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17年1月15日,2017年打工春晚在一个远离北京城市中心的偏远村庄录制,这是打工春晚的发起者北京工友之家的所在地。这天下午,天寒地冻,在简陋的、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新工人剧场”里,200多个观众和70多个演员 “抱团取暖”,靠着“燃烧的激情”一起度过了冰火两重天的难忘的3个多小时。
这是第六届打工春晚……
打工春晚六年发展路 “众筹”迎鸡年
2012年,位于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的社会组织北京工友之家发起了《打工春晚》,地点在皮村“新工人剧场”——一个由工友们自己动手盖起的帐篷剧场。参与演出的是北京工友之家所属的新工人艺术团、北京木兰花开文艺队、深圳重D音乐队、苏州工友家园合唱团等团体的工友们和打工子女学校同心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也可以说,参与演出的是所有在场的观众。因为他们始终随着演员一起唱歌,一起舞动着他们最喜欢的、最熟悉的动作——“劳动者最光荣”。剧场虽然简陋,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来自工人群体的表演者尚未有过任何表演训练,但100多位现场工友的热情参与、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加盟以及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使《打工春晚》在流动工人中广为流传。皮村这个不知名的流动人口聚居区也因此成为打工春晚的发源地。
2013年,第二届《打工春晚》得到了团中央和陕西农林卫视的大力支持,地点改为团中央大礼堂,不仅通过新媒体传播,也通过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主持人崔永元曾豪迈地说,我们要办到人民大会堂。2014年,第三届打工春晚在朝阳区文化馆一个小剧场举办,录制现场大约有200多工友,观众坐在小板凳上或席地而坐,也可站起来加入节目的舞蹈中。第三届打工春晚通过陕西农林卫视和网络新媒体进行了传播。2015年和2016年则进入了潮阳区文化馆的九剧场,工友和来自各界的观众可以舒服地坐在有暖气的剧场里观看演出。2017年打工春晚重返皮村,从灯光明亮的高高在上的大舞台重回到简陋的但却与观众没有任何距离的新工人剧场。
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求新的机会。官方数据显示,流动人口有2.47亿。作为一个被官方话语称为“农民工”的群体,他们像跨境移民一样,经历了“文化震动”和其文化被城市主流文化边缘化的过程,他们渴求精神文化,但不是自上而下的“关怀文化”或“送戏下乡”,而是来自工人生活、思考和梦想的文化。在文化上,他们不是被给予者,而是创。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打工春晚》产生不是偶然的。自从中国改革开放出现流动人口之后,就有了打工文化。最早在南方工业区出现了打工诗歌和打工文学等,现在也有工人民谣、民众戏剧等形式。劳者歌其事,其诉求、心声、梦想需要说出来,需要交流和思考,这就有了打工文化。《打工春晚》正是流动工人文化的汇集。
发起者“北京工友之家”是一家2002年5月1日成立的公益性工人组织,着重于工人文化教育工作。于同年成立的“新工人艺术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打工者,十多年来多次奔赴各建筑工地、工厂、高校、企业及社区坚持为工友们做义务演出。其宗旨为“为劳动者歌唱——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曾出版工人音乐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为劳动者歌唱》等。“新工人艺术团”(前身为“打工青年艺术团”)在2005年获得了文化部“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民间文艺团体”奖。艺术团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受邀参加了2008年首届中国农民歌会、文化部2008年抗震救灾、2010年中国农民艺术节,2010年北京朝阳流行音乐周和春节期间地坛庙会等重要演出活动。在皮村,“北京工友之家”还创办了一个民间非营利性公益博物馆“打工文化博物馆”,动手盖起了“新工人剧场”、举办了三届“工人文化艺术节”、“流动的心声—新公民儿童文化艺术节”等,也有工人卡拉Ok大赛、社区广场舞、“劳动文化论坛”、社区工会、工友影院、皮村文学小组等工人文化活动。可以说,位于皮村的“北京工友之家”有自己的演出场地(虽然很简陋),有自己的丰富的文化作品,有大量的工友可以在这里参与演出,同时,还有关于工人文化的理论探讨和艺术节的文化实践。2012年1月7日在首届打工春晚的前一天,不少工友参加了“传播与劳动文化的工作坊”,一起讨论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劳动文化?劳动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劳动文化有什么用?以及我们如何发展劳动文化等等。因此,“打工春晚”不是在这里偶然发生的事件,也不仅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狂欢,其背后凝聚着工人文化发展的力量。
五年过去,打工春晚已经成为工人文化的一个品牌。2017年,打工春晚重返皮村,“北京工友之家”利用新媒体传播,以“众筹”方式不仅正在汇集资金(用于参加录制节目的工友的路费和食宿),也汇集工人们的声音和愿望。
六届打工春晚“接地气”
打工春晚受到工友们和其他社会人士欢迎的主要理由是“接地气”。中国流动人口的“地气”是工厂、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聚居区(或工人社区)、家庭等地的劳动和流动的生活。我们看到,三届打工春晚的主题非常鲜明:倡导劳动价值;想念家人和歌颂兄弟姐妹情谊;关注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人群体的发展。在三届春晚总共111个节目中,“劳者歌其事”的节目(倡导劳动价值表现劳动生活)占38%,表现对家和家乡思念的和兄弟姐妹情谊的节目占24%,关注工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节目占29%,其他大约为9%。如下表1所示。
当然,这个归类是简要和粗略的。节目内容非常值得更深入的分析。个别节目难以归类,比如儿童诗朗诵“再见了,北京”,是一种与爸妈将要分离的思念,也是一种对身份的质疑,其实与第二类和第三类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是儿童的朗诵,我们暂且将其归为第二类。
三类内容简要分述如下:
1. “劳者歌其事”:表现劳动生活,倡导劳动价值。
在打工春晚的舞台上,劳动生活和倡导劳动价值是其主旋律。“第一届打工春晚”的第一个节目是歌曲“打工号子”:“我们进城来打工,挺起胸膛把活干,谁也不比谁高贵,我们唱着自己的歌”……,“堂堂正正地做人,咱们有咱们的尊严”……前三届打工春晚共有三个舞蹈,都是描述劳动生活的。我们从电视上看过太多的时装秀,但打工春晚出现的则是“工装秀”工人们穿着各式工装,手持各种劳动工具,随着打击乐大步走向前台,自然大方得理直气壮,一扫电视时装秀的奢靡和故作姿态的“高贵”。第二届打工春晚中,安徽南唐兴农合作社文艺队的表演唱《劳动号子》震动了全场。第四届开场是历史上劳动歌曲串烧联唱,我们听到了久违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儿童歌曲《劳动最光荣》、《春天里》(电影《十字街头》插曲)、《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及苏联前歌曲《纺织姑娘》等。六届打工春晚的结束曲全部是《劳动者赞歌》。这首歌曲是新工人艺术团团长孙恒根据韩国歌曲改编的。激昂的前奏一响,全体演员和观众就都做好了准备,站起来准备用自己的歌声和集体的舞蹈动作来参与春晚:“我们不是一无所有,我们有智慧和双手,我们用智慧和双手,建起大街桥梁和高楼”,“劳动创造了这个世界,劳动者最光荣!”
对“劳动最光荣”,主办者孙恒解释说:“因为大量的劳动被排斥在主流体系之外,比如体力劳动似乎没有价值,家庭妇女带孩子也是劳动,但不被计算在内。现在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就看你挣多少钱”,“这种文化应该改变”。什么是光荣的、有尊严的劳动,在“北京工友之家”印制的2011年的机构年历中,“劳动最光荣”被阐释为“劳有所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所以,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表达了工人群体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
2.家/亲情
家、亲情以及兄弟姐妹情谊,是“打工春晚”的主旋律之二。在第一届打工春晚,新工人乐团所唱的歌曲《想起那一年》,现场工友几乎人人会唱:“想起那一年,我离开故乡,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今夜梦里面,我回到故乡,回到妈妈温暖的身旁……”;苏州工友家园合唱团唱出“这里不是我的家乡”:因为“这里的夏天没有闪烁的萤光,这里的秋天没有金黄金黄的稻香”,歌者还有一段关于思考打工生活的RAP:“ 哦!打工的人儿,飘泊的心!是什么让你甘愿把故土收进行囊?把思念藏在心房?……”深圳重D音乐队则根据许多创作的《深圳深圳》,喊出了“深圳有没有我的家”的疑问,而这首歌词来自一位打工者来子的诗歌:“北京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北京也好热好热,北京没有我的家”……。充满深情、且沉重的诗歌《打工时代》宣称:“背井离乡的痛苦,在这个时代汇积成海,有多少个失眠的夜晚,我们三亿打工人一起失眠。和故乡亲人的眺望——十指相连……”。2015年打工春晚中,同心合唱队的孩子们与自己父亲隔空对唱《思念》,至今想起来还让人心碎。不仅想念家人,工人们还表演了有关在城市里搬家的主题,“处处无家 处处是家 居无定所”。一些咏唱工人爱情和友谊的歌曲如《天下打工是一家》,《有你在身旁》,《男工宿舍》等则给工人们带来了温暖。
3.关注工人群体和社会发展
不仅是劳动,不仅是流动的生活,更为可贵的是,打工春晚还包含着对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工人群体发展的思考。长期以来,流动工人几乎没有自己的声音,总是由社会上优势人群代言为“感激”这种“自上而下的关怀”的“他者”。在“打工春晚”中,流动工人具有不可剥夺的主体性。他们在舞台上通过相声、小品、歌曲、表演唱等,从工人的视角再现、分析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梦想和对社会平等的追求。比如,在原创歌曲《我的名字叫金凤》中,表演者段玉说出,“我不是打工妹,我有我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金凤”。对工作不能如期获得工资、对不能获得有尊严的工资、对留守村庄的挂念、对子女在城市入学的困难等流动工人遇到的问题,打工春晚都有非常深刻的反映,通过这种“泪中带笑”的表演,与社会大众对话。最近两届打工春晚中,女工们还通过演出歌曲、舞蹈、歌舞小品探讨了性别平等的议题。打工春晚也不乏鼓励流动工人在困境中坚强的励志节目,如歌曲《不再迷茫》、《打工子弟之歌》、《生活就是一场战斗》、《红五月》以及《我们的理想终将实现》等。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及“文艺创作方法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台自下而上自办的春晚,所有的节目都来自劳动生活,所有的节目都是原创,所有表演者都是工人,正如2008年工人戏剧《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中所说的:“我们的文化来自我们的生活,来自我们的血和汗”……工人表演者在演出中同时思考自己的经历。这里不需要“领掌”,不需要人为地“制造”热烈的气氛,只有自然流露的真情,无论是悲伤还是欢乐。在打工春晚中,文化可以是一种直面生活的勇气,是一种坚强,是一种团结,它可以迸发出一种促进改变社会的力量,这正是“人民的文艺”。
春晚是什么,是春节团聚。中国有将近3亿流动工人,春节就是要千里迢迢拼死拼活也回到家乡,要“回到妈妈温暖的身旁”,所以春晚对打工者有特别的意义。但是,我们主流舞台上没有属于三亿流动人口的春晚,对他们来说,主流舞台上的春晚,是别人的春晚,过于辉煌过于奢侈,与工人流动的生活和辛勤劳作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打工春晚”对工人群体最基本的意义是:这是一台属于自己的春晚,可以抱团取暖。
除此之外,打工春晚社会意义在于:
第一,打工春晚成为工人表达的舞台。在多数主流媒体上,有关打工者的节目可能是一种“点缀”或是自上而下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但在这里,他们不是“点缀”,他们不需要“关怀”,工人不是作为“他者”被大众媒介再现,而是作为具有主体性的群体直接表达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及其思考。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第一次成为社会可见性的经验,他们对工人群体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看法得以表达出来。工人的声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倡导劳动价值和社会公正”。
第二,倡导劳动价值。很少在舞台上在电视晚会中看到劳动的情景,看到劳动着并积极改造生活的人群,但打工春晚则给我们展示完全不同的情景。不尊重劳动不仅在让劳动没有价值,同时还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如何边缘化劳工群体的价值。比如,我们每天都上网看天气预报,你会看到“洗车指数”、“化妆指数”等,或者房产广告汽车广告等,有的广告或新闻报道会暗示你,如果你没有房没有车,就没有价值,就不会受到尊重。倡导劳动价值会促进我们对这种意识形态进行反思和抗争。打工春晚有利于打破边缘化劳动群体的意识形态的霸权,展示劳工的生活、心声和梦想,促进社会反思我们的发展道路以及如何做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公平正义”。
第三,打工春晚也是工人文化建设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商业文化逐渐兴起,工人文化早已开始日渐衰落。奢华的主流舞台制造了诸多“只要有钱就受人尊重”等幻像,却不能帮助工人群体面对自己的问题。打工春晚主办者孙恒不止一次说过:“这种脱离底层劳工者的文化不会让工人感到自信和有力量,反而会越来越自卑”。建设工人的文化则可帮助工人找到自己的位置、自信和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参与者。孙恒为工人文化争辩:“流动劳工不是没有文化,而是被主流商业文化边缘化了”,而“打工春晚”正是发展工人文化的重要实践,是践行新工人文化标准的大舞台。
第四,“城市融入”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只有“被融入”或“被文化”,没有流动工人的主动参与,就没有真正的融入和共享。工人中肯定有中国好声音,是有内容的、有思想的声音,这种声音将以自主的姿态融入城市。
第五,打工春晚是工人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交流的平台。春晚是共情的时刻,是工人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共情的时刻。人们在春节团聚的时候,想想打工群体,他们 30多年来以“别离”为代价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可以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相互理解,有利于社会和谐。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的文艺”论述,打工春晚也应能启发我们的文艺工,要去“走、转、改”,要去走群众路线,到基层去发现和创新,因为文化的活力不在几个人生硬制造的、故意拔高声调的光鲜亮丽的舞台,而在劳动生活中,在劳动文化的创新中,也在公众热情的参与中。
(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附:2016打工春晚视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