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防外交

互联网环境下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

张显龙 · 2014-07-25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张显龙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秘书长

  原编者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驱动力,蕴含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积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有利于提升人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优秀文化的感染力,但同时也可能冲击人们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成为思想渗透的“高速路”、文化博弈的“最前线”、意识形态斗争的“桥头堡”。为此,增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安全的根本方式,是保障政治安全的有效途径,成为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

  当前,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尤其是以互联网为重要标志的网络时代的到来,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重塑文化环境,并形成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双刃剑”,正在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前提。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包含了对理想、信念、学说、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信任和坚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根本基础和精神力量。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互联网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方网络强国向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推销、宣扬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来自信息网络化日益严峻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向网络新媒体转移的新形势,已经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成严重威胁。

  一、认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

  (一)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驱动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的巨大作用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从顶层设计看,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正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将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并视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必然要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践证明,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手段,它在国家的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发展战略中处于轴心地位,决定着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凝聚成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发展目标看,文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是国家和民族是否强大的考量因素。现今,中国已经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如此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释放文化战略资源的强大正能量,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这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进入快车道的必然选择。

  (二)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利益和意志的高度融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核心,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对国民道德的培养、民族素质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至关重要。回顾历史和反观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都表明一个事实:民族的觉醒始于文化的觉醒,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政党的力量及发展前途。文化的发展、繁荣,民族、政党的振兴与发达都要求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它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也就意味着,文化自信对国家、民族和政党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和一致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要想牢牢掌握政权,仅仅拥有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控制权以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文化强国的组织力、领导力和向心力。

  (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基础极其深厚,文化成果异常丰富,文化传统多元且特色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中华文化为根基与土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意愿,是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历史渊源深厚,现实基础十分广泛。在新的时代,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继往开来地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从本质上看,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本身就蕴含着“扬弃自我、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它既包含了以修身养性、诚信仁爱、和谐中庸、崇尚正义、注重民本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不仅体现在自身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民族性和先进性上,而且还反映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吸收和运用上。毛泽东之所以提倡“洋为中用”,就表明了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绝对自信。当前在国内越来越浓厚的“国学热”和国外掀起的“中华文化热”、“孔子热”现象,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得以发展壮大,才能在人类文明中铸就如此灿烂的历史辉煌。显然,文化自信并非是一时的产物,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积淀的结果。

  二、互联网环境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机遇

  (一)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先进文化的传播范围,加快了传播速度,增强了优秀文化的感染力

  由于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且互联网具有传播范围大、传播速度快和普及性高等特点,而信息的表达又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表达思想意识的工具。文化自信源于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为此宣传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就要构建范围广、有深度、高效率的宣传平台,以形成全方面的参与力量,互联网的发展便使之成为了可能。据《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拥有网民数量6.18亿人,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中国网站总数为320万个,微博用户超过3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通过发挥互联网这一优势,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和快速地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时解答网民的疑难问题,形成互动交流;可以多层次、大范围地向网民传达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使更多的社会公众对优秀文化有更加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认识,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感染力。

  (二)网络信息内容的立体化有利于提高人们接受优秀文化理念的积极性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重塑了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不同,网络信息不仅具有形象化、趣味性等特点,特别是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还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相互融合,使信息源更为形象和直观,这就为优秀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全方位和大容量的丰富素材,极大地增强了所宣传的优秀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有利于激发网民对优秀文化的求知欲和调动他们学习优秀文化的热情。而且通过形象、生动的传播方式,还可以促进网民对优秀文化的理解、记忆,增强宣传效果。

  (三)互联网搭建了学习、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进而将其为己所用的平台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融合日渐加深,相互渗透,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对自己文化的礼敬、自豪和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的崇敬感与自信心只是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之一,其另一个重要方面还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及改造的勇气与魄力。互联网信息内容丰富,传播范围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认清世界潮流的前提下,抓住有利时机主动融入现代文明主流,通过互联网,社会公众可以更好地接触、学习国外的文化,多元共存,东西互补,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国外的先进文化进行兼收并蓄,转化再造,最终达到为我所用、强基固本的目的。

  三、互联网环境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挑战

  (一)互联网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和外部力量的恶意颠覆可能会冲击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

  互联网信息内容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的特点,涵盖了健康、有益、反动、暴力等多方面的信息。这也就难免会使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间接地导致优秀文化传播的外在环境逐步走向复杂化。因为不健康的、暴力和反动的信息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很容易迎合人们追求自主自立、所谓“人权平等自由”等心理,使他们产生藐视传统和权威的逆反心理。甚至一些缺乏正确判断力或者“被蒙蔽”的网民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使这些不良信息形成“连锁反应”和“极度的扩散效应”,负面影响极大,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另一方面,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挑战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西方反华势力凭借其掌握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优势,利用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加紧通过互联网、大众媒体等各种工具,不遣余力地宣扬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针对现实一定程度存在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贪腐问题等现象,通过各种形式来宣传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新闻观、西方宪政民主,以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由此造成信心危机、信念危机、信仰危机,瓦解民族信仰和社会的精神秩序,填充人们的信仰空间,进而达到它们的政治目的。

  (二)互联网开放、自由的运作机制增大了对正确舆论导向的把控难度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创造了便利,又给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考验和重大挑战。由于网络信息发布和接收的主体极其庞大,可以相对自由和随意发布各种信息,监管部门要对网络信息发布、传播和舆论导向要做到及时、有效、科学的监管难度非常大。有学者认为,在互联网功能日益强大和人们舆论权利不断丰富的语境下,国家控制舆论的权力和控制的实际能力日渐偏远,党和政府把控舆论导向的难度与日俱增,甚至难以驾驭。

  (三)政府监管和应急能力的不足可能会造成堕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冲击

  有关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现代传媒和文化产品输出,凭借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霸权,通过广播、出版、影视文学、教育等多种途径宣扬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制作和传播的网络信息达到了网络信息总量的90%,在信息语言中英语占比达到90%,中国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的比例仅占0.1%、0.05%,由美国生产的软件已经超过80%。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必须尽快摆脱信息网络服务对发达国家数据的高度依赖,否则网络控制权和信息屏蔽能力将很可能处于“游离状态”,在人们具有网络信息发布自由权的语境下,党和政府通过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其进行控制和封锁显然不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背道而驰的“堕落文化”得以裂变式传播,而随着这种传播范围的扩大和时间的持续,将会对优秀文化构成一种“内在无形的对抗”,对文化自信的冲击愈演愈烈。

  四、互联网环境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政治意识,加强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巩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自信基础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其对信息传播的巨大优势,使其事实上成为了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高度重视和运用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通过增强网络舆论的引导权、主动权和控制权来让网络释放更多“正能量”,是巩固和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自信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增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控制力的内在要求。其重点是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政府主导、监管严格、具有强大技术支持的主流网站,有效传播主流思想舆论,切实改善网络舆论生态。当前,中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如人民网、光明网和新华网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及核心价值理念最新成果,国家重要新闻、政策法规权威解读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现实来看,这些网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传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网络信息缺乏新意、特色不明显、传播力度不足、传播缺乏联动性等,而且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大,对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有价值的评论,甚至对于一些本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章、观点进行了“误导性的修改”或者是不给予传播。在今后的网络建设中,除了上述网站的建设需要改进、推进之外,还应建立更多有效的、高水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网站。而且要努力在提升传播能力,网页设计,信息监管、采集、筛选,内容丰富性,传播方式创新性和舆论导向性等方面下功夫,产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贴近人性共鸣、人文关怀的精神食粮,使其成为民族文化、先进文化的展示场,主流价值观的主战场,新兴文化交锋的主阵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质和内在精神去感染网民、吸引网民,提高网络媒体的传播功效,夯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自信基础,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信。

  (二)优化制度建设,用制度来保障核心价值理念的网络传播

  现实互联网对核心价值理念传播的不足也反映了既有制度的缺陷,解决的办法就在于通过完善制度来约束、规范社会公众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行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实现网络对优秀先进文化传播的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完善专业领导制度。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平台和主流舆论的主阵地,关键是要做到领导力量的强化和职能的制度化。这就要求把文化建设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结合起来,各级政府、宣传部门和教育机构等要完善制度建设,明确职责,加强合作,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知识丰富、善于教育宣传和精通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领导队伍。二是建立网络平台互动交流机制。通过开通专业网站的微信、微博、聊天室,开展网络谈心、网络辩论和网络咨询辅导等方式,把以往网络信息传播的“单向性”、“灌输性”和“强制性”向“多向性”、“对话性”和“交流性”转变,以此对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进行深度解读,对一些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恶意颠覆进行批判、纠偏,及时解决网民的思想困惑,在对话交流中形成思想共识,使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内化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三是构建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重点是在现有的网络管理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网络管理制度建设,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不相适应的,特别是敌对势力蓄意造谣、与事实相悖的、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信息进行动态跟踪、监控和打击,净化网络信息空间。

  (三)整合网络资源,创新传播方式,增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动力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极大丰富性以及由此对世界文化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但对于一些网民来说,如果只是通过纯粹的文字说明来宣传,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宣传的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和认同。在互联网时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应该淋漓尽致地发挥好网络的功能,构建网络一体化传播体系,使网络在审美意识与形象教育中增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在大力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作品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媒体的高度融合,建立范围广、层次深、力度强、时效快的全方位立体化宣传体系,弘扬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融入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塑造良好风貌,增进社会共识,以此来增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和认同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永恒命题,是培育、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驱动力、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力的基础性力量。互联网的强势冲击,深刻且持续改变着文化建设环境和意识形态安全格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形成与推进,须以实现战略思维的新觉醒为前提。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强化必然首当其冲,唯有充分认识互联网语境下文化自信的机遇与挑战,把握好互联网特点、规律,发挥其优势,构建集网络阵地建设、文化制度建设、网络传播方式创新于一体的科学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才能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永续前行。【单位:中国信息安全杂志社】(摘自《中国信息安全》杂志社2014年第6期)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