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日军罪行洗地的话,为军国主义招魂的话,为日本唱赞歌的,如果是出自日本某位教授之口,而传于中国网络上,肯定会引起网友大骂,那么换个中国所谓知日学者,以理中客的面目和貌似中立普世不偏不倚的说出同样的话,效果就完全不同。
冯玮现在就是扮演这种角色,他的话甚至在中国网络有了不少附和者。他为军国主义洗地,能拗的全硬拗过去,不能拗的就全推在日军少壮派军人不听命令,所谓下克上,一直是为日军洗地,为天皇开脱战争罪行的长期伎俩。
如果以此类推,那么日本人到头来何必去反省历史罪行,何必承认侵略事实,一切有中国学者挡在前面。
抛开冯玮不说,这种人的出现几乎是日本这些年来在中国研究和宣传的必然结果,
如果不将日本对中国那令人咋舌的庞大研究系统和组织作个简单叙述,我们可能还是迷迷糊糊的会上一些人的当,特别是亲日亲美的公知宣传。
日本对中国大规模研究的重新兴起
侵华战争时那些情报收集不说。从1972年建交说起,从民间接触到建交,再到和平条约签定,再到1984年的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成立。这是中日关系的蜜月期,基本是日本主动来增强日中关系发展。特别是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是由日方提议,中方响应顺势成立的。
这种委员会,日本只针对特别重要国际关系才专门设立的。他的模式是参照“美日贤人团”“美日贤人团”对增强美日关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成立的中日委员会,日本人的构想也是如此。
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设双主任,中日各一名。中方是王兆国(那年45岁,中央办公厅主任)日方是庆应大学校长石川忠雄。
双方互相宣传,在对方国内树立自已的新形像,也要消除一些壁垒,特别是中国民间对日本的仇视。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日本要有一个正确的反省战罪行态度。中日文化交流在八十年代达到了顶峰,电视片《丝绸之路》让日本人多多少少了解到新中国,并不如反共宣传那般可怕。中日合拍的《一盘未下完的棋》日方是三国连太郎主演,(三国连太郎还有部关于扒皮武士道精神的片子我也很喜欢。)
当然还有《聪明的一休》《血疑》《阿信》等非常受中国观众喜欢的片子和演员。
不过,就算在这种密切交往,互相增进了解的情况下,中国也没有教授学者敢为军国主义洗地。冯玮自称知日派,其实与八十代那些老学者,对日研究老专家相比,在学术上根本连为他们提鞋都不配。
当时日本民众对中国印像基本停留在“穷”“干净”“强横好战”“地大物博”这些表面理解。在官方民间的共同促进下,日本掀起了到中国的旅游热。
在80年代中期,日本官方作了个国际关系民意调查。是官方不是新闻媒体搞的测试。
谁是日本最伟大的朋友? 17%的日本人认为是中国。39%的日本人选美国。不到3%选苏联。
再单国进行调查,对中国要友好的占72%。对美国要友好也是72%。对苏联要友好的只有9%。
友好的背后,日本已经着手布局对中国的大规模,事无巨细的研究和情报收集。 拉一些中国人为其做事,提供情报也慢慢展开。
当时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日本的一家专门对华研究机构“广播出版社” 它成立时间较早,这实际上是家研究机构,它有两种刊物,
一,《中国组织和人名录》它成了日本研究中国的工具书(注意不是名人,是人名)
二,《中国内外动态》这份动态的牛逼之处在于,它能及时发出中国的一些机密文件全文。 1980年11月份HYB在中央郑智局上的讲话,它全文发出,相当令人震惊 ,包括美国人也吓一跳。还有一分机密是中共23号文件,也就是81年6月 十一届六中全会领导讲话集。
那么这个“广播出版社”很厉害吗,不,他在日本对华研究机构中只能算个小咖。
主要是三会。
亚洲政经学会,日本国际关系学会,现代中国学会。这是三家最有实力,人才最多的研究机构,中国也进行过反渗透,现代中国学会后来被清洗改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人数一般是600人、1000人和300人。当然人越少的机构越保密越不为外界所知。写此文主要是被冯玮这种人的言论震惊到。我甚至感觉他是为日本某研究机构做事的。
以上三家大研究机构,几乎囊括了当时日本所有的中国问题专家。那么他们的这些研究中国的专家的经费谁付呢?要吃饭,出差,开会,XXOO的钱,总不能自已掏吧。这钱是由政府通过通产省拔付的,开着花,日本当时有钱,没成果没关系,万一有成果,效益就回来了。
收买中国人帮着做事,当时有,但不能公开,现在简直是猖狂了。不说这些败类先。
说到开会,
亚洲政经学会 每年开两次大会,全国性和地区性,一般连带泡温泉。
日本国际关系学会 一年两次全国性大会。 一般也带温泉。
现代中国学会 一年一次大会,食宿很差,后来被清洗,因为被疑可能有共谍渗透。搞个审到只留三百人左右。
亚洲政经学会 期刊《亚洲研究》中国为主。600人,全部领津贴。
日本国际关系学会以研究社会主义,中国民族政策,东亚新环境为主。期刊《国际关系》人数近千人,后来,又设分会,有40人左右,专门研究中华民国史,并负责将民国史观念向大陆及台湾传播。
现代中国学会 改组后,成了一个纯学术性机构,只有300多人,领工资。写论文。
以上三家披的全是学术外衣,与中国学者交流也好,拉拢也好,一切还是可以公开进行,也不缺钱。除了这些大型的机构,厉害的小机构才是日本的专长。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