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力群年幼时在桂东家乡的生活
郭谦贵
邓力群出生于乡村知识分子、贤士乡达维新派家庭。邓力群家住湖南省桂东县流源乡山口村。祖父邓碧华是贡生。祖父办有私塾。邓力群父亲邓藩诚是清朝未年最后一次科举考中的秀才,是维新人士,积极推行新式学堂教育和维新运动。
邓力群祖父有六七十亩地。但到父亲分家后持家时只有20多石谷田了。年收入4000多斤稻谷左右。有三四块油茶山,每年还可卖茶油三四百斤。饲养母牛、母猪,雇有一个长工。父亲邓藩成1918年冬办有桂东第一所新式学堂——尚德(流源)初等小学,先后任校长或校董。每月有六七元大洋月薪。父亲的学生除招收本县学生,也有外县学生慕名而来。堪称桂东的名校和贵族学校。1913年兴办桂东女子初等学校。邓力群母亲唐氏是增口大户人家女儿,在家中排行第三,人称三姑娘,三妹子。唐家与邓家联姻也是门当户对。父亲母亲婚后育有七子一女,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大成人。
邓家祖屋大门正对有凹型直耸云天的笔架山,地理风水上文人辈出,文官盖世有自然造化之功。有耕读传家之象。邓力群在兄弟排行中第五,是真正的“五阿哥”,也是满崽。时年大哥邓飞黄20岁,姐姐邓锦荷13岁,三哥邓力成10岁,四哥邓建黄7岁。
邓力群俗称满仔,乳名叫焕修,七岁上学时的学名是邓声喈。在1929年长沙兑泽中学第一个学期期末时邓飞黄又将其名改为邓力群。暗含力挫群雄之意。
邓力群由姐姐邓锦荷照看,在父母宠爱和兄嫂的呵护下,茁壮成长。除了吃奶、睡觉,其他时间都是姐姐照顾邓力群,直到姐姐出嫁。邓力群二哥过世,年仅十三岁。是由于流行霍乱或痢疾,受了惊吓。邓力群二哥病世于快小学毕业时,应是春夏相交之际。
邓力群大哥邓飞黄在长沙读中学期间,8个学期有7个学期成绩第一。
1918年邓力群刚懂事,大伯父去世。
1919年邓力群大哥邓飞黄报考北大,没有考上。邓力群父亲同意邓力群大哥邓飞黄去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9月-1921年6月)读书,有个前提要求和“父子协议”,现在供邓飞黄上大学(相当于旧社会的进士及弟),毕业做事以后,要负责让弟弟们都能上学。
邓力群大哥邓飞黄参加“五四”运动。夏季,邓飞黄中学毕业,报考北大,考取北大预科,在北大预科班读了两年。邓力群父亲一年要筹集一百元大洋供邓力群大哥邓飞黄到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连续6年之久。邓力群父亲月薪里一年仅能省下三十左右大洋,邓力群父亲通过“打会”方式(民间一种资金互助方式,约集十个、八个人,每个人凑五元钱,今年给我,明年给另外一个人,这样轮流着来。到时轮到拿钱的人请吃一顿饭,大家把这五元大洋都交给他)。邓力群父亲人缘好,这里打个会,那里打个会,就可筹集到一笔钱。实际上就是从多处“标会”里借钱。每年从祖宗祠堂的祖产里可以得到邓姓家族学租30多大洋,6年合计有二百多大洋。
邓力群父亲学习中医,反复阅读《本草纲目》。邓力群得过痢疾疾病,很难受,很顽固,是其父亲治好的,再没犯过。
长兄如父,邓力群大哥邓飞黄出类拔萃,并且弘扬了信守承诺、敢于担当的家风。陆续供弟弟等读书,引荐推举不遗私心杂念。
邓力群学做家务活,每天养鸭子,饲有30多只。从小喜欢动手。跟木匠、篾匠、裁缝学些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
邓力群在农村富农经济的环境里生活,不很富裕但是殷实。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
1921年9月,邓力群大哥邓飞黄考取北京大学经济系(相当于考取进士)。
少年的邓力群经常参与哥哥们在农忙时的农活,如耙田、耕田、拔草、割禾、脱粒、晒谷、种菜、锄油菜山、摘油茶子、砍柴、种红薯杂粮,以及收藏蔬菜。
邓力群感受到农村妇女的艰辛劳作,如母亲、姐姐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饭、种菜、种红薯、养猪、养牛、腌火腿、做板鸭、做泡菜、腌菜,做豆腐乳等。过端午节时做粽子,过年时打糕、黄糍粑、酿甜酒,有时还做各种点心,如煎米饼、糯米烧饼、红薯面等风味小吃。
邓力群的伯父叔父共3个,两个伯父,一个叔父。大伯父的大儿子,仅有几亩地,秋收后做点小买卖。沾有赌博的恶习。邓力群的父亲经常责骂大伯父的大儿子。大伯父的小儿子沉迷于赌博,败光了家产。
邓力群二伯父喜欢抽鸦片。把祖上分到的田地都变卖,用于买鸦片抽。没钱买鸦片后,就只好戒了鸦片。二伯父有一个女儿,嫁给一个地主,后过继了一个孩子。四叔是老四,自耕农。日子过得紧巴巴,四叔有一个儿子,年龄比邓力群小。压在农民头上的大山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环境大气候,具体到每一个家庭的命运,则跟人的品性有关。如果染上赌博、抽烟等陋习,也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幼的邓力群目睹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破败凋零。逐步感受了农村的冷暖炎凉,人情世故。
(湖南桂东县委党校)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