好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 当官不爱钱,神鬼都害怕。
* 今天咱富裕了就忘记过去的穷,就是变质。
* 集体是社员的靠山,社员是集体的主人。
* 离开了政治,就没有公道,就没有真理。
* 一颗红心干革命,两只铁手换新天。
* 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揭不得了。
* 说人道人不如人,没有资格教育人。
* 大梁不正二梁歪,三梁不正倒塌台。
* 打铁先得本身硬,革命先革自己的命。
* 智慧从实践中来,办法从群众中来。
陈永贵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共产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路,培养了陈永贵的才智和能力,陈永贵曾经的追求应该不会改变。
时间已不早,我们离开了大寨,去了界都。
我们到了当时界都公社所在地北界都村,原来公社办公的大院,现在改成村委会,大门的门洞是两根大红立柱顶着青石板砌成,青石板门楣上,刻得大红色的毛主席字体“人民公社好”,两边栽着两棵松柏树。挨着的一个大院,门顶上,刻得大红字是:“江山如此多娇”,两边墙上,刻得大红字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对面是一排高低大小一样的房子,街两边都是刷着天蓝色墙围,映着白墙,越发显得山清水秀,整整齐齐,这样子,这装扮,就是毛泽东时代人民公社时期的样子,我们断定,就是张福元、宋老虎40多年前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在,已是下午四点多,西斜的太阳照射下的“人民公社好”这五个大字,在“江山如此多娇”的辉映下,绿绿的山,蓝蓝的天,白白的墙,红红的字,我不知是回忆起童年,还是憧憬梦想的意境,此情此景,如此美好。
村里安安静静,街上没有什么人,我们看见大院里有人活动,就走了进去,哇,原来大院后面还有山,是村子的主体,依着向阳山底,农舍映入眼帘,好大的一个广场,几个年轻人在篮球场打篮球,篮球场对面是一个大戏台的样子,也是红立柱青石板,横眉也是刻的大红字是“工农兵舞台”,两边刻的大红字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我们站在乒乓球案子旁,取“工农兵大舞台”的背景照了相。
这时,走来一位上了年纪的人,姓郭,64岁,我们称他为郭师傅,我们问他知道不知道六、七十年代的公社党委书记张福元?他笑着说:“知道,知道,是个好干部,是个实干人,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好干部了。”我们听了,非常高兴,我们找到了我们需要的人。
他领着我们到了张福元曾经住的办公室,现在已改成“会计核算中心”。他给我们讲公社书记张福元的故事,给我们讲他们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宋老虎的故事,给我们讲张福元、宋老虎如何带领群众“农业学大寨”,群众如何积极肯干任劳任怨,一天到晚孩子只见娘不见爹。我们一时不解,提出疑问,他解释说:“男人们干活,早上出工的时候,孩子还没有起床,中午不回家干在地里吃在地里,晚上收工回家,孩子已经睡了,所以孩子只见娘不见爹”,我们恍然大悟。
我问郭师傅:“这村子的样子是不是就是张福元他们40多年前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郭师傅说:“是。”我说:“你们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40多年,也真是很幸福。”郭师傅问我:“是不是?”我说:“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如你们。”
我们提出要看当初张福元、宋老虎在北界都村前规划的两条街和100眼窑200间房,郭师傅领着我们到了街上,指给我们看,原来我们开车就直接走在村前街上,村委会对面的一排高低大小一样的房子,刷着天蓝色墙围映着白墙的整整齐齐的房子就是这100眼窑200间房,底下是窑,上面是房,一个窑洞顶着两间房,算是二层楼。
我们走过去,有的锁着门,有的开着门,地平线上就是二楼,我们随便进了一家,房子是南北都有门,前后通着,北门就对着公路,里面凉凉快快,左右的房子是里间,我们听见右面的房间里有哗啦哗啦麻将洗牌的声音,我们就向里面张望了一下,果不其然,四个中年人正在打麻将,我们退出来,对郭师傅说:“里面打麻将呢。”郭师傅说:“天天就是这样,现在没事干,就是玩。”我们说老一代受苦,年轻一代享福。郭师傅说,看现在年轻人的样子,张福元、宋老虎他们真是不值。
我们提出要看陈永贵带领干部群众治理界都河滩筑坝造田的3000亩地,郭师傅带我们走出村街口,指着公路下面的地说:“那就是,往远看,南山根底下,那白色的墙,就是用石头垒的坝,水顺着坝走了,就冲不了这地了。”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那地种的都是玉米,一望无际如同平原,在山西真是少有。我们有人提出要多看看,又弯回来,开上车,沿着田地观看,我又想起张老书中描述的“绿油油,平展展”,真是名符其实,毫不夸张。遥想45年前,谁能想象出曾经的河滩是乱石滚滚,杂草丛生?人造耕田,人造平原,陈永贵他们是费了何等的力气?
我们发现在“绿油油,平展展”的田地上,一块地一块地用小石子垒一道线,就知道这是各家与各家的分界线,我们发现玉米高低不一,就知道是各家与各家种的时间不一样。
我们开车看了一会儿回来,郭师傅把我们领到一个办公室,让我们坐在椅子上休息。我们问郭师傅:“你们农民觉得集体干好呢?还是自己单干好呢?”郭师傅说:“还是集体干好嘛。”我们问“为什么?”他说:“一言难尽,个人单干,土地浪费了,生活降低了,危害太大了。”
我们问:“当时解散人民公社你们愿意不愿意?”郭师傅说:“哎,农民,眼光比较短浅,爱占小便宜,过了两年,才发现占不了便宜。”
面对北界都的美丽景色,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人去村空的家乡。我问郭师傅:“北界都现在还有多少人?”郭师傅答:“1200人。”我们高兴地说:“人不少。”
郭师傅说:“北界都在昔阳就算大村,张福元、宋老虎他们给北界都打下了好的物质基础,地也好,住的也好,其它条件也好,人们不愿离开,男的打工也是打短工打近工,女的不打工不出去。张福元、宋老虎他们还给北界都留下了好的精神财富,我们现在的干部不敢出格,有张福元、宋老虎在那儿摆着,群众心里有数,他们做事也是考虑群众的,所以我们的人很少出走。”
我们高兴地说:“好,好,你刚才还说张福元、宋老虎他们不值,凭这就值了,你们没有忘恩负义,你看看现在咱们国家有些人,吃上毛主席的、喝上毛主席的、享受着毛主席给带来的荣耀,还不说毛主席好呢,你们比他们强多了。”郭师傅被我们说的哈哈大笑。
郭师傅说,现在横向比,整个昔阳包括界都农村状况还是不错的,但这都是以前的老底子,纵向比,和界都以前人民公社比,差的太远了,其实40多年来,没有再发展。
我说,没有发展,还是这么先进,可想人民公社的建设真是长远之计,现在“承包到户”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另一个同志说,“承包到户”能干出什么?都是为了挣钱,欺上瞒下,层层剥皮,修的路、架的桥用不了两年就毁了,不用说给后人留,现在的人还用不上呢。那能和人民公社比?那会儿都是长远规划,移山改河,受了多大苦,硬件都干出来了,现在就不用干什么,还发展什么?毛主席干的就是百年大计。其实,欧洲有些地方,都是乡村似的城市,几十年不动,人家谁还天天拆了,建,建了,拆?现在,咱们看看毛主席搞的人民公社是多么伟大,这界都,山也改好了,河也治好了,地也平整了,坝也垒成了,再过40年也没有问题,还干什么?发展的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了。
郭师傅说,解散人民公社,就什么也解散了,现在还谈什么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了?精神没有了,团结没有了,人情没有了,德行没有了,我们现在就是种种地,就种个玉茭,其它也什么也不种。我们说,你们再把以前的品种也种点嘛。郭师傅说,不好种,一家一个样,麻烦事多的呢,不像以前大队统一安排。
不知不觉,时间已接近6点,我们该走了,感谢了郭师傅,我们愉快地离开北界都直奔太原。
【待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