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与缅甸的军事合作目前还处于“相互试探”阶段,其发展还将面临许多潜在的挑战。新加坡东南亚问题专家伊恩·斯托利认为,只要缅甸继续其改革进程,美缅军事关系的前景将“十分光明”。10月15日,美国高级政府代表团访问缅甸,其成员包括美国太平洋司令部陆军总司令维尔钦斯基中将、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帮办辛格、驻缅甸大使米歇尔和数名来自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土安全部及美国国际开发总署的高级官员。而在此行之前,美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就派出了四位东南亚问题专家走访缅甸,在他们提交的《缅甸之行报告》中建议:加强与缅甸军队的接触。
二十年的冰冻期终于融化
1988年是美缅关系的转折点,这一年美缅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从1988年到2008年的20年间,几乎没有美国高层官员访问缅甸,缅甸被美国列入“邪恶轴心”黑名单,并受到严厉的国际制裁。在此背景下,美缅军事合作无从谈起。
从2009年起,美缅关系开始出现改善的迹象。奥巴马政府上台时,缅甸最高领导人丹瑞大将特意致函祝贺。同年8月中旬,美国参议员韦伯访问缅甸,受到丹瑞的接见,并会见了缅甸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9月24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正式宣布,美国对缅甸将采取制裁加高层接触的政策。9月26日,美国允许缅甸总理吴登盛访美并出席联合国大会。11月3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率领首个高级代表团访问缅甸。11月15日,缅甸总理吴登盛与奥巴马出席了在新加坡举行的美国—东盟首届峰会,实现了两国首脑首次会面。2011年以来,这种高层政治接触的级别和密度更是显著提高,11月31日,希拉里对缅甸进行了“历史性访问”,这是50多年来美国国务卿对缅甸进行的首次正式访问。2012年9月,缅甸总统吴登盛访美,这是46年来访美的缅甸最高领导人。奥巴马也曾表示,如果连任成功将访问缅甸,这将是“史无前例”的访问。
伴随政治关系的逐步解冻,双方的经济合作也开始热络起来。2012年7月,美国宣布解除对缅甸的投资限制,允许美国企业在缅甸拓展业务。9 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首批可口可乐运至缅甸最大的城市仰光。除了可口可乐之外,百事可乐也宣布将于最近进入缅甸市场。此外,包括维萨、通用、卡特彼勒、高盛等著名跨国公司也在近期积极准备进入缅甸市场。
与政治、经济关系的迅速改善相比,美国与缅甸的军事防务合作则要谨慎得多。正因为如此,此次美国高级军官出现在内比都,以及美国主动邀请缅甸参加“金色眼镜蛇”联合军演,引来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和猜测。缅甸周边的所有国家都得“细思量”。
连接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战略桥”
打开东南亚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缅甸地缘政治环境的重要性:它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接壤,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它就像一座“战略桥”连接着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并且扼守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云南大学何跃教授指出:缅甸是“核心地带”与“边缘地带”的连接点,也是海权与陆权的交汇处。这一重要战略地位使得缅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缅甸还拥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和水电资源,又处于连接南亚、东南亚经贸往来的关键位置,具备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缅甸的锡、钨、锌、铝、锑、锰、金、银等矿藏储量非常丰富,石油和天然气在内陆及沿海均有较大蕴藏量,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1亿桶,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2.54万亿立方米,后者居世界第10位。缅甸总人口约6000万,青壮年劳力占总人口的25%。正因为如此,随着缅甸对外政策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域外势力加强了对这个国家的渗透。
2009年10月,印度陆军参谋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迪帕克·卡普尔访问缅甸,以进一步推进双边防务合作。2010年7月,印度总理辛格在首都新德里以高规格接待了到访的缅甸领导人丹瑞大将,双方就两国安全部队在反恐方面加强合作达成共识。2012年2月,缅甸海军派出战舰参与印度海军牵头名为“米兰”的14国海军联合演习,演习在安达曼海和尼科巴群岛进行。印度还积极向缅甸提供武器装备。
日本则把缅甸看做“最后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正在快速提升其在缅甸的影响力。今年4月份,缅甸总统吴登盛时隔28年首次访日,日本一次性免除缅甸近3035亿日元的债务,而吴登盛则把缅甸重建的关键任务外包给了日本,其中包括缅甸最大的开发区——迪拉瓦港经济特区的建设主导权。日企席卷重来的势头十分迅猛。
比起印度、日本在缅甸取得的成果,美国显然晚来了一步。美国在2012年正式全面落实“重返亚太”战略,并且已经悄悄地在中国周边种下了许多“睡莲”型军事基地。这种军事基地规模小、驻军有限,但设施先进、灵活机动,如同池塘里悄然浮出水面的睡莲,青蛙可以凭借它们扑向更远的猎物。我们可以从“睡莲”分布图中看到,从东北亚到东南亚乃至南太平洋,处处可见“暗藏杀机”的“睡莲”,唯独缅甸方向是个空白。五角大楼的战略设计者应该也看到了这一点:如果能在此处种上“睡莲”的种子,就能填补空白,并且在中、印、东盟之间打入一个“楔子”。
美缅军方:“有限接触”
但是,毕竟美国与缅甸之间的军事关系已经停滞了24年,而且双方对彼此的战略意图和未来发展方向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位,因此,美国在发展与缅甸军事关系时更多体现出了“有限接触”的特点。
第一,重视人员培训,寄希望于缅甸下一代军官。美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建议,美国“应利用接触的机会在军民关系、战争法和透明度等方面为新一代军官提供培训”。美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团队认为,从与缅甸官员的讨论中看,缅甸军方想要“实现职业化,放弃在政治上的支配地位,专注于国防事务”。该报告得出结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军方领导人说需要广泛的培训,尤其是对有前途的年轻军官。缅甸军方说自己对美国军队的职业化水平抱有最崇高的敬意,美国愿意提供多少培训他们就接受多少。吴登盛总统的一位政策顾问也表示,缅甸的近期目标是派遣中级军官赴美培训,特别是在维和与人道主义救援等领域。
第二,通过多边来推动双边互信与合作。主要渠道是年度香格里拉对话和三年一度的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简称东盟10+8防长会)。香格里拉对话是亚太多边安全合作进程中的新事物,缅甸和美国近两年都参加了,虽然两国没有举行双边对话,但至少有了一个接触的平台。首届10+8防长会议2010 年在河内召开,缅甸国防部长拉明中将和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实现了会晤。明年10月,第二届10+8防长会议在文莱召开,双方国防部长还将再次会晤。10+8 会议决定设立军事医学、维和、海上安全、反恐和人道主义援助及救灾五个专家工作组,这些专家组每年都要举行两三次会议,这为美缅在具体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渠道。2013年,缅甸就将参加两场野外训练演习:6月在文莱举行的人道主义援助及救灾演习和9月在印尼举行的反恐演习。无疑,美国将会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和渠道来接触、拉拢缅甸,在展现美军实力的同时减少缅甸的戒备。美国主动邀请缅甸参加“金色眼镜蛇”联合军演,也是基于这一思路。
第三,通过开展搜寻失踪者来增进军事交流。二战时,因气候恶劣和日军防空火力密集,大约1000名美国人和600架飞机从印度飞往中国的途中在缅甸境内失踪。据美国国防部统计,其中730人至今下落不明。2004年以前,设在美国夏威夷的“战俘和作战失踪人员联合统计指挥部”(JPAC)曾三次派人去缅甸搜寻失踪军人。2011年12月,希拉里访缅时,提及“搜寻失踪美国人曾帮助我们(在越南战争后)修复了与越南的关系”。2012年2月,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帮办罗伯特·纽伯利专门就此事访问缅甸,并重新开始联合搜寻在缅失踪者。8月,缅甸军方派员参访了JPAC总部,为下一步联合搜寻工作做准备。这种“非主流”合作对加强两军交流很有益处,其一不会触及敏感问题而引起相关方的反对;其二有利于增强两军乃至两国人民的友好感;其三有助于双方军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职业关系与合作习惯(比如在运用直升机等技术装备时)。
老冤家能“走多久”和“走多远”
美国与缅甸的军事合作目前还处于“相互试探”阶段,其发展还将面临许多潜在的挑战。新加坡东南亚问题专家伊恩·斯托利认为,只要缅甸继续其改革进程,美缅军事关系的前景将“十分光明”。笔者也持类似观点,我们可以参照越南的例子:最初许多学者都怀疑美越这对曾经血腥厮杀的老冤家能“走多久” 和“走多远”,可不到十年时间,美越军事关系已有了大的飞跃。况且美国与缅甸之间并没有大的历史包袱,在吴奈温时期还曾经有1200名缅甸军官在美国受训。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美国与缅甸的军事关系在人员培训、人道协助与自然灾害救助、建立高级军事对话机制、港口访问乃至军备销售都会有所突破。
对此,中国必须提高警惕。中国要突破“马六甲困局”,维护海上石油运输线的安全,缅甸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美国著名政治家兼学者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曾指出:“与缅甸的军事合作,使中国能够使用印度洋上缅甸几个近海岛屿上的海军设施,因而在整个东南亚特别是马六甲海峡具有某种更大的战略影响。如果中国有朝一日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以及新加坡这一地缘战略咽喉,就将把邻国获得中东石油和进入欧洲市场的通道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布氏可能过高地估计了中国的战略雄心,但我们确实要承认,缅甸是东亚陆权国家进入印度洋最便捷的通道。中国要化解“马六甲困局”,缅甸或泰国都是我们应重视的方向,但泰国并不与中国接壤。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自1988年以来,中国在缅甸有着广泛的投资和经济利益,也有大量的华人华侨在缅甸居住和经商。中国在缅甸全境投资建设新港口、高速公路和大坝,投资额超过140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对缅甸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绝不会排斥其他国家与缅甸开展正常的政治、经济乃至防务合作,但这些行为都不得以针对中国、损害中国现实利益为前提。
有分析人士认为,缅甸改善与美国关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制衡中国。缅甸在未来的东南亚安全格局中有四个选择:类似于泰国那样采取中立;类似于越南那样拉美抑中;类似于菲律宾那样与美国结盟;类似于柬埔寨那样倾向中国。国立澳大利亚大学缅甸问题专家约翰·布拉克斯兰说:“这为缅甸提供了呼吸空间,它在同中国、印度以及东盟展开磋商时能够利用这种关系。缅甸并不想自己与美国的关系太过亲密,它只想建立必需的联系,以使自己在战略上有回旋余地。” 对于缅甸的这种担心和利益需求,中国不必过于紧张,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软实力外交、睦邻外交来赢得缅甸人民的心,使历史形成的“胞波”情谊经受住东亚秩序大转型的考验,历久弥坚。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