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题记:郭沫若在文化上无疑是一位坚强的战士,这是为人熟知的,不为人熟悉的是,他还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
北伐军占领南昌后,部分政治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二为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左三为第三军党代表朱克靖;后排左二为总政治部秘书长李一氓,左三为第六军高个子党代表林伯渠,左四为第二军党代表李富春。
郭沫若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考委员会委员、政治教官、著名学者。1926年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兼宣传科长,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总政治部中将副主任,主持军队宣传工作。
郭沫若在大革命时期的活动,主要是文化方面的举动,可为什么他能够得到中将军衔呢?
这和那位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有关。
蒋介石这个人是有野心的,他懂得文化人的重要性。他不能不注意到郭沫若这样的大文豪的价值。
李一氓在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
“蒋介石两三次向郭沫若提出,要找一个文笔好的秀才替他起草文稿。那时的两位秘书一个蒋先云,一个陈立夫,对于起草文稿,从中文底子上说都不行。他不惜重李仲公,原因不知道,李的文章我们当时没有看过,很难说他的笔下怎么样。政治部有一个人写东西比较快,楷书小字写得也比较好,但古汉语基础比较差,也无法推荐。在南昌当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一下就想到了《上海商报》的主笔陈布雷,近两三年以“畏垒”署名的商报的社论,文笔清新锋利,这是大家都看过的,看来古汉语的水平也不低。于是郭沫若就把陈布雷这个名字向蒋介石推荐了。
其实我们大家都不认识他。果然蒋介石约见了他,他就到南昌来了。陈布雷后来在蒋介石那里一直得到重用,居然高就为蒋介石的幕僚长,这是我们当初没有意料到的。蒋介石是不是告诉了陈布雷,他是郭沫若推荐的,陈布雷是不是了解到原是郭沫若向蒋推荐的,都很难说。郭沫若自己当然不好向人讲陈布雷到南昌是他向蒋提名的。但是1941 年在重庆,郭沫若五十寿辰的时候,陈布雷却写了一封感情洋溢的贺寿信和一首贺寿诗。”
在北伐中,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郭沫若由宣传科长、宣传处长、秘书长而升到政治部副主任,军衔也由中校晋升为中将,这对于一介书生的郭沫若来说,意味着什么,郭沫若自己清楚。
北伐中,郭沫若敏锐地觉察到革命潜伏着危机,看到蒋介石正在策划反革命政变。
这时候蒋介石企图拉拢收买郭沫若,秘密委任他为“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每月津贴300元大洋,对他说:“你无论如何要跟着我一道走”,“有多少宣言要仰仗着你做”。
然而郭沫若拒绝了。
1927年3月21日,郭沫若在南昌朱德的寓所,写出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以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姿态,及时地揭露了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此,国民党当局在全国通缉他。郭沫若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宣传委员会主任、政治部主任,为南昌起义主席团成员,在转战途中,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周恩来、彭德怀、郭沫若、叶剑英在汉口火车站
抗战期间国共第二次合作,郭沫若再次以中将身份出来工作。
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后,蒋介石迫于形势,决定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下设立政治部,由陈诚任部长,周恩来和第三党的黄琪翔任副部长,负责宣传工作的第三厅拟由郭沫若任厅长。
郭沫若开始不愿意担任三厅厅长职,他觉得“在国民党支配下做宣传工作,只能是替反动派卖膏药,帮助欺骗”;“处在自由的地位说话,比加入了不能自主的政府机构,应该更有效力一点”,而且“一做了官,青年们是不会谅解”的。
对此,周恩来晓之以三厅工作的重要性,他说:“有你做第三厅厅长,我才可考虑接受他们的副部长,不然那是毫无意义的。”
周恩来并要阳翰笙劝慰郭沫若,不能以清高思想对待第三厅,这是个政权组织,作用不能低估,我们不是去做官,而是到尖锐复杂的环境中去工作,既要有热情,又要保持清醒和警惕。
周恩来一边做郭沫若的思想工作,一边向国民党当局办交涉,争取较好的工作条件。
1938年2月17日,周恩来致信郭沫若:“我已在原则上决定干”,“我们希望你也能采此立场”,“我在这两天将各事运用好后,再请你来就职,免使你来此重蹈难境”。
在周恩来运筹下,郭沫若走马上任,第三厅成立了。
第三厅和后来组建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由于有周恩来的领导和郭沫若的声望,由于坚持了既与国民党合作又保持相对独立性的方针,成了以共产党人为核心,包括国民党员和民主党派以及其他爱国人士的统一战线机构,成了国统区抗战文化的中坚。
郭沫若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这本身就是战士的风格和气派。
在道层面,他作为一位革命的将军,当之无愧。
他和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革命领袖有着深厚的革命友情,是战火考验出来的。
此文为本人博客旧文,今日略为修改。
李克勤后记:郭老和毛主席一起被一些人污蔑、谩骂了很久,这其实未必是坏事。郭老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当做我党的延安整风文件,其政治意义,不言而喻。郭老和毛主席诗词唱和,可谓历史佳话。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963年1月9日)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注释:
〔寰(huán环)球〕指全地球。
〔蚂蚁缘槐夸大国〕唐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载:有个叫淳于棼(fén焚)的人,梦见自己在“大槐安国”做了驸马,又在南柯郡当了二十年太守,权势显赫。等到妻子死后,官被解除,槐安国用车子送他回家。醒后追寻梦游之处,原来是在一株住着一堆蚂蚁的大槐树穴中。
〔蚍蜉撼树〕蚍蜉,大蚂蚁。撼,摇动。这是对不自量力的人的嘲笑。唐韩愈《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dí嫡)〕长安,唐朝都城,即今西安市。前半句化用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一诗“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句,表示秋风已起虫子不好过了。鸣镝,古时一种射出去能发声音的箭,也叫响箭。这里借喻革命力量的声讨。
【附】 郭沫若原词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
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
太阳出,冰山滴;
真金在,岂销铄?
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
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
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还要补充一个历史典故,1941年11月16日,是著名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的五十寿辰,又恰逢他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为庆贺这个双重的日子,当时郭沫若所在的抗战陪都重庆,以及香港、延安、桂林甚至海外的新加坡等地,都举行了纪念活动。对于一个文学家,在生前就赢得如此广泛的声誉,这在中国历史上还不多见。
当时正在重庆的中共代表周恩来打算写一篇专文来表达他们之间的友谊。当时,周恩来借了一部分郭沫若的著作,预备在乡居的期间读上几本,好使文章更充分一些。但当时,周恩来的活动特别频繁,重庆又不断遭到敌机的轰炸,他自己又有病缠身,根本抽不出时间来静心读书。临近纪念日时,当地的报刊已经开始刊登纪念文章,但周恩来的文章仍没有写出。直到纪念日的当天凌晨,“书既不能读,专文也不能写,但是临着这个日子,我却不愿‘无言’……”于是周恩来奋笔疾书,写出一篇名为《我要说的话》的精彩文字。
“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这是周总理对郭沫若的评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